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孝经(国学大书院)
62060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据文献记载,孝文化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时,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在《孝经》中,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

孝文化在其演化进程中,不能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能不形成民族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共存的局面。传统孝文化是以多重性、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着历史积淀的,但是它的主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宝贵的历史遗产。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经》这部书,相传为孔圣人门生所作。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操。

《孝经》一书,共计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君主,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有它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而且具备了宣扬孝道、净化心灵的精神和社会价值。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这些可怕的事件,反映了人性的堕落。何以至于此?因孝道之泯灭。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孝是人类延续之本,孝是一切爱心之本。

我们编写《孝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国学的巨大魅力,更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对《孝经》的阅读,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提炼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光大的精神,转变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消极看法。传统文化并非糟粕,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去理解它,就会发现很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内涵。

本书除了收录《孝经》之外,还在正文之前增加了《二十四孝》的图片及故事。《二十四孝》相传为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来的印本都为文字配上了相应的图画,又称《二十四孝图》。同时,我们又精选了“百孝故事”作为例证,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将《孝经》的内容阐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最后,我们还加入了朗朗上口的《劝孝歌》和《劝报亲恩篇》来供大家诵读,使孝的真谛从经典走向平常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