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43

第843章 知根知底

走出文渊门,欧阳羽还等在此处。

“海郡王请留步。”

“欧阳大人也是为沈某出使一事吧。”

“正是。想必海郡王已经用花言巧语说服了林相。”

听到这里,沈云卿不禁脸颊抽搐,林毅贤也很尴尬,他说:

“本相依然不赞同海郡王出使,想必欧阳大人有办法说服海郡王,今日时辰不早,本相先行告辞了。”

“林相慢走。”

二人异口同声各自行礼,待林毅贤走远,欧阳羽说:

“走吧,路上说。”

“去何处。”

“夫君尚在章台,去的路上我想应该够了。”

“那好吧。”

最近忙着科举收尾工作,高鸿每天忙到很晚,否则应该是欧阳羽忙到很晚,高鸿先回家等着。

前往章台路上,欧阳羽不出所料再次质问了为什么要出国,沈云卿不厌其烦重复了之前的解释,反正各种原因很多,但去利大于弊,而且收获巨大。

“所谓利益,并非只是金钱、财力、物力,也可以是朝廷在海外的名望与武力震慑,以及外世无主之地的勘察摸索。更何况此行乌兹曼,是去刺探乌兹曼国力,非我亲去不可,别无他人可以替代。”

“那国中怎办,现如今国中诸事繁杂,他人接手之后未必能周转的过来。”

“其实本可以各司其职,无需麻烦陛下,然碍于官场掣肘,无法令人各司其职。”

沈云卿甩锅后,女帝肯定得忙成鬼一样,欧阳羽已经遇见到这一点,但并非没有解,只要重组各部、各寺,扩大职能部门,就能解决问题。

眼下六部各寺集成了近现代二十七八个部级单位,上百个司级单位,其中多数都集中在六部,而各寺的职能比较弱,而且还有很多搞迷信、养闲人的部门。

这就带来一个很大问题,现在的六部结构,是农耕王朝的结构,处理常规版图问题还不大。

而现在岐帝国已经进入工业时代,出现了工业、金融业、初级服务业,仍然只是六个部门负责。

以礼部为例,礼部既是教育部,又是外交部礼宾司,还是宣传部,同时担负有组织部的一些职能。

而兵部身兼国防部、总参、海军司令部、陆军司令部、国防大学、军工生产制造、后勤部、总装备部,等等等一系列部门都一股脑的堆在一个部门下。

然后就那个一拨人办事,还要事事都要请示女帝,所以肯定是不正常的权力架构。

按沈云卿的计划,六部早就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至少需要扩充到十五个部门才够用。

但问题是扩充新的部门就得分六部的权,六部谁也不同意,就是铁杆盟友林毅贤也不同意先改革工部,把工部变成工业部、铁道部、水利部、工程部,日后可能还得有电力部、电信部。

这么多杂七杂八的部门都挤在一个部门下,用人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公务增加的速度。

而且也没个规范的办事章程,最后遇到问题都要去请示,女帝哪里能不忙的焦头烂额。

所以六部早该拆分重组,但各部都不想撒手到手的权力,因为权重越大,说话声才够响。

“重组内阁牵一发动全身,短时内怕是难以进行,但你走后,这么多的事总要有人挑起来,你打算谁人主持金戋、外藩二寺。”

“就维持眼下的人事即可,至于外藩寺,可与林相与兵部磋商。若林相与兵部意见相左,可考虑林相的意见。

兵部如今膀大腰圆,连打了几次灭国战不免有些骄兵,对外方针容易沦为武力开路,太过放纵容易出事。”

沈云卿还不敢给欧阳羽全部交底,她虽然是自己表嫂,但欧阳羽立场毕竟向着女帝,如果人事上透露太多,难免导致人事权被女帝掌握主动权。

而林毅贤是周晟的舅舅,胳膊肘不可能往外拐,人事可以交代给林毅贤。

如果沈云卿自己有个三长两短,林毅贤可以直接启用任命现在位置上的人事安排,直接晋升使用。

但如果让女帝掌握了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就会非常麻烦。

眼下金戋寺、外藩寺、百通利、轩禾书院执行的是双规人事制度,既表面一套和暗中一套,在主位的未必就是日后可以但当重大责任的人选。

目前在主要位置上的人选,以团队队员型与队长领导型搭配为主,并非都是队长领导型人才。

而王朝官僚系统,理论上要求在位者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型人才,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因为王朝的选才制度,就决定了不可能出现大量何事充当关键岗位领导的官吏。

所以王朝官僚用人,往往都是到了某个位置就等着往上升。无论谁上来,只要按部就班的老一套总能做事,实在不行换一个人就是了。

但沈云卿的用人制度非常明确,适合干队长的,就是领导型人才,适合干队员的,就是从属性人才。

因此有些部门虽然很大,但是这个部门却不是要害部门,部门领导能力强弱不影响大局。

而有些部门虽然是小部门,但是决定大局,这个部门里上至领导,下至从属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

这些部门平时看不出来,但只有沈云卿清楚。

另外暗中一套人事体系都在基层,王朝官僚出问题,其实往往都烂在基层。皇帝政令不出大内,问题就是出在基层。

所以只要牢牢抓住基层权力和人事任命,就控制了职能部门多数的权力。

快到章台时,二人分手各自离去。

沈云卿回到泸溪宫后未提出国一事,想着等到明天消息传开后再说,今天太累,没工夫在和家里解释。

而周启则与刘仁举商量起来:

“阁下以为海郡王此行出使是利是弊?”

“殿下是指国中还是国外。”

“自然是国中,国外之事由海郡王出面,想来绝不可能出现纰漏,倒是国中更为关键。”

“国中恐怕不会太平。海郡王一走,各方势力怕是都会趁机兴风作浪。之前由海郡王坐镇,各方势力都被压着动弹不得,如今他这么一走,便是没了这座大山压着,千载难逢的良机,谁人能错过。”

“那对本王而言,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周启的言外之意刘仁举自然是知道的,但他不看好周启的打算,他说:

“这恐怕未必。”

“这是为何?”

“此事在下能想到,海郡王与陛下就想不到?”

“哦,何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是陛下早有安排,海郡王走后兴风作浪,岂非自寻死路。”

“阁下以为母后会借机铲除一些势力。”

“恐怕是的,在下以为,殿下还是以静制动继续观察为好,不可贸然出头,以免撞上陛下的天威。”

“那就眼睁睁看着错失大好时机?”

“那殿下想过没有,陛下会为殿下搬走那些试图兴风作浪绊脚石碍,但殿下如果卷入其中,将令陛下为难。”

刘仁举是个聪明人,非常清楚此消彼长之道。只要自己不受损失,其他人被打击,那自己就是收益的。

同样是一百块钱的本金,你一分钱没少,是没赚,但是其他人都少了五十块钱,那你就是赚的。

周启现在已经监国辅政,只要没有原则性过失,女帝一死,他有登基的主动权,而且比太子有更大的政治灵活性。

太子登基是名正言顺,其他人没有反对的合理借口。而监国王爷登基,法理上不怎么牢固,但是周启掌握着刑部,法理上就是他说的算,这也是女帝精心策划的安排。

所以到时候无论谁反对,周启都能动用行政力进行镇压。

如果周启是太子,周晟断然不会公开反对,要弹压就很困难。

但如果周启以摄政监国登基,周晟一定会反弹,届时就能把周晟给镇压了,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纵然不能杀死周晟,但也可以把他软禁或者流放。

所以周启现在是躺赢,只要坐稳了现在的位置,任凭事态如何发展,他都能登基。

而这次沈云卿出国,必然带来权力上的短暂真空,而且时间也不短,少则两年,多则三年没有沈家大山压着,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就会兴风作浪。

女帝心机深沉,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女帝虽然也不想让沈云卿甩锅走人,但是只要沈云卿出国平安归来,女帝能利用这两三年间干掉很多敢于冒头阻挡周启称帝的势力。

哪怕这些势力和皇权没什么关系,但只要皇帝需要,朕说你有关系就有关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到时候把问题一扩大,什么问题都给解决了。

就在周启、刘仁举密商的同时,林毅贤已经差人去周晟府上,告知沈云卿要出国两三年寻找自由,这可把周晟给吓得不清。

“妹夫啊妹夫,你这不是陷我于被动吗,这个时候走,不是拱手将太子之位让给他人吗。”

“王爷,是不是属下进宫一趟去问个清楚。”全衡提议道。

“不,太晚了,还是明天吧。”

“想来海郡王突然出使乌兹曼,应该有海郡王自己的考虑和安排,还不至于疏忽王爷您的感受。”

“他就是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让你捉摸不透,但你只要去问他,他总有话把事给编圆了。不到最后出结果,谁也猜不到他想干什么。”

“王爷说的是,海郡王这人就是喜欢声东击西,明着给你看他在干的事,实际上背地里神神秘秘又搞另一套,当年就是这样整垮了好些人。

这次他人不在国中,弄不好又要出什么大的幺蛾子,而且说起来他还不在,捅了篓子还和他没关系,真是够缺德的。”

全衡三言两语倒是提醒了周晟,脸色也顿时变得诡异起来:

“你这么一说,倒还真有可能发生。他的那套把戏看着挺厉害,其实看到最后都不怎么高明,但关键是他不让你知道过程,等到出结果,什么都晚了。”

毕竟是自己妹夫,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周晟对沈云卿还是了解的。

全衡担心的不无道理,沈云卿就喜欢声东击西,东一榔头西一棒,让你不知道他干什么,等到最后所有的事情串联一起,才会知道自己给算计了。

而且每件事你只看到表面问题,看不到实质内容,因为沈云卿把实质内容给隐藏了,等到最终出结果,也晚了。

这次沈云卿出国,不可能不做国内布局,而且就像全衡说的,这次是沈云卿人不在,真要是出了什么幺蛾子,难道怪我啊?

届时就可能变成狗咬狗,疯狗乱打架的局面。

等到各方势力杀的昏天黑地元气大伤的时候,沈云卿满血回来收拾残局,他捡个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