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1329

第1329章 算天算地不算自己

女帝屏退沈云卿、张祥,随后与周启来到御书房说话:

“启儿你看这笔钱该不该借?”

“回母后,如是儿臣,儿臣不建议借。”

“说说原因。”

“儿臣以为,我朝没有牺牲自己利益,而助他人的道理,更何况万一养虎为患怎么办。二来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将是一笔惊人巨款,且不论图曼塔会不会还钱,万一有个差池,这笔损失该如何承担。

三来,图曼塔根基不稳,有个三长两短,朝廷的借款无法收回,后果将不堪设想,势必动摇国本。

最后,一旦开此先例,日后诸国有难都来借款,我朝人人都借,势必要被掏空国帑,殃及国本。因此儿臣本意是不赞同的。

但是海郡王认为此钱可借,利大于弊,儿臣以为不妨先看看海郡王如何摆布此事。如果却有利可图,只要我朝不吃亏,日后也可以借鉴。”

“嗯,你又有长进啦,为娘很是欣慰。”女帝肯定了周启想法,随后语重心长说:“沈云卿此人从不吃亏,他既然打算借,一定是能借。但是朝廷此前从无先例可循,怎么借,借了之后怎么还,需要有人替朝廷投石问路。换做是他人,既无资历,也无能力,更无胆识,满朝文武定会反对。但如果是沈云卿,此事就容易推动得多。

但凡是只要有利,不破不立,得有人破例,才有先例可循,沈云卿便是这块试金石,得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女帝和周启二人现在有两个共同想法,一是削弱沈云卿,不能让沈家势力危害国家安全。二是摸沈云卿过河,看看沈云卿能走多远。

政治场上最不易的事就是开先例,因为先例开不好,引起官场风波事小,造成国家动荡事大,甚至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后遗症。

如赵匡义开了重文抑武的先例,导致两宋从开国到亡国,军事外交上一直一蹶不振,这种先例显然是不能开的,而且有些先例短时内看不到效应,需要很长时间的验证和发酵才会见效,等到见效,也已病入骨髓无可救药。

所以开先例需要有勇气、魄力、能力,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资历,有败家的资本,所以开先例往往得经得起折腾。

看看汉武帝,开的先例就很多,原因就是汉武帝本人有勇气有魄力,但刘邦就没勇气,没魄力?为什么刘邦给匈奴吊打,就是因为刘邦没有败家的资本。

而汉武帝时期有文景打下的扎实基础,能给汉武帝用来尝试失败,只要达到最终目的,无数次失败都是允许的。

而女帝是典型的甩锅女侠,不想承担责任。但是呢,又想捞好处,同时还要给自己戴帽子,所以碰到阻碍和枷锁,在政治上就很难有什么创新制度和举措。

但现在沈云卿在不断推陈出新,推行新的体系,沈云卿有勇气,有魄力,有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资历镇着,有败家的资本,那么沈云卿开先例,就有尝试失败的空间。

而且沈云卿三十年来不断开先例,开创新的政治举措,无一败绩,无疑加大了开先例的成功率。

所以女帝和周启现在的想法,就是推沈云卿去改革,去开先例。成功了,功劳都是女帝和周启的,失败了,也损失的起,反正败的沈云卿。

更重要的是,如果造成了原则性的失误,那么正好,抓住沈云卿的小辫子,给他剪掉。

于是现在女帝和周启是推沈云卿去改革,去开先例,但如果沈云卿遭到重大挫折和失败,就会成为女帝削权的口实。

虽然不至于要了沈云卿的命,但是沈家会从此受到空前压制和削弱,从而扫清周启登基后,沈云卿带来的政治问题。

而周启则在等沈云卿失误,无论是在女帝时期失误,还是他登基后失误,都会是用来铲除沈家势力的借口。

所以周启和女帝都能容忍沈云卿推行改革开先例,既是为岐帝国摸索新的政治体系和道路,同时也是在找机会打击沈云卿。

但是,女帝和周启母子二人的想法不同之处。

女帝既要用沈云卿,也要防着。

而周启更多是捡现成便宜,女帝托付的江山已经足够雄伟,继承的基业足够辉煌,周启只想着守业,抓住这一亩三分地,而不是想着如果再开创更辉煌的业绩。

所以沈云卿就成了周启执政后最不稳定,也是危害最大的因素,这是母子二人思维出发点的本质不同之处。

但话说,女帝和周启都想到了这一步,沈云卿还这么傻,替母子二人卖命?

这个问题沈云卿当然知道,今天这个局面,是三十年间慢慢积累发酵形成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问题。

最早十年,女帝急于恢复国力,放手用他沈云卿。

中间十年是高速发展期,女帝享受着发展红利。

现在的十年是井喷爆发期,远远超出了女帝的心里期望,女帝对沈云卿的政治能量产生了恐惧。

这是一个积累发酵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女帝就想到了今天,要打倒沈云卿,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沈云卿两世为人,对此不可能毫无察觉,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即便没有前世的经验和阅历,作为政客和经济专家,也不可能看不到这个层面。

所以母子二人想什么,他都很清楚,但是他想什么,母子二人未必清楚,而且母子二人之间其实也不够了解。

女帝既不知道周启可能命不长久,而周启也不知道女帝活的比他还长,所以结果只能是周启等不到即位英年早逝,而女帝现在又不敢直接传位给周启。

最后只能是周启一死,女帝就只能把皇位传给周晟。如果传给周启的儿子,一定是政治对决,沈云卿绝不会坐以待毙,女帝损失不起。

当然,也不能完全寄托在周启早死这个概率上,万一失算怎么办。如果女帝真要前动手,沈云卿既不会给她机会抓把柄,真到无可避免地步,也不惜鱼死网破。

所以母子二人的算计不会成功,相反算计来算计去,却不算自己,这是母子二人最大的失算,也是绝大多数人的一毛病。

精于算计别人,却不算自己,往往就是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