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91

第191章 庒县风波续(2)

由于事态已经扩大,从单纯的行政刑事层面,上升至政治权利对决,势必要有人最终为此负责。

如果放了沈云卿,可免一场刀兵之灾,抓几个为首者。与之相对,县令虞童要为此负全责,并且连带挖出背后唆使的盐商,进而由盐商牵连盐铁司,盐铁司的头上是户部,整个一条线上,即便扳不倒全部,至少也得脱层皮。

这个结果显然是皇帝想看到的,但绝不是户部想要的结果,也不是盐商能承受的代价,所以户部就得要沈云卿背这个黑锅,杀他的头。

然后强行去推平海通民变,一场血腥镇压在所难免。

所以这个整个事件过程,结果的定量是大概率结果,几乎不存在任何重大变数。但是如果江南再乱,南北这么一呼应,那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江北没有质和量的因素,但江南有。因此在最终结果不变的情况下,李义清现在的选择很重要。

如果兰陵稳定,这个结果就是可预料的,但问题是,户部如果要杀沈云卿,就得在兰陵下手,所以变数就在兰陵。

“李大人,这全天下除了皇帝的宝座,现在可就属您李大人这个位置分量最重,您如抄了沈云卿的家,兰陵必乱无疑,兰陵乱了,以现在江南的乱局,江南也得乱。

所以现在就看李大人您怎么选,是抄沈家父子的家,还是不抄。”

“可要是不抄,上边也饶不了本官呐。”

李义清是前怕狼后怕虎,最好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风险都不担,既能升官又能发财,这才是理想中的仕途。

可当官不为,不想承担责任,那朝廷要你干什么,要当米虫自己回去种地得了。

刘岩镜是清楚李义清的秉性的,他说:

“李大人,万一当今圣上顶住了户部,沈云卿无罪开释,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您如果抄了沈云卿的家,兰陵乱了,事态扩大,无论户部倒不倒,您都难辞其咎。”

“那按你意思是说,不动沈家?”

“若户部和盐商此番注定要倒台,您李大人顶住户部的压力,我刘某人在这兰陵的地盘上自然有些手段,但如果您顶不住户部的压力,我刘某人也爱莫能助。”

“可要是保了沈家,户部倒台了,本官也落不下好啊,回头户部再找本官算账,不还是本官的事,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

话说到这个地步,刘岩镜自己都替李义清着急,他说:

“李大人,既要乌纱帽,还要不得罪人,岂有如此两全其美的法子。眼下情势急如火,沈家倒不倒,刘某人生意还照做,大不了去别地发财,安渡下半生足矣。

至于李大人您,怎么选李大人您自己看着办吧,刘某近日就在家中,洗耳恭听李大人的决断,告辞了。”

言毕,刘岩镜起身出屋,只剩下六神无主的李义清自己再跟自己急。

这人活世上,做对了绝大多数选择都没用,关键的几桩转折性的事件没办成,这辈子都白搭。

就好比炒股,十万入场,最多时炒到四五百万一千万,牛了吧,但是最后出户,账面就剩下一万,再是千万富翁,那也只能说你曾经拥有过辉煌。

拿破仑厉害吧,赢盘面一看就靠谱,输就输那几场,但问题您输了那几场,是几场吗,都是最关键的几场战役,之前为之付出的努力岂不都白搭了。

所以权力的斗争一旦双方都被逼入死角而面临对决时,必然要做出选择,结果也必然是有一方胜出,一方告负。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没轻易触碰最后的底线,双方都在谨小慎微的交锋对抗,谁都想在伤及自身利益之外,慢慢的困住对手。

但现在,沈云卿无疑创造了绝佳的对决空间,代价却是赌上自己的人头,去实现这个王朝的浴火重生。

就在消息传到兰陵之前,蔡生廉的长子蔡鹏,火速从秀州赶到钱塘,去见在此“督战”的蔡生廉。闻讯庒县消息,蔡生廉的反应如出一辙:

“真没想到,小小的一个庒县,竟也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真是越来越低估了沈云卿。”

“爹,沈云卿已被捉拿关在天牢里,哪里还能掀出什么风浪,孩儿看,是盐商太狠了。”

“不完全是,这里面既有盐商,也有庒县县令的责任,但不可否认沈云卿笼络人心的手段着实厉害,竟然几个月间能让几万人给他死心塌地,还去造反。”

“这海通与秀州可就一江之隔,万一过江,秀州可就危险了。”

蔡鹏担心道,蔡生廉的反应与刘岩镜惊人的一致,他说:

“不,海通民变仅是孤例,不足殃及天下,江南也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况且说,就凭一万多人的乌合之众想要过江,且不说秀州的兵马,就各县的民练也够收拾他们,不足为惧怕。

倒是兰陵,自打盐商过江后,兰陵就没消停,现在铜钱兑白银只五贯九百文,盐商大肆兑换白银,席卷江南财力,而我等现在钱塘、临清等地陷入焦灼,已无力再去围攻兰陵。更何况兰陵正被盐商围攻,此去非但无济于事,还可能泥牛入海一去不回。”

“可兰陵要是被盐商攻占,秀州可就直面盐商了呀。”

蔡生廉闻讯冷冷一笑:

“呵呵,怕就怕他们也只能在兰陵折腾。海通反了,朝廷要急于稳定情势,断然不敢再在江南寻事,令事态恶化。故而盐商攻下兰陵后,不会继续向秀州进发,我甚至怀疑,盐商能否在朝廷平息民变之前攻下兰陵。

最好是让刘岩镜跟盐商死磕,两败俱伤最好,如此兰陵沈、刘两家元气大伤,再去收拾兰陵也不迟。”

蔡生廉的眼界虽然不如刘岩镜,但是算盘打的却很精,首先事态不可能再扩大,因为朝廷的军事机构运转依然高效,扑灭这伙民变只是时间问题。

基于广泛的效应影响,江南已经够乱,再添江北民变,不想逼反了江南,朝廷肯定要有所收敛,所以盐商围攻兰陵,无疑给蔡生廉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无论沈云卿、刘岩镜能否撑住,最终免不了大出血,兰陵从两家变三家,相互耗着。待等蔡生廉巩固了钱塘、临清的地盘,局势风平浪静,再去收拾兰陵可不费吹灰之力。

九月十六,沈云卿闲暇与袁楷朔探讨收割车一事。

收割机经过工部改进,牛力牵引虽然能日收四亩散地,但效率仍然太低,而两匹健马虽然快一些,但是养马比养牛消耗大,而且养马难,更何况是两匹马。

所以仍有改进的空间,至少在内燃机出现之前,畜力收割机仅停留在四五亩的水平上,效率实在低下。

此外就是寿命、可靠性和加工性。

由于没有滚珠轴承,传动和旋转结构都是滑动摩擦,沈云卿此前的解决方案是用青铜滑动轴承,滑动轴承其实就是两个圈套在一起,从而避免轴与孔的接触摩擦,只需要更换滑动轴承即可。

但是情况要困难得多,因为加工技术和材料强度不够,畜力牵引的力量让轴的受力过载,结果就是轴比滑动轴承损耗更快,最后把结构咬死,所以还得有一整套的系统化指标,尤其是钢的问题。

当下对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杀人快不快的层面,对材料成分、牌号、使用环境、材料性能一片空白,所以不解决钢的标准化冶炼和工业化炼钢,量产就是空中楼阁。

最后是设备,这一点袁楷朔与沈云卿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很早开始,中国人就尝试生产金属结构机床,但极少有什么发展,机床仍然以木结构为主。不是因为工匠技术不够高,脑子不够聪明,铸造工艺不过关,而是冶铁不够。

甭看宋朝产铁十五万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十万多吨,但是英国本土面积才相当于中国一个省,去搞火车机床那当然够了。

但摆在中国,那就不够了。

老百姓用铁消耗很大,农具、道具,尤其是造船,当时已经大量应用锻造钢制结构,其次是对外输出,尤其是输往东南亚的铁器,用于交换商品,因为东南亚炼不出好铁。

此外还有给女真、契丹、西夏每年进贡和出售的铁器。

最后还有一块往往被忽视,就是输往日本的铁器在当时是中日贸易的主要产品。

所以宋朝的十五万吨铁,实际是在供应两千万平方公里的生活需求。

当然,十五万吨铁,一点金属结构机床搞不出来,那也是不现实的。

宋朝的技术发展是继承的唐朝遗产,同时当时的局势和宋军装备,也决定了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而机械加工技术的根本是机床。

但问题是,中国自古都有“管制”这个外挂,由于这种设备能用于生产大杀伤性的装备,铁尚且管制,高级“设备”铁定是不能让老百姓买的。更何况当时周边的局势也不允许对外销售,天知道会不会给野蛮人买去。

所以这些个奇技淫巧就只能在工部范围之内使用,没有民间市场。没有市场,产量就少,加上大量消耗铁,价格也不便宜。

当技术设备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就等同于把知识限定在了小范围内传播,没有足够的技工群体,也就削弱了创造概率。

此外历代文官集团和统治阶层对技术科学的漠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难以让技术群体有发展和继承推广的空间,仅限于有就行了,其他就算了。

而且即便你有在先进的生产设备,你的装备水平再高,但是你的代差仍维持在冷兵器,最后碰上个窝囊皇帝,你的高新科技,都被女真给收割了韭菜。

而且女真得了宝贝也不知道去搞高科技,只知道坐吃山空,享受前朝的余辉和荣华富贵。然后就苦逼了南宋憋在江南慢慢发育,还没等发育完全,又横空出世蒙古帝国,再被收一茬韭菜。

所以,先进的生产力得有先进的理念,还得碰上对的人,你光把相同技术的下的产品做的再强,也抵不过技术代差。

宋朝的弩算是厉害了,又远又准,最早能射一百步,打二环,后来能射一百五十步,打五环,现在逆天三百步,外还能命中八环。

以前杀人如砍砖,后来如杀猪,现在如切瓜。可你再厉害,能厉害的过枪?你本事再高,刀再快,还是一枪撂倒。

弩还是弩,刀剑还是刀剑,没有本质的上的改变。

而且冷兵器的技术门槛太低,容易被仿制,即便质量不如你,可你窝囊啊,拳头再大不够硬有鸟用。

而且两宋的德性,即便搞出了技术代差的兵器,想必不用多久别人也会有,因为你连家带裤子都输了,最后技术的扩散,反过来祸害自己,祸害全世界。

归根到底,还是统治阶层自己的问题,怪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