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会试第一天,沈云卿陪送高鸿前去神都西北的梅院赶考。
会试共设六处考场,梅院是其一,另外五处一处在皇城东门外,俗称“一步天”考场,因为皇宫近在咫尺,就差一步登天。
两处在城南和城东,另外两处在神都城外,又叫草场,这也很容易理解,不远处就是庄稼地,纵然硬件设施都一样,但毕竟出了城,离着太远。
六处考场考题都一样,按惯例考七天,一天一题,比之明清的八股取仕,岐帝国的科举可谓是人性化的多。
七天考试每天一题,基本能保证十个小时内做完,做不完的也没关系,你可以接着继续考,直到第二天第二题开考前,所以你可以留宿考场,但有人盯着你。
所以每日考完后,即可离开考场自由支配时间,第二天接着考。远没有明清科举考试,三天吃喝拉撒都窝在一个伸不直腿的考棚内,美名曰劳其筋骨,实则是折腾人。
会试的题目由皇帝和六部各出一题,如发生泄题等重特大舞弊,则由皇帝临时出题,如果考完后东窗事发,中榜者调查没有问题,继续享有科举的名次,落榜者加考一场,再录取三甲一批。
当然,实际情况很复杂,有时考后立马传出舞弊,临时加考问题不大。有时人都散了,临时加考根本来不及。
抵达梅院外时,卯时刚到,离着六点,也就是卯时四刻还有一个小时。
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已经围满考场入口,既有二十出头意气风发的青年,也有满头白发的老翁,年长者已经六十多岁,年纪最小的才十七,十七岁中举者,放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放在现代仅相当于高中毕业。
“表兄,今年会试的举子可真多啊。”
“那当然,今年可是恩科。”
“哦,对,以往都三年一科,今年改两年了。”
沈云卿后知后觉,回想起来,岐帝国是三年一科,因去年平定西域,今年加开了恩科,这么算起来,今年还有一次秋闱,明年再开一科。
“表兄,万一今年不中,明年还有一次机会,两年和一起,可就是两千贡士,少说七八十人的三甲进士,日后若是选任官吏,七八十人凑一块,这恐怕不妙啊。”
“这可未必,会试只是一道坎,只有进了太学才能一争高低。”
“那倒也是,说不定就能把一甲的状元比下去。”
这科举取仕可不是影视剧里,皇帝面前考过了殿试中了状元,然后就能风光无限光宗耀祖,回乡出人头地,然后立马封个官儿做做,那完全是为加快剧情的艺术加工。
无论是中三甲的进士,还是入选的贡士,都得先入太学,成为太学生,或是太学改制后的国子监。
原因有二,其一是你书读的再多,你终究没有从事过官僚工作,所以必须先熟悉一系列的机关办事流程,类似于现代公务员的上岗培训。
同时你书读的太多,你不可能知道司法解释,下到地方后需要你处理的更多是刑事民事调解,你得知道律法,和怎么解读律法。
其二,并非所有的三甲生员都会升官发财,朝廷也需要技术型官吏,尤其是大量的贡士,最终都无法成为一品、二品的大员,即便是放县令,都嫌多,更何况也没那么多一品、二品的官给他们做。
所以这些贡士安排进入太学,进修司法、财务、算学、工学、匠学、营造、冶金等等。
最后运气好的分派至各部,运气不好的分派到地方,出任六曹,运气再不好的,直接野放至小县城,一去被人忘。
卯时四刻,考场开始放行,考生持礼部发放的生员凭证进入考场,一人对应一个考棚,每个平米占地四到五个平米,高两米二左右,十分宽敞。
入场考生只允许携带文房四宝、蜡烛和一天的口粮、水,以及一条被褥,已备在考场过夜。
当然,既然是考试,不免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这不,刚刚开始检查,有人的小抄就被搜了出来,多么不小心。
“表兄,一定要高中状元,表弟恭候佳音。”
“我若中状元,回去一定给小姨磕三个响头。”
沈云卿听着不解,忙问说:
“为何给我娘磕头。”
“幸好没给与你同台竞技呗,否则我哪能中状元。”
“哦……你这是挖苦我呢。”
“呵哈哈,别介意,表哥走了。”
沈云卿豁然发现,高鸿很是豁达,临了人生大考,他竟然还变着法儿的找放松。
看着高鸿渐行渐远的背影,沈云卿开始考虑起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开考定在辰时四刻,也就是八点整,期间两个小时供考生入场,清查违禁物品,以及考前准备。
试题将在辰时二刻,装在六个秘匣内,由皇帝勘验无误后,从宫中发往各处考场,八点准时开考。
此时泰宝殿内气氛严肃,六部主要官员立于大殿两侧,女帝公孙芸惠来回踱在金銮殿上焦急等待着,不时要问欧阳羽时间。
“欧阳,几时了?”
“回陛下,距离辰时二刻还差半刻。”
公孙芸惠低头看了眼桌上的六个秘匣,继续来回踱了两步,突然又停下,看向礼部尚书陈锦檀说:
“陈尚书,今年二甲三甲各添五个名额可否。”
一言既出,各部议论纷纷,陈锦檀上前:
“启禀陛下,自古取才择优而录,放宽三甲虽不至滥竽充数,但不免良莠不齐,让心存侥幸者得以跻身朝堂,此乃大弊,还请陛下明鉴。”
“朕以为,自七王谋反以来,人才凋敝国本日亏,西域一战耗尽朕之心血,若不广纳贤才,国力难复。即便有才学不佳侥幸者,此番阅卷朕与诸位爱卿亲批,但凡是才华出众者,皆呈由朕御览。”
此时吏部尚书许殷良说:
“陛下,臣以为不妥。陛下日理万机,而举子数万计,即便陛下过目十之一二,也有数以千计,陛下恐分身乏术。为了江山社稷,还请陛下慎重。”
“朕说了,此番批卷,凡才华出众者,由各部择优呈朕御览,何为才华出众择优呈览,许尚书还要朕说吗。”
“臣不敢,但臣以为,良才则优而录,当优中选优,倘若放宽遴选,难免参差不齐,故而增添名额不仅无助于陛下社稷,还可能因徒有其表者尸位素餐有损陛下英明,还望陛下明鉴。”
百官苦苦劝谏,公孙芸惠面无声色又问欧阳羽:
“欧阳,几时了?”
“启禀陛下,辰时二刻快到。”
“放题。”
“遵命陛下。”
欧阳羽拾起六个秘匣,交由六名牡丹内卫女校分别送往六处考场。
待秘匣出了大殿,公孙芸惠又问工部侍郎林毅贤:
“林爱卿,许尚书所言如何?”
“启禀陛下,择优选材无可厚非,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良才,当因人而异尽用其才,如善工者,当委以匠作,善思者学以经典,如此方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朽木则可不用,良木择以为梁,如此方可尽天下之才,为陛下分忧。”
“臣反对。”许殷良道,接着又说:“按林大人所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但天下举子千千万,人人一张脸,人人一个头,人人想不同,人人不同想,如何能知人心叵测,如何又能尽用其才,此理不足为道,还请陛下明鉴。”
“嗯,许尚书言之有理,朕甚为中意。”公孙芸惠肯定说道,下刻话锋一转语带不悦:“那就由吏部替朕拟个方略,方略的要义当以‘因人而异’为纲,看看如何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许爱卿如何。”
女帝反将一军,许殷良哪里知道女帝如此险恶用心,这是要他自食其言。
“陛下,臣以为此议由工部提出,当由工部与臣共议。”
“准奏。”公孙芸惠欣然允诺,遂即又说:“林尚书,许大人邀你工部,同拟方略,林大人可愿否。”
“臣领旨。”
“既如此,殿试之前,拟定方略供朕参详。”
“是,陛下。”
二人异口同声,但许殷良却是极为难堪。一个“邀”字让这件事的性质变了。
女帝扩大三甲,哪是扩大选材,根本是无才可选。
每届会试,三甲十之八九内定,皇帝面临无人可用,突击扩大三甲,就打破了内定的名额。
如果以前一百个名额,内定了九十个,那皇帝就有十个名额。现在放宽到两百人,内定的名额都要提前准备,临时凑数根本来不及,所以皇帝就招了一百一十个人,数量上占优。
即便名次靠后,但王朝科举的根本重点仍是培养官僚体系,人数往往比质量更重要。
许殷良不知不觉掉进了公孙芸惠的陷阱中,无论是否有结果,吏部、礼部不接收,她就把人都塞工部去。
考题以最快的速度送至六处考场,辰时四刻正式开题,同时按惯例会在午时四刻,公布第一场考题,但没人知道第一道题是哪部所出。
按以往惯例,六部与皇帝各出一题,皇帝的考题最后放题,六部考题装于六色秘匣,每天随机抽取,因此考题顺序没有定数,一定程度上也能打乱作弊者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