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演练返回神都,当晚就演练结果向女帝汇报。
“兵部的意见,也同意将西夷的火器制造匠术卖给忽喇?”
“启禀陛下,西夷火枪诸诸多地方远不如我朝次级火枪,老臣以为威胁甚小。”
范勇的回答很有意思,女帝说你同意把造枪技术卖给忽喇?范勇却说西方的火器技术连我们最渣的火器还要垃圾,威胁很小。
言外之意就是我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我只说威胁很小,至于同不同意,陛下您心里明白。
现在范勇也学滑头了,他掐算着自己也功成名就了,不能晚节不保,日后要是出了幺蛾子,这笔黑账不能算在自己头上。反正沈云卿功高盖世,出了问题他扛得住。
君臣配合默契,然后这口锅再次扣在沈云卿的天灵盖上。
“既然如此,此事就由海郡王继续与赫努商议,务必达成有利于我朝条件。”
“是,臣遵旨。”
所谓有利于我朝的“条件”,千万别理解错了,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但重要的是第二层。
第一层意思是你把军火技术卖给忽喇,一定要让他们拿十八辈子祖宗保证,不能日后威胁天朝。
第二层意思就简单的多了,这么“好”的技术,你不能“便宜”了忽喇,怎么也得捞足了油水。这才是女帝的核心意思。
但话说,这火枪是我弄回来的,技术是我创造的,凭什么我做生意您老要这么关心。
其实道理很简单,女帝要讹商业佣金。
这笔军火生意是女帝拉来的吧,是女帝介绍的吧,没有女帝同意,这笔生意谁敢做,不给点商业佣金简直天理不容。
谈妥了方针,女帝话锋一转继续又说:
“郑王向朕奏本,认为忽喇虽占罗哈诺北地,但其仍然不改游牧习性,虽然日后武力不足以威胁我朝,但不可不防忽喇民生恶化,越境作案抢掠烧杀。因此郑王建议应该借此机会,说服忽喇耕作,此议海郡王以为如何。”
“臣也赞同。”
沈云卿本来还在酝酿让忽喇开始农业化,周启下手倒是快,先提给了女帝。
“那爱卿何有良策可使忽喇种地?”
“启禀陛下,让忽喇完全摒弃游牧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时内绝不可能,因此只能让忽喇循序渐进种地。而且忽喇所占土地,只有罗哈诺北地较为合适种植小麦、燕麦或者大豆,其他土地虽然也能种,但是亩产甚少,吃力不讨好,忽喇不会积极种地。
同时忽喇此番掠得罗哈诺人丁上百万,忽喇定会加以奴役,臣以为可以让忽喇驱使这些被俘罗哈诺人种地。
另外,要让忽喇种地,还可能涉及收割车与耧车出售,因此臣建议也可出售。”
这时林毅贤接过话说:
“西夷火器不及我朝倒也无妨,可这收割车乃是粮食增产利器,若是卖予忽喇,忽喇丰衣足食,人口将迅速增加。”
“林相无需担忧,忽喇无法制造收割车,买去之后只能用,无法仿制,本王也无出售收割车制造技术的打算,因此忽喇只能买不能造,而且可以控制收割车出售的数量,限制忽喇使用。
而且忽喇的医术很差,婴孩与孩童夭折率极高,他们的人口增长远不及我朝,即便他们人口增长加速,日后也会因为内部矛盾而瓦解,他们生养越多,日后内耗损失越大。
另外,再有七八年,或是十多年,我朝会有更好的收割车,日收可达几十亩,上百亩,卖给忽喇的收割车根本不值一提。”
由于忽喇所处的气候环境,以及当前小冰期的背景,决定了忽喇目前所在的地区农业效率非常低,只有罗哈诺北地适合种植麦子,产量会比蒙古高原高,大致与河北道差不多,但是一年只能种一季,所以农业效率非常低。
让忽喇种地,可以大量将他的人力消耗和束缚在土地上,减少忽喇用来投入战争的人口。
而林毅贤担心出售收割车,会让忽喇轻易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效率提高,粮食收获增加,就会进一步刺激人口增长,引发忽喇人口爆炸。
但是忽喇的文明指数太低,他们严重缺乏医疗技术和药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又恶劣,即便生育率提高,但是夭折率和死亡率也比中原地区高得多。
而同时期岐帝国已经加大基层卫生、防疫和人口健康工作,婴儿的夭折率大幅降低。
在人口生育率无法继续提高的情况下,降低婴儿夭折率,提高卫生条件,也是提高人口增长率的措施。
所以忽喇人口增长永远不可能超过中原人口增长,相反忽喇的人口死亡率,还要比中原人口死亡率更高,此消彼长之下,忽喇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大规模增长。
看看现在的外蒙古就知道,人口增长陷入停滞,根本增长不起来,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农业效率又低,综合因素会最终影响生育因素
忽喇也是,他现在能生能养,但是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陷入增长滞涨,因为他没有可持续的经济,没有高效的农业,加上没有医疗,一旦经济恶化,农业产出停滞,社会衰退,各种疾病、瘟疫也会主动找上门。
加之忽喇内部山头很多,日后一旦分裂,他们的内战会迅速消耗掉自己的人口。
就和中原王朝内乱一样,只要一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动荡,你看着吧,几年十几年内,全国人口过半还是轻的,像三国那种极端情况,人口锐减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很常见。
此外岐帝国的整体技术也在进步,种子潜力还有很大提高空间,化肥还没普及使用,大量的土地没有开垦,内燃机即将研发成功,一旦十年十五年后出现大型收割机,日收几十亩,上百亩根本不是问题。
到那个时候,粮食可能就只要几文钱,全国人口将迅速大爆炸,五十年内发展到十亿人口不是问题。
所以关键还在掌握技术和未来理念认知,有了这些,就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而中原王朝往往就是被猪一样的队友给坑死的。
沈云卿一番畅谈,让林毅贤、范勇、女帝都感觉遇上了传销头目。
二十五年前一天一个人能收一亩半地就很开心了,十八年前收割车开始投产,一天能收十五二十亩都觉得是在做梦,现在你跟我说十五年后一天能收几十亩,一百亩,真以为你这张嘴是万能的许愿机啊,想什么来什么?
“海郡王,日收数十上百亩地,未免托大了吧。”女帝质疑。
“陛下,臣正在构思一种可以日收数十亩,上百亩的大型机器,一旦成功,日收百亩不是问题。但需要时间,短时内还无法实现,至少还得十年到十五年时间。一旦成功,我朝再无后顾之忧。”
“此话当真?”
“当真。”
这时一旁站着的长孙诺姌突然插嘴说:
“马在跑,牛在飞,猪都能上树了。”
女帝闻讯脸颊抽搐,她说:
“不得无礼。”
“哦……”
其实女帝也不信这个世界上能有什么大力神怪,能一天收一百亩地。但到目前为止,沈云卿还从来没有放过卫星失手,但要让公孙芸惠相信一天能收上百亩地,实在难以置信。
“既然海郡王有此把握,那朕就拭目以待吧。”
“臣定当竭力而为。”
“散了吧……”
“臣等告退。”
其实女帝在想,真等十五年后,她老人家可能早就不在了,到时候沈云卿牛皮吹破了天,跟自个儿也没关系了,届时自然有人收拾沈云卿。
待等散去,林毅贤就截住沈云卿问:
“海郡王莫不是夸下海口,机器再如何好用,岂能一日收百亩呀。”
这时范勇也说:
“不错,那畜力收割车已经极为了得,再提高日收,这得要何种怪物。”
“二位大人说的都不错,相比二十五年前,朝廷现在用收割车日收十多亩,二十亩已经极多。但是二位想过没有,畜力收割车已经比人力收割翻了十倍、十五倍,即便今后有日收百亩的机器,也仅比畜力收割车提增五倍、十倍,难道真无法实现?
想想朝廷的今天,二十五年前可曾想到会有今日局面。”
技术的发展在于“进步”“迭代”,如果只攥着现有的技术举步不前,不去畅想更先进的技术,社会就很难进步。
中原王朝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一旦在一项技术上实现突破,就会开始自满,不再寻求突破,因为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出很大的贡献,而继续突破又有很大的技术瓶颈,于是久而久之不再寻求进步。
而且这种思维往往和官本位制挂钩,一旦官员在任上做出杰出贡献,尤其是一些技术官吏,做出杰出贡献,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不可否认在农业时代这种成就是了不起的,但是这种毛病也害了历代王朝。
中原王朝动荡的根源主要就两个,一个是地主、财阀、官僚、权贵阶层,一个就是粮食引起的农民起义。
同时农耕体系虽然比游牧、采集、渔猎更稳定,但也只是一个经济支柱,而技术进步,出现工业技术,国家的经济支柱就会出现农业、工业两条腿走路,而农业和工业协调之后,又会出现高级大商业和金融资本,从而变成三条半腿走路,社会和政权更加稳定。
而宋朝时期,尤其是北宋,几乎具备了进入工业文明的全部条件,但就是没有进入工业文明,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对技术迭代发展不够重视,统治阶层也不够重视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起到的作用,结果错失了吊打游牧民族的机会。
而且北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澶渊之盟后的一百多年和平时期,当时宋军火器的进化也是最快的,如果当时进入了工业文明,宋朝也不会输的那么惨。
当然,还有一种结果就是宋朝进入了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出火绳枪、燧发枪,甚至连他妈的后膛定装步枪也有了,然后仍然被游牧文明用弓箭给吊打干倒,以宋朝的怂样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中原王朝这种“有了就好”,攒着就行,不想继续创造更新技术的思维逻辑就是一种糟粕和劣根性,必须给破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