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一)
6256600000085

第85章 事后证明“潘、杨事件”是一个冤案

作为一个例外,上海有个受饶漱石牵连的案子是“潘、杨事件”。潘即潘汉年,上海市副市长;杨即杨帆,上海市公安局长。

潘汉年,1906年生于江苏宜兴。1925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在中华书局当了一名助理编辑,并由此投身革命。1926年末,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在南昌创办《革命军日报》,邀请潘汉年来当主编,南昌起义后他回上海向党中央报到。在上海,潘汉年以自己出色的才能,把左翼作家组织起来,并担任了“左翼文化总同盟”中共党组书记。以后周恩来领导的“特科”成立,他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1933年夏,潘汉年调任苏区中宣部副部长,由于他在上海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又被派往十九路军秘密谈判,谋求抗日反蒋;1934年由于“福建事变”失败,他被迫退往香港,不久取道上海重回瑞金。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潘随队出发,次年1月,党中央又秘密派他去莫斯科,和陈云一道同共产国际联系。1936年,潘汉年奉命回国,与陈立夫、陈果夫洽谈国共合作事宜。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出现新的转机,潘汉年成为不可缺少的牵线人。

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他与毛泽东、周恩来建立了很深的交情。周恩来与他曾多年朝夕相处,亲密自不待言;毛泽东自长征开始,行军宿营时常常与他交谈,也像特科时同志们那样地叫他“小开”。1945年,潘汉年和妻子、战友董慧来到延安,在杨家岭他们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非常高兴,毛泽东和江青还专门宴请了他俩。毛泽东一见到董慧就亲切地说:“我记起来了,你就是当年和江青同学的董慧,那时,我表扬你说:董慧同志是我党情报战线上最优秀的女战士,还记得吧?”

当年也有过一件事情,饶漱石抓住潘汉年“违反纪律”不放,还是毛泽东亲自指示刘少奇和康生给饶漱石发了电报,平息了那场纠纷。

全国解放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电召潘汉年进京。毛泽东派他去熟悉的上海工作,临行前,周恩来特别交代:“上海即将解放,中央决定派陈毅去当市长,你要当好陈毅的助手,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人们知道,潘与高、饶的关系并不好,包括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杨帆,他是潘汉年的老战友,他与饶漱石在新四军军部工作时也产生过矛盾和斗争。按照这样的逻辑,他们应该为高、饶的败露而高兴。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1955年的元旦刚过,杨帆去北京开会时,被逮捕关押;这年4月,潘汉年也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时,由公安部长罗瑞卿亲至北京饭店秘密逮捕了。这就是毛泽东亲自定的“共和国第一大案”,即骇人听闻的“潘杨案”。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呢?

在“高、饶事件”开始被揭露的时候,因上海在留用原特务人员方面有过失误,此事又是经饶之手批准的,杨帆被停职检讨;在党代会上,毛泽东说过,凡是受高、饶影响以及有某些牵连的人,都应当主动把问题向中央说清楚。会上还没有来得及讲的,或是不想在会上讲的,会后还可以再想一想,写成材料。现在把问题讲清楚,我们一律采取欢迎态度。潘汉年在参加会议期间,心情一直不大好。一方面,会议印发的有关饶漱石、杨帆在上海公安工作中的问题,已经被当作了他们罪状的一部分。他既是上海公安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之一,就已在事实上和饶漱石、杨帆的问题有所牵连了。另一方面,他自己1943年被国民党特务李士群、胡均鹤强拉去会见汪精卫一事,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一直没有向中央说清楚。多年来这是积压在他胸中的一块心病。现在胡均鹤已因上海公安工作中出了问题被逮捕审查,会见汪精卫一事再也不能拖延不向中央做出交代了。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他向担任上海代表团团长的陈毅详细谈了自己12年前在李、胡挟持下会见汪精卫的经过,并说明这么长时间没向组织上说清楚的原因。同时将自己所写的一份事情经过和检讨材料交给陈毅。陈毅也觉此事重要,答应马上向中央汇报,劝他思想不要紧张。4月2日,陈毅亲赴中南海,直接向毛泽东报告了潘汉年昨天向他所谈的一切,并将潘汉年的那份材料交给毛泽东。正是在当天,毛泽东做出了立即逮捕潘汉年的决定。

后来虽经李克农明确提出5条反证材料,对案件加以质疑,可惜未能引起决策者的应有注意。其实毛泽东并没有忘记潘汉年,但是错误地认为他“罪行极为严重,论罪当杀”,只是做了宽大处理。他在七千人大会上专门讲到:“有个潘汉年,此人当过上海市副市长,过去秘密投降了国民党,是一个CC派人物,现在关在班房里头,但是我们没有杀他。像潘汉年这样的人,只要杀一个,杀戒一开,类似的人都得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最高人民法院于1962年1月9日开庭宣判:“判处被告人潘汉年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满后,交由公安机关管制。”

27年后,还是从李克农所提供的反证材料入手,才最终纠正了这一错案。这时,潘汉年及其夫人董慧早已分别于1977年和1979年相继离世,潘汉年的骨灰装在一只瓦罐里埋葬在长沙火葬场……

“潘、杨事件”发生后,与高、饶有过较多工作接触的同志不免有些紧张。周恩来还是尽量多做工作。全国党代会后,他去哈尔滨,发现当地干部都有一些恐慌。他就耐心地说服:“你们不要心有余悸,你们跟高岗是工作关系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有空的时候,他就找干部谈话,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

而这一年,周恩来开始更多地走向国际,走向世界谈判桌,担负起毛泽东托付的重要外交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