书城杂志《留学生》2015年10月
6012300000014

第14章 乐活

美国兄弟会

文 杨晓芬

18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中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多以拉丁字母命名故又称拉丁文学社。成立的初衷是学生们希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不只是接受课堂上的局限内容。早期的教育模式提供学术自由发言的机会并不多,学生缺乏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拉丁学文学因时而生,一群先锋知识分子定期以历史、宗教、政治道德作为主题展开辩论,尤其是对在官方场合下无法探讨的争议性话题,产生思想碰撞。拉丁文学社成为学生们在精神上逃离社会动荡的重要组织,学生主要针对文学开展讨论,分享彼此对世界的理解,学术氛围浓厚。在当时文学社多以一种地下组织的方式召集活动,成员间有着非常强的凝合力,这正是美国兄弟会(Fraternity)的前身。

1776年12月5日,第一个以希腊字母命名的高校组织诞生于威廉斯堡的威廉玛丽学院——Phi Beta Kappa,取名源自一句希腊谚语:“Love of wisdom,guide of life.”这一秘密学生组织运行了长达26年,沿袭了拉丁学文学社的活动,成员讨论和交流各类文学及社会问题。同时还创新性地拥有组织的标示、宣言和原则理念,这些都是内部共同信奉的核心准则。1779年,Phi Beta Kappa在哈佛和耶鲁设立了分会。直到1781年,受到英美战争的影响,历史上第一个兄弟会被迫解散。

19世纪初期,兄弟会再次以新的面貌复兴,纽约等地开始涌现出新的兄弟会,此后兄弟会把性质和重心从文学性转移到了社会性。但是接下来的迅速发展时期却被美国的南北战争所打破,尤其是对奴隶制这一问题,使得兄弟会内部成员分成了两极化的立场,财政状况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全美仅剩一个兄弟会。战争结束后,许多成员被迫转移到南方,发展起了新的组织,兄弟会开始有了全国性的布局。此后五十年兄弟会数量激增,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兄弟会的形式甚至在加拿大少数校园中传播开来。

而最早的姐妹会成立于1851年,内战后不久,进入高等教育研读数量增多。随着女性地位以及各方面权利慢慢得到完善,姐妹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的崛起也得益于姐妹会的开展和多元化思想的交流和传播。而早期的姐妹会(Sorority)统称为“女子兄弟会”(Female Fraternities),起初并没有把该组织按性别划分为两个名词,后来一位拉丁语系教授创立了一个新词Sorority,这才严格区分了兄弟会和姐妹会的隶属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这也是一种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的又一体现。

此后在兄弟会和姐妹会的快速发展中,兄弟会显露出了优越主义的阴影,企图提高兄弟会成员在学生中的优等级别身份。不可否认的是,兄弟会的成员更加致力于校园工作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开展,多数人的成就优于非兄弟会的成员。但是优越主义无形中带来的却是“校园等级现象”,成员们过度的骄傲和优越感,对后来兄弟会令人产生刻板印象和带来的负面评价埋下了伏笔。同一时期,姐妹会则在这方面有更包容的态度,先于兄弟会成立全国性委员会(National Panhellenic Conference),为全国姐妹会的良性发展做规划和约束,使得整个团体和运作更系统化。

伴随着文明开化和新旧社会的交替,兄弟会开始机构化经营,修建固定会员宿舍,建立了严格的会员制度,运作庞大的资金等。曾经毕业的兄弟会成员会捐款资助内部项目,而会员不再像历史初期成立时,人人享有完全相同义务和权利,而是出现了理事会、各职能部门的严谨架构,部分经营者需要承担比多数会员更大的工作量,这也是规模增大的必然结果。理事会需要操作会费,建立会舍,按照章程有条件地召集和甄选新会员。会舍及会费归兄弟会所有,用于筹备活动和招新等费用。想进入校舍居住的人需要提交申请,符合一定条件甄选获得名额。会员的活动趋于更日常化和社会化,少了历史时期那股地下组织的神秘色彩。

兄弟会在大学中定位和职能也逐渐调整,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研究表明,参加兄弟会的成员对于酒精和毒品的滥用程度远多于没有入会的学生,大约有65%的入会成员有烟酒过量的问题,而居住在兄弟会宿舍的人更高达80%。另一方面,在高中时期就有烟酒毒习惯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与其他人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入兄弟会,此概率男生比女生更明显。而在入会后这部分人又会加剧烟酒毒瘾,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结局。

关于兄弟会的逸事

1.第一个兄弟会为地下秘密组织,现在每个兄弟会都有一项特殊传统活动,代表着该兄弟最高精神。有些选择公开,有些则只能在你成为成员后才能一窥究竟。

2.美国联邦宪法规定,校园中的学生组织不允许成员组成类型具有性别排他和歧视性。唯独对兄弟会和姐妹会例外,允许以单性别形式运营。

3.旧时至今,沿袭得最好的传统就是现在的兄弟会也仍然会穿统一性的衣服,比如印有兄弟会缩写的帽衫。

4.第一届兄弟会的秘密会谈于美国宣布独立同年召开,他们探讨了主题——在自由独立的国度,任何对公民自由有威胁的事物比战争年代更有杀伤力。

5.最早的黑人兄弟会联盟NPHC于20世纪初因政治运动而衍生,其中有9个子会,被称为“Divine 9”,在全国设有各分会。

6.会员入会前通常需要经过一些残酷的选拨,由会内前辈学长进行把关。在兄弟会发展历史上,也曾因此发生过严重的意外事故,现已去除或简化一些过于极端的招新仪式。

一对母女的不同看法

对一些人来说,参加兄弟会(姐妹会)是他们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有一部分人则不喜欢介入这一类带有希腊色彩的社交系统,对自己能够远离兄弟会而感到骄傲。但是我们的经验和观点是在这两批人之间。

JULIE:我和先生在大学都没有进入过任何兄弟会(姐妹会),但是我们并不反感,身边也有许多朋友是兄弟会的成员,我个人认为兄弟会实则是一个大杂烩。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站在一个家长的位置,对于孩子进入兄弟会,有哪些考虑和影响是比较切身的。

1.花费:最初这并非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是随着入会后许多额外的费用逐渐增加,也是超乎我的预料。包括兄弟会的招新、兄弟会房屋租费、招新费用,还有我们和孩子参与兄弟会日常社交活动的费用。许多社交费看起来可以减免,但入会后许多费用在无形中是无法避免的,活动也越来越多。

2.酒精:在大学生活中饮酒过量甚至是嗜酒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而在兄弟会中甚至这个问题会更严重一些,社交活动以及********更容易沉迷于酒精的作乐氛围。这是许多学生需要面临的一个诱惑,也是在孩子入会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3.限制:进入兄弟会能够带来很强的归属感,许多活动和人脉会时刻让你置身于一个集体。但相反这也会容易把你困住,失去发展兄弟会以外的校园生活和社交,这是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LINDSEY:在参加了姐妹会(兄弟会)招新之后,我对是否进入姐妹会持有保留态度,甚至质疑过它的前景。而一年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在姐妹会找到了家的感觉,一年前我做了正确的决定。对于一年来的观察和体验,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姐妹会的几个概况观点。

1.人脉:当时在决定是否进入姐妹会的时候,家族中有一位亲友告诉我,进入姐妹会(兄弟会)并不是认识新朋友的唯一途径,但却是在大学生活中最快速便捷的方式。一年来的切身经历验证了这一说法。姐妹会本身就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入会后迅速就成了其中的一个结点,而且伴随着与其他各会的关联,这个人际网会持续不断增长。

2.活动:在我的学校进入姐妹会(兄弟会)可以参加所有类型的活动和项目,包括回归周、主题派对、晚宴、慈善项目、戏剧演出等。而往往这些活动也伴随着约会对象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

3.归属感:这个概括虽然听起来很俗气,但确实非常贴切,对于远离故乡的学生,它就是一个远方的家。尤其是在住进姐妹会的房子之后,和姐妹们一起生活,会彼此分享某次失败的考试、一起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分享新的求职心得甚至是失恋的情绪,分享生活中的每件大小事物。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在决定去姐妹会(兄弟会)招新前,要先想好你能否接受和几十个姐妹(兄弟)一起居住生活,这绝对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尤其是独生子女。

4.刻板印象:不可否认的是姐妹会(兄弟会)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运作模式,有许多人会因为这样而对姐妹会的人有刻板印象,进入不同的姐妹会就给你贴上一些相应的匹配标签。但是你要记住,每一个姐妹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女孩,所以不必太在意这些所谓先入为主的印象,妄下判断也是一种不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