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032

第1032章 土豆战略

洛伦萨舰队是四月份抵达的广州,但是广州方面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因此洛伦萨舰队携带的土豆、红薯和玉米没让上岸。

因为之前颁布的检疫条例当中明确要求,未经许可的活体植株与活体动物不得带进本土移栽,防止发生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难。

当然,主要是对可见的植株和动物进行防范,诸如龙虾、老鼠这些隐藏乘客是防不住的。

因此直到五月底,关歆岳与司农寺官吏抵达广州之后,才在六月初安排种植。

时间算掐算起来,在广东地区种土豆,周期只要六七十天,六月初种下的土豆,八月初差不多能收,九月中上旬经由水路送达神都时间上是来得及的。

土豆根据气候环境不同,生长周期在六十到一百天左右,气温越低,生长周期越长,然后土豆会进入休眠,停止发育生长。

因此即便在北方,只要还在零上,土豆也能缓慢生长,一年至少能种一茬的土豆,甚至能种两茬。

而南方地区,诸如广州这些热带地区,两个月种一茬,一年种五茬绰绰有余。

而红薯生长周期慢得多,需要一百二十到一百六十天,随着气温降低,生长周期越慢。玉米大约需要一百天到一百三十天,最快也要下个月才会收获。十一月左右能送到神都。

众人迅速前往御书房,刚进殿门,就见内阁还有周启已经先到一步,地面上堆着好几箩筐的土豆,御书桌上也堆着几一摊。

“海郡王来的正好,据广州来报,这土豆亩产达每亩十六至二十二石,产量颇丰,现已运来一百石,朕命人搬来几框给众爱卿鉴看。快来看看。”

“是。”

女帝龙颜大悦很是高兴,其实是不高兴也不行,有了这个法宝,日后就不用担心老百姓造反了,谁家都只要种上一亩地,就能填饱一家七口的肚子,今后还有谁会造反。

来到箩筐边,捡起一个土豆块,气味、形状、植株与前世记忆的土豆完全一致毫无出入,莫名有种熟悉的感觉。

“恭喜陛下,我朝得此口粮,日后国中再无粮荒。”

“呵哈哈……爱卿所言甚好,从此再无粮荒。”

女帝话音未落,这时吏部尚书郭赟哪壶不开提哪壶,他就说了:

“陛下,这土豆乃是新品口粮,而且不比高粱,土豆不耐储藏,搁半年就会坏,恐怕不利于田赋吧。”

女帝正在高兴头上,郭赟一盆冷水浇的女帝从头凉到脚底心,顿时脸色就很不痛快,然后立马甩锅沈云卿:

“郭爱卿所言,海郡王以为呢?”

“回陛下,郭大人所言是有道理的,土豆、地瓜都不耐贮藏,并不能作为储粮或者军粮长期囤积,因此如果作为田税征缴会很麻烦。

因此臣建议,凡无朝廷政令,所有自耕农户,也包括地主、财阀、勋贵,但凡有田土者,种植土豆、地瓜,以自家够吃为准,不鼓励大量种植。凡种植土豆、地瓜的粮田,朝廷不应征税。”

这时桑劲川就反对了,他说:

“如若不征税,每年可就少掉不少的田税。”

“桑大人,这土豆一亩地在南方一年能种五六茬,种一茬就够一家七口吃一年的了。也就是说,来百姓只要种一亩地,其他粮田产出全交税也饿不死,一家只要种一亩地就绰绰有余,不会扩大种植,对粮田税赋征收影响有限。

退一步说,朝廷如今岁入五六千万,还缺那几十上百万的田税吗。”

郭赟提到的土豆、马铃薯不能作为征税商品的问题确实存在,因为农耕时代,主要的税收来自土地,而谷物是耐贮藏粮食,存个十年二十年理论上都没问题。

所以谷物是可以保值的,但马铃薯、红薯不行,搁半年就会发芽生长,甚至保存不当会坏掉,这就不具备长期储存,也不利于运输和囤积,因此不适合作为税收商品对象。

不过红薯和马铃薯都可以进行深加工,制成马铃薯粉,或者红薯粉,就能长期保存。

郭赟之所以要提这件事,关键还是吏部背后的河南、河北、关中的大粮商,这要是朝廷和当初推行高粱一样,推动种土豆运动,这粮价将迅速下跌,最后倒霉的是粮商,因此郭赟是找借口替粮商说话。

而桑劲川找茬,也是担心沈云卿发疯,故技重施。当年庒县高粱风波到现在还心有余悸,这次又是粮食新政,桑劲川担心自己也栽在上面,老了老了晚节不保。

有鉴于马铃薯、红薯的问题,沈云卿建议农户以自己够吃有些盈余为基准,适当种植一些土豆、红薯,控制在每户一两亩就行,不能太多,太多既吃不掉,还会占用谷物种植所需的良田,影响粮食的税收。

而关外偏远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中亚地区,可以适当放宽一些,薯类和小麦都要种,增加粮食保障供应,增加人口生育动力,只有有了更多粮食,才会有更多的生育意愿,人口的阀门瓶颈也就给打开了。

中原王朝的人口也是到明朝中后期才突破一亿大关,正是因为红薯的引入,一定程度提高了粮食产能,缓解了粮荒,刺激了人口生育意愿。

只可惜明朝引入红薯,明朝政府只抱着应付的态度解决问题,红薯引入不久,经过初期推广之后,朝廷就不在重视红薯的普及推广,原因正是刚才郭赟说的,红薯不耐储藏,如果老百姓大量种植,朝廷将无法征收粮税。

但问题是朝廷得把好的一面利用起来,坏的一面规范起来,不能说有弊端就不去过问,甚至完全放任自流,这不行啊。

所以中原王朝很大的劣根性,就是很多事情都着眼于面前,能应付的应付,能应差的应差,不把事情规范起来体系化。

明朝后期的天灾人祸导致的全国性粮荒,引发的农民起义,除了地主、财阀官商勾结引发的土地问题,和东林党自己折腾之外,就是粮食结构没有妥善处理得当。

老百姓再没地,但只要有一亩地,就能种红薯,至少解决温饱问题。

当然,天天吃红薯,人肯定是受不了的,但至少这是一个办法,政府得组织起来,管起来。

而问题就是明朝中后期官僚腐败,政府失灵,组织瓦解,地方上根本没人过问老百姓的死活,还能指望明朝政府能过问粮食结构这种屁大的事?

肯定是指望不上的。

沈云卿三言两语摆平了郭赟、桑劲川,女帝脸上顿时再次露出喜色,看来有的时候还是有接锅侠好啊。

“海郡王,这土豆看着就像个土块,到底该怎么个吃法?”林毅贤问道,也说到了点子上。

“只要不是生吃,怎么吃就行。炖着吃、煮着吃、烤着吃、蒸着吃、煎着吃,想怎么吃都行。不过要注意,土豆如果发芽或者有霉味儿,千万不能吃。”

“这么说,这土豆比稻谷小麦还方便?”

“不错,稻谷小麦还得脱壳,而这土豆无需脱壳,即便是烤熟了,也只有一层薄皮,取食十分方便。此番运来了一百石,待等天气再冷一些,全部藏入地窖之内,明年开春后就能下地播种,一百石土豆,明年六月初就能变出一万五六千石,明年六月再种一茬,再翻一百五十倍,三五年后全国都能种上土豆。”

听到这里,林毅贤顿时翻了个白眼,心里不禁再想:我大天朝种了几千年前的地,不知道多少王朝多少老百姓因为粮食造反覆灭,今天居然还不如一个外国蛮夷。

此时众人议论纷纷讨论许久,都在琢磨着这土豆的巨大威力。这时周启说道:

“母后,儿臣建议应该尽快全国推广,以利江山社稷。”

“朕也有此意,海郡王。”

“臣在。”

“此事由海郡王与林相、户部、司农寺协商办理,务必三年之内在全国推开。”

“是,臣领旨。不过有一地臣不建议推广土豆、红薯。”

“何地?”

“腊婆。”

“这是为何?”

“因为腊婆本就一年能种四季稻米,一季稻米就能够他们吃一年。如果土豆在腊婆种开,兴许都不需要两个月,一亩地就能够他们吃两年。如此一来,腊婆各部恐怕又要好吃懒做。”

“哦……”女帝顿时翻了个白眼。

沈云卿之所以不让腊婆种土豆,就是因为土豆的成熟周期太短,广东种马铃薯,尚且只需要六十多天,这要是到了腊婆,恐怕只需要五十多天就能出一茬子。

一亩一茬子土豆就够他们吃一两年的,这样一来,他们每年只要随便种些土豆,其他农活就能什么都不干,坐吃山空无所事事,这样非但不是为他们好,反而还害了他们。

“海郡王所虑有理,朕看腊婆暂时就无需推广土豆、红薯,以免生患。”

“陛下圣明。”

“兵部就海上势力划分商量的如何?”

“回陛下,老臣以为还是谨慎些好。”范勇道。

“谨慎是该谨慎,但不是毫无作为。想我堂堂泱泱帝国,所占土地海疆竟不如弹丸之国,简直岂有此理,还何言以天朝上邦自居。”

“是臣等无能,陛下息怒……”

“从今往后,众卿的目光都要看的长远一些,不要总盯着国中的天下,要多看看海外。”

“陛下圣明……”

众人异口同声连连附和,但是有多少人真解放了思想,这就没谱了。

“行了,都平身吧。”

“谢陛下。”

“王素琴。”

“奴婢在。”

“给所有在京七品以上官吏每人分五斤土豆,四品以上官吏、武官每人十斤,皇室、勋贵每户二十斤。”

“是。”

“郑王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臣等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