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67

第267章 孟津行(9)

望远镜、热气球引发的热议在兵部主导下,迅速引向军事层面,女帝趁热打铁,召集武官在城楼偏殿,商讨用兵方略。

此前茶楼中,沈云卿事先已经阐明望远镜、热气球可能带来的战略、战术优势,讨论中女帝滔滔不绝,颇有些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其实都是照猫画虎,充充门面装的很懂。

女帝心知自己几斤几两,让她指挥千军万马,那是不切实际的。滔滔不绝的目的,无非是在向武官们传达一个信息,朕也是懂军事的,当年七王之乱不是打赢了吗,望远镜、热气球带来的军事变革,朕也非常清楚,你们甭想蒙朕。

“范尚书,此番对蜀用兵,当检验热浮空与远目境,为全军积累经验,不可全然仰赖此二物,以免耽误军机。”

“陛下明英。”

范勇附和道,女帝继续又说:

“对蜀用兵准备的如何,何时可以用兵?”

“启禀陛下,舒飞雄此时应该已经抵达凤州,李文宝应这几日应该也到两湖,辎重转运与民夫征集三月下旬到位,若无意外,可在四月对蜀用兵。”

范勇话音方落,薛伯充径自插话说:

“陛下,攻蜀难,攻下蜀地之后如何善后恐怕才是罪棘手问题,不知陛下可与户部、吏部、礼部、工部商议与否。”

“此事朕与户部、吏部、礼部各有商议,由于国库仍然吃惊,户部钱粮只够用兵,难以负担蜀中赈济,故而平贼之后,将由金戋寺全力承担。”

“金戋寺!”

薛伯充故作诧异,他多此一问并非心血来潮,是已经想到沈云卿这次放这么大的卫星,搏女帝欢心,显然不可能无的放矢,一定要牟利。

而放眼全国,唯一的缺只有巴蜀,但是思来想去难以知晓沈云卿到底能从残地巴蜀捞到什么油水,有鉴于战后蜀地官吏任命成棘手问题,而户部不想捡这个烂摊子,薛伯充转念一想,沈云卿定有图谋,介入巴蜀并非没有可能,遂是试探一番,不想正中猜测。

迅速一番思酿,薛伯充继续又说:

“陛下,金戋寺代户部行使财权恐怕不妥吧。”

“朕考虑此番委以户部置观察使,委工部节度使,司农寺委别驾、长史,其余有诸部举荐,金戋寺只涉钱粮,其余依然照旧,薛将军以为如何?”

“陛下调度有方,用才得当,臣附议。”

在户部已经明确拒绝,而薛伯充识破女帝用意后,女帝用观察使堵他嘴,薛伯充只能附议只能让步。

这“观察使”和别驾都是虚职,有官衔有官位,但是没实权。

眼下各道各州均不置观察使和别驾,即便置,也是富裕州县置别驾,用以养老和供奉有功将臣,性质与散官已经相当,唯独不同在于是现任编制,随时可以激活其职权。

女帝突然大量启用别驾,并委任司农寺举荐官吏,表面上是为了战后恢复农业生产,当然,也是主要目的,但私下的动机是以战争为切入点,在巴蜀实验新田制,为金戋寺贷款出资提供抓手,同时分司户职权,削弱户部战后牟利的基础。

司农寺是负责农业技术、粮食生产、家畜养殖、磨面、栽培、仓储、园林、皇室园艺的独立官僚机构,与工部、户部有职能交叉,如农具改良、税收更变、产能评估等等,相当于现代农的业部。

沈云卿与司农寺打交道并不多,多数情况下通过工部与司农寺打交道,司农寺的多数官吏可以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因为常年出差,尤其是农闲、农忙时间,大都跑在田间地头,也是朝堂少数几个不需要按点上朝的部门。

宁阳出现高产种后,第一时间过问的也是户部和工部,司农寺反应较为迟钝。

由于司农寺不是财政消耗大户,职能方面长期受到工部、户部影响,职能很弱,没钱没权,倒是有受罪的份。

所以司农寺的地位不是很高,纵然寺卿是从三品大员,列属九卿之一,自古从属上卿之列,实际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的相对发展,司农的地位实际在贬值。

只有王朝青黄不接,吃了今天没明天的时候,皇帝们才会突然想起还有司农。

此番大量提拔司农寺,既有现实需求,更深层次的问题仍在巴蜀这块白地,将纳入女帝势力范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女帝依仗的自留地。

做好了,可以是她的丰功伟绩,做坏了,是反王周照宁作孽太甚,朕尽力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短平快朕要得,后果朕不想承担,所以还是有操盘经理好啊,出了事咱把手一甩,您看着办。

于是在女帝引导下,原本应该是用兵军机的方略短会,渐变成善后官吏任命的御前会议,再一次成功的完成了政治格局的划分和部署。

由于户部的短视和唯利是图,薛伯充渐渐发现自从与女帝结盟以来,他的势力正在被削弱,或者说,是户部这个仓鼠坏了他这锅粥。

可要是这么想,与户部翻脸,似乎又中了女帝下怀,现在的薛伯充,如果没了户部,也许就不够分量了。

由于准备充足,御前会议进行顺利,会议即将结束之际,县令萧温玉入室禀报欧阳羽,欧阳羽旋即上前禀告女帝:

“启禀陛下,莱州的新式宝船到了。”

“哦,真是好事成双啊。”女帝龙颜大悦,旋即又与众人道:“诸位爱卿,我朝新造宝船抵达岸边,随朕同往一观。”

“臣等领旨。”

众人附和,女帝起身离座,走出城楼来到女墙后,再度掏出八倍望远镜瞭望码头方向,清晰可见数里外大船靠岸,不过女帝仍旧少些见识,其他文武官员看着看着心里顿时有些古怪,那范勇就纳闷儿了。

“这船……怎生的如此怪异!”

武卫忠也说:

“是啊,前帆为何奇形怪状。”

此时女帝听出苗头,遂即问道沈云卿:

“海郡王,此船为何如此模样啊?”

“回陛下,既是新式宝船,自然有些不同,容臣细禀。”

文武百官觉得新船长得怪,其实沈云卿自己也觉得别扭。

这艘三千石的新式宝船,共计三根桅杆,前桅、中桅采用西式软帆,后桅采用中式硬帆,船首安装一根七十五°斜桅,安装西式软帆,所以乍看之下颇有一种违和感。

首先,多数官员没见过西式软帆,当然广州除外,因为广州有阿拉伯商船,采用的是软帆。

其次是中西结合,有些格格不入,怎么看怎么碍眼。

最后,船首位置安装斜桅,也是西式风帆船的结构,中式船历来没有,所以这艘三桅杆船,其实有四桅。

之所以采用中西结合,很大程度上是软帆和硬帆的局限性太大,各有千秋。

软帆的优点是兜风面大,可以横向不断扩容,只要桅杆吃得住,理论上可以不断增加面积,而硬帆却不能。

但是软帆有两个技术上无法解决的弊端。

首先是风面固定,无法选择兜风方向,方向和操纵性差,只能依赖于船舵,而海上多数时候都不是顺风,碰上逆流、逆风,船只每小时航行速度只有一两节,软帆的局限性很大。

其二是操纵复杂,需要大量人员,占用配置,一旦水手大量死亡,船只将很难继续在变幻莫测的大洋上航行。

以上两点,即便是在近现代,若非自动化智能化,仍然无法克服,而软帆的缺点,恰是硬帆的优点。

硬帆除垂直与船甲板外,几乎可以任意改变兜风面,引导风势鼓吹风帆,方向操纵性强,即便丧失船舵系统,仍能借助硬帆和风力转向,同时操纵简单,可以使用手摇结构升降硬帆。

缺点是硬帆沉重,需要力气,但机械设计进步后,能以手摇或交车结构代替,甚至电动升降系统。

同时硬帆的面积固定,无法在航行中改变,只能依靠升降硬帆控制面积。而且风帆几何结构组合型差,没有软帆三角帆、四角帆的便利性。

以上种种难以从技术层面根本解决,有鉴于此,沈云卿建造新式宝船之初,反复计算论证,兼顾实用和东方技术特点,最终选定前、中桅用软帆,后桅用硬帆组合。

硬帆在后,有利于引导风势,对多数方向的来风都能加以引导,送进前帆,有利于海上高机动航行。

同时对传统中式帆船宽大船首设计进行改动,使之接近于水滴轮廓,以便于减小水面和风中阻力。

传统中式帆船船首都较为宽大,好处是可以加固船体,同时利用水流冲击船首宽大横面,提高阻浪和浮力,稳定船只两舷重心,由于中式船只平底居多,因此空载情况下吃水浅,技术上的路径导致只能加宽船首。

而且宽大船首带来另一个好处,船体可以往横向扩张,由于船首宽大,同时也带来船尾宽大,导致除龙骨外,船舷两侧结构有加固作用,等同于有龙骨的作用,因此船只可往横向加宽,当船只横向长度足够宽大,就会出现另一种技术,双纵列桅杆。

如果以前只能装单纵列五根桅杆,现在可以装双列五根,就是十根,船只的兜风面成倍增加,载重量和容积率也迅速攀升,不过此种大船建造难度实在太大,接近与木质结构所能承载的力学性能。

而西式船只船底截面多为锥形,好处是吃水深,稳定中心,同时有利于减少水流阻力,实际当中由于软帆的无法变向和兜风面积增大,西式风帆船张帆后重心晃的比中式船厉害,因为风帆面积太大,风一吹就容易形成高空涡流,所以进一步要求吃水更深。

当然,既然中西结合的结晶这么好,西方当年这么先进,咋没整出来呢,就你沈云卿聪明?

其实不然,硬帆的技术障碍决定了只能产自中国,硬帆由于是整体式帆,重量很大,其次采用特殊的面料经过桐油浸泡,甚至大量采用皮革增加强度,导致重量太大。

风帆重量剧增,首先对船员体力要求迅速增加,其次对帆骨的承载力要求更高,传统的木料首先无法承受重量,尤其是大风大浪中承受不了,同时原木太沉,根本升不起来,所以只能大量采用毛竹。

毛竹具备极强的韧性,是帆骨的不二之选。欧洲没有毛竹,在当时技术环境下,搞不出大型硬帆是必然的,只能走组合风帆技术路径。

至于中国为啥没搞出中西结合产物,原因大家都明白,此处不做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