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时,皇帝转眼想到两个问题:
“张侍郎,一辆收割车本钱几何?”
“回陛下,得要十六贯铜钱,若是出售,恐怕就不止了。”
女帝闻讯要这么贵,惊得眉毛都竖了起来:
“一石米,平年不过获利三四十文,一百石才三贯,即便一户一季耕作百亩种麦,不吃不喝三年六季方能攒钱购买,加之畜力,如此昂贵,如何令百姓收益。”
这时林毅贤接过话说:
“启禀陛下,眼下一架收割车是贵,但日后还可改进工造之法,大量生产,其本钱自降。
此外沈云卿在宁阳县试种丰产水稻,亩产达到了三石一亩,若按此计,江南一季种百亩,一亩即便只有两石,一年两季就是四百石稻米,如每石获利四十文,四百石就是十六贯,一年可回本钱。如收割车价格再降一些,可能更快。”
“宁阳丰产稻米之事朕已得户部奏本,但两位爱卿可曾想过,天下百姓有几人家田过百亩者,但凡田过百亩者,无不是地主豪强。若是收割车令其买去,粮食尽数囤于其手,朝廷不得粒米分毫,又该作何。”
“这……”
这皇帝和正常人的思维不一样,尤其是一代明君圣君,其思维的立足点永远是皇权为先。
所以当出现先进生产力,由于既有且固化的资源配置,让先进生产力会首先进入大资本手里,而普通人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最先获益。所以当先进生产力出现,地主中的一批人就变成了资本家。
这皇帝名义上是全国的大地主,出于自身的利益,皇帝可以容忍老百姓种地,但不能容忍大地主分他的地,因为权利的本质,是资源的配置权。
当天下的土地法律上都归一个人,你说你是皇帝,可天下的地都不在你的名下,你说你是皇帝,证据呢?
由于土地在农耕时代是一切生产力的根本资料,谁控制了土地,谁控制了财力,继而影响军政。
此前耧车的出现,解决了耕作效率,但是收还只能靠人力,所以耧车和人力收割是农耕文明权利体系下,农业生产力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之下,各方利益能维持一个较为漫长的平衡周期。
但现在,收割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生产力平衡点,当农业产出大大超出国民需求,同时还不受朝廷控制,重要的是不受皇帝控制,皇帝就会开始担心有人造反。
因为先进生产设备,按市场资源配置,最终的结果只能先被资本获取,从而用于不断的投入和产出。
眼下全国的公田兼并形势严峻,按一户百亩的数量重新分配,一千两百万户,至少需要十二亿亩地,但全国才六亿多亩,半数以上在地主、豪强、财阀、权贵手里。
所以田本来就不够分,现在生产力大幅增加,于是又产生两一个问题。
田少人多,但是粮食还大大够吃,可田少不够分,同时为了提高生产力,必须土地集中,所以结果只能是有一大批农民变成无地失业农民,这怎么办。
想当初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来到清朝,带来了蒸汽机,传教士就说这个蒸汽机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省人力,一台机器顶一千人,价格只要一百个劳力。
可乾隆爷不这么想啊,想的是人力是省了,可汉人没工作干,就没饭吃,不要造反啊。
得,您这么想,大清国也就完了。
当然,可能有人要说了,省下的劳力不能去搞别的?
可当时产业就那么多,而且当年的人口就已经过三亿了,省下五千万农民劳力,哪里有那么多的行业岗位。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和先进基础教育,你搞跨代转型,那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大清国那会儿如果真全面开放,直接的结果是国内资本大量外流,而大量先进生产力,制造数以千万的下岗,然后大清朝根本得不到二十世纪,就得玩完。
而且当时西方的精算政治家,其实早已摸清大清国的德性,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人家连坚船利炮都懒得花钱,因为知道大清国就是软蛋,从成本角度出发,直接金融掠夺更划算,所以乾隆这件事得分两面看。
而现在公孙芸惠面临着相同的棘手问题,比大清朝还更棘手。
收割车是搞出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但这就是历史哲学,新的事物,一定带来新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如果去回避,必然只能重拾老路。
中国历代王朝,多数的君主,甚至不少开明的皇帝,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
于是当晚,顾虑重重的女帝再次召见沈云卿,问策于他:
“此事你可有解?”
“不瞒陛下,罪臣当时倒是没有想到这么多,不过但凡是新的创举,必有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应当去回避,而是得用法度将其规范起来,用其好的一面,约束其糟粕的一面,如此方能为天下所用。
正如兵器,可用于保家卫国,但也可用于造反杀人,可总不能因为其能用于造反杀人,全天下不让用铁用刀,如此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更多麻烦,如此因噎废食得不偿失,关键仍在于如何利用,又如何趋利避害的规范起来。”
“嗯,此议甚好,此议甚好啊。那依你之见,还当如何加以约束利用。”
“臣以为,眼下的收割车不易大量制造推广,当先做一些准备。
首先,收割车仍有改进余地,日收四到七亩仍然太少了,当然,陛下可能已经觉得非常多,但是在臣看来仍然太少,因为天下之大,我朝不过占其不到五分,故而世外之地还很多。
其二,眼下尚不知一辆收割车能用多久,倘若只用一年就坏掉,那未免太坑人了,因此有待继续检验改进。
其三,提高铁产,如此能将铁价进一步拉低,如此收割车的价钱也就低了。
其四,改进工部机械司机械,使之能广为制造,便于制造,如此既能大量生产制造,同时提高了收割车的使用年限,让购买者受益。
其五,眼下田制还不宜擅动,而我朝境内,尤其是中原复地私田、公田已经受尽,要想在此基础之上重新整合,需得大量财力赎回,如朝廷强行收回,恐怕酿成惨祸。因此臣暂不建议因为收割车,而动田法,当循序渐进。
其六,还是此前臣提出的开海禁方略,出海占无主之地,无主之地当行新的田法,一来扫除我朝百姓出海后顾之忧,二来只有出海百姓权益得到保障,百姓出海之后方能永远心向我朝,不至于出海后自立门户。
第七,我朝若能争取十年时间稳定国内积蓄力量,观天下大势,我朝与忽喇、肃汝必有一战,只在早晚而已。因此此战之后,我朝若胜,陛下可尽取北方草原,跨过瀚海,至达极北,将北方数千里无人之地纳入我朝疆域,如此可得土地一万万,同时在我朝新开疆域之上推行新的田制。
届时收割车若能日耕十数亩,乃至二三十亩,偌大的北方即便一年只种一季小麦,亩产只有半石,但一户人家可种千亩,家家养马养牛,广种而薄收,其收获仍旧极为可观。
其八,仍旧是鼓励生养,加大对海外与日后北方无主之地迁民,将饭锅做大,当海外与外疆新田法得以实现,国内的田政改革势在必行,若是不变,国内的地主、财阀,将因粮价过低而被憋死。
甚至那个时候,田不再是值钱的财产,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其九,臣建议,日后可由金戋寺出面,优先集中购买、使用收割车,耕作连片土地,最好是由朝廷征发民夫,实行民力劳役屯田,如此既不大累,同时也能将集中人力、田土,由朝廷监管,收获尽归朝廷。
而且,由于收获量大,以往服劳役百姓只得微末的收入,现在朝廷广种,不妨给以更多的锱铢,既能令百姓得实惠,同时还让百姓知道收割车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集中民夫耕种,可缓忽喇每年催逼粮草,这才是关键。
最后,因更多发展产业,为日后农民转入做工做缓冲准备,不至于届时粮产骤增,而价贱伤民,同时并非所有农民都要种地,令其做工养家糊口也可。但在此之前,仍需得长期的准备,不能一蹴而就。”
沈云卿提出的一系列方略,无不令女帝眼界为之焕然一新,尤其是听到我天朝只占天下百分之五的土地,甚至感到吃惊和恼火。
自古中国帝王眼中,这天下就是“中域”,中国的版图之内就是全世界,中国之外的外邦,就是世界的边缘地带,所以现在听说自己的地盘还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女帝岂能接受。
“沈云卿,你方才说朕的天下不过宇内之五分!”
女帝话里话外透着不快的口气,沈云卿仍然实话实说:
“敢问陛下,忽喇、肃汝盘踞之草原,有多大,陛下可知?”
“据历代史料所载,足与我朝中原不相上下。”
“那陛下可知,在忽喇、肃汝领地之北,乃至我朝西域都护府以西,还有比之更大的土地,还都是无主之地,陛下可知?”
“那又如何,皆乃是荒蛮之地,何足道哉。”
“陛下,想一千两百年前,我中原疆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岸,北不渡阴山,南不过岭北,东至东海,西止于陇右,但如今呢,南及南海,北至漠北,西边更是出陇右万里至西域塞外,与波兹津(波斯)为邻,何其之广也。
在一千两百年前,这些土地在当时帝王眼中,何尝不是荒蛮之地,但今天皆为我朝开化之域。故而所谓蛮荒,乃事在人为,只要人去开拓,便是我朝之疆域。
臣方才说,我朝土地只占域内之五分,此言虽有托大,但臣只想告诉陛下,我朝之外土地皆可纳入我朝疆域之内。
而开疆拓土,人乃其一,其二便是产力。陛下应该知道,呼延、天山、西域、云中等都护府每年支出消耗巨大,皆仰赖中原复地之财税依托,根本仍在人少与产力低下。
因此若能将百姓迁往边塞,提增田间产力,实行低税养民国策,同时对外开疆拓土,国内推行良政方略,逐步根除积弊,二十年内,我朝人口逾万万,届时何愁宇内不为我朝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