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750

第750章 经济原理

现在进贡给宫里的蜂蜜制品分五种,一类是蜂巢,二类是蜂王浆,三类是蜂胶,四类是才是蜂蜜,五类是蜂蜡。

而且得是天水蜂蜜,因为天水蜂蜜品质最好。当然,新疆、青海的也不错,但是眼下发展不起来。

自从全国经济好转后,富裕地区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对蜂蜜制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沈云卿开始推动养蜂产业化,不在只是天然采集和少量的民间饲养,之后各道集中建立几处养蜂基地,专门养蜂收酿蜜,每年酿蜜的收入非常可观。

之前蜂蜜绝对是富人的奢侈品,现在蜂蜜价格已经大幅下降到富裕的市民也能购买的地步,糖制品更是穷人家的甜味剂。

所以要彰显皇室的尊贵,“蜂蜜”已经不能体现皇室特权的存在,现在女帝食用的蜂蜜制品都是蜂王浆、蜂胶、蜂巢,蜂蜜是给大臣们的甜味剂。

当然,这些繁荣景象仅限于神都,和神都附近的州县,因为这里是全国的经济发动机,老百姓的收入普遍很高。尤其是从事核心制造业的工匠群体,他们的收入高得多。

翌日,假钱案风波继续发酵,沈云卿没去上朝,但是周启约他在章台与内阁磋商假币案,不清楚什么情况,武卫忠和范勇也在参会之列,询问后才知道假币已经影响到军队系统。

隆元二十三年开始,朝廷调整了军饷发放的制度,之前都是由地方司户完成税收工作之后,按数额分配给州司马。地方的驻屯大军也是如此,军饷由地方送到驻军,由将帅发放。

这样的好处是军饷先由地方支出,然后财政再核销打款,避免了朝廷发出军饷因为特殊情况拖延在路上,甚至被截留的情况。

坏处是经济发展后,军队也开始做生意,搞搞运输,帮着押镖,出现“宋军”化的苗头。

而且地方司马和司户关系本就熟络,一旦经济上勾结起来,司马就给户部化了,兵部会被架空,兵部中立也就名存实亡。

女帝得到全国各地密报之后,即开始着手调整军饷发放制度,地方征税完成之后,将军饷打到金戋寺分号的户头,粮草仍然直接调拨给驻军。

然后再由地方司马或驻军将领前往金戋寺领取军饷,而地方金戋寺不仅有沈云卿的人,金戋司、金戋局一级都有女帝安插的人。

也就是说,女帝通过调整军饷系统,把兵部的兵权给调整没了。

军饷改由金戋寺发放最大的好处,除了直接纳入女帝的视野外,重点是金戋寺的财力比司户、户部大得多,有随时透支的功能,而地方财政不行,因为地方财政的余款根本没有地方金戋寺存款多。

同时各地金戋寺还有收储粮食,平稳物价的职能,所以非常时期,地方驻军可以依赖金戋寺强大的财力和储备维持运转,而地方衙门没这么大的财力、物力,需要不断向上级告急,或者由朝廷分配调拨。

而且金戋寺和地方财政构成了两条保障体系,一条腿断了,还有另一条腿撑着,稳定性高得多。

军饷变成金戋寺发放后,依然保留特殊情况下地方财政发放军饷的权力,防止金戋寺因为特殊原因停摆带来的军饷问题。

但金戋寺发放军饷也有问题,尤其是假币出现后问题更大。

金戋寺的钱库有准备金、储备金、周转金、流动金四个部分。

其中准备金和储备金都是不常用的资金,所以存在钱库基本不动,半年倒一回仓库拿出来流通,同时填入其他钱,因为放久了会生锈,一定要倒库。

所以金戋寺用来支付利息、本金、贷款的资金主要从周转金和流动金里出。

而既然是流动资金,一定是近期入库,近期出库的资金。也就是说,假币刚刚从柜上存进银行,也可能从柜上流出银行。

那问题就来了,眼下到了年底会账清算的节骨眼上,正是各地岐军发放年底军饷的档口,金戋寺把刚刚入库的假币倒腾出来给当兵的发军饷,然后有人把消息一散布,朝廷给当兵的发假币,当兵的怎么想?

人都是恐惧思维动物,就容易自己吓唬自己,原本谁也没想到的事,兵部的脑洞特别大,就喜欢找万一的概率拿出来当典型案例推广,因为打仗就怕万一的概率。只要谁祭出万一的概率,准赢。

于是只好立马派人前往各地通知,今年军饷以大面额新币拨发。这是幸好有大面额新币,要是没有,肯定要出问题。

尤其是部署在东北的肃汝族岐军,要是有人散布朝廷发假币的消息,他们能内讧。

假币的问题从经济问题,迅速发酵成全国问题,沈云卿担心的问题正在变成现实,这次的假币来势凶猛,其背后的幕后主使绝不单纯。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当然不是干开会,什么都不干,一边开会,行政机器都在高效运转,内阁会议进行到一定程度,都会将之前的决意重温一遍,确定无误即刻报给女帝过目,没有问题就发到各部各寺的辖下各司、各署立即执行,绝不是什么公务茶话会。

晚上周启还请沈云卿去昆阳宫夜谈财政、经济问题,人家给了这么大的面子,不给点诚意当然是不行的,沈云卿也道貌岸然的说了一些干货,但核心节点根本不谈。

什么是核心问题,这个很有讲究,既要让周启觉得吃透了,但又不能让他掌握真理。

就比方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是农耕王朝的老毛病,朝廷对这方面的认知多数人只停留在物价暴涨暴跌,钱不值钱,铜钱滥发的层面,并没有意识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供需和货币供应与物质供应问题。

同时中原王朝历来都采取极端措施,而且比较倾向于通缩是好现象,通胀是坏现象思维,所以出现恶性通胀,都采取极端措施,先是打压物价,官府严控物价,甚至接管市场。然后抓捕囤积居奇的不良奸商,再然后朝廷到处借债借货,先把物价给压下去。

等到破产一批财阀商人,得到他们的钱货,市场价格被压下去,农业周期自我修复完成,物价自然开始回归。

而且朝廷很少在农业技术上采取有效提振措施,以缓解农副产品不足带来的供应链和需求紧张。

你看古代中国王朝和农经有关的书籍,其实大都是民间自己总结的经验,朝廷官方系统性研究的成果其实远不如民间,加之朝廷只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业科技,一味的相信经验,没从经验中发现普遍的科学规律,这就导致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匹配。

如明清时期,别看两朝中期经济很发达,但是你看他的农业情况,其实一塌糊涂。

两朝时期的经济最大秘诀一靠盐,盐是最大的经济活动商品,盐利甚至是国家运转主要财政之一,这搁近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期的欧洲根本没有这会儿事儿。

二靠人口,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唐宋时期科学、人口双增,变成几乎依靠人口增长带动国家经济总量增加。因为农耕时期人口增长是国力增长的主要来源,因为人多交税就多呀,只要稍微劳动一下,就产GDP。

但是你看唐宋中期,单纯论货币购买力,折算货币贬值率,唐宋时期的财政和GDP,那是明清时期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三靠出口外贸,丝绸、陶瓷、茶叶是明清时期重要收入来源,但是你看外国传教士一来,先把陶瓷给偷走了,没多久欧洲诸国纷纷制出陶瓷,转手立马对中国陶瓷的关税增加到百分之两百以上,大清陶瓷在中后期开始就歇菜了。

然后是丝绸,清朝中晚期整个东南亚到处丝绸泛滥,人家西方把你的蚕子给忽悠走了,甚至连印度都能产丝绸,结果大清中后期开始,外汇从超入变超出。

最后是茶叶,一次性给欧洲人偷走几乎东南全部茶种,然后在满世界泛滥。

好吧,从这里开始大清帝国的外贸全垮,最后在通胀、通缩当中不断来回震荡。

王朝摆平通胀之后,迅速陷入通缩,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政府作为,积极组织生产,通胀压力会刺激社会生产,只要社会货币供应充足,生产提上来后,恶性通胀会变成温和通胀。

可要是变成通缩,理论上是社会货币不足,但是物质产出充足,但就是消费力跟不上,因为老百姓没钱。

可话说不是刚刚结束恶性通胀,应该满世界都是钱,怎么会变成恶性通缩,钱没了呢。

其实这就是王朝政治,朝廷一面抄家没产,一面压制物价,一面大量抓扣杀人,朝廷得到了大量货物和富裕阶层囤在家里的现金,政府是富裕了,拿到大量现金,稀释了通胀,平抑了物价。

但同时也把更多的富商吓得够呛,有钱的不肯花钱,有货的不敢放货。

而老百姓刚刚因为通胀倾家荡产,市面上货物再充足,老百姓的财富被通胀掏空,自然也就没钱继续购买商品,然后就出现商品滞销,老百姓又没钱的情况。

于是农耕王朝的经济在很多时候是从通胀掉进通缩,再从通缩掉进通胀,更可怕的是通胀通缩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