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入主中原开始,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逐步东移无疑使西部的发展减缓了发展的步伐。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以一种原始意味的艺术魅力留住了中外艺术者关注的目光。敦煌,早已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典型象征;以它为轴心散布的中国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充满深度文化内涵的洞窟文化、古遗址、地下物文又在20世纪重放出灼人的光芒。笔者在这里介绍给大家的是为西部文化、文物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书法家张邦彦先生。
一、张邦彦先生生平与交游
张邦彦(1914—1988),字粲卿、石帆。甘肃天水人。张邦彦生于天水北城门张氏家族。张氏家族是古秦州向以琴书传家的名门大家。家族学人功名层出,书艺代有传人。
据今流传作品可览的,自清代同治年至今五世相继,享誉百年。以先祖遗风及家庭熏染,特别是其祖父鸣珂翁的启蒙与教导,加之张邦彦的智敏勤奋,奠定了他博学广识且深厚的书法基础。
张邦彦先生自6岁开始在祖父和父亲的启蒙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论语》等。10岁即以颜真卿《多宝塔》为临本,染指书法。由于受长辈的口授心传,他在13岁左右就涉猎了家藏丰富的北碑南帖,至入学时已初具书法功底,15岁时,考入省立三中,因是年甘肃遭遇旱灾,家庭无力供给上学,加之河湟乱起,土匪军伐马廷贤攻陷天水,学校停办,促尔辍学。他为了谋生,便混迹于报社及县政府诸类能发挥书写所长之单位,从事缮写、印制、函件等工作。
1946年抗战胜利,张邦彦调省政府,专为省级大吏缮写函件和应酬文字。1946年6月,于右任先生赴新疆途经兰州,见先生所书文字后大加赞赏,并在书法技巧、风神及艺术观念上予以教导,其后,先生书艺遂大进。
1958年,在当时极“左”路线下,张邦彦先生被错误地作出退职处理,列为管制对象,监督改造持续十年之久。**********中又进一步遭受冲击和迫害,被错误地定成“十种人”遣返农村劳动。此后,先生身体和生活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和压抑,亲属也受到牵连。粉碎“******”后,直到1984年8月,经党和政府复查审核,对张邦彦先生长达26年的冤错案才进行了彻底平反,恢复了公职和工作,使他在人生时日不多的时间里,重新开始了对中断多年的书法艺术的重温与探求。
张邦彦先生身前为甘肃省政协委员,民革成员,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兰州解放后即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西北军区招待所、甘肃省图书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等单位工作,为甘肃乃至西北文博事业和书法艺术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博工作三十年”这一殊荣。
张邦彦先生除潜心于金石、小学、书法之外,又在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心性的诗文及民间艺术上不断追寻,从不同向度塑造出自己的人生品格和艺术作品风格。由于历史及编者眼光所限甚或其他原因,先生书作中的好多精品未能收入1999年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邦彦书法集》,大多精品书作流通于陇右和兰垣藏家之手或市场,为此,要全面并确切地认识并评价先生的艺术价值的确存有一定的困难。
好在张邦彦先生的书法完全来自民间艺术,让他自己的作品回到民间去,也许更是先生身处九泉之下最大的愿望和对他最大的慰藉。
二、知性体验:张邦彦的临简成就及其他
张邦彦先生于文学、历史修养博深,且对我国古文字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1959年武威发现轰动国内外的《仪礼》《王杖诏书》等汉简,他曾积极参加了这批简牍的释文、编次、临摹、校勘等项研究整理与出版工作;并偕同陈梦家(考古专家,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乐夫(考古专家,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冯国瑞(石窟研究专家,学者,梁启超得意弟子)诸先生工作4年,临写简牍五百多枚。由于受汉简书风的影响,张邦彦先生的书法风格因此大变,加之他的勤奋与刻苦,在前无古人的艺术领域,入而能出,独辟一途;这正如石涛上人所说:“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先生书法融碑帖与汉简于一炉,首开中国汉简书法风气,要说独步书坛也不为过。1964年,张邦彦先生应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之邀,临摹《武威汉简》一千多枚,至今作为藏品。先生临制的多批汉简,笔墨高古,神采俱臻,功底深厚,至今无出其右。尤其先生所临《武威汉简》,被公认为我国古简临本中水平最高的作品。
1979年,张邦彦先生在参加甘肃省图书馆古籍及特藏书整理工作中,他首次破释了草书《敦煌闲话》手抄古本卷书等重要史料。1980年,他又以高龄病体应邀参加了中国历史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居延汉简》整理、临摹和研究工作。他所参与的简牍释文、校勘等重要工作具有国内第一流专业水平。1981年,先生临摹《甘谷汉简》并订正和修改了原来误释的文字,还作了补释《武威医简》中缺字和难以辨认的文字。1986年,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秦竹简数百枚,先生应邀进行了整理、校释工作。尤其先生在破释古简草书文字上,独步超群,具有过人才识和真知灼见,解决了许多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的疑难课题,成为全国简牍文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骨干。
随着先生日益显赫的声誉,加之甘肃外事活动频繁,他独成一体且深具文化含量的简牍书作成为甘肃与友好邻国交往中的高贵礼品,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如省政协出访时将其书作赠给罗马尼亚;他还为温哥华国际佛教观音寺题写“智慧万千法流乐土,金身丈六果证西方”及“观大千世界,入不二法门”等楹联。1980年,日本书道团来兰州,张邦彦先生亲自参加了交流活动并应邀为来团现场作书表演,赠书留念,该团成员对其深邃蕴厚的书法功底及学术品位评价极高。其后,他的书作多次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展出。
张邦彦生前曾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先生应文化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之邀,为全国四大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书写了《麦积山石窟维修记》碑并篆碑额,此碑嵌于麦积山一号窟和东门之间石壁上。至今兰州火车站“兰州站”和“进站口”“出站口”都是他的书作。先生多次为省内外出刊的书法、绘画专辑题名,如香港《文汇报》副刊“中国书画”,湖南出版的《当代楹联墨迹选》等等;为各省、市等文博单位恭贺的书法作品,均被列为当地馆藏。他曾应邀为故宫博物院成立60周年所书大字“国宝荟萃,文物大观”,受到全国书家的一致好评。
张邦彦先生非常热爱家乡,关心故土天水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他将自己创作的灯谜作品亲手书写送上元展猜,并为家乡名胜古迹题了许多楹联、匾额、诗文、碑记,除刻用的,大多被人珍藏。他曾为河南郾城县许慎纪念馆撰联并书:南阁祭酒五经无双,功侔仓圣文明大昌。题白石弟子韩不言画集诗曰:“燕赵自古多奇才,坎坷缠身费疑猜。衣钵白石传心法,笔墨朱耷信手来。宣和余韵翻新谱,桃李成蹊改旧栽。所看晚景逢盛世,毋庸再烦漂母哀。”他的诗文,时时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的热爱与恋情:“诗肠苦搜终乏味,书腕辛勤信难工。”他的简牍书法与诗文一样,纯然是质朴的,敦厚的,但又秉持着羲皇故里所赋予的一种灵气。
张邦彦先生去世后,省文化厅和省博物馆于1992年元月在省博物馆隆重举办了《张邦彦先生遗作展》,初世宾馆长所撰序文中称:“五十年代末,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简牍本经典,先生潜心攻研勾勒,融会其精髓而超然升华,首倡汉简书法,自成一家,独步书坛。”“而破释奇字异体,砭难决疑,有起死回生之力,简牍界誉为佳话,然鲜为人知,亦从不仗以急功徼利。”同年8月,天水市举办了先生“遗展”的续展,深深纪念这位为甘肃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名宿。
三、张邦彦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张邦彦先生在书法上的历练,甚至耄老自成,却一直不求闻达,终于在简牍书法艺术上为中国书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