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41

第41章 游乐酒宴文化

古时候人们为了娱乐,设置了许多娱乐酒宴,有的饮酒作诗,有的行酒为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名人士子或者皇亲国戚都喜欢游乐,根据个人爱好不同,不同形式的游乐宴也便诞生了。

水宴

传说周穆王曾驾八骏远游,作客于西方,西王母在瑶池为之举行宴会,并为穆王唱白云之歌。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宴会”记录。《全唐诗》中杜正伦《玄武门侍宴》:“谬陪瑶水宴,仍厕柏梁篇。”此宴被称为水宴。

高阳宴

高阳宴指晋征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高阳池举行的宴会,并大醉而归之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侍中习郁于砚山南,依范蠢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揪,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归,曰:‘此是我高阳池也。’”

钱龙宴

钱龙宴是唐时名宴。唐代洛阳人于三月三日上巳节作钱龙宴。宴席周围结钱成龙,四周撒珍珠积数寸,并以妓女行酒为乐。

探春宴

探春宴指唐时长安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到园圃或郊野中所设的宴席。五代王仁裕《开兀天宝遗事》:“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船宴

船宴是旧时上层社会的一种宴会形式。设宴于游船上,或款待宾客,或同僚家人聚饮。菜肴可在船上烹调,也可先向饭馆预定,届时送至船上。《全唐诗》中花蕊夫人《宫词》:“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坐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半夜游船载内家,水门红蜡一行斜。圣人止在宫中饮,宣使池头旋折花。”

红云宴

红云宴始于五代南汉,每年荔枝熟时帝王举行的宴会。因席上及窗台墙壁都放有荔枝,望之若红云,故有此称。宋陶谷《清异录百果门》中有专门记载。

头鱼宴

头鱼宴为辽制,皇帝亲自到达鲁河或鸭子河垂钓,捕得头鱼后即设宴与群臣欢庆。故称鱼宴。《辽史天祚记》:“(天庆二年)二月丁奠,如春州,幸混同江钓鱼,界外生女直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

头鹅宴

头鹅宴是辽习俗,辽代皇帝亲自捕鹅,先由猎人到有鹅之地,举旗为号,令周围击扁鼓而惊鹅,尔后由皇帝放鹰捕捉,得鹅用刺锥将之刺死。群臣献酒,并插鹅毛于头上,置酒摆宴欢庆。故称之为头鹅宴。

斗巧宴

斗巧宴是元代后宫于七夕后一日举行的宴会。明陶宗仪《元氏掖庭记》:“武宗至大中,洪妃宠于后宫。七夕,诸妃嫔不得登台,台上结彩为楼。妃独与宫官数人升焉。剪彩散台下,令宫嫔拾之,以色艳淡为胜负。次日设宴大会,谓之斗巧宴。”

延伸阅读

裴度举筵复得印

裴晋公在中书,左右忽白以印失所在,闻之者,莫不失色,度即命张举乐,人不晓其故,窃怪之,夜半饮酣,左右复白以印存焉,度不答,极欢而罢。或问度以其故,度曰:“此出于徒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时人服其弘量,临事不挠。

裴度失相印,却坦然自若,大张席,奏乐饮酒。后相印失而复得。裴度这种欲擒故纵的做法,在政治上实在高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