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呼过瘾的科学知识
60717100000002

第2章 当科学遇见Mr.想不通

从小到大,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想不通的事,小时候喜欢刨根问底,但是苦于身边没有高人也没有互联网,所以好奇心就这样被消磨殆尽。幸好长大后不忘初心,继续钻研各种怪问题,终于为很多古怪问题找到了答案。

苍蝇择偶也青睐“年轻人”吗

果蝇是什么?

英文名叫作fruit fly,

多少人把它翻译成“会飞的水果了”?

别露怯,果蝇不是苍蝇,果蝇属于果蝇科,苍蝇属于蝇科。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它的主食是酵母菌,而腐烂的水果最容易滋生酵母菌,故得其名。

在果园、菜市场等地,那些盘旋在烂水果上空的就是果蝇。目前,果蝇的种类在1000种以上。

世界上有一帮天才科学家,无聊到研究果蝇的择偶偏好。你以为他们无聊,但是人家能获奖啊。他们获得了2014年菠萝科学奖的化学奖。

什么是菠萝科学奖?

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

什么是“搞笑诺贝尔奖”?

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

什么是诺贝尔奖?

……

搞笑诺贝尔奖的主办方为《科学幽默杂志》,评委中甚至有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该奖项的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而菠萝科学奖正是对该奖项的致敬与效仿,被称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是由浙江省科技馆与果壳网于2012年共同设立的。

回归正题,是哪个科学团队对果蝇的择偶偏好产生了兴趣呢?他们就是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

研究人员先将一只雄果蝇和一只雌果蝇放在试管里,让它们培养感情。结果发现,雄性果蝇一点都不挑剔,无论雌性果蝇年龄多大,它都会义无反顾地与其交配。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一只雄果蝇和两只年龄不同的雌果蝇放在一起,雄果蝇的“聪明才智”开始展现出来,它优先选择了年轻的雌果蝇。

研究结果公布之后,男性哈哈大笑,部分女性则表示十分遗憾并难以接受,希望该团队调转果蝇性别重新实验,并尽快将结果公之于众。也就是说,一只雌性果蝇与两只年龄不同的雄性果蝇“同处一室”,是否会出现部分女性期待的结果。

实验看完了,来看看其中的“爱情真相”。相关记者专访了薛雷教授,他是此次实验的团队领军人物,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雷教授表示,这个课题是他的一名学生提出的,团队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研究出这个结果。

为什么选择果蝇?

薛雷教授表示:因为果蝇有大约一半的蛋白质和哺乳动物有同源性,并且超过70%的人类疾病相关基因都在果蝇里有对应。它们身体小,繁殖快,寿命短,简言之就是折腾起来方便,而且还不会咬人。

原来如此,果蝇方便折腾!

团队研究发现,3天大的雄性果蝇是最不挑的,对于另一半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不过,一旦有了选择,面对一只3天龄的“年轻姑娘”与一只30天龄的“大婶”,雄性果蝇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果蝇“挑食”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雄果蝇年龄的增加而变化,30天龄的大龄雄果蝇就不怎么挑了,而60天龄的超大龄雄果蝇,更没有挑选的余地了。

难道大龄雄果蝇看破红尘了?

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是这些大龄果蝇患上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原来不是爱情盲目了,而是自身退化了。研究人员在3天大的年轻果蝇的中枢神经系统里,引入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类淀粉样前体蛋白,发现它们也会变得辨不清雌果蝇的年龄,所以选谁都是一个样。

通过果蝇实验发现,其实它们有很多特点跟人类相似。年龄越大越喜欢年轻的,所谓“老牛吃嫩草”是一种普遍心理。有外国科学家做过类似调查,询问男性中意多大年纪的女性,被调查对象是20岁到60岁的男性。结果显示,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比自己小的人,20岁出头的年轻人喜欢比自己小两三岁的,30多岁的男性喜欢比自己小四五岁的,60岁的老家伙竟然喜欢比自己小30岁的。

这样看来,“老牛吃嫩草”完全是出于本能。

为什么黑色更显瘦

白色显胖,黑色显瘦,这已经是常识,但是很少有人深挖过其背后的科学原因。想必大部分人对此不太关注,除了“微胖界”人士。

“老师,为什么‘超胖界’人士也不关心呢?”

“可能是他们穿什么都无所谓了吧。”

(多么痛的领悟!)

这位老师的回答有些残忍,不过的确有道理。当年伽利略用望远镜往天上看,发现木星比金星大,换成用肉眼看后金星则比木星大。他认为是眼睛的某种视觉特性造成了这种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把这种错觉称为辐照错觉,就是说在黑暗背景下,亮度越高的物体看起来面积越大。

好玩吧?看看下面这张图片:

哪个圆圈看起来更大?显然是黑色背景下的白色圆圈。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四个圆圈一样大。

科学家解释说,光亮刺激会使神经元产生非线性放大作用,导致发亮体比它本身看起来更大,白色圆形更亮,所以看起来更大一些。

看到这里,“微胖界”人士应该知道怎样穿搭了,虽然一身黑太枯燥了,但是会让你看起来瘦好多。

白色或浅色物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地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在光渗作用下产生的错觉叫光渗错觉。

法国国旗大家都看到过吧,当国旗冉冉升起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宽度相等的红、白、蓝三色条纹,实际上为了达到这种视觉效果,它是经过后期改良的。最早的法国国旗,三条色带宽度完全相等,但是国旗升空之后,人们总觉得这三种颜色在国旗上所占的比例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最小,并不美观。

设计师冤枉啊,完全是同样的尺寸啊!后来弄明白了,原来是光渗错觉在捣乱,色彩膨胀感和收缩感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了使国旗看上去更和谐,设计师在色彩专家的配合下,调整了比例——蓝:白:红=30:33:37,这样当法国国旗飘起来时,人们看着就舒服多了。

光渗错觉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如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包装设计等,尤其在穿搭方面,冷色调显瘦,暖色调显胖。其中,黑色显然是最酷的,一步到位,假设一般的冷色调让你看起来瘦了1斤,那么黑色就会让你看起来瘦了2斤。

为什么到了夏天,满街都是穿着黑丝袜的美女而不是穿着白丝袜的美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看起来更瘦。

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

蚊子是怎么死的?

不知道,反正我家的都是被拍死的!

蚊子这么小,如果下雨了,那么垂直下落的雨滴对它们来说就像是一颗颗炮弹,这么密集的轰炸比美军战机厉害多了,可是它们是怎么躲过去的呢?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迷,又对未知的一切感兴趣,我想这个问题肯定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至少学生时代的你会对此感兴趣。

如今,你的问题解开了吗?还是说你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幸好,你感兴趣的事,科学家们也注意到了。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胡立德教授的研究团队解开了这个谜团,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菠萝物理奖。

蚊子并没有配备高科技的雷达,并不能躲过雨滴炮弹的攻击,当频密的雨滴下落时,飞在空中的蚊子会被砸中,只不过由于蚊子体重很轻,并不会被砸死,不过那些落在地面没有起飞的蚊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没有缓冲,它们大部分会被砸死。

看来,并不是所有蚊子都能幸运地躲过雨滴炮弹,那些还没有起飞的蚊子,就像战斗中还没来得及起飞的战机一样,大部分会被无情地摧毁。

一滴雨珠到底有多重?它的重量可达蚊子体重的50倍,砸到蚊子身上就如同一辆汽车砸到人身上。

我的天哪!那必死无疑啊!

如果所有的蚊子都会被砸死就好了,那每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就都不用点蚊香了。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没过多久,这些死里逃生的蚊子又会飞来吸我们的血了。

为了找到蚊子的逃生秘密,胡立德教授的团队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历时几年,就为了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以及它们是如何躲过灭顶之灾的。

雨水经常有,为什么要研究好几年?你们的科研经费可都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啊!美国网友表示不解。

实际上,想要拍中蚊子被雨滴砸中的瞬间非常不容易,想依靠大自然降雨拍到蚊子被砸的概率微乎其微,采用人工降雨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为了给纳税人省钱,科研人员想出了用水枪的方法。他们捉来了几百只蚊子,放入一个细高的透明容器中,从容器顶端用高速喷头向蚊群发射与自然界中雨滴速度相仿的“模拟雨滴”,以增加蚊子被雨滴击中的概率。

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之后,研究人员计算出了蚊子在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

结果显示,蚊子并没有高超的躲避技巧,当它们被雨滴砸中时不会受到伤害,秘诀在于它们太轻了。

蚊子被雨滴击中后,会跟雨滴融为一体,顺应雨滴的趋势落下。例如,当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时,蚊子就会顺势倾斜,并通过高难度侧翻动作让雨滴从身侧滑落。

就是说,蚊子被雨滴砸中之后,顺应雨水坠落方向下落,随之侧翻调整,迅速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但为什么还是会有被砸死的倒霉蛋呢?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起飞。如果蚊子停留在地面上,那么雨滴从空中降落下来,速度瞬间降为0,施加在蚊子身上的力相当于蚊子体重的1万倍,结果必然是蚊子粉身碎骨啊。

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时,由于顺势下降,不较劲,所以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少为自重的50~300倍,相当于在蚊子身上放了一根羽毛,这是它们可以承受的。

蚊子被雨滴击中之后,浑身都湿了,怎么还能飞?

这个问题不错,蚊子之所以能够迅速与雨滴分离,就在于它们的细毛具有很好的疏水性。

感谢胡立德教授及其团队,这样的研究真的很有意思,让我们茅塞顿开。

想戒烟?找老板谈加薪就行

别闹,这样戒烟风险太大了,烟没戒掉,工作没了。

没闹,本书全部内容都是有科学根据的,没有杜撰内容,加薪戒烟这项研究还获得了2016年菠萝心理学奖,研究者是来自奥多明尼昂大学的杜娟(音)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保罗·利。

先来看看收入与吸烟的关系:挣钱少的人,抽烟的多;反之,收入高的人,抽烟的比例低。

很多国家都做过类似调查,例如,日本政府卫生与健康部门调查后表示,公众是否吸烟与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抽烟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解乏,二是为了消愁。以搬砖的体力劳动者为例,每天那么大运动量,休息的时候就想抽一根烟解乏。

再来说消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平时码字思路枯竭,脑袋憋大了也写不出来,抽一根烟缓缓。还有就是生气的时候,来一根,消消气。

知道抽烟与收入的关系之后,有些人来了兴趣,突发奇想,既然高收入者抽烟少,那么戒烟能不能增加收入呢?

这么没有科技含量的问题就不劳烦科学家了,我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你:不能!

我也戒过烟,钱一分没多!

科学家果然不一样,思维角度就是独特,他们倒着想问题,如果戒烟不能让收入增加,那么加薪是不是能让人少抽几根烟?

这么想问题很有道理,收入提高了,烦心事自然少了很多,也就没必要抽那么多烟了。于是,杜娟和保罗·利开始进行正式研究。

他们决定从PSID(美国收入动态追踪调查)的数据中寻找烟民,分别筛选了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这几年中,21~65岁的人群。其中的烟民有男有女,学历有高有低,有老烟枪,也有喷云吐雾界的新人,还有烟瘾复发的。总之,挑来挑去,挑出来7029人年。“人年”是一个统计学单位,所谓1人年,就是1个人的1年。

统计结果出来了,跟过往研究一致的是:吸烟者男多女少,高中以下学历的比更高学历的吸烟多,单身者比已婚者吸烟多。

这些数据没什么新鲜的,但另外一些数据引起了科研者的注意:每年,正在吸烟的人中都有洗心革面开始戒烟的,大概占17%;还有复吸的,大概占13%。

重要结论:戒烟者比吸烟者更幸福!

看到这里别再犹豫了,为了你的幸福,为了你的健康,为了不让你的二手烟伤害更多的人,请戒烟吧!

戒烟者平均工资为每小时17.6美元,而吸烟者平均工资是每小时14美元。(1999年数据)

你的数据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了!

好吧,我也注意到了。经过一番努力查阅,我发现在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一份工作论文当中,霍奇基斯和皮茨这两名经济学家对吸烟与工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查阅了1992年到2011年间美国人口普查局当期人口调查中的《烟草制品使用情况附录》,发现成功戒烟至少一年的人,其工资高于未戒烟者和从未吸过烟的人。

具体数据是,从不吸烟和未戒烟的人群的每小时工资水平大致相当于已戒烟者的95%。

为什么戒烟者的平均工资更高呢?皮茨认为,只有比较特别的人才能戒掉一种成瘾行为。因此,与从未开始吸烟相比,戒烟这种行为得到的奖励更高。对雇主而言,坚持、耐心和其他与戒烟能力相关的所有品质都很有价值。

还有一项数据非常值得关注,吸烟者仅58%有伴侣,而72%的戒烟者有伴侣。

如果前面的数据年轻人不在乎,那么最后一条数据一定会让更多人开始戒烟,尤其是鉴于我国的情况——适龄青年男多女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38 27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 815万人,足足超出女性人口3359万人。

兄弟,你还抽烟吗?

如今姑娘们的择偶条件已经相当高了,你要是不戒烟,竞争力又要直线下降,所以我猜想,以后中国的年轻烟民数量一定呈下降趋势。为什么?怕娶不到媳妇呗!

如果找不到对象都不能逼你戒烟,那么真金白银一定可以!科学家的调查研究显示,加薪可以戒烟!

研究人员采用前瞻性分析法,发现当年加薪10%,第二年戒烟成功率就会提升3个百分点,从17%增加到20%。

在统计中,男性组与低学历组的吸烟率受加薪影响大。在男性组中,工资增长10%,吸烟率下降5.5%~6.6%;在低学历组中,加薪10%,吸烟率下降4.6%~8.2%。

除了这两个小组,还有女性组和高学历组,加薪对其吸烟率的影响都不大。

数据都列出来了,结论也看明白了,加薪能增加戒烟率,这事妥妥的,尤其对男性吸烟者与低学历吸烟者起作用。

友情提示:吸烟有害健康,拼命工作,及早戒烟!

懒是高智商的表现吗

比尔·盖茨曾说过,自己更喜欢懒惰的人,因为这些家伙总是能够找到简单的方法。

美国佛罗里达州某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明,懒惰是高智商的表现。科研人员说,勤劳的人将更多时间用于劳动,用在身体活动上,因为他们需要借此摆脱无事可做的处境,而高智商的人则不会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找到了一批学生,通过对特定观点的认可程度,对这些学生进行判定,如“我很享受不断伴随新解决方案的任务”和“我只会考虑我需要考虑的事情”。

之后,研究人员分别找出了30位“思考者”和30位“非思考者”,为他们配备了健身追踪器,以便监测他们在接下来一周内的运动量。

结果出来了,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内,思考组活动时间远不及非思考组,后者进行了更多运动。不过,周末两类人的活动量是一样的,对此,研究人员也没弄明白。

智商高的人真的更懒吗?很显然,研究人员的数据并不全面,为了证明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测试。不过,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那些高智商的人都在忙着赚钱,确实很少运动,只有到了周末才会进行更多运动,这也证明了科研人员的观点。

突然想到一部名叫《硅谷》的美剧,讲的是一群“码农”的搞笑故事,里面有一位亿万富翁彼得,绝对拥有超高智商。他曾让助理买来汉堡王的所有品种,然后分析上面的芝麻粒与蝗灾的关系,而且竟然从中发现了商机。他意识到印度尼西亚的芝麻期货价格被低估,当即买进,大赚了一笔。

这些硅谷大佬显然在智商方面胜人一筹,能看到普通人无法发现的细微之处,然而他们也有缺陷,就是不喜欢运动,或者说非常懒。

彼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很少走路,到哪里都开着自己的代步车,类似于老年代步车,只不过更高级一点。最有意思的剧情在后面,彼得一行人去非洲旅行,后来突然出现了一只动物,导游拿出枪开了一枪,没打中猎物,彼得却死了。

提问:彼得是怎么死的?

被吓死的?

被导游误杀?

被野兽杀死的?

……

最后,彼得的助理给出了答案:他是跑步猝死的。

原来,看到野兽之后全车人都惊慌失措,这时导游拿出枪,冲着野兽就开了一枪,没打中,吓跑了野兽。不过,这一枪也吓到了彼得,没吓死,吓跑了。对于这位很少走路的亿万富翁来说,走路显然太费力了,何况是跑,结果他猝死了。

剧情虽然荒谬,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些高智商的家伙确实不喜欢运动,他们平时很忙,所以不会感到无聊,而非思考者则需要通过体力活动打发时间。

懒惰是高智商的表现,这个观点显然不成立,反过来说倒是可以接受的。

懒惰≠高智商

高智商的人往往懒于活动

怎样证明你不是一个精神病

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水准的问题,怎样证明你不是一个精神病?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根本无须证明,因为大家都很忙,你是不是精神病,根本没人关心。然而当你被扔进精神病院,你就要开始好好琢磨了。

你对医生说:“我不是精神病。”

医生根本不会理睬你,

因为所有人进门时都说过这句话。

挣扎一阵子之后,你就不再解释了,看见身边的病友,你彻底绝望了。你开始思考,到底是谁最先提出了这么有水准的问题——怎样证明你不是一个精神病?

别以为上面的故事只会出现在电影里,据说在意大利就有三个正常人,在疯人院被关了28天,他们都在设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导致三位精神病患者逃跑了,为了保住工作,他选择铤而走险,把车开到巴士站,大喊免费搭车。就这样,三个倒霉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让格雷·贝克以及很多网友关心的是,这三个人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的。

甲对医生说:“地球是椭圆的!”他想,这是真理啊,我这样讲说明我不是精神病人!

别说是医生了,就算我也不能让他出院。

甲的脑子确实不太好使,没事就跟医生说“地球是椭圆的”,当他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医护人员给他屁股上来了一针。

乙告诉医生,自己是一位社会学家,他把很多国家领袖的名字说了一遍,当他讲到图瓦卢总理时,护士给他来了一针镇静剂。

在这个故事中,只有丙成功突围了,而且还把其他人救了出去。他是如何做到的?

丙在看到前两位兄弟的遭遇之后,想到了不反抗策略,进来之后很快融入了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护士给他洗脸,他还会道谢。第28天,他出院了。

至此,格雷·贝克得出结论,当你在精神病院时,想要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是很困难的,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

故事太神奇了,无法证实真伪,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科技含量的问题,回答的时候必须谨慎。

如果说上面的只是故事,那么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在1972年的实验则是真的,他招募了8个正常人进行培训,想看看这些人伪装成精神病人是否会被识破。

这些受试者入院之前不洗澡,浑身散发着恶臭,他们假装自己存在幻听,陆续去精神病院看病,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罗森汉教授也很有意思,为了近距离观察,自己也装作精神病人,而且顺利入院。

实验结果见诸报端之后,有一家精神病院表示抗议,要站出来给业界撑腰:“这不是在质疑我们的专业性吗?”

罗森汉教授接招,表示在3个月之内会安排一些正常人去看病,看他们能否分辨出来。医院如临大敌,通知所有医护人员打起精神来,3个月之后,院方对外界宣布,一共发现了41名假病人。

结果,罗森汉教授表示,并没有安排任何人去医院看病。

那么,结论出来了,精神科医生很难判断刻意装病的人是否真的有病。也就是说,当一个正常人进入精神病院,试图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时,也是非常困难的。

新的问题来了,假设有人把你送入精神病院,那么你就束手无策了吗?你怎么才能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尽快出院?

别绝望,假设你不幸被扔进了精神病院,在没有人来搭救的前提下,一定要镇静。想要一句话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并且在短时间内出院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只要沉着冷静,过不了多久医院就会发现你是一个正常人。

1.不要频繁解释自己没病

没病的人不会跑到精神病院玩,所有精神病人可能都会说自己没病,这么看倒不如采用逆向思维,不去解释。总之,无论怎么做,你都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

2.不要尝试逃跑

精神病患者逃跑是常见现象,为此医院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防范手段,每一次逃跑都可能让你挨上一针。

3.不用担心吃药

吃药会把人吃傻,这没错,但是短时间内不会,你可以跟电影里一样学着藏药不吃。

吓到了吧,如果“被精神病”,确实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脱身,但是“被精神病”的概率很低,一般先得由监护人把你送到医院,如果他们想甩掉你这个包袱,就会说出一堆毛病,但是精神科医生都是很专业的,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如果描述症状的人故意伪装,很快就会被识破。

如果有人故意陷害你,最多也只能关你一周时间,因为你需要留院观察,医生很快就会发现你根本没病。

为什么红色衣服更具诱惑力

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穿红色衣服的女性最能吸引男性。同时,穿红衣服的男性也更能讨女人欢心,但效果不如前者明显。这项结果发表在《进化心理学》杂志上。

武汉大学的心理学家找来了280名异性恋男生,向他们展示了32张女性的照片,并要求他们根据照片对自己的吸引值进行打分。这些照片中的女性身穿蓝色、白色或者红色衣服。结果发现,男生认为穿红色衣服的女性最具吸引力,给其打分最高。

科学家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男人会不自觉地接近穿红色衣服的女子,并有意搭讪,问一些更亲密的问题。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家亚当·帕扎达认为,这种红裙效应,可能源自生物学。

雌性黑猩猩到生育期时,雌激素水平会达到峰值,导致血管扩张,从而使它们脸部的颜色变得鲜红明亮。这就是一种强烈的发情信号。

帕扎达认为,这个解释同样适用于人类。通过调查发现,即便女性只穿着一件红色文化衫,而非性感红裙,对男人同样具有吸引力。

为此,他跟同事们还做了一个实验,找来25位男性志愿者看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位模特分别穿着红色与白色的T恤。结果显示,这些男性志愿者认为,当她穿着红色T恤时更吸引人。

对于女性来说,穿红色衣服的男性同样非常吸引人。对此,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科研人员也做过实验,他们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女子展示了各种男性的照片,结果显示,那些穿着红色衣物的男人,最受女性青睐。

对此,心理学家表示,红色代表了力量、热情、创造力,而且红色在某些脊椎动物群体中代表了更高的地位,而雌性更倾向于被地位更高的雄性所吸引。

当女性给予穿红色衣服的男性更多青睐的目光时,也会让男性感到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从而表现得更有魅力。

看到这里,我猜很多单身男士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出门购物了吧?然而如果男人身穿一身红衣服,总给人怪怪的感觉。实际上,科学家表示,为了吸引女性,男人并没有必要用一身红色将自己裹起来,一条红色围巾或者一件红色T恤,都可以显出自身的红色诱惑力。

二次睡眠对健康有利吗

二次睡眠也叫二次起床,就是说闹铃响了之后接着再睡一会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并且自我感觉很好。实际上,科学家证实,这种方式对于健康不利。

啊?那请问三次及以上睡眠呢?

被闹钟叫醒是一件痛苦的事,然而闹钟响来响去怎么也不醒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很多人为了避免被闹铃吵醒之后马上起床,往往自作聪明,将闹铃时间提前10分钟,这样在铃声响了之后,还能再睡一会儿,说不定还能将刚才的美梦续上。

法国人生活闲适,那是全世界都出了名的。所以,科学家将调查地点选在了法国,调查显示,64%的法国人都有二次起床的习惯,但是这些受调查者均表示,并没有感到因此而得到了更多的休息。

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研究主任若埃尔·阿德里安指出,把闹铃时间提前,实际上并不能避免痛苦,而是将早起的痛苦提前了,而在闹钟响起后,利用10分钟进行补睡,睡眠质量会很差,还不如“一气呵成”的10分钟的睡眠质量。

很多手机、闹钟都有稍后提醒功能,若埃尔·阿德里安医生表示,这项功能对健康不利,它会让你处于一种浅层睡眠状态,让身体感到非常疲惫。

“你会觉得很累,并且一整天都无法恢复精神。”若埃尔·阿德里安表示。

间歇性打盹会扰乱身体内在的生物钟,并且让大脑中“醒与睡”的节奏失调。也就是说,碎片化的睡眠无法让大脑得到休息,也无法让身体机能得到必要的修复。

看来,最好到点了就起床,除非你有充足的时间睡一个回笼觉,否则不要继续赖床,十几分钟的睡眠根本无济于事,反而对健康不利。

闹钟反复响,我就是起不来怎么办?

对于这种情况,科学家也做了表态,他们双手摊开,表示无能为力。

在我看来,这种人就得把闹钟放得远远的,最好是放到房间的另外一端,闹铃一直响,想关也关不掉。否则,一伸手就关上闹铃,就会自然而然再睡一会儿。

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是无数人的梦想。睡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醒。然而,现代人睡得都比较晚,只能通过闹铃叫早,很多懒家伙第一次被叫醒时起不来,只有通过闹铃反复叫早,这就打乱了睡眠节奏,因为短时间内再次入睡无法完成一个睡眠周期,结果起来之后整个人都是蒙的,神志不清。

对此,医生也给出了解决方法,叫作“三一法则”,也就是三个“一分钟”法则。闹铃响过之后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一分钟。这一分钟什么也不做,就看着天花板,或者回忆一下昨晚的梦境;起来之后靠着床再待一分钟,因为这时候整个人还是蒙的,突然下床容易摔倒,这一分钟之内你就可以考虑一下,一会儿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最后一分钟双腿下垂,脑袋低垂,这是最后的醒盹儿时间,抖抖腿,稍微活动一下,基本上就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