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庄子(内篇)
60730500000001

第1章 代序:无为与中庸

修德济世,是诸子百家各派共同的文化主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诸子学说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就是匡救世道。他们的立场和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是惊人的一致,即构建一个太平安定、和谐自由的理想社会。通俗来说,他们都关注民生,热衷寻求长治久安、强国富民的大治之道。

道家以无为治天下,儒家以中庸处世。道家重道,儒家尚德。有道就有德,德备而道生。于是道德成为中国古代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理念。他们都崇尚古代先王,都景仰三代帝王的德治。无为就是以天下之心为心,不执迷自己的主张。中庸就是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见解,以天下共同的方向为方向。无为与中庸,其实质就是崇尚自然,奉行天地之道,自然自在。它们都强调修养,但修养的方向和方式却不相同。道家的修养求静,静而致无为;儒家的修养求恕,恕则包容。静如止水,水静则平,映照天地。

一、无为就是自然

太阳的升起或落下,只是它固有的天性,并不是要成长什么,而万物却因为太阳的升落而自在地生长。天地无为,万物自然成就。

天空静默无为,然而却孕育了风雨。

大地沉静无为,然而却滋生了一切。

天地之道,就是成就一切,给一切以生机,给万物以机会。一切只是自然而然而已。

天地无目无口无耳无鼻,但是看得见我们的一切行为,听得到我们心底的声音,感知得到我们的一切需要,因而为我们准备了万物。因此,天地,无视而无不视,无为而无不为,无闻而无不闻……

以无为的姿态,顺应自然。

二、中庸就是包容

中庸就是在一个大的系统条件下,没有什么是唯一标准,不执其一端而否认另一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严格界限。所谓的真理或谬误只是此一时与彼一时而已——保持心地的空明澄澈,自由地生活。目光无所阻拦,任思想遨游于旷远——一切都不必偏执。

大地曾埋葬了多少颗破碎的心呵!这些破碎的心都在大地的怀抱中找到了归宿,不再为苦难烦忧,彻底地得以解脱。而大地无所挑选,只是默默地包容。

只要有明天,就有希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立即开始,不要等待。

中庸就是恕,恕就是包容。

三、包容就是任其自然的发展演变

不论是太阳还是风,自然总有其固然的秩序。

花园里长满了杂草,任风抚过树梢,也任思想的鸟羽飞过。

我注定是那只生活在池塘咕咕叫的癞蛤蟆,我不是天鹅,我的生活不在天空!天鹅有天鹅的天空,我有我的水塘。而无论我们多么不同,最终我们都得回归大地。那么,谁会是我的邻居呢?

大家不过是在同一规则界定下的不同角色,在寻找着各自的座位。

在静静的阳光下,我们深情地低语。其实,只要拥有阳光就已经足够。

没有就是拥有,拥有一切选择的自由。

四、静

静,是无为的基调,是包容的核心。

静,就是无欲,无欲即无为,无为就是任其自然,任其自然就是听任万物成就其天性。

静,就是无思,无视,无听,无嗅,无确定的方向,就是持守浑圆如一,就是面向一切方向而又不确指某一方向。它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在。

静以无容容物,以无为而为。

天地因其能静,故无物可以充满其间。

道因以重静,故能充满天地之间。

静,就是澄澈如月华,略无杂念,从而处于天籁、地籁、人籁之间。

任何动,最终必将归于静。动是表象,静则是本原。动只是瞬间,静为永恒。

天,高而远,静静地远处;地,厚而博,静静地铺陈。静,与天地相合。

庄子的真谛,就是静,就是无为。静则道生。

由此可见,无为与中庸其实质是同一的,只是外在表现有所不同。儒家刻意求仁,积极求成,追求闻达;道家不以仁为仁,自然顺应,不求显名。以无名而名,任由天性自然,方是至道。

有人将《庄子》做了以下分类:

《骈拇》《马蹄》《胠箧》大概是庄子早期作品。《在宥》《天地》《天道》《天运》《缮性》大概是庄子中期作品。《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府充》《大宗师》的一部分、《应帝王》《至乐》《达生》《山木》《知北游》《庚桑楚》《则阳》《外物》《寓言》《天下》大概是庄子晚期作品。《秋水》《让王》大概是魏牟所作。《大宗师》的一部分、《刻意》《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大概是庄子流派在战国末期写成。《盗跖》《渔父》可能是庄子整理的民间故事,也可能是其后人整理的。《说剑》可能是庄子后人所整理,而且讲的不是庄周,是庄辛。

其实没有必要这样划分,能归集在《庄子》之中,必定有其理由。既然归为《庄子》,就是《庄子》,何必费力猜测?与其在此劳神,何不潜心体悟庄子的思想精神。

目光不应受到任何局限。

参加本书编撰的有天水市麦积区水务局水政大队张雪红女士、庆阳市正宁县委宣传部长高鹏程先生等。在此一并致谢。

刘强

200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