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八闽通志
6193400000043

第43章

曹山释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年十九弃家为僧,名冠丛林。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其有道,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

徐寅唐末号能赋,谒朱全忠,误犯其讳,全忠色变,寅狼狈走。出未及门,全忠呼知客将,责以不先告语,斩于界石南。寅欲遁去,恐不得脱,乃作《过太原赋》以献。其略曰:“千金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全忠大喜,遗绢五百疋。全忠自言梦见淮阴使受兵法,一眼胡奴,指李克用也。见《东坡志林》。又张齐贤记云:“梁祖读至此,令军士讽诵之。敕字酬一缣,不责前事。”(此二事出旧志。)

昭宗开寒进路25。乾宁二年,刑部尚书崔凝知举放张贻宪等二十五人。但是子弟,无问文章厚薄,皆行考落,其间屈人不少。孤寒中惟程晏、黄滔擅场之外,其余以程试考之,滥得亦不少矣。见《唐摭言》。二月八日,昭宗御武德殿,宣翰林学士陆扆重试《曲直不相入》赋、询于《蒭荛》诗,考落九人。重放状头赵观文以下十有五人。敕赵观文、程晏、崔赏封,谓才藻优赡,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词义精通,皆合本意。其卢赡、卢鼎、黄滔、崔仁宝、沈松、王贞白、李龟禛、张、陈饶、韦希震、卢赓等十人,所试诗赋,义理精通,宜跻异级,用振儒风。其赵观文四人并卢赡等十人,并与及第。其张贻宪、孙浦、李途、李光序、李枢等五人所试诗赋,不副题目兼词句稍下,宜付有司许复再举。其崔砺、杜承昭、郑稼、苏楷等四人所试最下,芜颣颇甚,不及格式,曾无守业,敢窃科名?付有司落下,不许再入举场。其崔凝爵秩已崇,委托殊重,司吾取士之柄,且乖慎选之规,辜朕明恩,自贻伊咎,委中书门下商量处分,可使持节合州诸军事合州刺史。出《唐摭言》及《唐登科记》。

黄滔在闽中为威武军推官,王审知馈之鱼。滔方与徐寅对谈,寅代为谢笺,其略云:“衔诸断索,才从羊续悬来;列在雕盘,便到冯驩食处。”时人称之。出《五代史补》。

黄滔游东林寺诗云:“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翻绎26如曾见,白莲开满地。”方万里云:“此诗三四举唐人无此淡而有味之作。五六佳。”出《瀛奎律髓》。又杨万里序其集云:“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黄公之诗尤奇,如《闻雁》:‘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余灯依古壁,片月下沧州。’如《游东林寺》:‘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如《退居》:‘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此与韩致光、吴翮辈并游,未知何人徐行后长也。”

〔南汉〕

《刘隐世家》:“隐之祖安仁,居上蔡以贩鬻为事,避乱徙居莆田,再迁番禺,遂占籍焉。”出《九国志》。

陈郯,泉州仙游人,家贫力学,通五经。王仁达功高居宿卫,言事未尝避忌,闽王猜恶之,竟诬以谋叛,族诛。郯掌仁达笺记,收郯属吏。使者籍没仁达家,惟得郯歌诗文稿,闽王嘉伏不诛,擢为宣徽使。出《十国纪年》。

〔宋〕

曹修古知兴化军,夏日清心堂睡起,日方停午,因成绝句云:“天府鞠囚三节日,前年为开封判官,凡在京百官正冬寒食皆休务,惟判官州狱倍多不得休。霜台待漏五更时。去年知杂御史,故事,钟鸣先百官到待漏院。薰风一觉清凉睡,莫问浮名高与卑。”太常卿知军事许当跋云:“谏议大夫曹修古明道前知杂御史,是时明肃临朝,以直言忤旨,授刑部员外郎,出守莆川。壬申夏六月,留诗一绝于斋之壁。后三十七年,当以便亲得请,叨牧此郡,睹公诗笔,钦想风概。惜夫岁久,墨迹漫灭,异日人思之而不可见。遂别写之,镌于石。出旧志。

淳化元年五月,诏兴化军在陈洪进伪命日以官牛赋于民,岁输其租,牛已死,州县以长生牛米为名岁督之,自今并除放,仍以官牛给租户。出《宋朝会要》。

庆历四年,秘书丞张纬出宰莆田,再新县中堂,其基太高,不与他室等,治之使平,得一石铭长五尺,阔亦如之。验之无刊镂痕,乃墨迹焉。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并有石符二枚具存。自唐大历五年至今几三百年,符记皆墨迹如故,物之隐伏,岂不待时而后出耶?昔岁号大历,今号庆历,昔五年四月,今五年四月,及所得之日,一无差异,其契合有如此者。出《青顼集》、《石铭记》。

王安石所作《陈执方神道碑》云:“兴化多进士,就乡举者常八九百人,而学舍弊小,无文籍,公至则新而大之,为之讲书,而国子之所有者皆具。时庆历中也。今三岁一诏就试,凡六千九百三十四人,几七倍也。”

谏议大夫方慎言,初赴廷试,宋仁宗为太子,年尚幼,因睹慎言所用砚,谓之曰:“以是与我!”慎言期以试毕。至暮,仁宗又至,慎言以衣袖洁砚跪而进之。仁宗持入以奏,真宗嘉其有礼。唱名之日,仁宗立御案旁,指慎言曰:“此多髯者是也。”已而慎言旋跻贵显,说者谓实基于此。

都官郎中方慎从守嘉州日,尝于公圃手植荔枝,赋诗云“留取清阴待子孙”。其后曾孙禧以殿中侍御史持节蜀部,巡历至嘉,父老拥车,诵慎从所作之句以为禧贺。

御史中丞杜衍判审官院,会奉诏举属官,即乞方偕殿中侍御史,朝廷以资浅不如诏。又请御史里行,以其官久废罢之。衍奏曰:“臣之所知无如偕,即不如例,愿令他官举荐。”于是除推直官。(上四事出旧志。)

方偕善饮,酒后聪明尤过常时。北番每宴使人,劝酒器不一,其间最大者剖大瓠之半,托以金,受三升,前后使人无能饮者,唯偕一举而尽,戎为大喜。至今目其器为方家瓢,每宴南使即出之。出《东轩笔谈》。

范仲淹贬知饶州,余靖上疏论救,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皆坐贬。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记其事。四贤谓淹、靖、洙、修,不肖谓若讷也。其诗播于都下,士人争传写之,鬻书者市之,颇获厚利。契丹使至,密市以还。后张中庸使北,幽州馆舍中有写襄所作欧阳修诗于壁者。出《宋仁宗政要》。

庆历初,欧阳永叔、余安道、王素俱除谏官,君谟以诗贺曰:“御笔新除三谏官,喧然朝野竞相欢27。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良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留取功名久远看。”三人以其诗荐于上,寻亦除谏官,时号为“一棚鹘”。出《记闻》及王巩《见闻近录》。

庆历中,蔡君谟自福建转运使召为谏官,时王逵知福州,作诗送行。不记其破题,后六句云:“好将公道口,去沃圣君心。民困鱼思水,兵骄隼在林。天涯一樽酒,不为别离斟。”出吕原明《杂记》。

始蔡襄为谏官,宰臣晏殊罢政,因荐富弼代殊。仁宗怒,以为进用宰相,臣下不宜有所指陈,遂相陈执中。既极言不听,则相与求罢为外官。时杜衍为相,奏谏官无故出,终非美事,乞且仍旧。上可之。不得请,遂自陈。上曰:“卿等言一不听,则求去,令朕有逐言者名,自为计则善也。”襄亦以养亲为言。先是,襄尝乞告至莆田迎亲,而亲不果来,至是,上乃曰:“卿昨迎亲不来,何不遂留侍养?”襄皇恐不能对。孙甫徐进曰:“襄所以辞亲远来事陛下者,冀万一有裨补,今言既不行,襄是以须却思归。”出《南丰杂志》。

张尧佐以侄女为修嫒,一日而迁四使。御史唐介上疏引杨国忠为戒,复请逐文彦博而相富弼,又言谏官观望挟奸,而言涉宫掖,语甚切直。上趣召两府以疏示之,玉音甚厉,众恐祸出不测。是时,襄立殿陛,即进曰:“介诚狂直,然纳谏容言,人主之美德,必望全贷。”介以此贬春州别驾,寻改英州。梅尧臣所为书窜诗,其略曰“即敢救者谁?襄执左史笔。谓此傥不容,盛美有所咈”是也。魏隐居《东轩笔录》。

苏子容云,欧公不言文章,而喜谈政事;君谟不言政事,而喜论文章,各不矜其所能也。出《苏氏谈训》。

王禹玉曰,蔡君谟草诗有“时平生战地,农惰入春田”之句,其言干教化28,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比。出旧志。

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天资既高,又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谓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书法当自小楷出,而世或有未能正书,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可知其本末矣。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书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书意,能如是乎?见《东坡志林》29,又《韵语阳秋》云:“本朝书,朱元章、蔡君谟为冠,余子莫及。君谟始学周越书,其变体出于颜平原。元章始学罗让书。其变体出于王子敬。君谟泉州桥柱题记,绝逼平原。元章镇江焦山方丈六板壁所书,与子敬行笔绝相类。艺志于此亦难矣。”

蔡君谟既为余书《集古目录序》刻石,其字尤精劲,为世所珍。余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君谟大笑,以为太清而不俗。后月余,有人遗余以清泉香饼一箧者,君谟闻之,叹曰:“香饼来迟,使我润笔独无此一种物。”兹又可笑也。出《六一归田录》。

韩献肃公守成都时,蔡君谟与之书曰:“襄启:岁行甫新,鲁钝之资,日益衰老,虽勉就务30,其于精力不堪劳苦。念君之生,相去31旬日,如闻年来补治有方,当愈强健,果如何哉?襄于京居,尚留少时,伫君还轸,伸眉一笑。倾怀之极。今因樊都官西行,奉书问动静,不一一。襄上子华端明阖下。”此帖语简而情厚,初无寒温之问、寝食之祝、颂德32之佞也。今风俗日以偷薄33,士大夫之浮者,于尺牍之间益出新巧,习惯自然,虽有先达笃实之贤,亦不敢自拔以速嘲骂。每诒书多至十数纸,必系衔,相与之际,悉忘其真,言语不情,诚意扫地,相呼不以字而云某丈,僭紊官称34,无复差等,观此其少愧乎!出《容斋随笔》。

兴化有壶公山,古谶曰:“水绕壶公山,此时方好看。壶公山欲断,莆阳朱紫半。”蔡君谟兴水利,灌民田,引水绕壶公山,而登第者于前为多,继兴利者凿山而浚通,遂多通显35者。故虽山川之镇流,亦有因人之穷通、时之否泰以兆于灾祥者矣。出《搜神秘览》。按旧志:“李宏创木兰陂,遂疏渠导水,障东流而南注,以绕壶山。此云君谟兴水利,盖误也。”

校 注

1 乾隆《福建通志 寺观》作“还依然”。

2 《续资治通鉴 太宗本纪》作“民亦不堪”。

3 道光《福建通志 元外纪》作“二十四年十一月”。

4 道光《福建通志 外纪》作“二十七年夏五月”。

6 道光《福建通志 元外纪》作“三年春”。

6 《漳州府志》作“潮海”。

7 乾隆《漳州府志》作“华齐”。下同。

8 道光《福建通志 宋外纪》作“募”。

9 道光《福建通志 宋外纪》“巡尉”下无“乡”字。

10 《档史 黠儿酝梦》作“智”。

11 道光《福建通志 元外纪》作“遣兵大破之”。

12 乾隆《汀州府志 丛谈》作“淡淡”。

13 同治《汀州府志 丛谈》作“少陵摩诘风味”。

14 《宋史 高宗本纪》作“刘宝落节钺”。

15 见《宋史 瀛国公纪》。

16 《元史 世祖本纪》作“五月”。

17 《元史本纪》作“真宝”。

18 道光《福建通志 宋祥异》作“荣”。

19 道光《福建通志 宋祥异》作“宣和元年,尤溪县东南”。

20 道光《福建通志 宋祥异》作“奉议大夫致政家居”。

21 道光《福建通志 宋外纪》作“绍兴元年正月”。

22 《宋史 真宗本纪》作“六月”。

23 道光《福建通志 元外纪》作“涂祐”。

24 道光《福建通志 元外纪》作“赵宗”。

25 道光《福建通志 丛谈》作“为寒开路”。

26 《瀛奎律髓》作“翻译”。

27 《宋人轶事》卷九作“士林相贺复相欢”。

28 《蔡忠惠集 别记补遗》作“关教化”。

29 《东坡志林》无此文,系出自《仇池笔记》。

30 《容斋随笔 蔡君谟帖语》作“虽勉就职务”。

31 《容斋随笔 蔡君谟帖语》作“距”。

32 《容斋随笔》作“讲德”。

33 《容斋随笔》作“媮薄”。

34 《容斋随笔》而作“官阶僭猎”。

35 《蔡福州外纪 政事编》无“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