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寸河山一寸血2
6027000000051

第51章 夭折了的速度 (2)

德国人的闪击战后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希特勒以外交掩护战争,外交为次,战争为主,而当战争为外交所误,任何奇袭或高明战术都难以获得成功的可能。

不过由于当天出动的是孙元良第88师的主力精锐,所以虽是攻坚,但仗打得总体还不赖,尤其是黄梅兴旅攻击能力很强。

黄梅兴外号人称黄老虎,端的是位虎将,他从左翼旋回,猛地向海军陆战队撞击过去,顿时把后者撞得龇牙咧嘴。

接着,黄梅兴又采用“逐次前进”的方式,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把对手往墙根里面逼。

这边“逐次前进”,那边就得节节后退,退到最后,长谷川清不得不把特制的钢板防盾都拿出来,以遮挡前方如雨的枪弹。

到了中午,黄梅兴越战越勇,已经打到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附近。战场之上,日军遗尸遍地,剩下来的人,有的躲进司令部,有的则慌不择路,逃进了公共租界。

如果是闪击,战果会更大,但在变成攻坚之后,一遇较为坚固的障碍,前进就十分困难。黄梅兴不管打得多么顺手,实际的据点却并没有拿下多少,他自己也在当天的战斗中殉国。

晚上,张治中接到政府命令:不可进攻,待命。

当然又主要出自于外交上的考虑。

接下来的两天,都是“待命”,只能做一做攻击准备。

随着时间的延续,张治中感到这样不行,日本海军陆战队会得到增援,援兵一到,阵地战就更加难打了。

无论如何,要在对方援兵登陆之前,先把岸上的这些据点多拔掉一些。

8月17日,张治中请得旨意,遂发动第二次总攻。

他将这次总攻命名为“铁拳计划”。

已经两天没有大的动静,长谷川清必然会有所麻痹,现在我再给他来个闪击战,一定能用铁拳把他打到崩溃。

铁拳所向,果然凶猛。

在铁拳行动中,张老师“如何攻”的课题成果被付诸实践。

攻击部队按照当时画的地图和册子,很容易就找到了陆战队的地堡。围住之后,先用步兵“清场”,解决周边的陆战队,接着炮兵轰击,要是炮弹轰不了,再用工兵爆破队去炸,十八般武器全使上,反正非把这个地堡从名单上清除掉不可。

8月17日那天,光王敬久第87师就一口气打下了近10个地堡,吓得日军都不敢待在小地堡里,纷纷缩到大据点里面去,有的连头都不敢露一露,唯恐被流弹所伤。

张治中除听取通信兵报告推进情况外,还要求每占领一个据点,就要将街道门牌号码拆下以做凭据。

最后一块门牌没法交,因为部队已经打到黄浦江边了!

可问题是,小地堡好打,大据点难攻。

长谷川清围绕大据点,事先在每条道路上都放置了很多坚固障碍物,并以坦克战车作为活动堡垒。

又有死堡垒,又有活堡垒,闪击战也因此虎头蛇尾,终于又变成了攻坚战。

张治中亲自在前线督阵,指挥炮兵对大据点齐射,射是射中了,但目标坚固得很,就是毁它不掉。

不过当天的总攻,仍然是两次总攻中最出色的一次。

除了“铁拳计划”较为突然和犀利外,中国空军的强力支援也是张治中发挥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空军的压迫下,海军陆战队十分狼狈,高射炮拼着命地往上打,真是声如连珠,弹发如雨,简直比过年晚上放爆竹还热闹。

空军如此神勇,却是原来大家都想不到的。

“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在庐山紧急召见航空委员会副主任毛邦初。

上山的时候,毛邦初的额头不断落下汗珠。

你不要以为毛副主任是因为爬山累出了汗。事实上,他人坐在滑竿上,根本就不用费什么力气,可就这样,毛邦初出的汗竟然跟抬他的轿夫差不多了。

在见到蒋介石后,这位老兄大汗淋漓的秘密终于露了底。

蒋介石问他,我们现在有多少架飞机可以应战。

毛邦初回答:91架。

一听这话,蒋介石的脸当时就红了,通红。

为什么只有91架,航空委员会的档案记录我看过,明明有500架,怎么只有91架能打仗,其余那400架呢,你给我藏到哪里去了?

当时与毛邦初同上庐山的还有一个人,还是一个美国人。这位老外来华不久,他没想到堂堂国家元首会发这么大的火,尤其还当着自己这个老外的面。

震怒之后,蒋介石稍稍平息了一下情绪,转而侧过身子,问美国人调查情况如何。

他大概希望眼前这位老美能推翻毛邦初的结论,然而对方的回答却再次给蒋介石当头一击——我认为,“毛将军”的数字是完全正确的。

其实这事完全怪不得毛邦初。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意大利人的混事。

当时中国主要聘请两类洋顾问,一类是德国顾问,不消说主要是教陆军的,而他们确实有才,帮了不少忙;另一类则是意大利和美国顾问,他们是教空军的。美国顾问开始只负责一个中央航空学校(中央航校),其他大多由意大利顾问执教,后者甚至一度把持了航空委员会。

可是意大利人的水平实在欠奉。

其实说奇怪也不奇怪。二战中,意军站在德军旁边,总让人觉得很不匹配,颇有些伪军跟在“皇军”后面跑腿的意思。若要论军事上的才能和实际战绩,二者更是相去甚远。

意大利顾问烂,偏偏航空委员会的那几个头头脑脑水平也不是特别高。主任周至柔出身于保定,副主任毛邦初毕业于黄埔,都是学步兵的,一个科班出身的都没有,他们自己肚子里的那点货就有限得很。

于是,更烂的只好听烂的。

知道航空委员会的档案记录里为什么有500架飞机吗?

那是因为自造册以来,飞机从来就有多无少,竟然没有一架注销过!

飞机这东西不比其他,那是需要一直更新换代和维护保养的。可是哪怕这架飞机已经毁掉了,或者完全是一个空架子,如同废物一般,它还是能堂而皇之地被作为可用飞机登在飞行档案上。

蒋介石看到的正是这本登记册,在那本册子上,中国空军的实力凭空整整“膨胀”了四倍之多。

蒋介石当初在军校里学的是炮科,他的空军知识也不多,所以转眼之间喜剧就变成了悲剧。

若论空军知识,他那位被称为“空军之母”的老婆倒是很强。

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宋美龄就插手空军,经过西安事变,蒋氏夫妇更加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这么一支空中特种部队,绝不能轻易假手于人,于是宋美龄就顺理成章地以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实际执掌了空军大权。

根据相关记载,宋美龄本人还有些轻微晕机,而且她原先只受过音乐、文学和社会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在空军领域完全是个门外汉。

但知识可以学。宋美龄是个性格非常要强的人,这一点酷似其兄宋子文,她订了很多航空技术刊物,天天啃,日日记,时间一长,大到飞机设计和性能,小到小零件的孰优孰劣,竟然都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即使在当时的军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凤毛麟角,所以说,宋家出能人这句话还真不是虚的。

宋美龄虽只是秘书长,但她对空军的管理却比周至柔、毛邦初还要细,张口闭口都是“我的空军”。据说,她对空军的每架飞机、每个飞行员都能做到了如指掌。连当时的老外都知道,“蒋夫人”是空军这支精英部队的实际掌控者,而如果谁要鬼迷心窍,想要从中贪上一点或做“行窃者”的话,必被处以极刑无疑。

有第一夫人亲自关照,空军日子自然好过。特别是在两广事变后期,两广空军归并中央,中央空军编制空前扩大。

可是宋美龄渐渐发现,大是大了,却很虚,里面问题不少,这让她很是头疼。

她问身边的一个美国顾问:你们国家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就把中国空军改造成一支像样的军种?

这位美国顾问是退役的老飞行员。他想了想说,有一个人,这个人长相酷似老鹰,你把他请过来,兴许就能OK。

宋美龄毫不犹豫地向“老鹰”发出了邀请函,请其来华。在信函中,她承诺对方,一旦来华执教,将可以得到这个国家所能给予的最优厚条件和待遇。

此次庐山见面正是出于宋美龄的安排,表面看来是考问毛邦初,实际上是向自己的丈夫引荐海外高尖人才:中国空军,将在这个美国人手上得到回炉再造!

美国鹰,你能做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