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930

第930章 探秘

就在女帝为了如何发财敛财殚精极虑的时候,使团距离乌兹曼首都达马格还有数日。

由于多数货物需要运往乌兹曼首都达马格,也就是现代的大马士革,而且只能从陆路运输,因此需要大量骆驼和马匹运输。

在中东这个地方有个奇特现象,当地没有平板车、独轮车这种工具,完全靠骆驼和马匹,所以只能用畜力运输。

舰队卸货补给的同时,塞耶特留下侯赛因继续引导使团,自己带着卫队和协议马不停蹄赶回达马格,向小伊萨德汇报情况。

九月二十五日,沈云卿率团启程,随行千牛卫一千三百人,海陆师官兵一千人,离开日旦港,前往达马格。

舰队还将继续留在日旦,等待沈云卿在达马格完成货物交易和采购,把采购货物运抵日旦装船后才会离开。同时张翀将率领旗舰和十数艘舰船南下非洲探索。

使团离开日旦,并没急着北行,沈云卿向侯赛因提出去沱泊河,也就是现代的尼罗河,他想去看有没有金字塔。

之前沈云卿向西斯法赫询问过,尼罗河两岸有没有金字塔这个东西,由于“金字塔”“法老”是现代语言,当下其实无法翻译,所以只能描述成“统治者死后为自己建造的地上巨大王陵”

但西斯法赫却说没有这种工程建筑,沈云卿当时就困惑,是他的描述有问题,还是说由于当下时空错乱,埃及这个地方没有出现金字塔。

抱着个疑问,沈云卿从西奈半岛出发,先去了开罗,然后留下使团,沈云卿带着随从数百人沿着尼罗河坐船南下。

开罗当下的地名叫“西日开”“昔日开”,是图曼塔语中中午的意思,意思是说太阳越过日旦,会停留在开罗上空,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图曼塔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埃及金字塔理论上分布在尼罗河两岸,不远的内陆,连续坐船数日并上岸探索,都没发现有金字塔的影子。但据侯赛因说,当地有传说,地下存在有王陵墓葬,埋藏着惊人的宝藏,并被下了诅咒,没人知道宝藏在什么地方,如果发现了宝藏冒犯了神灵,就会遭到诅咒,一水的《夺宝奇兵》的口味。

连续探索十数日搜寻无果,沈云卿扫兴返回西日开,动身前往达马格。

使团停留西日开期间进行了少量交易,利润堪称丰厚。

岐帝国出产的丝绸从国内运到当地,不开考虑海上的运输成本,转手就能卖三十倍五十倍,羊毛制品都是四倍五倍,棉制品面料更是有十一二倍的利润。

因为当地耕地相对少,农业亩产低,手工业生产力低,同时又是贵金属富裕区,因此当地的物价并不能用岐帝国的经济体系来衡量。

换而言之岐帝国的生产力高,导致货币购买力强。而乌兹曼的生产效率低,货币购买力弱。这就导致相同的商品,岐帝国便宜,乌兹曼贵的问题。

而岐帝国地大物博,生产力比乌兹曼高了几个当次,朝廷的羊毛和棉制品面料现在都是织布机批量生产,成本比手工生产低得多。

同期乌兹曼的手工织布、织羊毛的效率和品质比岐帝国手工织造还低,这就让岐帝国机器织的棉布、染布和羊毛制品即便翻几倍卖到中东地区,价格仍然不比当地贵多少。

而且岐帝国的羊毛和棉制品是机器批量生产,都是精细的上等棉布和羊毛面料,甚至是羊绒,质量还好,在当地异常受欢迎。

这就不难怪那么多的中东商人和贵族,挤破头要独霸这条海上贸易航线,这里面的利润也未免太高了,随便转个手都是几倍的净利润,这都是赚的天朝老百姓的血汗钱啊。

但这种高暴利的不平衡贸易,一定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乌兹曼统治阶层没有意识到这一层,这就让经济问题迅速吞没着这个国家。

开罗是地中海北非内陆重要的贸易节点,经由开罗市场交易的货物,最终会经由沿海港口出口到欧洲。岐帝国赚成本价的三十倍利润,他们一倒手,还能赚成本价的七八十倍。

这就不难怪当年奥斯曼帝国垄断陆路丝绸之路后,欧洲为什么要大航海绕过非洲好望角,直接和明帝国进行贸易,就是因为这里面的利润太大了,直接找丝绸生产商供货,欧洲的商人就能直接赚一百倍以上的利润。

只要投入一点的本金,就能赚上百倍的回报,哪怕海上翻了船,只要有一条船成功返航,那也是几十倍的利润,如果全都安全返航,就是几百倍的利润。

欧洲中后期出现的银行业资本,就是靠着这种海上贸易迅速膨胀起来的产物。

开罗城一百多年前被欧洲联军攻陷过,二十多年前又被乌兹曼军团攻陷收复,城池虽然进行了修复,但仍然可以看到战争遗留的痕迹。

周围的战场能发现许多热兵器交战留下的战场遗迹,沈云卿不时会询问侯赛因关于欧洲的情况,同时通过商品交易,从当地商人和老百姓口中套取过去一百多年的情况。

欧洲方面的情报多数都来自西斯法赫,但一直不明朗,不清楚欧洲的技术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因为西斯法赫忙着搞复国运动,所以对这件事一直不上心。

沈云卿此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了解欧洲的情况,最好能跟欧洲的商人见见面,并拿到欧洲的火器样本进行逆向反推。

从侯赛因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欧洲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火器体系,乌兹曼的早年主要是从岐帝国远征波兹津学来的。

当初的岐军用的还是火铳和生铁炮,乌兹曼其实没有火器,但是他们掌握了黑火药。

之后欧洲联军入侵中东,乌兹曼与波兹津停战,双方打了近一百年,火器技术突飞猛进,而岐帝国一百年用的是火铳、生铁炮,一百年后还是用的一百年前的技术装备,同时期的乌兹曼和欧洲都进化出了更为成熟的火枪和铜炮。

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点是岐帝国在过去一百年间除了夺取西辽,没有长期的外部军事作战,而肃汝又比岐军装备差得多,国力差得多,这就导致常年没有对外战争的岐帝国,丧失了外部军事技术竞争压力。

这就好比在整个东亚,岐帝国火器即便不进化,也已经无敌,当丧失了外部技术竞争的压力,继续改进升级技术就没了动力。

因此战争是推动武器进化的最佳催化剂,战争催化武器的速度往往是和平年代的十倍百倍。

二战前期全世界的军队还都是步兵、栓动步枪、轻坦、巡洋舰、战列舰的天下,而二战后期已经是自动化武器和机械化步兵,航空兵、航母、导弹的天下,短短五六年,整个战争技术比战前出现了几倍的迭代进化。

第二点不的不说中原王朝的毛病,一样技术一旦有了,很少会继续进行改进和升级,总觉得大天朝的技术天下无敌,我能搞出来,其他人都搞不出来,更不可能比我厉害。

同时中原王朝较为漠视技术的普遍应用,技术有了,但只在小范围内搞,不进行普及,就会丧失国内技术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

技术竞争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国内和国外,而另一个层面是国内市场技术的竞争。

这就好比朝廷的技术,只朝廷一家自己攒着,而且还不搞升级和研发,同时也不让民间去搞,这样怎么可能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

再加上周边国家没有技术竞争,中原王朝就容易陷入自满的幻想中。

但如果一项技术在国内能够有控制的扩散,形成多个竞争企业和个体,相互之间就有了竞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即便没有外部竞争压力,内部的竞争和技术创新也会持续,总不至于完全原地踏步吃老本。

欧洲目前的火器技术按侯赛因的说法,没有乌兹曼的先进。当然,这里面肯定是有水分的,毕竟没人会愿意承认别人的饽饽比自己的香。

而且西斯法赫的情报也佐证了沈云卿猜测,乌兹曼的打火枪和最新式火枪的技术来源,就是欧洲传入的乌兹曼,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搞出来的装备,侯赛因的说法显然是有水分的。

如果侯赛因的说法打点折扣,这就意味着欧洲火器的技术指标可能与乌兹曼持平,或者相差不大。

否则乌兹曼不会对岐帝国采取这么强硬的外交措施,因为乌兹很清楚岐,帝国十年前是没有火枪这个武器的,十年间以乌兹曼的生产力,岐帝国也不可能生产太多,技术指标上乌兹曼也不认为岐帝国火枪更厉害。

而欧洲的情况乌兹曼是很清楚的,所以向欧洲突围,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焦点,无异于去踢钢板死磕,根本不划算,所以只能找岐帝国薅羊毛。

如以上推测成立,弄得不好欧洲可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航海时代,一百年前的中东战争,应该是为了夺取中东的贸易路权,结果遭到失败,现在的乌兹曼,更像是早期的奥斯曼帝国,西方争夺陆地贸易权失败,他们一定会开辟海上航路。

这要比沈云卿前世认知的历史提早了整整三百多年,或者说当下的西方纪年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