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这种东西不是说造出样子就能将就上手使用,得要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即便当下不具备详细的技术测试条件,但最基本的零件寿命、承压能力和耐受性、疲劳强度都要进行测试。
而且日后长期用于对北方作战,零部件在冬天极寒的情况下怎么样,也是未知数。
此外眼下内径加工只有一台车床临时改装的拉床,当前的车床没有齿轮箱,转速非常低,同时拉刀材质也决定了线速度不能太高,现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加工三到四根,工部的轧钢设备和技术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产能严重不足,
枪机的生产都靠铣削,还没法儿用冲压完成多数工艺,需要配套一整条完整的生产线,腾挪更多的设备,每月的产量十分有限。
而且价格还不便宜,就因为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提高了成本,是技术跨越和工业积累不够带来的必然结果。
要量产,至少需要配套轧钢厂,更多的切削机床,这些都需要投资和时间周期,即便现在投资,最快也得两三年后才能投产,四年后开始装备第一支岐军。
而且弹药的生产也是问题,雷酸汞的生产目前仅仅来自于实验室,还无法立马大批量生产,纸壳弹药的装配也需要配套模具和定型装具,还有熟练工,这些配套短时内都无法一步到位。
武卫忠就是一个大老粗,领兵打仗他很厉害,但是搞经济建设和技术发展,他就是文盲。
现在武器有了,沈云卿却说不能量产,武卫忠压根不信,他说:
“工部那么些机器,难道还不能大量生产?”
“不能,那么多机械必须用来生产更多的机械,只有更多的机械,才能生产这等火器。”
沈云卿态度坚决,武卫忠蹙眉摸着胡子,虽然不买账,但沈云卿也不是浮夸不负责任之人,这一点武卫忠很清楚,而且好歹沈云卿也有了战绩,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能逼得太急了。
“那本将军就上奏陛下,交由陛下圣裁。”
“那好吧,一切都听由陛下圣断。”
接下来继续实弹测试,记录射击数量与连续开火时间,黄昏前一匹快马赶到实验靶场,千牛卫送来女帝的口信。
“传陛下口谕,速令海郡王与上将军回宫参会。”
“我等即刻回宫。”
言毕,沈云卿回头与张祥说:
“张大人,咱们收摊吧,明日在做测试。”
“今晚不连夜进行?”
“不,火器新出,诸位不熟火器使用之法,万一伤了性命,无法向陛下与诸位夫人交代。收摊之后,回去命人将火器拆下检验,若有异样即刻报我。”
张祥想要连夜进行测试,好尽快发现缺陷加以改进,然后投产装备岐军。
但武器这种东西,即便是现代化的武器实验场所,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
装备下发部队之后,存在各种各样的使用环境、使用习惯和使用强度,会带来完全不同于试验场所的问题。
所以对武器的相关测试,只是检验武器装备在多数合理环境下的检验,检验装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否符合指标和性能,并不能代替实战检验。
与张祥分手,沈云卿、武卫忠火速赶回城中,进宫时已经天黑,御书房中只有兵部,还有刚刚入城的薛伯充次子薛刚,薛刚带来了薛伯充的上书。
“臣沈云卿(武卫忠)参见陛下。”
“二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收起礼数,武卫忠开口先问薛刚:
“少将军,可是带回了薛总管的亲笔。”
“回武将军,正是奉家父之命,带来家父亲笔书信面圣。”
这时女帝示意欧阳羽,将薛伯充亲笔书函先转给了沈云卿,内容主要讲了四点。
正文开篇明确赞成了女帝以打促和声东击西的方略,薛伯充也在信中反复提及“几经深虑”进行推演,声东击西的胜算最高。
以当前兵力和态势,正面对抗首波的赢面不大,长期对抗虽然能以持久战拖垮拖疲忽喇,但薛伯充自己都觉得代价太大。
而且信中或多或少都表达出薛伯充对自己嫡系人马的私心,由于被顶在了第一线,首波冲突薛氏兵马不可避免会损失惨重,这些个兵马都是薛伯充一手带出,多年轮番在外剿匪练出来的老军,一旦打光了,薛家吃亏是其一,朝廷边军三大主力之一有经验的精干力量可能被打光。
与其正面硬抗首波冲击吃力不太好,不如声东击西解决肃汝,通过敲打肃汝进一步试探忽喇,逼和忽喇。
第二点再次明确了忽喇与肃汝正在密谋共同联兵,继续任其发展,北线全线开战无可避免,声东击西应当速决。
第三点向朝廷要炮要大颗的炸天雷,用于反制忽喇的火器军。
第四点询问朝廷对云中、关外两道的态度,两道现在有岐民八十多万、库兀图族两百多万,外加五十多万南归的忽喇部族,有超过三百多万人口在关外,一旦岐军主力东进,忽喇可能南下,南下后这些地方多数没有城池,难以坚守,所以这些人口和土地怎么办。
看完来函,沈云卿转给武卫忠,随后说:
“陛下,不知安国公兵马现在可否堪用。”
“若可堪用,朕还要这般心急如焚。”
女帝很不痛快,如果慕容奥翔能争点气,眼下的形势还不至于这样,所以如果执行声东击西,关外、云中两道可能沦陷,之后将给之后的谈判带来巨大麻烦。
忽喇绝不会轻易突出漠南两道的牧场、土地和人口,尤其是人口,一定会大量北迁奴役,用于农业生产,缓解其经济压力。
但如果将两道人口迁回关内,且不说人口太多,一时半会儿无处安置,就是现代社会,三百万人也不是什么政府都能安置的。
过去片刻,武卫忠读完薛伯充亲笔,交还女帝后说:
“陛下,海郡王今日已经制出威力胜过乌兹曼火器的兵器,臣建议即刻广造,绝能以一敌百。”
大格局的战略问题,武卫忠基本上没什么建树,让他统兵十几万打几个会战问题不大,但要让他统合政治、外交、国力、全局战略层面,他就是瞎抓。
得知火器已经制出,女帝仍然有些不信,毕竟才过去一个月。下刻目光即刻转向沈云卿:
“海郡王,上将军所言可都属实?”
“启禀陛下,都属实,但仍在测试当中,以寻找瑕疵与潜在隐患,不能急于投入制造,以免害了军卒。而且眼下工部机械不足以大量廉价生产制造,因此臣本来是不建议现在就研制,但现在造了出来,也只能硬着头皮干。臣并不建议即刻生产,至少也得等一个月。”
“如今战情如火,应尽速生产装备岐军,但爱卿所言不无道理,若是存有隐患害了军卒,也是朕的失职。”
“陛下圣明。”
这不是沈云卿阿谀奉承,而是女帝是个务实开明的君主。
“既然存有隐患,暂且测试一月,一月之内尽速改进,一月后若无重大隐患,即刻安排生产,就是贵,朕也认了。”
“臣领旨。”
尽管由于技术过于超前,工业能力不给力,制造成本有些贵,但对于岐帝国这样庞大的帝国,硬着头皮采购几千支用于应急还是掏得起钱的,尤其是女帝的内司府,现在不知道藏着多少贵金属。
几千支活门步枪,无论效率还是精度,都足够碾压三万支前膛枪,而且可以采取卧姿发射,战术效果大大好于只能站着装填的前膛枪。
敲定火器生产计划,话题再次回到关外两道。
“范爱卿,关外两道应该如何应对?”
“回陛下,眼下新军正在征募与操练,七月之前不能投入边塞,更无法出关作战。因此关外两道情势极为凶险,薛总管主力一旦东去,关外、云中两道的守军不足以面对忽喇数十万大军。虽然有南归忽喇兵马数万,但面对数十万同族与我朝羸弱的边防,恐怕会临阵倒戈或是遁逃。”
“陆爱卿可有良策?”女帝再问侍郎陆争。
“回陛下,范大人与薛总管所虑与臣一致,声东击西最大风险来自于关外两道,薛总管能在击溃肃汝之后,在忽喇做出反应之前迅速杀回。”
陆争话音刚落,沈云卿说:
“陛下,此前臣提议应该派出小股精锐骑兵,在薛总管东去之前袭扰忽喇各部,以严厉雷霆手段震慑忽喇,同时在东边动手。如此可让忽喇不明我军意图,同时令其产生错觉,我军正在北伐,从而让忽喇迟疑不定不敢大举南下。”
沈云卿之前建议,薛伯充动静之前,派出小股骑兵袭扰忽喇边界部落,以雷霆手段进行军事行动,把忽喇打疼打狠,通过小的出血点,让忽喇震惊和迟疑,误判岐军可能正在准备大规模北征,这些小规模的冲突是一种试探和战术试探。
但同时,薛伯充主力迅速东进,合围肃汝主力,将之歼灭,然后北进攻打肃汝盘踞的东北。
等到忽喇得知肃汝被薛伯充给打了,忽喇在作出反应,首先救不了肃汝,其次忽喇吃不透岐帝国的战略,为什么会突然攻打肃汝,而放弃正防御,让出正面的弱点,这显然逻辑上说不通。
从而开始怀疑岐帝国打肃汝,可能是为了减除侧翼威胁,从而准备从正面和东面合围忽喇。
这就给忽喇造成岐帝国可能有大规模兵力准备的错觉,忽喇反而可能不敢大举南下骚扰,即便敢南下,也不敢太过深入关外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