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40

第540章 丑陋的名字

深入浅出细说了气象问题,沈云卿发现女帝今天的眼神特别不对劲,但哪里不对劲瞧不出来,但反正觉得女帝打量自己的眼神和以往大不一样。

“海郡王今日忙于火器,突然前来见朕,何事禀报?”

“启禀陛下,火器调试已经基本完成,一应相关机械也调整到位,明日可以开始生产。”

“爱卿不负期许,朕深感欣慰。新式火器可有定名,月产几何?”

“火器暂定盛元二〇二七型活门步枪。”

不等沈云卿说完,这时欧阳羽就说了:

“盛元二〇二七型活门步枪,好是别扭奇怪的名字,听着着实不知所云。”

“欧阳说的不错,朕也觉得荒唐。”

“陛下,为便于日后管理与规范,新研火器一律都按规命名,如果胡乱定名,容易给日后造成麻烦。盛元二〇二七型活门步枪,盛元二〇是指的今年盛元二十年研发成功,并可以开始生产。二七则是该火器圆管尺寸二分七厘,使用活门机关发射火药与弹丸,“步枪”意为步军使用的远射火器,由于使用枪刺,故而名曰步枪。”

要让女帝接受一个新的概念很是费劲,尤其是其他专业领域的概念就更费劲。

“姑且就如此定名吧。该枪月产几何,耗费钱资几许?”

“回陛下,该枪初步月产约五百余支,每支约得四十二贯铜钱。”

“这么多!”

女帝很是吃了一惊,欧阳羽更是惊得眉毛竖了起来,但沈云卿的话还没说完,他说:

“陛下,这还只是本钱,如果合入的应有利润,五十贯也挡不住。”

“那就不能便宜一些?”欧阳羽质问。

“欧阳大人,本王原本想再拖几年,待等工部匠术成熟,再研制火器,现在催的紧,各项匠术没有准备,工部机械不足,因此价格也就贵了许多。”

工部现在车、铣、刨、钻、镗五机约有三千八百多台,其中车、铣占百分之七十,而且都是没有齿轮箱变速器的型号,新研制的五机虽然所改进,但只是改进了人机功效,部分结构,强化了传动部件,本质性能上没有提升。

车、铣机床不可能都用来生产枪炮,还要照顾维持其他设备的制造生产和零配维护,每月能挤出五百支的产能已经很不容易。

工部其他滚齿、磨床、旋压、锻压机、螺纹机还有五百多台,但不可能用来制造枪械。

技术的提前和加工技术的落后,必定带来其他方面的代价,反应到现实中,就是成本问题。

“陛下,虽然现在是贵了些,但是效果远胜过忽喇火器,足可以一当十。只要今年逼和了忽喇,明年可以减产枪支生产,更多用于制造机械,五年十年之后,火枪的成本将只有今天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

“海郡王办事,朕还是放心的,那就先由内司府拨款制造一批急用。”

“陛下圣明。”

沈云卿就担心女帝听到四十二贯铜钱就买一根烧火棍子会炸毛,现在看来女帝还是舍得花这个冤枉钱。

继续细说了火枪性能参数,女帝话锋一转,说道征兵一事。

“兵部上本禀报,募兵比预计提前了四月完成,截止三月底,岐军兵员已达一百二十万人,此时爱卿怎么看?”

“启禀陛下,二月间臣已派人前往京畿道各地走访,百姓参军意愿强烈,各地抗敌的意志非常坚决。

臣认为,百姓踊跃参军的背后,还是朝廷多年的仁政与南征腊婆起到了鼓舞作用,此外朝廷组织得当,宣讲到位,也让百姓明白抗敌是为了保他们的田土和妻女,只有抗敌才能保家卫土,否则只有亡国灭种为奴为妓一条死路。”

这次征兵热潮的背后还是经济好转,老百姓普遍受惠,朝廷多年的宽松税政,在激励民心士气。

同时经由金戋寺修复了经济架构和市场信心,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有所回升。

而腊婆打脸和讨伐,也刺激了民心和军心趋于内部团结,岐军在腊婆的作战连战连捷,又鼓舞了国内对朝廷用兵的信心。

除此之外,朝廷对战死者的抚恤,以及战死待遇的宣传也很到位,这就让参军意愿空前高涨。

同时沈云卿一月底还都之后,与兵部共同拟了一份“政宣”,不仅要发到州、县一级,更要发到乡、村一级。

内容大致就是说,忽喇现在还处在奴隶社会,忽喇杀进关内的后过只有一个,男人全杀光,女人沦为娼妓被轮奸剖腹,儿子给阉割,女儿养童妓,而且还要刨祖坟,毁宗庙。

总之核心只有一点,尽一切宣传手段丑化诋毁忽喇,放大忽喇的野蛮和残酷。

但事实上历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基本上都走这条路,匈奴如此、五胡如此、西夏、女真、契丹、蒙古、后金都如此,都是一个套路模式,几乎就没什么创新,能创新的只有残酷手段一个比一个极端。

所以政治宣传也很重要,再加持经济繁荣产生的物质富裕,给老百姓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对政府信任度提升,老百姓自然也就愿意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最后还得感谢岐帝国的军事武备体系,培育了鼓励了尚武精神,一大批热血青年应征入伍,迅速完成了兵员的准备。

“陛下,臣建议此战结束之后,朝廷当改进兵备制度,以便于更好的应对日后战争,同时也该尽速组建海军,为我朝开拓海外,保障海外商贸利益护航。”

“不瞒海郡王,此事自腊婆开战至今,朕已经考虑一年有余,但让金戋寺与户部核算之后,新建维护水军需要耗费大量钱粮,远洋海军更是花费不菲,这笔账,海郡王应该会算吧。”

“陛下,单单以朝廷现在的财力,要维系一支基本应付近海的水军确实有些困难,但究其原因,是国内经营不善,同时又缺乏海外利益与海上贸易,创建维护海军自然也就收不抵支。

因此海军创建与民间开海禁应当并举,只有民间积极出海经营海外贸易,朝廷才能从海外贸易中获得更多收益,而后用这些收益维护海军。”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没什么海权意识,即便是郑和下西洋,船只技术世界第一,吨位世界第一,规模世界第一,兵力世界第一,但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宣传一下明帝国的强大,去找朱允炆,而不是为了长期商业,所以郑和下西洋最后成了劳民伤财虚耗国库的政治项目。

当然另有一说郑和下西洋,明朝国库赚翻了,但赚是赚在永乐年间,永乐之后开始吃老本,而吃老本的不是皇帝为首的统治阶层,而是官僚阶层和沿海的海商、商人势力。

郑和下西洋打开了外贸局面,走了一波外贸高峰,但是明王朝政府中后期也没有从这些沿靠吃贸易的海财阀巨贾手里征到多少税,所以郑和舰队瓦解之后,明王朝的中枢机构在外贸这块的收入和国内贸易关税是逐渐锐减,而外贸的真正利润,都被沿海财阀巨贾给吃掉。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虚耗国力是两面性,正面是明王朝统治阶层出钱、出力、出人打开了外贸局势,但是只得到开局后的第一波最少的红利。

而反面是明王朝的官僚集团,和地方财阀巨贾沆瀣一气,垄断了郑和之后长期的贸易利润,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贸易红利,却还要偷税漏税,变着法儿的不交税。

结果导致明王朝在贸易收入这一项越来越少,其实不是贸易锐减造成,而是贸易逐年增加,而增加的贸易收入和关税都进了沿海财阀巨贾和官僚集团既得利益者的手里。

但是官僚集团为了专家矛盾和责任,就说郑和下西洋如何如何劳民伤财。

但不可否认,明王朝时期养郑和这么大的海军,光靠农业形态文明的国力支撑,即便是大王朝也很吃力。

海军的人员虽然不如陆军,但是海军的船只投入、更新和人员薪资要比陆军高得多,而海军对中原王朝内陆地区的地面战争没什么帮助,所以养海军对大陆军体系王朝而言没什么作用。

女帝算账之后就发现,大量采购和维护新式三千石战船,还要配属火炮,完完全全是一笔只出不进,而且耗费惊人的支出,但腊婆之战的教训,濒国打脸的羞辱,又让公孙芸惠纠结花不花钱造海军。

关键还是女帝的视野没有看到海上贸易的利益,和海外无主之地的未来收益。

所以还是只能两条腿走路,朝廷先搞一支规模小一些的样板海军,用于培养人才,船可以少买一些,但是人可以多养,养人要比养船便宜得多,同时开放允许私人搞一些海军力量。

“陛下,解除海禁之后,经营海外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才能见效,短时内无法回哺朝廷,因此臣建议应该开放民间自筹一些武装商船自保,同时朝廷分批建立建军,以减轻财政压力。

另外,臣也有意自行筹建船队,下海经商,同时为朝廷开拓海外疆土。”

“如此会否主张民间不轨野心?”

“陛下,海船不是普通兵器,民间出海经商只需自保即可,而朝廷控制着大型海船建造匠术,可将海船分为三六九等,眼下朝廷只有三千石新式宝船,日后还会有四千石、五千石、六千石,甚至万石船。

一般而言,三四千石木船已经足以满足海上商业使用,作为武装商船也够用,因此朝廷只需开放五千石以下船只给民间即可,而五千石以上船只则由朝廷订购,如此可遏制民间海船实力。”

“海郡王有意购船出海,让朕想起了当年夜谈,没想到转眼数年过去,来的真快呀。”

“陛下,时不我待,眼下各项条件都已成熟,是该借逼和忽喇,朝廷气象万千之际,鼓励民间出海。”

“嗯,等莱州善后告一段落,朕会单独就此事商议,眼下再拖上一年半载也不急。”

“陛下圣明,那臣告退了。”

沈云卿准备离去,女帝又将他唤助:

“爱卿留步。”

“陛下还有何事吩咐。”

“新立爵位一事朕已拟定方略,待会儿朕让欧阳给你送去,爱卿替朕仔细参详参详。”

“臣领旨。”

这件事倒是让沈云卿有些意外,女帝居然这么积极的完成了另立爵位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