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49

第49章 郦食其:高阳酒徒睨王侯

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他的名字却不为人所知,不过很多人都知道“高阳酒徒”这个名号。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但嗜酒如命,常混迹于酒肆中,人称高阳酒徒。他喜读书,性豁达,痛恨秦王朝,对奋起抗秦的陈胜、项梁寄予很大希望,但他发现这些人心胸狭窄,不足为交,因此一直隐居未出。

君臣际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天下群雄起而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在沛县起义。当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时,郦食其非常轻视他们,认为这些人都是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但对刘邦却十分敬仰,说他有雄才大略,愿和他一起共事。当刘邦攻打陈留时,郦食其就前去投奔他。

谁知刘邦虽喜结交豪杰,却看不起读书人。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听有儒生求见,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

郦食其见到刘邦,便说:“你是打算帮助暴秦攻打诸侯呢,还是打算率领诸侯攻打暴秦?”刘邦被问得不知所措,大怒道:“你这个书呆子,岂有此理!全国百姓不堪忍受暴秦的残酷统治,早就想推翻它,你怎么敢胡说我想帮助暴秦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既然你想推翻暴秦,夺取天下,就不应该这样对待长者和有学问的人。”刘邦一听这话,赶紧起身让座,并向郦食其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过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郦食其毫不客气的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万,现在竟然要攻打强秦,这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陈留是天下的要冲,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就可成功。”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夺取陈留

郦食其回到县城,向县令陈说了其中的利害,希望他向刘邦投降。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县令,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见大事已成,就放话说县令已死,城上守军听到长官已死,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投降的士兵也很多,这些为刘邦西进,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全是郦食其的功劳。

游说被烹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之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占据险要,天下就归属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多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他还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

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被田广误解,他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他就命人把郦食其带上来。田广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郦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这话让齐王更加生气,于是他让人把郦食其烹杀了。

在汉代的开国功臣中,郦食其稳健上不如萧何,战略思维不如张良,机智不及陈平。然而,他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很可能是高祖皇帝私心最喜欢的一个谋士。大汉立国后,刘邦每次说起功臣,都会想起郦食其。对郦食其的弟弟和儿子都很照顾,曾封其弟郦商为涿侯,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也算是不忘故人,有始有终了。

延伸阅读

鲁酒薄而邯郸围

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一些较弱的国家都给出过进贡,其中鲁、赵两国都曾向楚王献酒。楚国的主酒吏是个酒鬼,他发现赵国的酒味醇而美,便向赵国的使者索贿,结果遭到拒绝,因此怀恨在心。他偷偷把赵国的好酒与鲁国的薄酒调了包,并在楚王面前诬陷说:“赵国有好酒,但却给我们送薄酒,分明是看不起大王。”楚王一怒之下,率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

蔡邕:饮醉辄倒称醉龙

蔡邕祖上多人为官,其中六世祖蔡勋较为出名,是蔡邕之前蔡氏宗族中最显赫的人物。蔡邕道德文章,书法均称道于世。善饮酒,醉倒就躺在大街上,被人称为醉龙。

据说蔡邕出生时大科学家张衡刚刚去世不久,因此人们竞相传说蔡邕是张衡转世,史载他“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这就使这个传说被传得更加神乎其神。

东观校书

蔡邕是著名的大学者,很多当权派都想拉拢他出来做官,其中宦官徐璜、左都曾拉拢过他。并主动向皇帝推荐蔡邕。接到诏书后,蔡邕本无多大兴趣,可是看到诏书言辞恳切,他还是去了。去是去了,可是走到半路他又撒谎说身体欠佳,回家过起了隐居生活,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公共活动,搞得徐璜、左很没面子。

尽管蔡邕为人架子很大,但是宰相桥玄仍然很看重他,亲自出马,请他到国家的最高文献机构来工作。由于这项工作很符合他的喜好,于是建宁三年(170年)终于出来做官了。担任了议郎,负责在汉政府的大型图书机构“东观”校书。蔡邕认为,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当时的印刷设备落后,经典思想著作谬误很多,因此给皇帝上书要求校订被公认为“圣典”的六经。不久报告获得比准,蔡邕领衔,和堂溪典、杨赐、马日、张驯、韩说等人开始了这项文化工程。校订结束后,为了让这次校订的书起到典范性作用,汉灵帝命人将校订过的六经刻在最高学府太学门外的40块石碑上,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碑刻石经《熹平市井》。当时的士子们听说后,纷纷赶到太学门外抄写,结果发生了严重的堵车事件,史载“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遭谗流亡

蔡邕入京后。皇帝对他非常器重,顺带还任命一批和蔡邕志同道合的文士任职。由于蔡邕自奉为道德正统,逐渐和太监们产生了矛盾,蔡邕认为国家日渐腐败,主要坏在这帮公公们尸位素餐。加上当时地震、蝗虫、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打击宦官,蔡邕就说这是上天的责罚,只要驱逐宦官,上天自然会息怒。六神无主地皇帝也不辨真假,就说,你看着办。蔡邕当即一挥而就,制定出了一个方案。在把方案递上去的时候,蔡邕深知太监们的关系盘根错节,因此要求皇帝保密,否则这次驱宦就会胎死腹中。皇帝看了方案后,发现自己看重的太监都在被驱逐之列,因此对蔡邕稍有不满。

就在皇帝去洗手间的时候,大太监曹节偷看了蔡邕的上书,随即将内容透露了出去,太监们听说后,无不对蔡邕恨之入骨。恰好这时候蔡邕和宰相刘郃发生矛盾,他的叔叔蔡质又和将作大匠阳球不和,叔侄俩人都得罪了上司,这就为痛恨他们的人找到了把柄。他们的政敌指使人在皇帝面前狠狠告了一状,说他们诬蔑国家官员。汉灵帝也糊涂,居然就判了杀头。幸亏太监吕强知道这件事的利害,若是真要杀蔡邕,那就会引起对此案的彻查,那么顺藤摸瓜,这件案子的指使人,以及背后的所有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暴露在阳光下。因此蔡邕是万万不能动的,他向皇帝说情后,皇帝想起往日给自己充当文学导师的蔡邕,也就后悔了,因此轻判为全家流放。

阳球这个人恩仇必报,是整人不过夜的主儿。暗暗买通几个刺客,命他们在流放路上刺杀蔡邕。令人称奇的是这几个刺客颇有侠士本色,虽然干的是拿钱杀人的不齿勾当,但是一听说刺杀对象是蔡邕,纷纷予以拒绝,原来他们都敬重蔡邕的为人。

读史至此,每每击案浩叹,这是什么?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一个人的魅力到了这种程度,确实没什么可说了。

蔡邕这个人的道德文章固然符合统治需要,但是他本人身上还有另外一股气,那就是不羁的一面,这和他身上的艺术气质分不开。《酒颠》记载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说他虽然被称作道德君子,但是却留恋于酒,每饮无拘,常饮至一石,而且喝醉了就躺倒在大街上入睡,被称为“醉龙”。这些故事加起来,他身上可爱的一面就活泛起来了。

延伸阅读

蔡邕和焦尾琴

隐居期间,在房里抚琴。忽然,蔡

听到厨房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他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冲进灶间。从灶膛里抢出一截木头,原来是一段桐木。他不管自己的的手被烧伤,却对着桐木又吹又打。桐木在他的抢救下还算完整,他精雕细刻,制出了一张琴,这就是绝世古琴焦尾琴。

孔融:樽中美酒溢风流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酒痴。性格刚直,却诙谐洒脱,时人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孔融营造出了一个懂得谦让,性情恭顺的形象,但从孔融一生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不但成年后性情孤傲,充满叛逆思想,小时候也一点都不恭顺,倒是机敏有余,鬼点子不少。让我们且看此公的人生。

名士风度

汉代中平初年(185年),一直当处士的孔融受到推荐,担任了侍御史的官职,这个职位负责接受官员们的奏报,弹劾非法官员,有时也受命办理案件、镇压农民起义等事务,俗称“绣衣直指”。孔融担任这个有点特务色彩的官并不久,和自己的上司合不来,就回家了。不过,名士就是名士,很快司空府就请他去担任僚属。东汉的司空虽然名目好听,但却并不是什么显爵,孔融作为属官只能干一些吊死问生之类的事情。不过他这个人干这个事情很出色,不久就被调任中军候。

反对禁酒

孔融嗜酒,且喜欢交友,担任太中大夫时,每天都宾客盈门,面对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他曾经慨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当时政府禁酒,孔融就加以反对。这个禁酒令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以白面奸臣形象出现在中国传统娱乐圈内的曹操。孔融不但以实际行动加以反对,还写了一篇著名的《难曹公表制禁酒书》。这篇为酒写的辩护词,可谓世界酒鬼史上都罕见的千古奇文。文章的大意是说,酒是个好东西,不但能够沟通人和神的关系,还能开展外交,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上古帝王饮数千钟酒,所以开太平盛世;孔丘先生饮上百瓦罐酒,所以成一代宗圣……孔融真是标准的酒徒,短短一篇辩护词,把酒的好处直接联系到天地人神古今。最令人叫绝的是文章典故中的反诘,曹操禁酒的理由是饮酒会亡国,孔融说施行仁义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断绝仁义?施行谦让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绝谦让?提倡儒学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毁绝文学?迷恋女人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女人?曹大丞相无言以对。孔融此言,真是令人大笑。看来,能把喝酒撰写成文的人毕竟是有几分可爱的。

一个男人如果超级喜欢喝酒,他可能只是个酒鬼。如果一个男人超级喜欢喝酒,而且还喜欢写字和思考,那他就能成为诗人和思想家,不过这种思想通常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孔融也不例外,他在《父母于子无恩论》中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话那像是孔圣人二十世孙说出来的话,简直就像是一个真正的酒疯子说的话,这种思想和言论就算是放在今天,也是最激进。在中国的历史上,孔融只怕是最早对封建的亲亲伦理关系提出挑战的人吧,这都是酒的功劳。

遭忌遇害

孔融这个人个性放荡不羁、桀骜不驯,出语惊人,且透露幽默在当时埋下了致祸的种子。特别是其用语戏谑,说话刻薄,更招曹操忌恨。其说话刻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了袁绍,俘虏了袁绍的儿媳甄宓,并赏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却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孔融说这话的用意,问他此话出自什么典故。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曹操回去一想,才明白是在嘲笑他们父子,顿时勃然大怒,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暗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终于找了个理由将孔融杀害了。

延伸阅读

孔融少年故事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都城洛阳。当时的河南尹李是个大名士,一般人只要被他一夸赞马上就会成为名人。

某天,孔融到李

府门上要求拜见,守门的家奴看他是个小孩,就没搭理。孔融也不生气,而是一本正经的走上前去,摆足了谱说:“我和李君家是世交,请去通报。”家奴一看他的气度,不敢怠慢,赶紧把他放了进去,同时跑进去向主人通报。主人李一听也感到惊奇。当他看到孔融后,就说:“你家和我家从前是世交么?”孔融说:“当然。你的祖上老子和我的祖上孔子有师友关系,我们两家数代交好。”李一听十岁小孩能够说出这么机敏的话,大为惊奇,满座的宾客也都个个称奇。称其为“异童”,李更是说孔融将来“必为伟器。”恰在此时,中大夫陈来晚了,看到嘉宾席上居然还有一个小孩,就有些不屑。有个客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他,并称赞孔融的聪明。陈很随便的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并不急怒,只是淡淡地说“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了。”这句话把陈噎的满脸通红,也赢得了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