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59

第659章 技术战略

这时邱继匡说:

“会不会是忽喇人丁不止五百万。”

“肯定不止,合集赛思马花、达忽哲的五六十多万人,忽喇得有五百四五十万人,即便肃汝人丁算一半给忽喇,也有六百万人。但六百万人都是男女老少都有,一年也吃不了六百万石面粉和几千万头牛羊。”

“嘶……那会不会是用来养马了!”

邱继匡大胆猜测道,这倒是吓沈云卿一跳:

“用面粉养马!”

“对,用来养马。”

“这不是作践咱们吗。”

李义清苦着脸说,沈云卿也觉得可能性不大:

“那为何不直接要黄豆呢,即便用面粉养马,两国议和之后,他养那么多马作何用,哪怕日后翻脸,十年的和平总要维持,养太多的马,会占用更多牛羊草地。”

“可要是忽喇也打算去攻罗哈诺,也许就说的通。”

“嘶……那他为何不要黄豆呢,黄豆喂马岂不更能养肥。”

“但是黄豆占地方啊,面粉不占地方。我军养马用黄豆,是因为马多牧场少,而忽喇牧场大多的,不愁马不长膘。但是冬天一到就会挨饿。”

“嗯……邱大人此言有道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邱继匡经验丰富,他判断忽喇死盯着要面粉,一方面是抽岐岐帝国的血,一方面是与岐帝国议和之后,忽喇可能也琢磨着收拾罗哈诺,这点沈云卿给忽略了。

他一直认为忽喇打罗哈诺是被动选择,所以不会很快发生。至少要拖两年。但现在看来,与岐帝国议和之后,可能迅速去打罗哈诺。

而忽喇要面粉,邱继匡认为一部分用来喂马,也有些道理。

大豆作为饲料,主要是提供大豆蛋白和豆油,淀粉在其次。蛋白首要作用是促进肌体生长,同时蛋白涉入过多,可以转化为脂肪,豆油和大豆蛋白都能长膘,所以中原用大豆作为辅助饲料喂马。

而岐帝国虽然国土辽阔,但适合的牧场并不多,尤其是被库兀图族占了之后,适合养军马的地区并不多,所以要提高马匹质量,就只能在饲料上下功夫。

而当下还没有“豆粕”这种压缩饲料,所以大豆有个问题,就是占空间,同时热量也相对较低。

而面粉,小麦淀粉精华,虽然蛋白少,但是淀粉含量高,马匹作为辅助饲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面粉的密度高,能量密度也比黄豆高,所以吃多了也会转化成脂肪。

此外黄豆在当下并不作为粗粮给人食用,除非是饿极了才吃大豆,所以面粉既能给人吃,也能喂马,解决了人畜口粮通用问题。

而忽喇年年要六百万石面粉,吃显然是吃不掉的,而且面粉不耐储藏,忽喇也没这个条件收储面粉,所以他必须尽快消化掉,或者转手卖掉。

既然人消化不掉,周围已经没有多少贸易对象,那他只有给牲畜消化。

单纯用来喂养牲畜,忽喇人也不傻,这显然太作践粮食,他们一定是用在效率更高的地方,而忽喇效率最高的产业,无疑是发动战争。

目前能给他发动战争的对象,除了肃汝就是罗哈诺,肃汝已经半死不活,能揍的只有罗哈诺。

打罗哈诺是远征,他必须得有足够的后勤,同时日后经营罗哈诺也要足够的物资储备,加之路途遥远,运输的路上需要消耗大量的口粮,忽喇显然是想从岐帝国抽一管血,给他去发展新的地盘。

“我明白了,他们这是拆东补西,吸咱们的血,好为他们去经营罗哈诺。索要更多的绫罗绸缎,也是为他们日后打开西进通道,用绫罗绸缎收买列国为其鸣锣开道。”

“那我等该如何应对?”邱继匡问。

“面粉能少给则少给,若不能少给,就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讨回来。”

这时李义清说:

“面粉不是他物,只能靠地里种出来,这可不是六百万石米粉,可是面粉,每年六百万石面粉啊。”

“不就是六百万石面粉吗,本王用一万辆收割车,就能给他补回来。而且忽喇既然要西征,我朝也要西征,面粉更不能把白给他,让他用牛羊来换抵偿部分。

这样,明日再议时,邱大人就与鲁古图说,从关内运粮极为不便,靡费巨大。同时朝廷每年也拿不出六百万石面粉,让他自己降价。

待其降价后,再说为便于日后交付面粉,我朝需向塞外迁徙百姓,以便于耕种土地种植小麦,供应忽喇,让他们派人替我朝百姓伐木,以供我朝百姓定居驱使。”

“嘶……卧榻之侧岂容给他人酣睡,这恐怕不妥吧,鲁古图多半不会答应。”

“不,他一定会答应。”

沈云卿很是肯定,邱继匡不解,遂即又问:

“为何?”

“因为鲁古图非常清楚人丁对部族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草原需要开垦,更清楚岐人善于耕种。而且鲁古图并没按什么好心,真心与我朝和睦,而是琢磨着日后灭亡我朝,好取而代之。

因此忽喇日后若能得到关外大量岐人,对他岂不更为有利!”

“这,如此一来,我朝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十年二十年后,我朝大军人手一支枪,每番配属一百门大炮,忽喇却还拿着刀枪背着弓箭,他们岂是我军的对手。”

忽喇要面粉本来不是很大的问题,砍价之后岐帝国还能承受,因为现在制约农业产能的不是土地和人力不足,而是收割效率低下。

当然,还有土地地主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重要,只要解决了收割效率问题,现在的粮食产能可以增加五到六倍。

朝廷目前已经有成熟的畜力收割车六千余台,只要继续扩大工部切削机床,制造更多畜力收割车,屯更多的田,就能提高现在的粮食产能。

而沈云卿考虑的问题是关外的经营和居民点,没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和基础条件让忽喇接受。

现在忽喇既然索要面粉,不如卖个他个破绽,趁机用忽喇的人力,替朝廷在塞外搞一些建设,以便于向塞外迁徙人口。

而迁徙后的人口采取海通的“乡屯”制度,集中人力屯田,大量使用收割车,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同时加大力度提高小麦种子潜力,来提高关外小麦的产能。

现在收割车两匹健马牵引,日割达二十余亩,还不累人,关外既能养牛又能养马,存在养马的天然条件,也就存在大量使用马匹牵引收割车的平台。

而且塞外夏末雨水较少,收割期较长,大可以连续十数日收割晾晒,两匹马一台收割车,十天至少割两百亩,即便亩产只有一百斤,两百亩也有两万斤,约合五十八石,冬天还能种植燕麦,弥补一些,平常再养些牛羊,这笔账怎么算怎么划算。

而且如能再提高小麦和燕麦种子的潜力,亩产一百五十斤,供应忽喇六百万石面粉就不是问题。

“这笔生意我看可以做,只要让忽喇相信,他们日后能够攻取塞外我朝开拓的土地与人丁,让他们相信我朝在塞外迁民种地,是为了给他们供应面粉,这笔生意绝对划算。忽喇要我们的面粉,我们则用忽喇的人力替我朝伐木建房开荒。”

“可收割车眼下只在关内使用,若是忽喇日后见好,向我朝索要又该如何?”邱继匡担心道,担心忽喇眼红再索要收割车。

“他要收割车,就别想要面粉,让他自己去种去收。而且收割车需要定期修缮,坏了难道还大老远从六千里外送回神都去修?”

“那我朝提供多少面粉,忽喇才能接受我朝条件。多了,不好向朝廷交代,少了,忽喇也不会接受我朝条件。”

“至少得拿掉三百万石,能砍再砍一些。”

“但三百万石报给朝廷,仍然不是个小数目。”李义清仍嫌开价太高,他还没转过弯来。

“搁十年前,三百万石面粉是天价,搁现在也不容易,但如能增加收割车数量,三百万石面粉就不是问题,以一户五口人,两匹马一台收割车一季耕两百亩,亩产一百斤小麦计,至少能收六十石,朝廷哪怕只征收一半,也有三十石,剩下三十石足够一户五口人吃用两年还多。朝廷实际可征,四十石。三百万石石也只要八万户百姓。”

“那可是四十万人啊!从关内到塞外数千里地,如何在短时内迁来四十万人,要靡费多少钱粮!”李义清吃惊道。

“李大人别忘了,云中、关外两地现有新编岐军二十万人,一人背后就是一户,择其中自愿者连同家小迁来关外,组建虎屯营与屯垦乡,同时让忽喇出人力在塞外伐木,就地建造木屋用于居住,同时将朝廷半数收割车调往关外,先用于屯田,解决吃住问题。然后三百万石面粉可先拖着,能拖一年是一年,能少给就少给。”

“这能行吗!”

李义清高度怀疑,这时邱继匡说:

“国中公田已经无多,朝廷若能保障百姓在关外公田权益,应该可行。而且是以岐军名义迁民,由不得兵士个人。而且只要成功议和,两国相安无事,百姓便无性命之忧,此法虽然极端,但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