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孝经(国学大书院)
62060400000004

第4章 啮指心痛

原文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译文

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舆,对自己的母亲十分的孝顺。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常上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曾参又不在,情急之下,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在山上就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评析

这是一个母子连心的故事。

虽然到现在都没有办法科学地证明人与人之间存在心灵相通的现象,但人们大多相信血缘或者情感会让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产生某种联系。

曾参认为,孝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中。就是由心中的仁爱之情而自然流露出的行为,并非源于外在的约束。他把孝理解为一种柔美的思想意境,力求达到和谐完善。曾子认为和谐的情境应当是“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僖僖,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完全是一派祥和气氛。如果孩子与父母的意见相左,即使是孝子对于父母的言行也不应盲从。对的听从;不对的,则应该用委婉的方式向父母提出来。如果父母固执己见的话,子女就要更尊敬、更孝顺、更诚心,做出最大的努力,在和谐的气氛下,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感动父母。如此“孝道”,才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