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21

第521章 形势严峻(17)

吏部、礼部之所以反对动关中和陇西的兵,根本原因是吏部在关中的利益很大,而礼部也一直将长安视为文化的正统,长安又是与洛阳齐平的政治文化中心,纵然忽喇不可能攻入长安,但是攻破边关带来的恐慌可能冲击长安,让关中地区陷入动荡,所以礼部也不赞同从关中抽兵。

调虎屯营填入关中,无疑填补了关中兵力,但陈锦檀还是不放心,因为虎屯营毕竟是没打过仗的二流甚至三流部队,番军毕竟是老军,战斗力不能相提并论。

“海郡王,虎屯营平日以屯田修路为主,填入关中边塞,是否儿戏了。”

“陈大人放心,虎屯营又兵部调派番军操练,战力非州兵可比,而且过去四年间,陆续退伍还乡虎屯营卒近九万人,随时可以征召,重组虎屯新军,不需半年,又是一支十万之师。先期移防的虎屯营只需稍加操练,便可堪当重任,诸位大人无需担忧。”

这时许殷良插话说:

“那为何不将虎屯营调往呼延、天山、西域三地,如此不动关中陇西岂不更好。”

“许大人,虎屯营如今尚在河南冬训,马上入春又要春耕,从河南去呼延近,还是从关中、陇西更近,难道还看不出来吗。而且应该还趁着开春冰雪消融之前,尽速完成调防,以免被忽喇所趁。”

亏许殷良想得出来,从让驻扎河南的虎屯营,去增援新疆、青海和中亚,且不说现在没高速公路个汽车铁路网,就靠走,从河南到青海,走也得走大半年,而且还得组织后勤保障,那就是几十万人。

直接从关中抽兵,关中的兵走陇西,可以依靠陇西现成的后勤体系,进入呼延之后分兵,一部分留在呼延,一部分继续西进,一路西进兵力一路减少,基本都能靠当地的后勤皆。

虎屯营也是这个道理,从河南出发进入京畿,可以依靠京畿的保障体系,进入关中之后,正好填补关中兵马西调后,当地后勤体系供应的份额。

但如果从河南调往中亚,关中、西域、呼延的后勤体规模之匹配当地驻军的规模,五万人的虎屯营进入关中之后,就需要重新组织民力搭建后勤保障,这就很不划算,这还只是经济上,时间上更加来不及。

虎屯营没有骑兵,而关中地区有马场和骑兵,步军也会骑马,可以骑马西进,而虎屯营没有配属马匹,是纯步兵,只能徒步去中亚,等到走到中亚,至少也得一年后。

这文官不懂打仗,其实更不懂后勤,不是说他们不懂经济,而是他们太懂经济,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宁可牺牲军事后勤,尽出一些昏招。

而中原王朝,往往就是给这些个文官的昏招自己把自己给整垮的。

驳斥了许殷良,朝会重回正规,女帝就抽关中、陇西兵马填入呼延、天山、西域三道询问兵部意见:

“范尚书,海郡王提议抽关中、陇西兵马填呼延、天山、西域,爱卿以为如何?”

“回陛下,如抽陇西、关中兵马,虎屯营就只能在长城内外作战,短期难以出塞作战。关中可用于出塞作战兵马将会减少,但既然忽喇已经分兵西进,确实有必要增强三都护的兵备。全衡之下,臣建议抽兵西去。”

“那就即刻抽兵,调虎屯营填入关中、陇西,同时征召虎屯营退伍军卒新建虎屯营。”

“是。”

“此外,薛总管奏本中所所提火器一事,兵部可有对策。”

“启禀陛下,臣以为忽喇所用火器,极可能来自于乌兹曼,不可小觑。”

“哦,何以见得?”

这时林毅贤上前说:

“陛下,据薛总管奏本描述特征,与乌兹曼火器基本符合,应该就是来自乌兹曼的火器。”

“我朝尚未获得乌兹曼火器,忽喇又何来乌兹曼火器?”

“臣猜测,应是忽喇遣使乌兹曼购买了火器。”

朝廷曾多次遣使乌兹曼购买火器,但只买到零散的几十件火器,乌兹曼官方根本不对外出售大批量火器,因此岐帝国到目前为止,并没买到足够的单兵火器。

但乌兹曼却卖给了忽喇,由此可见乌兹曼并没有按什么好心。

当年蒙古西征的主要诱因是花剌子模杀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劫掠了蒙古商队,激怒了成吉思汗,这是史书的记载,但未必完全是真实情况。

花剌子模,也就是现在的中亚和伊朗高原地区的国家,核心地区在中亚。

主要的构成是波斯人和中亚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阿拉伯灭波斯,兼并伊朗高原后,一直延续到北宋。之后又从阿拉伯分裂自立门户,逐步形成后来的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依然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内部的矛盾并未完全平息。

其一面通过打击女真扩大版图,获得北方农业、手工业地区,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自造血。

同时寄希望于向西通商,打开西部蒙古部落的生存空间,获得来自中亚、伊朗的物资输入,也就是花剌子模,结果被糊了一脸的屎,成吉思汗一怒之下发兵讨伐。

但如果细究历史,就不难发现,当时的花剌子模坐断了丝绸之路中亚、伊朗段,而且是当时全世界唯一没有大规模战争的黄金地段,同时期的北宋、南宋、阿拉伯,不是跟女真、西夏死磕,就是更十字军死磕。

两宋还好一些,经济超发达,总体的物质产能迅速增加,人口庞大,输出的贸易商品丰富,但都必须走花剌子模控制的中亚和伊朗丝绸之路。

同时期阿拉伯与十字军死磕,丝绸之路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土耳其,也就是后来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地块。

由于花剌子模坐断了丝绸之路上唯一安全的贸易通道,其得以坐地起价,抬高关税和交易税,赚的盆满钵满,同时利用贸易带来的红利,国内进行了一定的建设。

而蒙古通商花剌子模,本质上就有个逻辑矛盾,那就是花剌子模的交易对象很多,蒙古有的货物西夏和女真都有,宋朝有的蒙古没有。

而花剌子模在此之前已经收服了西辽和阿富汗,东南边又与物产丰富的印度截然,忽喇子模自己有游牧特产,所以花剌子模的商品来源丰富,完全可以不与蒙古交易。

或者说,成吉思汗应该清楚忽喇子模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游牧产品,甚至花剌子模也能生产。

这种情况下提出贸易交易,就意味着需要挤掉其他人的份额。

结果成吉思汗的使者商队,因花剌子模总督亦难出见财起意,污称蒙古使团都是间谍,结果给全杀了,货也被抢了,还是秘密的干活。

而且很历史很具喜剧性,成吉思汗担心贸易中断,遣使花剌子模要求交出凶手,但同时这个时候蒙古正在南下攻打金朝,遭到花剌子模拒绝后,成吉思汗亲自率兵西征。

也就是说,蒙古一面打金朝,一面打花剌子模,两线开战。

而且此时的花剌子模正处于鼎盛时期,刚刚收服西辽、阿富汗,军队也算得上是能征惯战,成吉思汗说打就打,如果单纯为了颜面和尊严,那未免太过幼稚。

但从事后来看蒙古通过西征,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和物质产出,还通过以战养战,继续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同时通过战争消耗蒙古内部的矛盾,使之趋于相对统一。

所以成吉思汗西征,本质上还是经济问题,他得要养活统一后的蒙古各部以及应付征讨女真的经济消耗,同时不可否认铁木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一代天骄。

否则以区区两三百万人口,挑战全世界三亿人,杀光了一亿,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是条死路。

所以只有一个原因,才能让成吉思汗做出可能毁灭自己的决定,那就是被逼上绝路,被生存逼上绝路(小冰期),被军事威胁逼上绝路,被物质匮乏逼上绝路,才可能以寡敌众,而且铁木真对蒙古战力高度自信,也决定了走上称霸道路。

现在忽喇能从中东的乌兹曼人手里买到先进火器,却不卖给岐帝国,沈云卿判断,前几年乌兹曼出台的一系列经济税收调整,不排除是冲着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来的。

眼下的中东地区没能按历史剧本顺利攻占伊朗,但是欧洲却对中东发动了宗教战争,并在十年前基本失败,没有按历史剧本走。

现在中东的乌兹曼又把火器卖给忽喇,沈云卿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

乌兹曼人通过最近十年的政策调整和元气恢复,可能要按剧本套路走,出兵波兹津,打伊朗高原,获得波斯高原的小麦产区和经济产区。

而且盘踞在中亚中西北的罗哈诺与波兹津打了几年,虽然罗哈诺取得战争胜利指日可待,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废了大气力。

波兹津与罗哈诺都元气大伤,这个时中东的乌兹曼人出兵波兹津,一战能下波斯高原。

但乌兹曼人担心岐帝国再次出兵援助波斯,所以早在木可烈时期通商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牵制岐帝国出兵的可能,把火器卖给忽喇,而不卖给岐帝国,显然是为了坐等风云变幻,忽喇与岐帝国开战无暇顾及波斯高原。

尽管这个空间跨度有些大,但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无论是欧洲对中东的宗教战争,还是中原王朝外部的动荡,本质上都是经济问题。

甭看十字军打着宗教的名义攻占耶路撒冷,其本质仍然是经济战争。

由于欧洲农业衰退带来的连锁经济问题,欧洲民不聊生,老百姓食不果腹,国王都快当裤子。

罗马教廷只产出圣经,不产卫生巾,又不幸赶上小冰河期,欧洲农业凋敝,各地反王权、反教廷斗争日趋白热化,对外转嫁矛盾,消耗一批热血志士,就成了必然结果。

以宗教名义,入侵阿拉伯,既能占住法理依据,团结一批欧洲宗教狂热分子,又能通过战争行动掠夺财富,以战养战,渡过欧洲危机,其实现代国际正是还是这个套路。

而同时期的中原王朝周边的西夏、契丹、女真、蒙古,也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和北宋经济红利的刺激,激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欲望。

他们也要过上好日子,而小冰期让游牧变得更加不稳定,同时又不农耕,其实当时北方400毫米降水大幅南移,没有水利设施,光靠旱地种田已经难有什么收获,加之小冰期,草都难长,要想活命只有南下。

基于历史的惯性和潮流的经验,沈云卿相信,乌兹曼人要东进,与岐帝国对决可能也无法避免。

而阿拉伯帝国攻占伊朗高原,本质上还是农业经济驱使,所谓的传播宗教正义只是一个幌子。

看看现在中东那块地方,全是沙漠,一千年前也好不到哪里去,攻打波斯的根本动力,是波斯的生态环境,小麦产区、棉花产区、牧场还有经济产区。

一千年前的波斯高原不说温暖如春四季宜人,但至少地貌环境比今天的伊朗高原好得多,物产更丰富,农业产出更高,加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加持,过得较为富裕。

阿拉伯人在公元七世纪攻灭波斯国,波斯向唐帝国求援,本质就是阿拉伯人看中了波斯的富庶,唐玄宗派遣高仙芝出兵波斯复国,既是当时唐帝国为了自己的面子威信和稳定中亚版图,同时也还是为了打通丝绸之路,归根到底还是经济。

因为玄宗时期的唐帝国虽然开始出现中兴气象,但国内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阿拉伯在中东的崛起,导致了经济效应传导至国内。

当然,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什么国际经济认知,但当时的波斯与唐帝国,那可是亲兄弟算一本账,经济联系高度密切,波斯糟灾,一定会通过经济链条传递至国内。

而且当时阿拉伯人的最终目标不止是波斯,而要一直攻到长安,攫取东方的财富,所以还是经济动力驱使。

现在乌兹曼人在军事装备上的厚此薄彼,显然是在为日后攻取波斯高原,在做政治、军事、经济层面的准备,现在忽喇、与岐帝国翻脸,显然是到了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