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10

第510章 形势严峻(6)

其实当年明朝出兵朝鲜,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建州女真,明朝出兵朝鲜,耗空了明朝国库,还得罪了朝鲜和辽东的汉民、少数民族。

而建州女真却利用明朝无暇顾及关外,修生养息暗中积蓄力量,待等明朝被朝鲜拖个半死,国内又逢天灾人祸农民起义,女真迅速南侵,给明朝再送两颗棺材钉。

现在岐帝国的国内问题虽然大幅好转,但战略态势比明朝更险恶,而面对的选择与明朝又何其似曾相识。

现在必须在保自己,还是为了属国,出兵朝鲜抗击濒国上做出选择。

如果出兵朝鲜半岛,不光没有经济和战略利益,同时现在的肃汝可不是建州女真,现在的肃汝兵强马壮,休养生息了几十年,随时可以插向辽宁,

同时明朝北部的蒙古好歹实力大幅削弱,构不成严重威胁,而忽喇现在就是一个癌症,正在挤压岐帝国的战略生存空间,想必如果明朝同时与蒙古、建州女真、日本倭国同时开战,基本也是分分钟去见朱元璋的节奏。

有鉴于险恶的战略态势,沈云卿不主张出兵朝鲜,因为无论去不去,两年内解决不了问题,同时还得拖垮财政,但肃汝、忽喇是两分钟就能杀奔过来的当面威胁,决不能在这个当口上去撩朝鲜这块馊豆腐。

“陛下,臣建议当暂时放弃丹韩,换取与濒国的安宁,而后全力与肃汝、忽喇周旋。”

“但即便放弃丹韩,我军固守西辽,忽喇、肃汝仍会南侵,这又如何。”

范勇质问,女帝也如此考虑:

“范爱卿所言与朕所虑一致,濒国不过疥癣之疾,不足以影响全局,如何能左右忽喇、肃汝。”

“那陛下可曾想过,我军可先发制人。”

此言一出,在场诸位都吓一跳,侍郎陆争就说了:

“眼下形势虽然险恶,但尚未交战,如若贸然开启战端,到时如何收场?”

“不错,臣不赞成先发制人,恐怕忽喇不会善罢甘休,再要和谈将难上加难。”

范勇支持陆争,女帝态度也不赞成:

“朕也不赞成,此法不可冒险。”

“陛下,臣的话还没说完。臣说的先发制人,是先发攻打肃汝,通过打击肃汝,让忽喇罢战。”

“荒唐,出兵肃汝如何能让忽喇罢战,真是闻所未闻。”

武卫忠嗤之以鼻,女帝也问:

“海郡王所言未免虚妄,出兵肃汝,如何能迫使忽喇罢战,更何况忽喇大兵压境之际,岂能再去攻打肃汝将其卷入战争。”

“那敢问陛下,从肃汝南下攻略我朝容易,还是从忽喇南下攻略我朝容易。”

“爱卿何意?”

“忽喇主力多数盘踞在关外道以北,其次是云中、呼延两道以北,以及天山、西域以北,但重点仍在关外道、云中都护。

而我朝精华之地,也在关外、云中都护以南的陇西、关中、京畿、河北、河南等地,因此数百年来,我朝边防重镇都在忽喇当面,其若强攻,必然要付出惨重伤亡,还未必能攻克。

但肃汝不同,肃汝盘踞东北之地,我朝经营不善,缺乏重镇州郡,几乎一马平川,且西辽扼守西辽走廊,失辽西走廊,河北将暴露在肃汝、忽喇兵锋之下永无安宁。

因此相较于忽喇,肃汝南侵更为便利。臣判断,忽喇若要南侵,定要与肃汝秘商共同起兵南下,所以肃汝早晚会南下,不如我军先发制人下手为强,先攻肃汝。”

“先攻肃汝如何能让忽喇罢兵?”范勇问。

“忽喇若从长城正面攻打我朝关隘重镇,其必付出惨重代价,还不能全胜,而肃汝却可速取西辽,然后兵锋直指河北,忽喇岂不亏了老本,为他人做嫁衣。”

沈云卿判断,忽喇不可能蠢到用脑袋死磕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防线。

岐帝国虽然不修长城,但那是不维护,不保养,不是完全废弃,重要关隘仍然长期维护,已经存在的长城虽然年久失修,但毕竟是一道拦在北方的墙,不是轻易就能跨过的纸糊烂泥,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四道拦在北方的山脉高地,也不是轻易逾越的防线。

陇西、关中、京畿、河北以北地区被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南北阻隔,游牧民族要想南下,首先面对长城,其次是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四条山脉的阻隔,而历朝历代在北方腹地据险修筑关隘州城,忽喇南侵需要一关一关推。

岐帝国不是北宋,软弱可欺,大棒一挥就吓尿,也不是晚明,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现在的岐帝国纵然是病老虎,但还有一副好牙口。

而岐军已经大量装备拉弦炸天雷,游牧民族要攻城,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防线也不是说绕就能绕过的平原,只能一层一层的推。

而肃汝盘踞的东北和外兴安岭就不一样了,西辽的长城本就是几十年前仓促修起来的临时设施,这些年都没有维护,朝廷对西辽这块地方又缺乏经营,地广人稀,没有战略动员纵深,要塞和防御设施并不到位。

肃汝如果南下,平时问题倒也不大,岐帝国可以迅速从忽喇正面抽兵。

但现在忽喇、肃汝联动,甚至联手,边防和国内已经抽不出兵马去填西辽,西辽守军也会因为地广人稀一马平川,被肃汝大军绕过前沿防线,直接切断后路,然后一围城,饿都能饿死。

相比忽喇从蒙古高原一层一层的推山西、陕西、河北,肃汝从东北往南推辽宁,肃汝南侵要容易得多,而且会得手,因为岐军主要力量现在都在蒙古高原,西辽守军不足以应对肃汝全面南侵。

因此基本的逻辑常识,应该是忽喇不会傻到正面平推整个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防线,而是与肃汝交涉谈判,约定南下共同对付岐帝国,分担忽喇正面岐军的军事压力。

而忽喇与肃汝都应该清楚,强推岐帝国,从东北下手更容易,肃汝一定会答应。

但这个逻辑如果反过来推,岐帝国如果先干掉了肃汝,没有肃汝从东北往南推策应这个前提,忽喇会怎么选。

忽喇有三个选择,一是帮着肃汝打岐军,出兵东北。

二是看着肃汝被岐军打,什么也不做,坐观岐军与肃汝消耗,然后好左手渔翁之利。

如果岐军胜了,而且可能是惨胜,消耗了元气,忽喇会出兵攻打东北收地盘,然后借由东北南下入侵,绕开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防线,插向辽西走廊,走女真入住中原的老路。

如果岐军反而被打败,忽喇再出兵也一样。

第三种情况是岐军不费吹灰之力吊打肃汝,甚至降服了肃汝各部,巩固了东北防线,忽喇就得掂量与岐帝国冲突的代价。

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硬着头皮正面强推不划算,争夺东北地区,岐帝国直接秒杀肃汝,可能打不过。

最终结果可能就是通过打击肃汝,敲打震慑忽喇,迫使其和谈。

第三种情况是沈云卿希望的结果,只要能通过打击肃汝,让忽喇意识到岐帝国的军力不太好惹,同时正面强推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防线又得付出惨重代价,就能迫使肃汝重回谈判桌。

这个时候岐帝国做出适当让步,如经济上、物质上,甚至地盘和政治上的让步,给都勒阔一个面子,他怎么也会借这个台下自己下台。

自古以来,威胁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北方威胁又主要来自三个方向,最早的是蒙古高原,如早期的匈奴人,后来的五胡,其次是西北高原,如戎狄、夷狄,中后期的吐蕃也占领了西北,还有西夏。

但蒙古高原和西北方向,由于常年战争,和生态恶化,后期的农业产出已经无法支撑发动但规模战争,蓄养人口牲畜,尤其是西北的政权,生态恶化严重,农业产出锐减,即便做大,也很难带来灭国级危害。

如西夏,就是典型的地方小霸,但同时面临不同时期吐蕃、宋辽金猛的威胁,受到自身农业经济和人口制约,只能不断依附强者欺负弱小,而且多数时期都是欺负北宋为主。

第三个威胁方向来自东北,在唐朝之前,东北方向还不是中原王朝主要威胁,但随着唐王朝灭高句丽后,唐王朝为开发东北,唐朝的行政、技术、农业体系,大量输入东北,在东北形成基础政权和行政体系,同时寄希望于同化感化东北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唐王朝这口民族熔炉之中,成为中华一体。

但后来出了安史之乱,导致契丹做大,结果夺取了北方唐王朝苦心经营的政治基础。

这个道理跟安南夺取交趾,获取交趾行政体系、农业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样板后,实力迅速增加,从此割据一方脱离中国版图是一样的道理。

游牧民族在东北得到执政样板后,迅速自我复制,产生自己的体系。同时东北的自然环境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和开发,到了南宋时期,东北的农业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幅好转。

同期内蒙和西北的自然环境迅速恶化,因此到了中后期,东北成为威胁关内的主要来源。

后金女真努尔哈赤、皇太极能入住中原,就是因为唐后、两宋、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对东北的经营,撂下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农业体系遗产,形成了东北开发局面,从而让盘踞东北平原的游牧民族,变成半游半耕,具备了进攻中原的物质基础。

因此肃汝虽然人口规模不及忽喇,但肃汝所在的东北从气候变迁和开发变迁的层面去考虑,东北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只会越来越大。

而且辽宁现如今被岐帝国经营几十年,经济和农业虽然没有起色,人口也不多,但岐帝国毕竟在辽宁建立了政权体系模板,这套模板被肃汝得到,大搞破坏不懂经营倒也罢了,如果他们也学契丹、女真一套,大量模仿和吸收自己使用,不出五十年,肃汝就是第二契丹、女真。

眼下的局面,与当年北宋面对契丹、西夏多有相似之处,但不是绝对的重演。

北宋长期极力避免西夏与契丹联动南下侵略的局面,但西夏毕竟不是忽喇,盘踞的西北不足以支撑发动灭国级的战争,忽喇的威胁远在西夏之上,岐帝国必须避免忽喇与肃汝联动,联手南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