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个人精进指南(套装三册)(自我管理&好好说话&好好做事)
61443100000002

第2章 时不我待 自我管理让你乘风破浪

在这个讲究效益和效率的社会,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时间、生活掌控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你要懂得如何成功进行自己的时间运筹,让效率最大化;为美好的将来和成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自我管理,把生活谱成乐章

生活好比一部交响乐曲,有快慢、强弱、张弛等交替出现的旋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有的人无论干什么,都是手脚利索,效率极高;有的人则慢慢腾腾、磨磨蹭蹭,效率很差。犹如音乐中的节拍,前者一个八分音符唱半拍,后者一个四分音符唱一拍;前者比后者快一倍。由此推而广之,人们如果能把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走路等全部生活节奏都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那么,人们能多做多少工作呢!

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离开了“快”,其价值就不免大打折扣,甚至等于零。市场上,一个信息获得的早晚,可能使一些企业财运亨通或倒闭破产;科学技术上一个新发现或发明公布的先后,可能影响到专利的归属。

快节奏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具备工作的热情;懂得如何去激发它,如何去集中地使用它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具备它。

另外,还要学会控制时间过剩。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指出,如果高级科技人员时间过剩,就会使他们产生不信任感,以致去开拓那些有害的产品消耗时间来愚弄自己,或者成为一个干什么都慢慢腾腾的慢性子人。但时间过剩并不可怕,它的产生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人对于时间的需求绝不可能是始终如一的。关键在于控制时间过剩并及时地使它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培养好习惯,始终不要懈怠。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主宰人生。”人的心理规律在新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联系“定型”之前,总是不稳定的;而旧的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联系“定型”在彻底瓦解之前,又总具有某种回归的本能。正如詹姆斯所说:“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手滑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所以快节奏习惯在形成之前,不能有丝毫懈怠。

一些时间研究专家,指导人们常做这样的假设:如果我现在知道六个月后我会突然失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这之前我该以怎样的速度工作。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因幼年的不幸遭遇导致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她在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给认为来日方长、不珍惜今天的光阴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庸碌之辈敲响警钟,并机智地设问:“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用这样的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呼唤人们珍惜当下,把活着的每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只减不增,认识时间的价值

有一则寓言,说有个人天天放声大哭,另一个人感到很诧异,问哭者:“你究竟有什么伤心事?”哭者说:“我在哭我逝去的时间。”时间匆匆逝去固然可惜,可是就在你哭泣的时候,时间又从你身边溜走了。

看来,这个哭者虽然认识到了时间的价值,而且非常后悔,但他却不懂时间是怎样实现它的价值的。所以,热爱时间、珍惜时间,讲时间的价值,就不能像寓言中的哭者一样,只停留在悔恨过去上,而是要用积极的办法,来充实自己的时间。

驰名中外的中国画泰斗齐白石老先生,以画花草虫鱼见长。他的画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笔墨造诣十分精深。他的秘诀是“苦把流光换画禅,工夫深处渐天然”。

有一首关于时间的诗中写道:“我们知道,时间有虚实短长,全看人们赋予它的内容怎样。”时间向人们提供了发展条件,有的人生虽短,却如日月光辉;有的人寿命虽长,反而默默无闻。关键看一个人是否进行了“充实地劳动”。

《李宗仁归来》的作者在回顾李宗仁先生的一生时,写道:“假如我们每个人,不是从一岁向八十岁去生活,假如时间的顺序可以颠倒,每个人都从八十岁向一岁来生活,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二分之一的人类能成为伟人。”

这里讲的是生活道路的选择,如果我们借用来说明时间的价值,也会颇受启发。时间给每个人相同的机会,但最终留给人们的是两种结果。对于勤奋者,它是财富;对于创造者,它是宝库;对于懒惰者,它是包袱;对于浪费者,它是坟墓。难怪一位哲人说:“时间是生命之舵。只有勤勉有为的舵手,才能驾驭生命之舟,抵达目的地。”

人生如行舟,在人生的旅途上,既有惊涛骇浪,也有激流险滩,更有那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蜜意使你陶醉,吃喝玩乐使人迷恋。在同一时代的江流河浪中生活的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们,有的超群出众,贡献卓著;有的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有的白发暮年,徒自伤悲。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能否紧紧把握住时间,却不能不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吃喝玩乐,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的不幸。正如德谟克里特说的那样:“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对同一些东西的欲望继续不断地向他们袭来,而当他们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时,他们所尝到的快乐很快就过去了。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有需要来满足。”那些把幸福和快乐融进自己事业的人,就犹如一滴水溶进大海,永远不会消失。画家毕加索作画时,经常闭户不出,甚至几天几夜不吃不睡,有人为他感到痛苦,他却回答说:“疲劳是人体的感觉,而当我作画的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形骸则寄存于画室之外。”在毕加索看来,离开了创作,即使最豪华的物质生活都是暗淡无光的,他的快乐和幸福只存在于作画之中。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当你占有了一件东西,它同时也就占有了你。”确实,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如果过多地占有物质,同时也会被物质所占有。所以,有作为的人,都是那种精心选择占有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短暂,时间无限珍贵。

《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对于朝菌、蟪蛄、楚之南的冥灵三者来说,由于生命的长短不同,它们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朝菌,这种朝生暮死,生命极其短促的菌类植物,不知月末月初;蟪蛄,也是一种生命不长的小昆虫,不知有春秋;冥灵这种神话传说中的树木就不一样了,由于它寿命长,所以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朝菌、蟪蛄、冥灵,由于生命的长短不同,时间观念也不同。它们给我们在时间运用方面有什么启迪呢?那就是要把一生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在人生的旅途安排上,宁长毋短,不要过一天算一天。

人的一生,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活到七十岁,那么,他的全部时间就是六十万个小时。如果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那么就是到了三四十岁,他会认为现在刚刚是起点,即使五六十岁,还有许多有效时间可以利用。但对于对一生的时间运用没有一个整体打算的人,活一天算一天,到了三四十岁,他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已快走到尽头了。人过三十不学艺,结果是无所事事地混过晚年。而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也一样,如果不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两个小时的业余时间他就会感到不足挂齿,白白地消磨过去。有的人忽视了时间的整体性,随意把时间浪费掉,那么,虽然他们在此时是自由的,但在即将接踵而来的社会竞争面前,却很可能不自由,就会丧失某些原本属于他的机遇。

我们提出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就是说对人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整个人生的时间阶段,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合理科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不失时机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其实,这种设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在十五岁要立志发奋学习,三十岁开始创立事业,四十岁已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干扰,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不出差错。孔子的这一自我设计,在今天看来,虽不一定做固定的模式教人们都去效法,但它的精神却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在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时,首先要围绕我们的不同生命阶段来对自己进行终生设计。

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是人才成功的需要。成功之路,是一个艰辛的长期的奋斗过程。在成功的目标与起点之间,隔着崇山峻岭,除了汗流浃背地攀登之外,还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热情地探讨。”几乎所有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都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欧拉的数学研究从年少开始持续到七十多岁的高龄,由于工作过度一只眼失明了,另一只眼微明,但他仍坚持工作;俄国画家伊凡诺夫,用二十八年时间,画了二百多张预备性的初稿;法捷耶夫写《青年近卫军》,收集的资料竟有几百斤之多。所有的成功者用一生证明,如果把时间当作一个整体来安排,让时间和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就将取得非凡的成就。

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是时间观念历史发展的产物。时间观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深化与发展起来的。同样,人类对时间的控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加强的。古代人通过日晷、水漏来观察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短短的时间里所包含的巨大容量。计量时间的单位也由时、刻、分、秒,逐步精确到毫秒、微秒。我们提出,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就是为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以适应在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今天,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自强自信,你也能有高效率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没有自信的人会经常陷在自我否定的圈子里,认为这事自己干不了,那件事自己不可能做得更好等,影响了效率。

许多人以为,信心的有无是天生的、不变的。事实上并非如此。童年时代招人喜爱的孩子,从小就感觉自己是善良、聪明的人,因此才获得别人的喜爱,于是他们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名副其实,造就自己成为他相信的那样的人。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骂他们:“你是个笨蛋、窝囊废、懒鬼,是个游手好闲的东西!”于是他们就真的养成了这些恶劣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行基本上取决于自信。

人们做事也是一样,对自己没有信心,做起事来就成了应付,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但一旦充满信心地去做事时,情绪会高涨,把困难视为一种挑战,工作起来效率就非常高。结果不但让别人满意,自己也会更加充满自信,再做其他事时,也会是高效率的。

信心的力量很惊人,它能改变恶劣的现状,带来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

缺乏自信的人总是为了讨人喜欢而要求自己必须更好、更优秀才行。他们甚至主观地认为:实现这些要求是自己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殊不知那不过是主观上的需要罢了。在客观的情形下,大可不必如此,别忘了:越是处在扭曲的关系之中,就越不容易自拔。

缺乏自信的人,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不能在心理上以安定、对等的立场和对方说话。

由此看来,并不会因为你想拥有自信的意志和愿望,你就能够拥有自信;就像有时候你有想睡的意志和意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道理是一样的。

由此看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心就好比星星之火,而信心激发的潜能所创造的效率则犹如燎原之势。

当一个人没有信心,就什么样的行动都拿不出来,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不想去帮助其他的人。既然你已拥有控制自己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能力,为什么不拿出积极的行动来呢?以往不明白信心对人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今天的你,然而,此刻是你头一次可以掌握住信心,为什么不尝试改变自己的无力感?凭借着你学到的道理和技巧,只要能好好练习,就必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人物。

不要眼睛只盯着事情的问题表面来看,要找出它内在的原因。不要忘了,也许所作的任何不起眼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未来的命运。此外也要记住,一切的决定都会有其结果,因此,如果不是自己作主,而任由别人或环境来作主,或者是连想都不想所作的决定,就贸然采取行动,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却不会见什么成效,甚至可能还会酿成滔天大祸。有时候人们所作的决定是为了避开一时的麻烦,结果却造成了长期的困扰,等到发觉事情不妙了,却跟自己说那个事情已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

当前人们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很棘手,大部分人认为要想解决恐怕只有“超人”才有办法,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所碰到的各种困难,事实上都是无数很小的决定积累而成,那可能是你个人的决定,也可能是你的家庭、你居住的社区、你工作的单位、你生活的社会,乃至于你所属的国家所作的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绝不是因为他作出了石破天惊的大决定,而是在于他每天所作的小小决定,以及根据这个决定所拿出来的行动。

不妨利用衣着,来振奋自己的精神,并建立自信。

一个心理学老教授常常会在期终考试前劝告他的学生:“为这个考试好好打扮一下吧。打一条新领带,衣服要烫平,皮鞋要擦亮,让人看起来有一种容光焕发、精明能干的感觉,这也会让你觉得自己确实很精明干练。”这位教授的确很了解上述原则。因为你的外在形象确实会影响你的情绪,影响你内在的感觉。

当一个人打扮得像个经理时,就会觉得自己真的是个经理,因而表现出经理的派头与风度,工作起来也劲头十足。有位推销员曾说:“除非我看起来好像业务很好,否则不会真的感觉很好。如果想要争到大订单,就一定要感觉自己的业绩很好才行。”

你的仪表会对你自己说话,当然也会对别人说话,它能帮别人决定对你的看法。

得体的仪表能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精明能干、很有前途,而且能担当大任的人。他值得受人器重与信任。而衣着邋遢者就令人不敢恭维了,他们的仪表好像在说:‘这里有个落魄的人,他不修边幅,办事毫无效率,是那种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他根本不值得受人重视,他已经习惯被人使唤。’”虽然古语讲“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定要记住,你的衣着会对你自己和别人显示你的内在气质,一定要使你的衣着能表现出“这里有一个很自重的人,他真的很重要,我们也要重视他”的感觉。

你要使别人都能看到你的优点,更要创造出完美的形象。

保罗是拿破仑·希尔的一个学生,他一向成绩都不错。但在一次考试中,他迫切想拿到甲等成绩,结果考场作弊,虽然没有被发现,但他内心的罪恶感让他无法平静地思考,考得一塌糊涂。希尔了解情况后,与他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他这样说:“保罗,你是这样迫切要得甲等成绩,才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来。同样地,在你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多你迫切想要获得甲等成就的情况,而试图去做一些违背良知的事情。例如,有一天你因迫切地想促成一笔交易,而不择手段地诱使客户掏腰包。这样成功的机会可能很大,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罪恶感会缠住你,等你再碰到这位客户时,你会感到很不自在,怀疑他是否发现你已做了手脚。你的表现也因为心神不定而乱成一团,很可能就无法再继续做第二、第三、第四笔不断而来的生意。结果,使用诈术做成的生意反而使自己断了许多财路。”

“一位声名显赫一时的社交名流,因为深怕他的太太会发现他有外遇而心神不定,结果恐惧侵蚀他的信心,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样怎么能出效率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意愿。当我们违背这种意愿时,就等于把癌细胞放进自己的良知,让其吞噬信心,并逐渐蔓延扩散。因此,要避免去做任何会使你自问‘我会被逮住吗?’的问题。”

令人很高兴的是,听了这番话的保罗,此时已经明白了行事正当的实际价值。

由此可见,“行事正当”能使良知获得满足,因而建立自信。“行事出轨”会导致种种消极的结果:第一,罪恶感会腐蚀人们的信心;第二,别人迟早会发现从此不再信任他们。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能借着改变实际行动,来改变我们的心态。例如,如果你使自己发笑,你就会觉得真的很好笑;当你挺直腰背时,你就会觉得自己很优秀;相反,你若装出一副苦瓜脸,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尝试着坐到前面,如果你被允许。在各种场合中,后排的座位总是先被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除了没有机会坐到前面,大部分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信心。所以,我们要把尽量往前坐当作一个规则来执行,并从现在就开始。坐前面虽然会比较显眼,但这样更容易使你精神集中,工作更有效率。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未来规划,效率也是想来的

很多人认为,与其把时间都花在对于未来的规划上,还不如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固然很重要,但合理的计划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如果说实干是汽车的发动机,那计划就是汽车的方向盘和地图。脱离了方向盘和地图,汽车也能到达目的地,但中间难免会走弯路,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只有照着计划前进,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目标。

没有任何事比事前计划更能把时间进行生产性的运用。研究证实了一项常识:用更多的时间为一项工作做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计划可以分为两种:长期的计划与短期的计划。

长期性的工作常让人很头疼,因为它们通常难以预期,一开始认为能很快完成的工作,最后可能不但延期,还耗费了很多精力。对待长期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第一步,设立总的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步,进行预测。在进行计划时,要考虑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离开了客观环境,长期发展计划则不啻为沙上建塔,空中造楼。尤其当计划延续时间很长时,要注意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

第三步,设立阶段性计划,即把长期的工作分割开来。由于长期性工作费时费力,人们容易失去工作的动力。因此自己设定几个进度,并规定好它们的截止时间,反而是更有力的自我激励的方式。

第四步,每周定下固定的若干时间,专门处理长期性的工作。刚开始,不要定下太长的时间,否则容易引起自己的挫折感,要积少成多,逐渐有成。

第五步,事先找出下次工作时的重点。知道下次工作重点,一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到它,等到真正要实施时,就会很熟悉。

第六步,养成固定的工作习惯。如果事先规定自己每周或每天的某个时刻,必须从事哪些花费多时的长期性工作,久而久之,一到那个时刻,就会主动地空出时间去做它,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第七步,偶尔转变工作的角度。长期从事某一工作,容易使人觉得疲惫、毫无成就感而降低对工作的兴致。所以转换角度,容易提高对工作的兴致。

对于短期的计划,我们可以每隔一个时间段,检查它一下。

1.每日之末。我们最好在每天醒来之时,知道今天该干什么,先干什么。所以,每日之末,拟订一个要在明天完成的目标和如何进行的简要计划,按重要程度排列,并把重要项目编上号码。

2.每周之末。一周是一个工作阶段的结束。在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之末,花点时间检查一下本周的主要活动,并与上次计划的成果进行比较,找出能改进之处,再拟订出下周各项工作的计划。详细地,也可拟订出下周每天要达到的一项或几项主要目标。

3.每月之末。与一周一样,总结本月的重大事件,反思;并拟订出下个月要达到的一些主要目标。要计划出下月的每一周,所要达到哪一项的主要目标。

4.每季之末。检查本季成果,同预期计划比较,确定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案。确定下季每月工作的要点。

依次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同时进行数个计划容易顾此失彼,不仅完成的时间要延长,而且其品质也无法控制得当。所以最好根据工作的紧急性、成功的可能性、重要性、预期效果,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计划的轻重缓急;否则一箭“数”雕,只能使质量每况愈下。

不要再吝惜你制订计划的时间了,这也是一种时间投资!

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早早起床,而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当忙碌至深夜后,发现这一天充实有余,但做成的事却不多,这是什么导致的?

世界上有很多人每天奔波于南北半球,所以比你忙的人真的是太多了,他们和你拥有一样多的时间,但他们却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这点来看,时间是绝对公平的,只是他们更善于掌控自己的时间。

表面上看忙碌一整天,会让很多事情有一个终了,可成事不多也说明了忙碌的意义不大。更清晰地说,当只是为了充实而忙碌时,目标就远离你了,时间也被马不停蹄地浪费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忙碌必须要有意义,否则就要冲上一杯咖啡,待想清楚这件事情之后,再忙也不迟。

一位老师曾给他的学生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土拨鼠被三只凶猛的猎狗追赶,机灵的它很快钻进了一个树洞。树洞只有一个口,进出都得通过它。突然,在树洞里蹿出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一眼便看到了守在洞口的三只猎狗,慌忙之中,它飞快地爬上了树。

此时,焦急等待的三只猎狗朝着爬上树的兔子“汪汪”直叫。片刻,原以为躲过猎狗的兔子脚下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恰巧砸在了三只猎狗身上,并把它们砸晕了。就这样,兔子最后逃走了。

讲完故事后,这位老师询问班级的学生:“这个故事有没有问题?”学生们的发言极为踊跃,有的说兔子是不可能爬上树的,有的说三只猎狗不可能一下子被兔子都砸晕……一时间众说纷纭。待学生们都一一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老师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土拨鼠哪里去了?”

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们方才惊醒,是啊,三只猎狗是去追土拨鼠的,它哪里去了?这位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知道目标的重要性,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目标,奋斗才有意义。

很显然,如果不能把目标种在心中,所有的忙碌都是瞎忙,都是心亡一般的忙。没有目标的人是可悲的,而人生的意义只有在朝着所制订的目标努力,才多姿多彩。可以假设一种情况,给予一个人难以计数的财富,他想做什么都行,他最终会怎样呢?钱财一定会让他的目标慢慢消失,渐渐远离他,他唯一的目标或许就是“花钱”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终日里从未对一件事情热衷到底过。生产队长为了改造他,给他找了一份记工员的工作,可是,几天之后,他便嫌弃这份工作琐碎,因为每天都要到现场记录。

无奈之下,生产队长让他去放牛。这个懒汉一想:不错,还能骑在牛身上,十分自在。但好景不长,他很快就向生产队长抱怨起来,原因是骑牛倒是不错,可牛身上的蚊子很多,而且无论什么样的天气都要出去放牛。

为了将其成功改造,生产队长挑选了一个更加轻松的工作——看守坟地。这次与以往一样,三分钟的热情一过,懒汉再度发起了牢骚:“他们那些人都躺在棺材里面睡大觉,凭什么要我一个人在旁边守着他们呢?”

这样的笑谈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仔细看看你的身边,一些人像懒汉一样:他没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把目标定得很模糊;他们被时势环境所推动,把得过且过当成了“座右铭”,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工夫,你的双鬓就已斑白。不立刻行动起来,明晰自己的目标,那么“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可能是你终老时唯一的人生感悟了。

在众多负面的例子中,还有一种情况:自欺欺人式目标制订法。听起来有些奇怪,其实很简单。与学生相比,漂在社会中的人的自律性更差。大部分学生虽然年纪尚轻,但起码在老师、父母的督促下,或者直接点说,在周围同学的比照下,他们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小学生为了上重点初中、中学生为了上重点高中、高中生为了上重点大学,都在重压下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还有一点,因为年轻,所以他们真的是有很多时间。

而社会中的“漂流瓶”们,在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扭曲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把自己当成了无人知道的落叶。他们前行的方向和动力都来自于风,这种风,便是不良风气。而他们美其名曰:“随遇而安”,实在令人汗颜。人生没有规划,无异于行尸走肉。

即便有了目标,我们也会受到各种“骚扰”。比方说要写一份材料,你可能会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材料;这时候,你的网页上可能会跳出各种各样的链接,总有一些吸引你去点开;然后一上午,你可能被各种远离你初衷的“最新垃圾信息”缠身,宝贵的时间就在鼠标下划过了。

事情发展到此便明了了,有时不是你没有清晰的目标,而是你不会掌控时间达成目标;而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年,就是这样被浪费了。

哲学家漫步于田野中,发现水田当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齐,犹如用尺量过一样。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

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要他自己插插看。哲学家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结果竟是参差不齐,惨不忍睹。他再次请教老农,老农告诉他,在弯腰插秧时,眼光要盯住一样东西。

哲学家照做,不料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老农问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

“是啊,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

“水牛边走边吃草,而你插的秧苗也跟着移动,你想这个弧形是怎么来的?”

哲学家恍然大悟,这次,他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插出来的秧苗非常直。

老农并不比哲学家有智慧,但他懂得先想好目标,再去做事。

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中,能创造出很高的效率,而有的人忙忙碌碌却最终一事无成呢?关键在于他们没有想清楚所做事情的方向性,把他们的精力消耗在偏离方向的不重要的事情上,从而做了一些无用功。他们在羡慕他人成功的同时,还不知道自己的失误到底在哪里。

我们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注意行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也有成效,从而避免忙忙碌碌而又毫无所为。一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对实现目标是否有益?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于把握方向。无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把目标想得很清楚才开始行动。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味地蛮干,是绝不会获取成功的。如今也一样,最重要的做事原则,就是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拼命地在错误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即使是做得十全十美,那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不会带来成功和快乐。

很多人在生意场上或是在工作中,大都以赚钱或是获得名誉为唯一的目标;并且把这一目标无限扩大,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繁忙和无序的状态,很少考虑他们的职业技能、生意天赋、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行动的方向上,总是处于盲从的状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考虑问题,这样的结果,会使他们对工作失去乐趣和激情,最终摆脱不掉失败的结果。

保持自我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意识到,你的选择是你自己的。

如果你不满意你现在的状态,你想让你的住房更大些,或是你想拥有一部你做梦都想要的汽车,那么你就要为你的梦想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些改变,某种程度上,你要付出的多一些;多思考,改变工作方式,更聪明地工作,你总会得到你想要的。

有很多的改变都是前进路上的方向标,虽然这些改变看上去很细微,但是它们的作用要比速度重要得多。在人生的路上,就好像是一次旅行,可以有不同的速度,但首先要明确方向;大多数人在匆匆赶路的时候,不考虑方向的问题,结果去了一些根本不值得去的地方。没有了方向,速度就失去了意义。要记住,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根据自己的才能特点,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选择适当的目标,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快出成果,早日走上成功之路。

决定方向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在生活中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审视。比如你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你的时间安排、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热情、对工作的态度等。不要小看每一天的生活状态和快乐指数,这些可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对事物的看法。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付出勇气和行动,为驱动力加油,这的确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成功方法。

事实上,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会有很多障碍,即使你运用了比较轻松而有效的工作方法,要想获得更多,还是要付出努力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成功的路上,一定要表现出耐心和对困难的挑战。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你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成就,那样的快乐和满足感,会比生下来就富有的人高出几百倍,这种生命的体验不是更有成就感吗?

关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你是否已作出规划?也许你仍在学校里继续深造,但这不会影咱你为自己设计未来的美好蓝图;有了这个蓝图,你才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因为“时间就是金钱”。也许你已是一个“社会人”,那就更要了解,有了目标会使你少做很多的无用功,还能更轻松、更快捷、更有效地实现它。

化繁为简,善用懒人的智慧

有这样一种观点:懒人推动了历史。懒人因为不想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因为想让沟通更快捷,所以发明了电话……凡此种种,争当“懒人”似乎渐渐成为一种趋势。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要怎样“懒惰”起来呢?

一位企业家曾说:“工作过于努力的人,没时间去赚大钱。”在我们身边,也常常能够看到很多人都在抱怨“我的工作太辛苦了,简直没有时间去读书和思考。”你又不是国家领导人,怎么会忙到一点点空闲时间都没有呢?

曾任通用集团CEO的杰克·韦尔奇,有一次,找来了公司一个部门的主管开会。他对那位主管说:“虽然你的部门有盈利,但我认为你可以做得更好。”这位主管很费解,杰克·韦尔奇解释说,他只是希望那位主管对工作能够更加投入,多一点激情,这样工作效率才能提高。

主管听了杰克·韦尔奇的解释还是一头雾水,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并直言自己在工作上和用人上的成绩。杰克·韦尔奇听完后点点头,说:“我给你一个假期,放下一切,等你回来时,就会明白我的说法了。”

尚未弄清楚杰克·韦尔奇用意的主管点点头,决定享受这个假期。很快,假期结束了,当这位主管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发现自己精神焕发,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时间和工作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部门的效益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杰克·韦尔奇让部门主管适当“偷懒”的作法,实质上是令其再度蓄力,只有适度地当懒人,才能更加勤快。其实,时间并没有增多,当你因精力充沛,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别人需要两个小时完成的工作时,你会感觉你的时间多了。这是适当懒惰的结果,也是懒惰的好处。

时间由我们自己主宰,现在你可以看看,你是想做一个聪明又懒惰的人呢,还是做一个聪明又勤奋的人呢?

作为普通的员工,懒惰对于他们而言就像犯罪一样。而不想成为时间的罪人,想“赢在8小时之外”,就要头顶星辰,脚踩大地,把手上的茧子磨得比别人厚。常规来看,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回报,只是单单追求业务量,结果是否尽如人意呢?

一个聪明又懒惰的职场精英会把时间规划起来,在何时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有条有理。当超出预计的工作时间而未能完成任务时,要适度调整,把时间用在总结失败和调整状态上。如此,你就会“制造”出懒惰的时间,这部分时间是你提升自己的大好时光,当再次沉浸工作时,你会做得又快又好。

据调查显示,人类精力的60%以上,都用于抵抗压力的侵袭,完成责任以及对规章制度的遵循上。大量丝毫没有意义的人际交往,充斥在我们周围,以至于我们的创造力被浪费、热情被降温,机械的步骤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生命。连带着,我们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也在缩减,生命的浓度被世俗慢慢地稀释了。

与其如此,倒不如砍掉那些旁生的枝节,让那些耗时耗力的事情随风而去。朋友打电话邀请你吃饭,你回答“没时间”后,他们不会因此与你断交;电视剧中爱得天崩地裂的场景,极少会出现在现实生活里,所以拒绝它,你不会因此没有爱情。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能让我们舍弃,进而让我们用懒惰的时间进行思考。切记,懒惰的目的是思考,把时间利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懒惰。

年轻时的丘吉尔曾被派驻印度。在那段时间里,丘吉尔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在大学时代被他忽视的书籍,并总是在阳光下不经意地进行可令其终生受益的思考。同时,他要求母亲给他寄了一套年鉴,其由英国政治年鉴以及世界各国的新闻汇编而成。他边仔细地阅读,边做笔记,逐步掌握了年鉴所包括的丰富事实和资料。

当他阅读国会辩论的重大问题的摘要前,总会仔细地勾画出对这一特定事件的个人看法,而后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同当时的与会者进行比较,从而在遥远的班加罗尔,进行了诸如国会辩论等政治活动的“演习”。相比较而言,同被派去的同事们则是在慵懒、享乐中度过的,他们思考的是如何能让自己更快活。

我们要懒,要懒到点子上,要用懒把勤招来,让其为我们服务,这堪称是一种境界。大部分成功人士每天都比较忙碌,但他们的忙碌却是建立在懒惰的基础之上的。毋庸置疑,他们主宰着自己的时间,可以让世界为他们旋转。

成功人士也是从普通人演变而成的,他们成功的理由千千万,唯一不变的一个即是他们主宰了自己的时间,让时间成为自己的仆人。而大部分无法取得成功的人,一个原因即是他们被时间摆布了,时间主宰了他们的生命。

长期以来,古今中外都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就是鄙视懒惰。人们一说起懒惰就深恶痛绝。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既能成为一种创造的动力,也能提高生产的效率。

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是个最丢人的事。实际上,正是“懒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没有“懒汉”,再勤劳的人也会沉溺于单调乏味的劳作无法自拔。如晚饭后,一个小姑娘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把碗碟摞得很高。这时,妈妈就会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用不着经过几次批评,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只碗,多跑几趟,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面。开始时,她只是做给妈妈看的,久而久之,她养成了习惯,她以为外表表现出勤劳是很重要的。结果,她长大了,总是一副忙碌的倦容。

懒惰的饭店服务员,通常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们总是力争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因为他们讨厌多走半步路。而那些勤快的伙计却端上咖啡而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反正不在乎多走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已经凉了。

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太累人,于是想办法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使得阀门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他不但能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

杰出的工程师、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B·吉尔布雷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以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懒汉才是最优秀的工人,人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会许多东西,因为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而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们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自去做。

人正是懒得推磨,才发明了风车;懒得走路,才发明汽车;懒得洗衣服,才发明了洗衣机……懒惰的人,身上常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