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12

第612章 “拖”字诀

坐下后,武卫忠先问:

“事急从权,海郡王的决定,本将能理解。虽然范尚书已将遣使一事说与我等几人,但本将军还是不明白,那贪生怕死的李义清有什么能耐,能去议和。”

“李义清是无德无能,但忽喇要的就是这种无德无能之辈议和,从而从李义清口中套取我朝消息。如果一点消息也不给,忽喇会拖延议和时间。

而且忽喇也很清楚,我朝是户部、吏部当家,而户部、吏部有实权,但户部、吏部的腐败忽喇也很清楚。因此我朝派遣户部官员出使是必然选择,同时忽喇也会认为户部能全权代表陛下。

此外户部的腐败、贪赃,糜烂到不可救药地步,因此户部的官员,就应该是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之辈,稍微恐吓威胁一下,就能榨取我朝机密消息。

要迅速达成议和,我朝不仅要在财力物力上做出一定让步,同时也要泄露一些机密消息,让忽喇感觉拿捏到了我朝软肋,但是这些所谓的机密消息,却是本王精心编纂的机密,哪些真消息能被忽喇知道,哪些不能被忽喇知道,只能令其知道假消息,本王都会精心筛选。

这就是为何要用李义清的缘故,就是因为李义清是户部典型官吏,其实桑劲川也行,但是桑劲川官阶太高,影响太大,不适合此次出使。”

由于户部、吏部把持朝政是岐帝国四百多年来的政治格局,所以忽喇仍然认定岐帝国目前仍由户部、吏部把持朝政。

同时户部、吏部的腐败、无能和糜烂也是尽人皆知,所以这样一个朝廷,就应该是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但兵部的特异化,一定程度保障了政权的稳固。

所以岐帝国是个很奇特的王朝,武官集团能力超绝,文官集团能干涉朝政,但是没搞垮天下,始终处于汉帝国的军事强硬,两宋时期的文官政治软弱无能的双重环境下,竟然相安无事四百多年。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后出了五任女帝,每一任女帝的登基,一定程度重洗了政治格局,进行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重组。

当年武则天称帝,虽然给李唐王朝带来了重大冲击,但不可否认武则天在位期间,进行了相当多的制度改革,给李隆基开创中兴提供了用人和政策空间。

因为武则天登基,必定要搞掉依附于李治的政治集团,而李治时期的官僚集团其实已经出现腐化堕落和固步自封。

武则天掌权到登基之后,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她当然想有点作为,同时女帝登基有悖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依附于李治和李氏的官僚集团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一定会反武。

反武的结果就是武则天为巩固自己权利,必须大开杀戒。大开杀戒之后就等同于政治洗牌,洗牌之后要重组,重组的本质是重新用一批人。

这批人上台后又必须符合武则天的心境,所以这帮新上台的官僚集团,与依附于李治的官僚集团,会采取本质不同的治理方针,从而满足武则天文治武功千古一帝的欲望,这就会触发改革。

而李隆基上台,也一定要铲除武氏的政治势力,从而扶持自己的政治集团,这又给李隆基提供了政策改革的空间。

两汉之间的王莽篡汉,其实也一定程度上进行权力洗牌和改革,王莽新朝的改革虽然失败,但为东汉延续提供了政治改革平台,所以两汉也能延续四百多年。

因此中国王朝都有一个三百年左右到四百年的王朝周期宿命,而要维持这个王朝宿命,期间一定会发生政治变革。

两汉时期的最大动荡变革是王莽篡汉到东汉成立,一定程度上将西汉晚期的弊端进行了革除。

李唐时期武则天、李隆基两个时间段的政治洗牌,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唐朝中期的积弊,虽然李隆基时期因为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由盛转衰,但依然维持了唐朝基本统一的格局。

两宋的延续,也是北宋灭亡南渡长江,本质上依然是政治格局的重组,只要政治格局重组,就意味着政治改革,但是南宋的政治格局重组,却没向好的方向重组,只是继续延续北宋物质繁华,没有重组汉文明的架构,最后灭完是必然结果。

而明朝其实反反复复发生政变,每次政变都是一次权力洗牌,也从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治体系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并不彻底,而且明帝国能维持三百多年的主要原因是明军能打,如果和宋军一样,那肯定是早挂了。

所以岐帝国先后五任女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都在关键时期称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重组,进而给岐帝国续命。

岐帝国给忽喇的印象一直是军事能力强大,但同时国内政治架构软弱的印象,所以岐军再怎么作为,都必须服从皇帝的意志,而皇帝又必须向户部、吏部让步。

因此在忽喇眼里,岐帝国的政治是户部、吏部说了算。

如今岐帝国陷于多场战争中不能自拔,已经开始透支国力,这一点忽喇非常清楚。因此按一贯的套路,户部和吏部都会提出议和,而皇帝必须妥协,从而结束这场战争,这是以往和历史一贯的套路。

同时忽喇现在正面硬刚岐帝国,需要付出惨重伤亡代价,还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至少在罗哈诺攻击岐帝国之前,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所以忽喇现在处于是战是和的摇摆态度,如果岐帝国主动以低姿态议和,忽喇一定会倾向于议和,但如果岐帝国以强硬姿态议和,忽喇一定会拖。

因为忽喇很清楚,岐帝国的兵部听皇帝的,而皇帝要听户部和吏部的。而且现在岐帝国深陷多场战争,岐帝国越是示强,越说明外强中干,忽喇反而越不着急。

沈云卿正是利用忽喇这一心态,而有意迎合他们的胃口,以加速议和的进行。

同时忽喇毕竟是个游牧民族,护国师鲁古图认知再高,即便是他在岐帝国境内分布有奸细,但也仅限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认知。

岐帝国现在正在推动一场巨大的生产力变革,以鲁古图的认知,根本无法知道这场变革的本质,更何况他身在草原,认知被局限在游牧和农耕,对沈云卿的打算毫无了解,这就带来认知上的单向透明和致盲。

鲁古图只有农耕和游牧的理念认知,而沈云卿要推动的是工业文明,远高出鲁古图三个代差量级。

无论游牧还是农耕,国力的增长主要来自人口基数,同时辅助以合理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才能获得国力增长。因此农耕形态文明的发展是有生产力瓶颈的,游牧文明也是。

而岐帝国眼下内政不清,贪官污吏遍地,所以在鲁古图思维中的岐帝国,即便喘息十年二十年,依然还是现在的岐帝国,最多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国力增长。

而十年二十年后,忽喇会变得更加强大,足够与岐帝国正面搏杀。

但事实上十年二十年后,岐帝国可能人手一杆枪,忽喇还在骑马弯弓射大雕。同时岐帝国除农业之外的生产力,将呈几何倍数增长,非农的产出可能是现在的十倍二十倍,甚至一百倍。

也就是说,议和产生的经济损失,甭说二十年后,十年后也仅仅是个零头而已,更何况技术进步带来的军事能力提增,这就是理念认知压制带来的时间战略的胜利。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最大的战略就是“拖”字诀,匈奴其实就是给汉王朝给拖没的。

如果当初把刘邦干掉,南下长城把河北、河南、关中杀个干净,也就没有之后给汉武帝摁在地上摩擦的这档子事。

议和和亲给汉王朝争取了六十年的喘息时间,这期间就埋头搞经济,搞发展,消除内政隐患,六十年后成就了汉武帝的军事强硬路线。

突厥也是如此,四十万大军兵临长安,吓得李世明赶紧议和称兄道弟。结果突厥猖狂还没一年,就给李世明的离间计搞分家了,李世明拉着东突厥打西突厥,最后再用突厥去打契丹,最后把突厥给瓦解。

所以中国人自古最大的战略就是“持久战”、“耐力战”,简称“拖字诀”,你越是要速战速决,我就越是拖,你越是觉得我这副死相,我就是这副死相韬光养晦憋大招。

但再好的战略,也得有足以支撑战略的军事力量保障自己的安全,如北宋这等经济达人,就是搞着搞着把自己搞成享乐主义、乐观主义、奢靡主义、理想主义,但就是不搞军队主义,最后把自己给搞死了。

所以经济强硬还得有军事强硬作保障,才能决定政治的强硬。

经济霸权的背后,永远是军事霸权在支撑大国政治地位,两宋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

武卫忠平时虽然傲气目中无人,但是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他是有分寸的。

眼下已经占了肃汝便宜,正面硬刚忽喇铁定吃亏的情况下,议和无疑是能巩固到手利益的最佳选项,更何况腊婆也占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尽沾光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