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6136400000026

第26章 每天给孩子分配一点家务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留给孩子的活儿不多了。所以,孩子会感觉到证明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学校往家拿高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高分。孩子需要用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能够成功。

家中的家务活儿对孩子是有所帮助的。它们给孩子提供了锻炼自己把事情做完的意识,并使孩子感受到别人需要自己,自己在家中很重要。即使他们有时为让他们做家务嘟囔几句发点牢骚,但他们也同样有这种成功感。

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使他们对子女更是呵护备至:孩子只要肯学习,父母什么都可以代劳。可以说,孩子完全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们关心备至,对孩子的学习也盯得紧,唯恐将来不能成才。但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非常差。

实际上,在人的成才过程中,体力劳动同样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它能强健人的身体、磨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开发人的智能。可以这样说,一个从来不参加体力劳动的人,他永远都没有真正成才的可能。

有专家指出,孩子不进行家务劳动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1)孩子小的时候,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一些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劳动锻炼,不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就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一百次,他仍然不去注意。所以由于劳动的缺乏而导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看不起体力劳动、看不起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等问题十分普遍。

(2)对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缺乏,必然会失去这种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他们的记忆中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体会,也很难在学习、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孩子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自立能力是连在一起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著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不能设想一个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在家里什么活儿都不干,在离开父母的时候能完全独立地生活,独立于社会。因为任何劳动毕竟不是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以胜任的,它需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简到繁的实践锻炼过程。

总之,孩子缺乏家务劳动锻炼,会产生许多的弊端。作为家长,无论文化程度高低,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也无论有多高的职位,在树立孩子的劳动观念、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都有机会让孩子从中受益的劳动形式,孩子这方面的缺陷完全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来弥补。

家长不需要把孩子管教成以劳动吃饭的人,而只需要把孩子的劳动激情适当激发出来,成为今后成长的潜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是在培养和浇灌人才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爱劳动的习惯,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懂得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加积极认真地学习,为将来的成才铺平道路。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美国儿童作家帕特莉亚是如何在父亲的引导下学会热爱劳动的:

我的父亲从我记事起,就热爱劳动。每天早上,我和姐姐还在睡觉,父亲就起床了,把该做的家务做完才去赶着上班。看到他精力充沛的样子,我和姐姐对劳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从8岁起,我和姐姐就开始帮父亲印简报。

我和姐姐住过的那个房子的最后一间过去许多年一直是父亲的办公室,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要折、装、贴、邮寄教堂的信,印刷和装订简报,接听打给教堂的电话。我们学会了在期限到来以前完成任务,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做简单的工作,使用办公设备,接待客人——让他们感到受到了欢迎,在成人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孩子到9岁的时候,就能像多数大人一样把文件归档,甚至有的比大人做得更好。他们能够接电话,给信件分类,整理装订报告,校对,复印。

作为父母平时的习惯会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平时注意家庭或者办公室乃至公共卫生,热爱劳动,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影响,也会学着父母一样做家务。当孩子从事家庭劳动时,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明白这意味着负责任。

孩子还小,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情,而不是劳动的量。家长可以适时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比如在家中做些分工劳动。家长可以在厨房擦洗,孩子们可以在厅堂吸尘。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我在干活,而我也没看到他们在干活儿。

在同一个地点一起干一样的工作确实有一些特别之处。在分派孩子们去干自己的活儿之前,先让他们和家长一起干。这不仅仅是为了照看他们,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和集体意识,让他们亲眼看到大家一起完成了一项工作。

露丝和丈夫曾经带领孩子们上到房顶一起修理屋顶板。孩子们帮着递钉子、扶梯子,骄傲地感到自己发挥了家庭一员的作用。

许多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但是当大家在同一间屋子的时候,他们就乐意做了。比如一个拂去灰尘,另一个擦拭家具或拖洗地板,干得蛮来劲儿。

当他们说:“让我来!”那就让他们早在父母让他们做家务之前就请求做家务。孩子一般会请求让他擦地,摆放晚餐餐具或是洗车。父母经常拒绝这些主动的请求,因为让孩子帮忙通常意味着越帮越忙,起码一开始是这样。

首先可以与孩子谈谈需要在家做的工作,问问孩子他们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你会很惊讶地看到他们是那么地乐于做工作,那么地渴望做工作,而你原本并不指望他们在那么小的时候就乐于承担工作。

和孩子确定一个可达到的目标,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让他们做比较复杂艰难的工作。比如:可以让4岁大的孩子每天把报纸拿进屋里或是擦厨房的桌子。

把工作变为游戏。给自己和孩子规定同一个任务,然后进行比赛,看谁擦桌子擦得快,看谁找报纸找得快。孩子获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会做得越来越好。

记住,要向孩子演示怎样去做某项工作,而不要把他们干过的活儿重新做一遍。例如:孩子第一次使用吸尘器,那么就给孩子演示一下怎样操作,并且告诉孩子吸尘器都吸什么东西。有一个6岁大的孩子的母亲,没给孩子任何指导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结果,30秒后,一条崭新的婴儿围嘴儿就被吸进吸尘器里了,这对他们母子俩都是个教训。

然后分工合作,养成通过分配任务完成工作的习惯。

组织家人做一项家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把这项家务分解成几个部分,教孩子学会接受并履行作为“家庭团体”中的一员的家务责任。这需要准备:纸和铅笔。

挑选一项由几部分组成的工作。最好的示例就是准备一顿饭菜。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可以照此列个程序清单:

拟定食谱。

购买蔬菜、食品、杂货。

备制饭菜。

摆放餐桌。

餐后收拾餐具等。

请每个人选择单子上的任何一项小任务来做。当然,部分内容的协调是必要的,好比一个家庭就是一个足球队,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进球。当大家齐心协力进行一项较大工作,并各自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时候,团体精神、协作精神就建立起来了。当然,不要忘记不时地对各个成员给以必要的鼓励和赞扬。

家长可以让孩子组织家务劳动。这是一项需要动手写的活动,它通过能够让人接受的方式,帮助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提醒在家需要干什么活儿。需要准备:纸和铅笔。

把所有需要做的家务列个清单,并把这些家务分成每周的工作和每日的工作两种。

每周的工作:洗衣服,吸尘,购买食品杂货,修剪草坪。

每日的工作:做饭,铺床,倒垃圾,喂养宠物。

在一起确定这些活儿什么时候干,谁来干。在每一项后面写上做此家务的人,以后可以相互交换所干的家务。要尽量避免把工作界限明显地分为“男孩子干的活儿”、“女孩子干的活儿”。

谈谈一个儿童通常做的家务,比如摆桌子,收拾碗筷;一个成年人通常做的家务,比如洗衣服。如果可能,交换各自的家务,至少一次,看看每个人做不同的家务是否是采用同样的方式。

这不仅能培养孩子对劳动产生热情,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他的一生。大量事实表明,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