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决定成败
6203700000020

第20章 管理自我:掌握自己的命运之舵(1)

第一节 控制自我的必要

情绪是种“传染病”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内务,表示自己将早到晚归,并针对员工上班迟到的问题下了一道命令:以后谁迟到,就扣谁的奖金!可是偏偏在这一命令生效的第一天,董事长就由于上班途中闯红灯被扣住了,不仅挨了罚,而且自己“首先”迟到了。他一肚子无明火不知道朝谁发,正在办公室里生闷气时,恰好一名主管向他请示工作,董事长便把一肚子无明火朝主管发,这名主管被骂得一头雾水。主管带着一肚子火回到部门,秘书来请示问题,主管又把秘书当作了出气筒。秘书不知道为什么挨了一顿骂,把一股恶劣情绪带回家,这时她儿子扑进怀里撒娇,秘书把儿子往旁边一推,喋喋不休地责骂起儿子来。儿子受了委屈,只能向更弱者发火,正好这时小猫在旁边撒娇,儿子便狠狠踢了小猫一脚。这就是“踢猫效应”。

如果你还觉得情绪只是你一个人的事,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情绪确实是一种“传染病”。你的正面情绪,如热情、开心等可带给人们同样的欢欣鼓舞;反之,你绷着一张脸,或怒发冲冠,那受到影响的除了你自己的身心之外,还有无辜的他人。

俄亥俄州大学社会心理生理学家约翰·卡西波指出,人们之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看到别人表达的情感,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尽管你并未意识到在模仿对方的表情。这种情绪的鼓动、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关系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

越战初期,一个排的美国士兵在一处稻田与越军激战,这时,突然出现了六个和尚,他们排成一列走过田埂,毫不理会猛烈的炮火,十分镇定地一步步穿过战场。

美国兵大卫·布西回忆道:“这群和尚目不斜视地笔直走过去,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向他们射击。他们走过去以后,我突然觉得毫无战斗情绪,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大家不约而同停了下来,就这样休兵一天。”

这些和尚的处变不惊,竟浇熄了激战正酣的士兵的战火,这正显示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理:情绪会互相感染。

良好的情绪会带给周围人无尽的欢乐。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一定能够想得到许多因良好情绪而感染我们的例子。比如某小区的物业人员总是真诚、友善地和你道一句:“你好!”

“再见!”之类的话语,你可能本来因忙碌而觉得心烦,但一听到他人的问候、看到他人的笑脸,你的内心也会绽放出一枝花来。许多经常来往的人会互相影响,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但如果是坏情绪的传染,有时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一点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了解,张飞的命运以及蜀国的前程都受到过“情绪”的影响。

张飞得知关羽被东吴杀害后,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旦夕号泣,血湿衣襟”。

刘、关、张桃园结义,手足之情极为深厚,如今兄长被害,张飞的悲痛也算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他在悲痛之中丧失了起码的理智,任由此种不利情绪的发展,并用它来深深感染了刘备,不仅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极大地损害了三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刘备得知关羽为东吴所害,悲愤之下准备出兵伐吴,赵云向刘备

分析当时的形势:“****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

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所主张的先公后私,就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若听任自己情绪的指挥,当然要先为关羽报仇雪恨;若从光复汉室的大局着想,则应以伐魏为先。刘备在诸葛亮的苦劝之下,好不容易“心中稍回”,却被张飞无休止的号哭弄得又起伐吴之心。

张飞痛失兄长,恨不得立刻到东吴杀个血流成河,他“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由于报仇心切,一腔怨怒无处发泄,在不知不觉之间把怒气出到了自己人头上,“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他的情绪失控到了杀自己人出气的地步,并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飞的情绪失控,不仅使自己,也使刘备在理智与情绪的抗衡中败下阵来,冲动地做出了出兵东吴的错误决定,结果使蜀汉的力量在这场战争中大大削弱,为蜀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当一个人的怨恨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时,他去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张飞向手下将士发出了“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披孝伐吴”的命令,根本不考虑手下能否在那么短的期限内完成任务。当末将范疆、张达为此感到犯难时,张飞不由分说,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还威胁道:“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

刘备得知张飞鞭挞部属之事,曾告诫他这是“取祸之道”,说明刘备也认识到了张飞丧失理智背后隐藏的危险。然而张飞仍不警醒,不给别人留任何退路,连“兔子急了也咬人”的道理都忘到了脑后。最后,范疆、张达无法可想,只好拼个鱼死网破,趁张飞醉酒,潜入帐中将其刺死。

由于张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尽管他有勇猛、豪爽、忠义之名,却不受部属的拥戴。作为一员大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死于自己人之手,这的确是负面情绪酿成悲剧的一个典型例子。

同时张飞也是一位不懂克制自己情绪的人,一味任其发展,最终导致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结果。

情绪的感染通常是很难察觉的,这种交流往往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专家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请两个实验者写出当时的心情,然后请他们相对静坐等候研究人员到来。

两分钟后,研究人员来了,请他们再写出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实验者是经过特别挑选的,一个极善于表达情感,一个则是喜怒不形于色。实验结果,后者的情绪总是会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这种神奇的传递是如何发生的?

人们会在无意识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现,诸如表情、手势、语调及其他非语言的形式,从而在心中重塑自己的情绪。这有点像导演所倡导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员回忆产生某种强烈情感时的表情动作,以便重新唤起同样的情感。

同样,你听同一首歌,在家听的感受与到演唱会现场去听,结果肯定是大相径庭,因为你在现场情绪受到了感染。

认识到情绪这种特殊的“传染病”,我们就要重视它,并积极利用正面情绪,克制、舒缓负面情绪,这样才能拥有赢得成功的品质。

与其一天到晚怨天怨地,说自己多么不幸福,不如借由改变自己的情绪个性来改变命运。

没有人是天生注定要不幸福的,除非你自己关起心门,拒绝幸福之神来访。千万不可做个喜怒无常的人,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完全被情绪左右,那样伤害的不只是别人,你自己也会因此失去拥有幸福的机会。

一个周末的傍晚,凯勒在后阳台上整理白天拿出来曝晒的旧书,正巧看见与他相隔一条防火巷的邻居在阳台上洗碗。邻居动作十分利落,水声与碗盘声铿锵作响,像发自她内心深处的不平与埋怨。这时候,她丈夫竟从客厅端来一杯热茶,双手捧到她面前。

这感人的画面,差点使人落泪。

为了不惊扰他们,凯勒轻手轻脚地收起书本往屋里走。正要转身时,听到那天生与幸福无缘的女人回赠那同样无缘幸福的男人:“别在这里假好心啦!”

丈夫低着头又把那杯茶端回屋里。那杯热茶一定在瞬间冷却了,像他的心。

邻居继续洗碗,边洗边抱怨:“端茶来给我喝?少惹我生气就行了。我真是苦命啊!早知道结婚要这么做牛做马,不如出家算了。”凯勒想,以后丈夫绝不会再自找没趣了吧。

也许妻子需要的不是一杯热茶,而是来分担她的家务。但是,在丈夫对她献殷勤的时候,实在没有必要把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这样只会让事态往更坏的方向发展,而自己的负担也不会因此而有半点的减轻。

情绪化将扼杀你的幸福

一时的情绪化,常常是你自身幸福的杀手。

众所周知的泪人儿林妹妹就是个极端情绪化的人。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使得她忽喜忽悲,一会儿涕泪纵横,一会儿又满腹欢喜,这让她原来就柔弱的身体更加憔悴。身体的不适也会令她伤春悲秋,如此循环往复竟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也许就是因其过分情绪化的表现掐断了她通往幸福的道路,因为王夫人等是不会让一个情绪多变的人来接掌贾府的,必然是选择性情老成持重的薛宝钗。林妹妹的多愁善感甚至掩盖了她技压群芳的才华,在面临“择媳”的事件上,她不是输给了宝钗,而是输给了自己的情绪化。

反之,一个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会获得幸福。

1939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卡亚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筹办婚礼。卡亚做梦都没想到,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纳粹推上卡车运走,关进了集中营。卡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悲伤之中,在不断的摧残和折磨中,他的情绪极其不稳定,精神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一同被关押的一位犹太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与你的未婚妻团聚。记住,要活下去。”卡亚冷静下来,他下定决心,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精神和情绪。

所有被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碗汤。许多人在饥饿和严酷刑罚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卡亚努力控制和调适着自己的情绪,把恐惧、愤怒、悲观、屈辱等抛之脑后,虽然他的身体骨瘦如柴,但精神状态却很好。

5年后,集中营里的人数由原来的4 000人减少到不足400人。纳粹将剩余的犹太人用脚镣铁链连成一长串,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将他们赶往另一个集中营。许多人忍受不了长期的苦役和饥饿,最后死于茫茫雪原之上。在这人间炼狱中,卡亚奇迹般地活下来。他不断地鼓舞自己,靠着坚韧的意志力,维持着衰弱的生命。

1945年,盟军攻克了集中营,解救了这些饱经苦难、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卡亚活着离开了集中营,而那位给他忠告的老人,却没有熬到这

一天。

若干年后,卡亚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放任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在我

的心间弥漫,很难想像,我还能活着出来。”

是卡亚自己救了自己,是他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救了自己。

与卡亚不同的是,总有许多人不停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自己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得到的却是失败和痛苦。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过度的情绪化除了带给人不快乐的情绪,更多的则是与成功无缘。情绪化会让你周围的人认为你喜怒无常,不敢委以重任或信赖你,因为你显得不够成熟。情绪化还会让你丧失判断力,冲动之下说出错话,做出错误的决定。

总之,如果你想获得生活的幸福与美满,或者事业的成功与辉煌,那么你就要避免情绪化。

控制自我是能力的体现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非常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

但是,一个很小的谎言散布开来:3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上,他跟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而这位候选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

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实,大部分选民根本没有听到或过多地注意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越来越相信有那么一回事了。公众们振振有辞地反问:“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为自己百般狡辩呢?”

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他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为自己辩解,以此谴责谣言的传播者。然而,这更使人们对谣言确信不疑。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相信谣言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消失殆尽。

最后,他在选举中败北,从此一蹶不振。

控制自我情绪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一个不懂得控制自我的人,只会任由其情绪的发展,使自己有如一头失控的野兽,一旦不小心闯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则会伤人伤己。

人是群居的动物,不可能总是一个人独处,因此,一旦情绪失控,必将波及他人。控制自我绝对是种必须具备的能力。

传说中有一个“仇恨袋”,谁越对它施力,它就胀得越大,以至最后堵死我们生存的空间。

因此,当我们遇到生气的事情,不必再将怒火重新点燃,实际上这于事无补。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还你两脚,即使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必当日后补上——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只能使对抗升级而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不论是谁对谁错了。下面这个故事中华盛顿的做事风格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阻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