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37

第437章 沈云卿的生意经(2)

纵然女帝心中恼火,但也不能明着查,还得来暗。

然这一查,女帝反觉棘手。

沈家哪是做的生意,这是种的金银珠宝啊。

玻璃能炼,珍珠能种,人参也能种,现在灵芝、香菇、松茸、木耳也都种上了,这是种的药材山货吗,到了女帝眼里统统都是贵金属。

沈云卿种灵芝,那也是为了解决灵芝用药,在轩禾书院小范围的技术尝试。因为灵芝种植比人参难多了,所以规模很小。。

至于种植香菇木耳松茸,一则是香菇木耳好种,二则是方便积累菌类种植繁育技术和微生物认知,但这些对女帝没啥意义,有意义的是第三点,香菇木耳在当下都是“山珍”之一,而且无法种植,只能人工野生采集。

由于人工野生采集效率低,且产量少,所以香菇、木耳这些山货价格还不便宜。

尽管香菇是干香菇更香,但皇帝要能尝到鲜香菇也不容易。

所以山货的重点不是技术和能不能种出来,重点是山货当下是精贵商品。当然,还够不上奢侈品的行列,但至少是大户人家才能享用的佳肴。

于是到了女帝眼里,这些都是钱。

得到最终“调查报告”,女帝几天没睡好,按眼下沈家这么个发展势头,再有个五年,户部肯定是不够看了,于是琢磨了三月,女帝果断横下一心,先收一波红利再说。

而且这事儿还没跟段莹玉说,只怕说了,这位惠贵妃明早能去朝殿悬梁寻死腻活。

待等妃嫔各自散去,女帝来到文渊门外,半路得到女官来报:

“启禀陛下,二殿下已在御书房外等候多时。”

“嗯。”

屏退女官,女帝与欧阳道:

“欧阳,朕记得应该还有三个西瓜是吗?”

“陛下还有两个,昨个儿不意给摔了一个,所以还剩两个。”

“哦,那就令人切一个西瓜。”

“是,奴婢令人去办。”

这二月底三月不到,神都的雪还没化,西瓜肯定是熬不过秋的,即便是窖藏也藏不住半年,所以这个时节就不应该有西瓜这品种。

其实不仅没有西瓜,绿叶菜其实也没有。

但自从盘查了轩禾书院之后,打今年年初开始,女帝天天都能吃上绿叶菜,偶尔还有瓜果,这都应该感谢沈云卿在轩禾书院搞的玻璃暖棚。

其实在古代,尤其是早期历代王朝定都长安,冬天皇室是有瓜果和绿叶菜供应的,哪怕是寒冬腊月,皇帝皇帝仍能吃上绿叶菜,因为距离长安不远的骊山有温泉,周围冬季温度高,因此适合植物冬季生长。

古人发现这一现象后,冬天就在骊山种植蔬菜,由于地理环境制约,因此骊山的蔬菜产量规模有限,长期被皇室垄断。

但自从定都洛阳之后,冬天想要吃上绿叶菜,那就很成问题。而且当下还没有窖藏蔬菜的技术,所以冬天吃菜很成问题。

沈云卿此前常年久居江南,冬天蔬菜断顿的时间短,其实还不觉有什么问题。

但自从北迁之后,一年三五月吃不上菜,问题就很麻烦。当然,可以喝茶,但问题是喝茶只能作为辅助维生素补充,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在种植香菇木耳同时,着手解决温室大棚技术。

塑料薄膜大棚就别想了,退而求其次,先搞个小规模的玻璃大棚,待等日后条件成熟,再搞有机玻璃大棚,先解决自己的吃菜问题。

于是轩禾书院的角落里建起了玻璃大棚,占地两百多平米。

其实这项福利沈云卿还没享受上,可你的吃菜问题解决了,皇帝的吃菜问题没解决,而且你不单单是解决吃菜问题,还解决了吃瓜的问题,这个生活质量是不是比朕还好,而且还瞒着朕。

于是这瓜就是从轩禾书院的暖棚里摘的。

銮驾抵达御书房外,周启快步上前问安:

“孩儿见过母后。”

“启儿有事要与为娘说?”

“启禀母后,孩儿最近听闻阳县公在属地侵占良田霸占民产,令地方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哦,还有此事!”女帝原本惬意的神色陡然收敛起来,目母凌厉之色深浓,下刻她说:“走,陪为娘进殿细说。”

“儿臣遵命。”

尽管封王与勋贵不能干政,但不代表皇帝交给你差事,你可以推卸。

周启毕竟是女帝的亲儿子,皇位的第一候选人,因此大原则下,当然得让自己儿子历练执政能力,遂是令周启监管朝廷勋贵与地方谏言。

勋贵的管理问题,历朝历代的情况都不同,如明朝有大正宗院,清朝有宗人府,在此之前对皇室勋贵的管理,还没有如此完善的官僚机构,大都由皇帝直接管理。或者由皇帝委任的皇室成员与官吏官吏,没有实质的职衔。

女帝令周启管理勋贵与地方谏言,一是历练其人际情商,二是令其明白岐帝国现在很大的问题与勋贵有关,三是皇权时代,勋贵虽然往往是蛀虫多栋梁少,但要稳固自己的皇权和地位,光靠官僚是靠不住的,往往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不能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

所以既要靠朝廷这座山,也要靠勋贵这波人。

最后,当皇帝,首先要紧的是管理好皇室与勋贵这个大家庭,因为王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决定了勋贵与官僚系统的关系,所以只有混熟了勋贵关系,才能掌控好权利的把柄。

所以周启名为监管,实则是与勋贵打交道,铺人脉,以便于日后登基稳固权利。

尽管女帝没有明立周启为太子,实则点点滴滴每件事,哪一桩不是太子的分内事。

周启将阳县公作恶地方之事详细道出,列举出种种恶行劣迹,由于牵扯到阳县公的太祖父阳县郡公朱成烈,女帝态度很是谨慎。

“启儿,可有前往阳县调查?”

“回母后,孩儿已经遣人去往阳县,二十日能有消息。不过阳县公朱照叙太祖父阳县郡公朱成烈有大功于朝廷,且在朱照叙之前历任阳县郡公、县公均无大过,若是贸然问罪,怕是激起非议。”

“那朕就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欧阳,去宣刑部尚书田诚来见。”

“是。”

待欧阳吩咐过女官,一宫女端着托盘送入一旁,托盘之上还罩着银罩子,难以知晓里面放的什么。

欧阳接过托盘,来到女帝面前说:

“陛下,西瓜到了。”

“哦,来来,摆在桌上,给启儿送去。”

“是。”

此时周启闻讯盘中有瓜,不禁觉得吃惊。他虽然出生在神都,却也读过典籍,且去过长安多次,知道长安行宫动在冬季能从骊山供应瓜果,但从未见过神都冬季有瓜果供应,而且久居这么些年,与也是今日头次听说。

此时欧阳揭开银罩子,可见六瓣西瓜瓤红皮绿,真真切切的新鲜西瓜,不禁更加吃惊。待等欧阳取来一瓣接过手中,顿觉温热,显然这么冷的天,吃冷的并不合适,而是做了加热。

“母后,这西瓜……”

“呵呵,今年开始,宫中可年年有瓜可用。来,先尝尝母后种的瓜如何。”

女帝脸不红心不慌,全然没有丝毫内疚亏欠。周启闻讯大感意外,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母亲能种地,更别说种出西瓜,显然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

他不做多问,先是尝了一口,确定不是假的,且口感与夏天所用西瓜并无二致。

待等吃了两口,女帝又问:

“启儿,此瓜如何?”

“与夏日所食西瓜并无二致,而且冬日食以此瓜,虽然温热,却更干裂清爽。”

那是肯定的,想万金之躯的皇帝陛下入冬后三两月都吃不上几口新鲜蔬菜,经常便秘,这一口西瓜下去,即便是热西瓜,那也比吃蔬菜爽口。

母子二人吃完手中西瓜,欧阳取来湿巾递给母子,女帝掩去嘴角的瓜渍,继续之前的话说:

“阳县公之事且交由刑部与御史台去办,眼下母后另有一事想要启儿分忧。”

“孩儿母后任凭吩咐。”

“这伊川县县令吴庭满年近六旬,不宜继续主持伊川县政务,朕有意另择县令人选,同时宫中六局与六局宫外衙署工坊日渐扩大,母后有意将六局与六局衙署扩大工坊迁至伊川县,此事交由启儿去办,为娘最放心。”

“母后,这女官六局之事素由内司府与母后打理,欧阳大人熟稔事物,让孩儿过问,怕是不妥吧。”

“诶,眼下欧阳执掌金戋寺,海郡王又南征海外,欧阳一人分身乏术。为娘让你主持此事,也是几经深思熟虑,启儿无需推脱。”

由于铁政放开,工部机械设备生产将在数年内迅速膨胀,沈云卿受益无疑,但女帝近水楼台先得月,既要遏制其他勋贵发展,同时要控制沈云卿膨胀,不能令其完全做大,就只能另起炉灶,与沈云卿同步发展。

而且女官六局辖下的工坊,由于技术进步与手工设备的极大改良,不仅产能迅速增加,规模也日益扩大,而日后规模只会更大,而神都城内的用地和经济环境,也决定了不可能作为生产集散中心,外迁是必然之举。

虽然名为女官六局扩大生产,外迁选址,但实质仍然是为此番内宫局的上马开道铺路。

形成内司府下六局工坊与内宫局生产两个支柱,而内宫局的资金来源,就是内宫嫔妃的小金库。女帝作为第一大股东,出大头,出技术,出设备,其他嫔妃出小头,合伙高的这么个生产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