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24

第124章 横财

待全衡一走,沈云卿马不停蹄赶去无荡山。

三年前在无荡山中办起玻璃厂后,他无意间在无荡山的西南发现有个水荡。

水荡的面积不大,也就只有三亩地,还不到两千平米,但没有地表水源,沈云卿排查后发现,水荡下应该有个泉眼,水源应该来自八里外的济水河。

水荡地处偏僻,除了发现动物饮水留下的脚印,尚未发现有人迹。春夏两季水位最深处三丈二尺许,秋冬两季不到一人高。

沈云卿三年间在此陆续分批养了两千多只珍珠蚌,由于朝廷政策的限制,发现珍珠都得上缴,更别说你种这么好,这么多珍珠,说你有罪你就有罪。

正所谓“上有千古政策,下有五千年对策”,沈云卿仔细一合计,打算日后运往广州,也就是今天的广州,找个外国托儿,来个出口转内销,现在看来,只能贡献出来花钱消灾了。

这么冷的天,下水打捞显然是要命的,为便于打捞,河蚌都装进了长宽三尺,高一尺,半寸见方一目格的方形竹笼里。竹笼外套上小渔网,每笼投放十只,最后投入水中沉入水荡。

每五个笼子为一组,串上棕绳,笼与笼之间相聚一丈,棕绳、渔网和竹制品都是耐腐蚀乃水泡,不易朽烂的有机物,当然,如果泡上十年八年,不烂也烂了。

打捞时用长竹竿套上铁钩,只需捞出一只笼子,能连带捞出其他四个。待到数日后出山,沈云卿捞走了五百河蚌满载而归。

而与此同时,高鸿回到神都后,既没有进入工部系统,也没有进入礼部的系统,而是被安排去了太学研习“韬略”。

韬略的生员归兵部管,有文生,也有武科举的武生,但武生占多数,文生很少,探花文生更是罕见。

武科的太学生与文科太学生所学内容大体一致,不同在于日后的任用。

武科太学生侧重各地州郡和番军、边军中层统兵将领,个别也能出任州郡的司马、参军事和县城的县尉。

文科研习韬略的太学生极少安排武职,更多出任地方州郡的文职司马、转运使,但也不一定。

无论是文生还是武生,上升渠道虽然各有偏重,但也有武官走上仕途的,坐上刺史乃至节度使的,文生也有弃笔从戎走上军旅生涯的儒将。

一旦上到了战略指挥的层面,个人勇武值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更多需要将帅的谋略、筹划和胆略。

所以武生的优势很明显,不少是中低层武官和兵卒选拔而来,有勇气,见过血,有胆子,武力值高,但想的不够多,当然并非绝对,有谋略了得的武将也不在少数。

而武生相对的优势,往往是文生相对的劣势,缺乏武力值,没见过血,没杀过鸡,胆儿不够大等等,但是文生想得多,但想得多未必就是好事。

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事,说的就是吃墨水太多,顾虑就大。

另外还有个致命伤,就是文人集团到了后期,变成贪生怕死的代名词。当然,其中不少是统治阶层需要,而长期进行的文化改造造成的结果。

想当初孔老夫子何尝不是佩剑穷游列国,儒学六艺,射艺是其一。

但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需求下,先是敲掉了孔子的铁嘴铜牙,后是掰掉了孔夫子的尖牙利爪,最后呈现个世人的形象,就是现在一副慈眉善目的老夫子。

但孔夫子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总结起来就只有七个字,“软硬两手都得硬”,文的得有利有礼有节,武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你讲理,我也讲理,你不讲理,休怪老夫子抱以老拳相向。

可到了后来了呢,历代王朝出于自己统治目的,削弱甚至抹杀了孔子的尚武精神,一味的强调仁义礼智信,讲文明说道理,搞成了老好先生的怂样子。

其实呢,强盗打上门来,讲文明说道理能顶屁用,还得是拳头说话。

所以将帅的任用,最终仍然取决于实际的表现,能者上,不能者下。

由于是文科生,所以进入兵部系统,需要比武科生多出技击、御马、箭术等科目,但要求会低一些。

进入太学研习,并非万事大吉,日后一定给你放缺。

地方官吏的任命很复杂,既有基层官吏退休、升迁、意外身亡顶缺的,也有各部自己提出的,不乏还有走后门的。

还有下级和平行移动的,如果碰上打了胜仗,还得封官许愿,安排掉一大批将官去地方上任。

因此进入太学的生员并非一定能实现做官梦想,有人才华横溢,没能放缺,但被聘用留任成为教职工的,而有些人一辈子熬到白头,没能被放缺,最后被请出太学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觉得自己还年轻,又看不到出头之日,或者自觉已经满腹经纶,但朝廷迟迟不用你,也可以选择放弃,离开太学。

如果你还年轻,有三苏的文采,王羲之的书法,沈万三的财富,可以尝试成为一代风流才子。

如果你糊口都成问题,不妨打着太学生或者进士的招牌,找个门面开办私塾传道授业,了却残生也可以。

高鸿编入韬略研习不久,就凸显出其世代商人的本性,他就发现,沈云卿商场上的那套歪理邪说,貌似就跟兵书上写的一模一样,简直一个翻版。

高鸿猛然间恍然大悟,自己表弟才是用计高手,杀人都不带用刀见血,就事情悄无声息给办了,还连带在江南搞出这么大风浪,愣是没几人知道是他干的。

正值埋头思考之际,楚惠儿兴冲冲的提着食盒来到书舍,悄悄站在背后拍着他的肩膀忽然说:

“高公子。”

说话时又糯又甜,听得都快骨头酥掉。高鸿转身回头,见是楚惠儿,忙是起身行礼:

“楚姑娘。”

“高公子想什么,这般用功。”

“哦,一些兵书上的道理有所不解,故而常做思考。”

“不解就去问直讲和博士嘛,总自己想那么多干嘛。来,用膳吧,我给你准备了几个好菜。”

“这,这可使不得。”

高鸿拒绝连连,楚惠儿毫不顾忌周围其他太学生的目光,舔着脸将食盒蹲在了矮案上揭开了盒盖,往外端出三碟小菜,还忙不迭说:

“高公子,快用膳吧。”

“不不不,我还不饿,我还不饿,太学殿有食宿,在下可以自理,就不劳楚姑娘费心了。”

“这可是公主殿下吩咐的呢,高公子不会是想拒绝公主殿下的好意吧。”

“我……”

高鸿一时语塞,此时他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气氛尴尬之际,馆外来了一群女官,为首的正是欧阳羽。

欧阳羽循迹来到书舍中,便是发现楚惠儿杏仁眼冒着精光瞧着高鸿,她略垂凤目收敛了神色,先是咳嗽了一声:

“咳咳……”

声音落下,即刻引来众人目光,书舍中嘎然沉寂,高鸿、楚惠儿闻讯忙是俯身行礼:

“欧阳大人……”

欧阳羽走上跟前,别有意味的先打量了一眼高鸿,目光交错之际高鸿脸颊滚烫,忙又是胡乱看向别处。欧阳羽收回目光,又是看去楚惠儿,一脸的春意盎然,就差开出桃花一朵叉在头上。

“楚惠儿,不好好呆在公主身边,来太学何事。”

“回欧阳大人,奉命公主殿下之名,给高公子送膳来了。”

欧阳羽略垂目光绕过二人落在身后矮案上,打开的食盒,三碟小菜静静的摆着,给人以无限温馨的感觉。

少时收回目光,欧阳羽说:

“奉陛下口谕,宣太学生高鸿,金律园见驾。”

“学生领旨。”

“现在随本官走吧。”

言毕,欧阳羽转身要走,高鸿抬手略施一礼谢过楚惠儿:

“公主美意,在下谢过,还请楚姑娘为小生代为转达公主。”

“哦……好吧……”

楚惠儿失落的撅着小嘴,可怜巴巴的看着高鸿跟着欧阳羽缓缓离去,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待走到书舍外,欧阳羽问道高鸿说:

“楚惠儿经常前来太学送膳?”

“回欧阳大人,学生来此不久,今日是第一次。”

“那她之前还来过?”

“来过两回,不知楚姑娘是否触犯了宫规,不得进入太学。”

“这倒没有,太学人人都可进得,你可看到了,不时有女官在此研习,不过楚惠儿毕竟是海通公主身边的贴身女婢,你要注意点分寸,尤其是在宫里。”

“在下明白了,多谢欧阳大人提点。”

“提点倒也算不上,快走吧。”

岐帝国的开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女帝当道时,开放是空前的。

女子虽然不能参加科举,但可以选拔为女官,尤其是官宦家的女子,进宫后任用为女官,有机会进入太学进修,学习织造、财务、珠宝鉴赏、刺绣、量衣裁剪等等技能,也能与男子一样,进修律学、四门学、算学等等。

欧阳羽、高鸿离去不久,楚惠儿拎着食盒蹦蹦跳跳走在回后宫路上,行至星汉阁时迎面来了一群胡人。

“怪了,宫里怎么能允许胡人随便乱走了,真没王法了。”

胡乱看了一眼,楚惠儿继续拎着食盒往北走。

这群胡人也留意上了这位穿着粉色绸衣的小女子,看了许久后紧接着改变了路线,兴冲冲的悄然跟在身后,一直跟到了后宫外,见着有禁军再把手,未敢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