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67

第67章 音乐中酒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酒宴上,人们用音乐为饮酒助兴;不少音乐也包含着有关酒的内容。

西周至春秋时期,歌曲主要是风、雅、颂三类,风雅这类歌曲在宫廷及士大夫宴乐时演唱,一般以瑟或琴伴奏,它们中直接与酒有关的有十多首。如《鹿鸣》中就写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笛,吹笛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祧,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汉代酒与音乐

汉代,朝廷专门设定了掌管宫廷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歌谣与乐曲的机构——乐府。当时在乐府中,有很多人专门根据民间曲调填写歌词。到了魏晋以后,人们把汉代乐府搜集创作演唱的诗歌统称之为“乐府”,这些乐府的曲名,有不少就与酒有关,如乐府鼓吹曲《将进酒》,它就是专门写宴饮赋诗,宴享功臣之事的。瑟调曲的《陇西行》也是写酒宴的,其词为:

请客兆堂上,坐客毡瞿艇。清白各异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跪拜,然后持一杯。

魏晋酒与音乐

三国时期曹操所写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他的《短歌行》开头几句就与酒有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末晋初,文人阮籍善音乐会诗文,他就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酒狂》。南北朝民歌中也有不少写酒的,例如清商乐《读曲歌》。当时,民间音乐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统称为清商乐。《读曲歌》属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的歌曲的总称,含许多曲调)。“读曲”亦作“独曲”,即歌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其歌中唱到:

思难忍,络啻语酒壶,倒写侬顿尽。

唐宋酒与音乐

唐时,王维的诗《阳关曲》:

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曾被广为传唱。而此曲原是一首琴歌,因琴歌把这首诗重复了三次,所以名为《阳关三叠》。这首琴歌在流传过程中,后来逐渐的成为一首古琴独奏曲。唐贞观、开元年间,曾流传一首与酒有关的《凉州曲》:

汉家宫里柳如丝, 丰觅桃花连碧池。圣寿己传千岁酒, 天子更贯百僚诗。

宋代的歌曲,主要是词。宋词的词牌就是乐曲,与酒有关者很多,例如:醉思凡、醉中真、酒蓬莱、频载酒、醉梦迷、醉花春、醉泉子、倾杯乐、醉桃源、醉偎香、醉梅花、酒落魄等。宋词中反映或描写酒的作品也不少,如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在南宋,音乐还被用作推销酒的一种方式。当时的政府部门“赌军酒库”,在每年清明节和中秋节前后都要利用乐队和歌妓,执乐器演奏音乐,列成队伍,在街头游行推销新酒。

明清酒与音乐

明代和清代的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与小曲,这里面和酒有关的举不胜数。明、清的宫廷音乐中,宴乐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清代的宴乐就有《中和乐》、《丹隆乐》、《清乐》等。宫廷的宴飨,一般在元旦、万寿节和冬至举行,何时演奏哪一种音乐都有严格的规定:“皇帝出入奏《中和乐》,大臣行礼奏《丹隆乐》,巡酒奏《庆隆乐舞》。”王侯和富贵人家,举行宴会时也以音乐助酒兴,乐器是用筝、瑟、琵琶、三弦子、拍板等,歌者只用一小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伴奏进行演奏。

综观数千年的音乐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酒为歌唱的重要内容,另一部是酒乐相配明君臣之礼或者为酒宴来助兴,还有就是以音乐写饮酒之人的精神状态,抒发饮酒人的思想和感情。

延伸阅读

邵雍饮酒有节制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文人,著名道学家。祖籍范阳,其父衡漳,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百源上,故后世又称其为百源先生。史书上记载他“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数年已而”。著有《观物内外篇》、《渔问对》,诗集则有《伊川击壤集》。屡授官不仕。退居洛阳,自名“安乐先生”。喜饮酒,命之曰太和汤,饮不过多。不喜太醉。曾作诗曰:“酒未微,自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邵雍甘于淡泊,乐于饮酒的著述,代表了许多正直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