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75

第575章 狗咬狗

沈云卿的态度让桑劲川感到有种入套的感觉,直觉让他相信这是沈云卿的手段,但又找不出蛛丝马迹证明是沈云卿一早准备的剧本。

至于吏部和许殷良,无论是朝廷私下借债还是公开借债,还与不还,其实都是户部的事,借多少给多少利,户部给自己派系多少,也不可能厚此薄彼少了吏部。

而且这笔钱最终也进不了吏部的口袋,因此这笔钱给谁经营,许殷良的态度是观望,反正无论给谁,吏部基本上捞不着好,相反之前朝廷私下借钱,往往让吏部很难办。

因为钱让吏部去借,但是还钱却要吏部向户部要,户部没有,债主就找吏部,吏部没地方说理,只能扯皮。

现在金戋寺主动承担债务,由朝廷出面借债,官僚系统私下借债的历史到此算是画上句号,许殷良绝不会自己再找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

有鉴于形势和现实压力,桑劲川只能事急从权,认可沈云卿的提议,而且不认账也不行。日后要是借了两千万国债,户部怕是想哭也哭不出来。

国债问题就此基本内定,但仍要第二天朝会讨论,向百官阐明女帝的决策,同时争取其他官僚系统的支持。

如果不出意外,御史和礼部两帮子文官多半又要反对,借口无非是那些个有伤朝廷颜面的陈词滥调。

此时夜色已深,桑劲川、许殷良离宫后,各自都没回府,桑劲川去了平阳郡府,而许殷良去了怀王府上,但许殷良却没见到公孙行与公孙贤,父子二人去应酬河南财阀还没回府,但桑劲川见到了正准备就寝的薛仲安,并将朝廷发行公债一事做了详细说明。

“这是好事啊,桑大人担心什么?”

“下官是担心金戋寺日渐做大,日后取户部而代之,那可就不太好办了。”

“但金戋寺日后分由朝廷与民间相互制衡,海郡王无法一人说了算。”

“但朝廷国权过半数,朝廷能独断金戋寺决策。说白了,就是陛下能独断金戋寺。”

“可还是得要与内阁商议不是吗,海郡王只负责金戋寺运作,并不能违背朝廷内阁的决意。”

“话虽如此,但眼下陛下权势日强,说是内阁商议,但陛下一言九鼎,怕是很难办。”

桑劲川愈发感到户部大不如前,已经无法掣肘皇权,现在金戋寺做大,名义上朝廷全权处置决策,需要内阁与皇帝商议,但实际上现在的女帝朕如日中天,她说一,谁敢说二,加上沈云卿的分量,金戋寺日后的运营,实际上是女帝发号施令,沈云卿负责赚钱,沈云卿能与女帝协商政策边界,但内阁却有些难度,内阁只能与沈云卿商量妥协。

这就等于内阁已经不能左右女帝,而女帝却能用沈云卿制衡内阁。

加之沈云卿在兵部、工部都吃得开,现在户部也被沈云卿揪住了小辫子,户部日后就可能被金戋寺取代。

尽管桑劲川焦虑万分,但薛仲安却态度平平,他说:

“此事大可不必担心,朝廷日后将广开言路,金戋寺又是朝廷重点示范的衙门,陛下施政重要顾忌民间感受,绝不会独断专行。至于金戋寺日后做大,孤倒是认为绝无可能。”

“哦,郡王何以见得?”

“首先海郡王并无野心,他不过是图财。其次陛下也不会允许金戋寺向户部伸手,如若海郡王这么做了,恐怕不是什么善事。须知,海郡王如今与兵部、工部关系甚为密切,又手握火器秘造之术,再将手伸向户部,本王实在看不出会有什么好果子。海郡王如此精明之人,这点分寸难道还看不出来?

其三,陛下智略过人,重用海郡王为了的是用其才,而不是其人,所以到目前为止,海郡王并无实权,实权都在欧阳羽手中。”

“海郡王无野心,可就怕陛下哪日兴血来潮,那可就糟了。”

“陛下真要如此,吏部能答应?怀王能答应?家父能答应?”

“可要是金戋寺拉走了各地财阀,户部与吏部就成了摆设,陛下还有何顾虑。”

“但陛下要执掌天下,仍要靠各位大人,难道陛下能用金戋寺统御万千子民?”

桑劲川不担心沈云卿把户部给废了,而是担心女帝把户部给废了。

自岐帝国建立至今,公孙芸惠这任女帝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户部的虚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弱,此消彼长之下,户部一定会担心女帝要一劳永逸解决户部这个资本毒瘤,而且是大概率事件。

但薛仲安态度与桑劲川全然相反,而且桑劲川其实并不知道薛仲安现在的想法。

无论将来谁做皇帝,金戋寺都是皇帝手中掌控的一股强大力量,而且至少目前,是只听命于皇帝的力量。

但户部不一样,户部只听自己的,不听皇帝的,所以皇帝可以没有户部,但现在不能没有金戋寺。

如果站在这个逻辑上反过来看,薛家名为户部座主,实际上做不了主,既然做不了主,薛仲安何必还要替户部操心。

反之,如果户部的地位受到削弱,就会反过来加强与薛家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户部倒霉了,才会更需要薛家,最后会形成反客为主,户部求薛家,而薛家做户部的主的态势。

这是薛仲安的算计,也是在金戋寺之外,能够做的最大小动作。

利用女帝做大金戋寺,削弱户部的当口,彻底将户部变成薛家的衙门,何乐而不为呢,但桑劲川却还没有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和政治风向的微妙变化。

翌日,向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沈云卿难得参加朝会,但也一如既往的只要他参加,就一定会投下重磅炸弹,掀起一些风浪,现在似乎没他搬弄是非,朝堂都不能叫朝堂,而是老年俱乐部。

站在朝殿的上的这些武文百官国家栋梁,超过半数年纪五十朝上,甚至六十朝上,这年纪搁现代,还能再做两届市长或者省常委,甚至中央常委,但搁眼下,这年纪至少是六十五开外,一片暮气沉沉没有活力。

不出昨晚的预料,以礼部、御史、谏议大夫为首,司农、太仆、太常等等一批文官激烈反对朝廷公开借债,大加批责无耻行径。

但说来说去就是有伤教化,有损朝廷颜面,不是圣贤明君该干的破事,说来说去就是这些道理,可就是不能解决问题。

但最后还是以工部、吏部、户部、金戋寺赞成,兵部、刑部不表态,基本达成推行公债的决意。

而礼部独木难支,其他各寺虽然强烈反对,但是寺级部门不属于内阁,而是外朝,势力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在主要部级衙门表态的情况下,寺级衙门很难犯案,因为吏部和户部掌握着任免放缺和财政大权。

此外御史是一股比较难缠,且往往是拎不清形势的文官,虽然多数时期较为弱小,无法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帮子人天生就是脑壳硬,看谁不顺眼就要弹劾谁。这次也不知道哪儿来勇气,一口气把户部、工部、吏部都给弹了。

但惟独没有弹劾沈云卿,一来沈云卿是郡王,现在兼任外藩寺卿一职,就光杆司令一个,弹劾了也没用。

二来现在沈云卿主持外交,外交如今是一片烂摊子,弹劾了沈云卿,鸿胪寺肯定反对,逼急了女帝能让御史和礼部去收拾外交的烂摊子,他们肯定没这个业务能力。

最后就是沈云卿他搞教育运动,搞农业和养殖业技术发展,分享知识和技术,这块业务对礼部、司农寺、太仆寺的胃口,这显然是能加强三部门权力和利益的好事,显然是不能得罪大能的。

所以这帮子文官集团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对自己有利的视而不见,对传统礼教和自己利益不利的就拼命反对。

虽然提案由沈云卿发起,但这帮子文官就是把“枪口”对准也是同门的吏部和户部。

于是就出现了女帝乐见的“狗咬狗”局面,御史大夫王柬提出的弹劾最终未得公孙芸惠批准,其实也不可能批准。相反下令擢升桑劲川为户部尚书,御史大夫王柬去户部,临时兼任户部侍郎蹲点。

擢升欧阳羽为金戋寺卿,御史中丞郭萧逸去金戋寺临时兼任少卿蹲点,谏议大夫刘崇安为纳言钦差,免朝半月,代女帝前去城中客栈慰问寻访各地商团,并要求认真书写千字文报告五份,一字不能少。

纳言是古官名,类似于近现代的信访官员,和谏议大夫、御史性质很接近,但是纳言更亲民。

各朝各代情况也不太一样,秦代就不置纳言,汉初也不置,后来王莽篡汉改大司农为纳言,唐朝、宋朝偶尔有,偶尔没有。

岐帝国纳言一职不常置,女帝时期纳言常置,公孙芸惠未置纳言。

因为纳言有比谏议大夫和御史更灵活的接触社会权力,而这一官职随着时代进步,性质也在变。

从最开始的听取各方意见,到后来就成了专打黑幕小报告,向皇帝传播和灌输言论,容易影响皇帝的思维和决策。因此纳言一职虽然小,但是作用不小,容易煽风点火捏造事端。

因此后来太监集团形成后,纳言能做的,太监也能做,而且做的更地道精纯,纳言在中国王朝后期就丧失了作用,尤其是东厂、西厂出现之后,锦衣卫基本上全包了业务,而且连带斩草除跟。

公孙芸惠之所以不置纳言,原因其实很简单,户部、吏部当初太强势,所以根本没用,御史和谏议大夫尚且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再置纳言官职,非但形同虚设,还有损皇帝自己的颜面。

女帝给刘崇安按个“纳言钦差”的差事,表面上是打发刘崇安去领会现在朝廷的困难,让他少发言,多调研,实践才能出真知。

但深层次已经在考虑扶持言官集团,为日后打击那些不识像的分子做政治上的准备。

这个政治信号虽然微弱,但沈云卿却隐隐嗅到了背后的逻辑,这让他想到了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