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68

第668章 昧着良心

当晚,沈云卿继续趁夜色前往议和营地,见到了李义清、邱继匡、武泽三人,忽喇态度的突然转变虽然对大战略有利,却让人始料不及。

“真没想到,鲁古图会主动提出联兵讨伐罗哈诺,还要求我军出兵十万,看来忽喇就没打算在面粉上做出让步。他们是想让岐军消耗我朝国力,好拖垮我朝。”

“不错,当年收复西域,就险些拖垮国库,此番若是按当年支出计算,十万大军肯定要拖垮朝廷。”邱继匡肯定道,接着又问沈云卿:“海郡王既早有讨伐罗哈诺计策,想来鲁古图的险恶用心不会得逞。”

“那是自然,鲁古图只知道我军从关中出发,需要跋山涉水穿越万里才到西域,却不知到罗哈诺与波兹津态势已经生变,而且本王也不会以寻常手段供应大军吃喝。

这样,明日若是交涉出兵之事,邱大人务必让忽喇许诺西征途中卖给我朝牛羊马匹以供我军驱使,我朝则用金银与丝绸与他交易。”

“若是忽喇不同意呢?”

“应该不会,罗哈诺并没有忽喇说的那么富庶,我军可以先从波兹津获取粮草,待等忽喇攻打罗哈诺之后发现没有太多金银可图,一定会答应用丝绸金银换牛羊马匹的交易。”

诈骗犯或者传销头目,要想骗住别人,就得先骗住自己。鲁古图把罗哈诺描绘的如何如何富庶,如何如何有钱,就是一个人傻钱多的凯子。

其实不然,要说罗哈诺有没有钱,不能说没有,但绝不是遍地黄金白银,财富堆成小山那么夸张。

中亚北部和西北地区,还有高加索、里海沿岸沈云卿非常清楚,这些地方不可能太过富庶,富丽堂充其量只在王都。

而且罗哈诺是一个半耕半牧的国家,既放牧又农耕,有自己的城池防御体系,但并没有中原王朝那么密集,所以他的城池也不可能太多,能有城池的地方一定是领主和国王的地盘。

因此打罗哈诺和控制罗哈诺,关键不在草原的争夺,而是城市的争夺。

人类是逐水而居,逐耕地、牧场而居的群居动物,但能游牧的地方未必适合统治,但是能固定居住的地方,一定是当地最好,也是战略位置相对最重要的地方,因此控制城池,就能控制罗哈诺偌大的草原地区。

此外罗哈诺这个地方金银矿其实不多,主要集中在南北高加索地区,忽喇并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从东面向西推,路上除了打王城,和沿途掠夺村寨、牧群能得到好处,其他现金现货什么也没有。

而且入侵罗哈诺后,岐军也能通过战争得到罗哈诺的牛羊、耕地和人口,岐军困难的的是出兵之前,和战争开始后对峙胶着攻杀这段期间的粮草供应。真攻入了罗哈诺复地,完全可以通过以战养战解决补给。

鲁古图之所以把罗哈诺包装的如此华丽,一方面是岐帝国与罗哈诺没有直接的外交关系,所以岐帝国方面对罗哈诺算上了解,有信息真空的盲区。

其二是要岐帝国出兵,光威胁还没用,得营造看得见的好处。

其三是罗哈诺的文明指数比忽喇高,装备要比忽喇可汗卫队之外整体精良一些,加之常年在西边有冲突,忽喇多少是了解罗哈诺的情况。所以在忽喇看来,罗哈诺也算得上有点国力。

然后进行一番包装,就能骗住岐帝国。

而沈云卿打罗哈诺,是出于地缘政治和长远战略考虑,而不是为了眼前财富。

因为只有打通里海到高加索、黑海的通道,岐帝国就与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文明全部接壤,就能清楚知道世界动态的发展,不至于日后再发展出闭关锁国,从而实现外向型国际战略。

同时打通里海至黑海,岐帝国就能开辟新的丝绸之路,走中亚到高加速,入中东或西渡黑海去巴尔干的贸易路线,全程都在岐帝国境内,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而且通过开辟中亚至黑海的贸易线路,可以通过贸易线路发展沿线经济、城市,迅速让这条贸易路线繁荣起来,利益日后从国内迁徙人口至此,同化和吸收当地人口,实现永久性并入。

这是经济战略上的考量,军事战略上能将亚洲南北一分为二。歼灭忽喇之后,能获取整个东欧、西伯利亚、通古斯土地,从地理上封闭其他文明向北扩张的空间。

翌日,双方议和继续,但邱继匡的脸色并不好看,如果好看,显然是不正常的。

“昨日护国师私下向李大人提议联兵攻打罗哈诺,与议和毫无关系,本使绝不会答应这一条件。”

“只要岐国答应一起出兵,面粉之事我族可以做出让步,如此与议和就有关系。”

“你这是无事生非强词夺理。”

“老夫是为岐国的颜面着想。岐国贵为天朝上邦,与波兹津盟好百年,如今却不出一兵一卒见死不救,如此岂能取信于人。而且数十年来罗哈诺在西边时有犯边,当年西域叛乱,其中也有罗哈诺暗中挑唆,若非我汗在西边与罗哈诺力战数年,西域早被罗哈诺所取。

你们中原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我族愿意出兵讨伐罗哈诺,岐国难道不应该表示诚意吗。”

“诚意岂能与武勇相提并论。”

“那按邱大人的意思,嘴上的诚意就靠得住吗。”

“哼!”

游牧民族是现实主义者,只有双方都有利益的时候,伙伴才是可靠地,如果不穿一条裤子,就一定是敌人。

邱继匡与鲁古图僵持不下,邱继匡没有让步打算,但李义清总能在关键时,出面刻缓和双方气氛,很好的把握着谈判的节奏。他就说了:

“邱大人,出不出兵我看还是按昨日说的办,还是交由朝廷和陛下决断如何。”

“军国大事关乎存亡,即便是交由朝廷与陛下决断,又岂能同意。”

“但你我本为议和而来,议和之外的事你我既不能权衡利弊,也无法决断,继续拖着无异于议和大局,还是交由陛下决断为好。”

“李义清,你是我朝的副使,不是忽喇的副使,你在替谁人说话。”

邱继匡故作怒意,李义清争锋相对:

“本官为朝廷大局着想,并未做出有损朝廷利益之举,本官只是提议交由陛下决断,这难道有错吗。”

李义清的这句台词逻辑上是没错的,既然全权大使做不了主,那就赶紧向领导请示才对。

但问题是如果官场上有问题,这个逻辑就是有问题的。

以明朝末年为例,袁崇焕在关外艰苦至极,当然袁崇焕本人也不是什么好鸟,就给国内打报告说是怎么怎么地困难。

可到了国内,那些个太监、文官却说袁崇焕喊困难,那是因为私底下与满清勾结,目的是为了投清叛明,这个人不可靠,不能信他的,然后就给下狱杀了。

实则这些个太监、文官早拿了满清的银子收到手软发瘫,昧着良心做汉奸。

所以历朝历代不乏前面卖命,后方卖你的情况,而且中原王朝但凡是与外强作战失利,十之八九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国内官场导致的军事失败。外交失败,也是十之八九是国内官场斗争导致的失败。

没人能保证李义清、邱继匡上书国内之后,国内某些蛀虫见利忘义出个昏招,唆使皇帝去远征。

当然,实际上现在岐帝国现在正酝酿去打罗哈诺,但是忽喇他不知道啊,而且得让他忽喇觉得岐帝国是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去远征。

所以按一贯的官场逻辑,一旦把报告打到国内,结果一定是朝廷被奸佞蒙蔽,然后走上歧途,这才是正常该有的常态。

原本邱继匡与鲁古图的争执,转眼变成了李义清与邱继匡的争吵,无疑暴露出岐帝国内部的“不和”,佐证了鲁古图的判断,但也仅仅是猜想和推测。他看到的这些,都是沈云卿导演的剧本,就是演给你看的。

事情发展到这里,无疑让忽喇看了一个大笑话。这时鲁古图说:

“二位大人如何决定,老夫虽然管不着,但老夫可以把话放在这里,如岐国不答应出兵,那也休怪我族翻脸无情,与罗哈诺联兵讨伐你岐国。”

“放肆!”武泽勃然大怒,在场护兵刀剑出鞘,气氛陡然经常起来。双方内外兵士闻讯冲入帐中,纷纷亮出兵器。

“都退下!”鲁古图示意乌布亚哥遣散兵士,遂即与武泽说:“既然三位不能做主,老夫就给诸位一些时间请示岐国皇帝,如何。”

这时李义清赶紧劝退武泽,接过鲁古图的话说:

“那就一言为定,还望护国师不要失言。”

“我汗的诚意日月可见,倒是你岐国对盟邦见死不救,让人心寒呐。”

“呃……”李义清故作尴尬,随后话锋一转而言他:“不知昨日我方要求派遣商队进入忽喇领地之事,都勒阔可汗可有答复。”

“既然岐国商队要进入我族腹地,作为交换,岐国也必须允许我族商队进入京畿道之外的岐国州县,如此才公平。”

“此事无妨,可以商量。”

话音未落,邱继匡又说:

“关内遍布军机重地,岂能让忽喇来去自如。”

“邱大人,忽喇商队是为贩卖货物,即便有个别狡诈之徒刺探军机,将其绳之以法便是,本官相信护国师绝不会做出此等背信弃义之事。”言毕,李义清又问鲁古图:“护国师,忽喇会以商队之名行刺探我朝军机之事吗。”

“请李大人放心,绝无此事,但也请岐国不要借行商之名,妄图挑唆我族,否则老夫定会严惩不贷。”

“既然如此,此事不如就这样定下。”

“一言为定。”

尽管大家口头上都保证的信誓旦旦,但实际上谁也不信,似乎只有二傻子李义清昧着蓝宝石做的良心相信鲁古图的谎言。

由于面粉和出兵被捆绑,没能谈拢,于是只能尽快请示朝廷。

其实根本不用请示,忽喇自己送上门来的筹码,沈云卿就能全权决定,但他仍然需要利用请示的时间,继续与忽喇耗着,以便于接下来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