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34

第34章 节日的酒祭

在一些节日中,人们都要举行酒祭,在这些节日的酒祭中,腊祭、伏祭和社祭最具有代表性。

节日祭祀在百姓生活中非常重要,这些祭祀也都和酒有重要的关系,比如腊祭、伏祭、社祭等等。

腊祭

腊祭一般在农历十二月的“腊月”举行,在古代“腊”通“猎”,人们猎兽以祭祀祖先,敬酒献诸神,祈祷丰收,避灾迎祥,这种祭祀缉私就被称为“腊祭”。据史载,春节风俗就来源于远古的腊祭,而腊祭原是神农氏时代“索神鬼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祭祀。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化为过年的习俗。在《诗经》中就曾写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在诗中历数了一年中辛劳的日子,舒缓地叙述了在年终的农闲和年的味道。

年是传说时代的丰年,到了夏朝时则转化为岁的说法,其意思是翻过这一段时间,春天就到了,而在这个时候以酒进行的祭祀就叫腊祭。到了商朝时候,呈现在殷墟里的文字,叫腊祀,说的是一年的时间将尽,该举行仪式,答谢神灵,而且在当时这个日子被编入了史册;周代,腊祭开始叫年,在《谷粱传宣公元年》里记载: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有”字在《易经》里,是丰年的意思,“年”在甲骨文中,是谷穗成熟,迎风而舞的样子,在两汉前意为五谷丰登。在这个时候,腊祭已经逐渐转化为年的习俗,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保留酒祭和饮酒的习俗。

伏祭

伏祭为古代民间的重要酒祭之一。它和在腊祭一样,酒是必不可少的。“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它指的是三伏,也指盛夏暑热,伏祭就是指在夏伏进行的。在伏祭的时候,要饮酒杀狗举行祭祀,以却热毒恶气。在《后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伏祭,其文云:

久之伏日,赐从官肉,大官丞日宴不来,朔独拔剑割肉曰:“伏日当早归。”

由此可见,伏祭在当时不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也是人们欢娱宴饮的日子。

社祭

社祭也叫祭社,它主要是来祭祀社稷之神,以祈求丰年。古代称掌管土地和丰收的神灵称为“社神”,我国自上古以来,每年的春秋季节,都要举行祭社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在民间流传广泛。到了周代,以立春、立秋后的甲日为祭社日;到了汉代以后,各个朝代的社日日期就有所不同了;从唐代开始,民间开始固定社日的日期,以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秋的社日。在春秋这两个社日中,春社祈雨和五谷丰熟,秋社祈求百谷丰稔,并且向社稷神报功。在祭祀了社稷神之后,人们还要进行饮宴行乐。在民间,社祭既是老百姓祈求丰年的活动,又是休闲欢歌的畅饮节日。在社祭中除了供社酒之外,人们按照习俗还要吃社饭、社肉、社糕、社粥和社面等。在这些作为祭社的祭品中,祭酒是最为重要的,不能缺少的,在祭神之后,人们就把这些东西分了,然后食用。在这些东西中,人们把吃社酒当作神对自己的恩惠。所以,到了社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自家酿的酒,有的人甚至拿着借来酒,来到田间或大树下,设坛以酒祭社神。在祭祀结束之后,人们就在原地畅饮,直到尽兴微醉而归。

延伸阅读

以酒换凉州

汉灵帝时,宦官张让为中常侍,不久又被封为列侯。这时候,他把持了朝政。很多人想升官,但是他们却苦于见不到张让。孟不断贿赂张让的家奴,最终见到了张让。众人还以为孟与张让关系很好,于是就争着以珍宝贿赂他。孟把自己所得的,全部给了张让,这使张让十分高兴。后来,孟又送给张让一葡萄酒,很快他就被任命为凉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