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外台秘要
6196000000142

第142章

又宜食面饼方。

取面溲如家常作饼法,细切如小豆许,以面于簸箕中拌令圆,煮之令极熟,承热任以诸肉作 食之大凉补腰脚,又夏月冒热远行,早食晚失饥,石气发动。作大麦饼,将行在路食之,亦压得石气。

凡患疮肿,无问大小,或如黍米,即须加意专精疗之,或以冷水淋,或盐汤洗,以指破,即以指甲细细掏旁边,亦以药涂之,或以苍耳汤浸洗之,或以冷石熨之即瘥,夫服石将慎至难,若不能将息,特宜勿服,非但服之若瘦热,更增他疾,性行躁暴,唯多忽恚,饮食日减,形体日消,妻子不能供承,卑下何其能济,此皆由将慎失度,致使然也。人之无检,慎勿轻服,至于背圻脑裂,药物无及也。妇人则发乳体肿,帷簿不修,特宜审慎,自量其力,将

十八

服石后防慎贮备杂药等一首

凡服石人,当宜收贮药等。

人参 朴硝 苦竹沥 大黄 栀子 大麦面 好豉 荠 黄连 升麻 石膏 荆沥葛根并粉 猪膏 酥 蜜 紫苏子 白鸭屎 粳米 前胡 冬葵子 生姜 冬瓜 大豆 车前地榆 五加皮 大小麦奴 天门冬 葱白 葳蕤 麦门冬 生地黄 芦根 红雪 紫雪黄

十九

明堂序

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人,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经,亦皆有俞,手足者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通,外劳肢节,内连脏腑,是以原明堂之经,非自古之神解,孰能与于此哉,故立经以言疾之所由,图形以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合,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论百,则孔穴乖处,不可不详也。今依准甲乙正经,人长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今半之以为图,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经脉,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色标记。诸家并以三人为图,今因十二经而尽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其穴墨点者,禁之不宜灸,朱点者灸病为良,其注于明堂图。人并可览之,黄帝素问 孔穴原经脉,穷万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虽未能远穷其理,且列流注及旁通,终疾病之状尔。

十九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

素问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必先入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络,又留而不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疗其经,今邪客于皮毛,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夫五脏六腑精灵之气,顺脉而出,附经而入,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若越其数者,则伤脉而损经,变为异病也。

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或白,痒多者,风热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湿性萎润,色黄鲜,瘀痹多者,湿也,此三种,本同而末异也,风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又从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药熨之,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若不灸亦可蒸药熏之,风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则难消,故从多而至少也。

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杨操音义云,凡手足内脉,皆是五脏之气所应也。手足外脉,皆是六腑之气所应也,四肢者,身之支干也,其气系于五脏六腑出入,其灸疾不得过顿多也。宜依经数也,若顿多血脉绝于火下,而火气不得行,随脉远去也。故云三壮五壮七壮者,经曰,乃更添灸,以瘥为度,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于二壮。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风寒之所结,灸之务欲多也,脊者身之梁。太阳之所合,阴阳动作,冷气成疾,背又重浓,灸之宜多。经脉出入往来之处。故灸能引火气,凡灸皆有补写,补者无吹其火,须炷自灭,写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至灭也,其艾炷根下,广三分,长三分,若减此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也。

凡灸忌用松柏桑枣竹柿枫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脉骨髓,可用阳燧火珠,映日取火,若阴无火,钻槐木以菊茎延火,亦可 石以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无此,宜以香油布缠及艾茎,别引取火,则去疾不伤人,筋骨皆欲得触伤,其痛根疮若不坏。则病不除

十九

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减法

甲乙经头维 下关 承光 脑户 气冲 脊中 伏兔 乳中 地五会 风府 泉腑 喑门 天府经渠 白环输 鸠尾 迎香 石门(女子) 丝竹空 承泣 耳门 人迎 螈脉 少商尺泽上三十二穴并禁不宜灸(千金甄权杨操同出第三卷中)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

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头第一节为寸,男左女右。又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出第三十七卷中)黄帝问曰∶凡灸大风大雨****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损益,岐伯答曰∶大风灸者,阴阳交错,大雨灸者,诸经络脉不行,****灸者,令人气逆,大寒灸者,血脉蓄滞,此等日灸,乃更动其病,令人短寿,大风者,所谓一复时,不可加火艾。大寒者,所谓盛冬凌辰也,大凡人初患卒得,终是难下手,经云当其盛也,慎勿衰伤即是初得重病之状候。

十九

年神傍通法

论曰∶此等诸法,并散在诸部,不可寻究,故集之一处,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讨也。

十九

孔穴主对法

论曰∶凡云孔穴主对者,穴名在上,病状在下,或一病有数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灸者,即灸之,不宜灸者。经穴了注其名。并为良法,但恨下里间知者鲜(通按 此款出千金本文言针言灸言药合治方为良法今删去针单言灸药遂觉文理欠顺又云经穴注了其灸似误或者了注其名)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二八 二九 三十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三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以上人神所在傍看他皆仿此)上件九部,人神岁移一部,周而复始,不可灸凶。

心 喉 头 肩 背 腰 腹 项 足 膝 阴 股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六一 六二 六三 ****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七三 七四 七五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上件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灸及损伤,慎之。

推月忌日忌傍通法月忌法。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血忌 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 凶月厌 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 凶四激 戌戌戌丑丑丑辰辰辰未未未 凶月杀 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 凶月刑 巳子辰申午丑寅酉未亥卯戌 凶六害 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 凶天医 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巳午辰 吉上于天医上取师疗病吉,余不得灸,及取师凶。

日忌法。

一日(在足大趾) 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及脚 ) 四日(腰及髀)五日(口齿舌根咽悬 及足趾) 六日(手小指少阳及脐下)七日(内踝) 八日(足腕一云在脚)九日(尻及龟尾手阳明) 十日(腰眼及足 趾)十一(鼻柱及眉) 十二(面发际)十三(牙齿) 十四(胃脘咽喉足阳明)十五(遍身) 十六(胸乳)十七(气冲及胁) 十八(腹内)十九(足跌足下及项) 二十(膝以下一云踝及膊)二一(唇舌足小趾) 二二(伏兔外踝一云胸臆中)二三(肝俞足跌两腋) 二四(手阳明两胁及小肠)二五(足阳明心腹一云膝足) 二六(手足胸)二七(膝内踝一云肩膊膈下及两足并****中) 二八(阴中及耳颊)二九(膝头颞 两手足) 三十(足跌上及烦膝头又云关元下至足心又云遍身)上件人神所在,上件日并不宜灸。

十千人神所在法。

甲日(在头) 乙日(在顶) 丙日(在肩臂) 丁日(胸胁) 戊日(在腹及颔颈) 巳日(在背) 庚日(在膝及髀腰) 辛日(在脾及心肺) 壬日(在肾及手) 癸日(在足)十二 人神所在法。

子日(在目孙氏云在肩口) 丑日(在耳及腰) 寅日(在胸面孙云在口)卯日(在脾孙云在鼻) 辰日(在腰) 巳日(在头目孙云在手) 午日(在心腹) 未日(在两足心孙云在足) 申日(在肩额孙云在头腰) 酉日(在腰孙云在背) 戌日(在咽喉孙云在头一作十二时人神所在法。

子时(在踝) 丑时(在头) 寅时(在耳孙云在目) 卯时(在面孙云在目) 辰时(在项孙云在口) 巳时(在乳一云肩) 午时(在胸胁) 未时(在腹) 申时(在心) 酉时(在膝孙云在背脾)十二祗人神所在法。

建日(不治足一作头禁晡时) 除日(不治眼一作膝禁日人) 满日(不治腹禁黄昏) 平日(不治腰背禁人定) 定日(不治心禁夜半) 执日(不治手禁鸡鸣) 破日(不治口禁平旦) 危日(不治鼻禁日出) 成日(不治唇禁食时) 收日(不治头一作足禁食时) 开日(不治耳禁目中) 闭日(不治目禁日斜)又法甲乙日(忌寅时不灸头) 丙丁日(忌辰时不灸耳) 戊己日(忌午时不 鬓一云不灸膝膑) 壬癸日(忌酉时不灸足)又方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小尽日。

甲辰 庚寅 乙卯 丙辰 辛巳 五辰 五酉 五未 八节 日前后各一日若遇以上日并凶,不宜灸之。

又法正月丑 二月戌 三月未 四月辰 五月丑 六月戌 七月未 八月辰 九月丑 十月戌十一月未 十二月辰又法男忌 壬辰 甲辰 己巳 丙午 丁未女忌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又法男忌 除日 女忌 破日又法男忌 戌日 女忌 辰日 (孙氏方忌巳日)又法丙子日天子会 壬子日百王会 甲子日太子会 丁巳日三公会 丙辰日诸候会 辛卯日大夫会 癸卯日人臣会 乙亥日以上都会又法木命人 行年在木,不宜针及服青药。

火命人 行年在火,不宜汗及服赤药。

土命人 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黄药。

金命人 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药。

水命人 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药。

凡不知此法下药,若遇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立春 春分 脾 立夏 夏至 肺 立秋 秋分 肝 立冬 冬至 心 四季十八日肾又法春左胁 秋右胁 夏在脐 冬在腰以上人神并不宜灸之,伤神杀人。

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傍通(宜傍看从肾脏至天井三焦出入止。)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在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为傍通,令学人少留意推寻,则造次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