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贵把责任推给朝廷头上,言外之意就是工部的责任。但张祥却说:
“眼下时局艰难国库告急,治淮河非一朝一夕的之事,但这数十万百姓生计也得安置。而今本官将其安置于海通,一可解灾民生计,二可积蓄粮草人力,以利日后治理淮河之用,如此一举两得之法,汪大人前来质问张某,所为何故呀。”
“呵呵。”汪晨贵漠然一笑说:“张大人,这海通可供耕作良田本就少,公田更少,那三十万灾民岂能安置的下。更何况海通还有十万盐工,又往何处去。”
“这就不劳汪大人费心了,本官自有方略。”
“那也不能将淮河两岸州县百姓迁往此处,如此将动摇江淮州县根本,进而伤及国本。”
汪晨贵执意不准迁走灾民,张祥脸色骤变,不快说:
“那就你我各自上书陛下,此事交由陛下圣裁。”
“哼,我们走着瞧!”
言毕,汪晨贵拂袖而去。
待其出了城,张祥遂即赶赴庒县,天黑时见到沈云卿、王曦照二人细说了汪晨贵来意。
“这三十万灾民任其自生自灭,扔在淮河两岸边,这户部都不急,汪晨贵急什么?”
沈云卿疑惑道,王曦照说:
“按律,迁民应由朝廷下文并拨款,但现在并无朝廷公文,故而不能迁民,但若遇灾情、战时袭扰,可迁灾民安置他处。眼下处于两可间,而且灾民安置不利,汪晨贵有不可推卸之责,我等管了他的闲事,他显然是为此事不快。”
“曦照言之有理。”张祥肯定了王曦照之词,遂即又说:“千年以来,淮河水患从未断绝,以往数百年天下人少,故而淮河两岸耕作尚不频繁,现如今天下人口逾六千万,淮河两岸土地肥沃,极利耕作,然却洪泛不断。
朝廷治水多年,也仅治标难之本,这些灾民本就是淮河两岸之民,迁走势必动摇两岸州县根本,他汪晨贵若不表态,想在江淮道上继续留任,怕是地方州县不会轻易买他账。”
“可这些灾民多数难以种地,长时滞留淮河两岸,既无法安居乐业,也不能有效征缴税赋,淮河两岸州县背着三十万灾民,既不安置,也无多少税赋收入,反还得出钱款赈灾,岂非咄咄怪事?”
沈云卿若有所指,张祥隐隐觉得有理,遂即问道:
“那依你之见,这其中莫非有不可告人之事?”
“沈某向来认为,这世上一切之事均以利为根,周而复始。故而这三十万灾民身上若无利可图,两岸州县又何必不安置。”
这时王曦照说:
“据本官所知,淮河两岸但凡极少被淹没的良田,均已被地主豪强与盐商兼并侵占,淮河两岸的田虽是好田,但却十年九涝,故而灾民确实分有公田,但却无法耕种。地方州县层层推诿,恐怕正是为此。”
“不对,此理不足以令三十万灾民长期不得生计果腹,他们难道不怕灾民造反?”
王曦照认为灾民有田,但不被水淹的田都被地主豪强给占了,年年淹水的田被分给老百姓去种,所以理论上淮河两岸的灾民是自耕农,而且这个比例是百分之百。
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淮河两岸的地根本种不了,但州县衙门却藉此默认已经安置了灾民,从而不再做善后工作。
但人不是畜生,人的求生欲望会迫使人去寻找一切可能并改善生存状态的希望,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灾民,迟早要反,地方州县再冷血,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因此一定有原因,驱使地方州县冷处理灾民,从而好牟利。
有鉴于其中的不明利害关系,沈云卿不打算介入,他说:
“张大人,在下以为此事我等不易卷入太深,也不要去撩这个摊子。我等还是秉公办事,将灾民陆续分批挪来海通安置,汪晨贵若要上书,那就上书。这三十万灾民就这么扔在淮河两岸不闻不问,我想也说不过去。
咱们继续从淮河两岸迁民到此,迁走百姓越多,淮河两岸不可告人之事将自浮水面,届时东窗事发,也是他汪晨贵与江淮州县的事,跟咱们没关系。”
“嗯,此法可行,先拖着,暂观动静。本官连夜上书陛下,继续从江淮两岸迁民到此,看他汪晨贵奈何。”
三人商定计策,翌日继续在庒县安置灾民开垦土地。
而汪晨贵在海通逗留数日,一连勘察多处,只见灾民翻地除草,却不见种地,翻的也都是咸苦的碱地,汪晨贵愈发看不明白,遂留下眼线继续在海通盯梢,其本人赶去了淮河两岸。
三月底,陆续有大船从宁阳出发,装运了高粱和耕牛,前往海通上岸,运往庒县。四月初比春耕晚了整整一月,庒县以南的灾民已达两万余人。
经由筛选分类,集中五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健妇、壮丁八千余人,分若干队,集中分发农具、种子、耕牛屯垦于庒县以南。
海通的治下面积比秀州大,但人口仅为秀州的一半略多,而可耕地只有秀州的百分五十还没有,其中中田、下田占了七成,如果没有盐产业的支撑,海通充其量就是两个县城的经济规模。
四月初五,张祥得到女帝密文,就提高盐价与铜钱汇率跟户部达成妥协,定在夏收前和夏收之后。
这个结果出乎沈云卿意料,他是想尽快压制蔡生廉在江南的疯狂扫荡,如果拖到秋后,江南商帮将元气大伤,江淮盐商的资本可能长期陷在江南。
因为皇帝手中的白银已经不少了,如果夏收前的汇率跌破一两兑八贯,甚至九贯,皇帝出售兑换铜钱,一票就能兑走上百万两的铜钱,然后汇率迅速升值,就此产生的汇率利差能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利润。
此外忽喇的问题确实考的不周到,皇帝在信中没少批判“不顾大局”四个字。
由于现实和历史的局限,铜钱和金银之间无法进行等价值的兑换,必须经由商品作为中间平台,得出铜钱和金银之间的汇率。
而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由人为订立体系,如不考虑政治强权因素,货币的汇率由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论高低,当然,延伸展开,仍然是政治因素。
现代体系下的货币汇率,严重依赖市场的供求和工业实力,工业实力反应的是制造业水准和生产力,这种长期性的资产无法在短时内迅速改变,同时国际市场的供需,存在竞争和体系化的运转,不存在短短几天之内的供需急剧变化。
而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于衡量商品价值,因为汇率的变动而有了投资的价值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也存在商品一样的供需关系。
国家实力的强弱,和政治要求,决定了货币是否坚挺。
但在当下,并不存在这套体系,汇率的变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生产力、人口劳动力直接挂钩。
如碰上几年连续的全国性灾害,货币能在短短几天几个月内迅速贬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也能因为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超出市场消费,物价下跌,而货币供应跟不上,导致货比钱还多,货币自然会升值。
由于当下的特殊经济环境,决定了汇率巨幅变动的特殊性,带来的政治阻力。
沈云卿想的很简单,铜钱汇率稍微升值一下,就能阻击蔡生廉的疯狂扩张,因为汇率变动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而是整个生产销售环节的同步变化,蔡生廉的摊子铺的太大,其在每个商业环节都损失百分之二十,实际是百分之二十的几何倍数。
同样的,这种效果也会叠加在朝廷与忽喇的交易中,由此造成的损失,谁都受不了,汇率调整的延后是必然结果。
汇率和盐价的调整延后,打乱了沈云卿的计划,他不得不回兰陵,去找刘岩镜,继续给他灌汤药,稳住刘岩镜的钱。
纸包不住火,上调盐价,铜钱升值的消息市面上一时半会还不会有动静,但圈子内的消息传播异常迅速,他沈云卿能知道,刘岩镜差不多就是这几天能收到李义清的消息。
如铜钱预期升值,刘岩镜会收紧铜钱兑汇,同时运作白银,在铜钱升值钱前,尽可能兑入更多铜钱,待等铜钱升值后,再想办法兑回白银,如此能得到升值前更多的银子。
但沈云卿不能让他这么去做,因为他也要铜钱,目的也是相同的,相反,他更需要铜钱,以应付现在不断增加的开支。
沈云卿于初八抵达兰陵,赶到刘府被管家夏春告知,刘岩镜、刘文莫父子去了钱塘,有什么事都跟他说。
事情发展到这里,沈云卿知道刘岩镜是耍了滑头,两边都不想得罪,同时两边都想利用。但想就此难倒他,刘岩镜还差了一千年的阅历。
刘岩镜不在兰陵,沈云卿即刻回了宁阳,去见老父亲沈严良。
“爹,刘家父子跑去了钱塘,这事儿您知道不。”
“不知道啊,怎么,刘岩镜躲起来了?”
“可不是,我早料他不想蹚这趟浑水,但没想到他会耍滑头去钱塘避而不见。若是他干脆不去秀州,人在兰陵,这事儿还好办,现在他人不在,这反而更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