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彭阳县人大志
6261900000055

第55章 调研、视察(考察)、检查报告(1)

调查研究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可以为常委会正确行使监督职权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效果。30年来,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形成调研考察报告96篇,选辑9篇刊载。

关于全县春季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1年5月28日

县三届二次人代会之后,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安排,我们于4月9日至5月17日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到农、林、牧科委等部门和川口、红河、石岔、罗洼等13个乡镇部门及部分村队,通过与各级干部、科技人员、人民代表、人民群众座谈询问,并通过广泛地调查和实地观察,初步了解全县1991年春季农业生产情况,现汇报如下。

一、生产情况

入春以来,县农口各部门、各乡镇认真贯彻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县三届二次人代会各项决议,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1991年生产计划指标,早分解,早安排,早落实。各种农用物资绝大多数到位及时,购销两旺,基本满足了各项生产需求,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今年种植的6万亩春小麦播种面积385229亩,开沟追肥面积达322502亩,占总播种面积83.7%,红、茹河川区和刘塬、孟塬、长城塬、夏塬、何塬等山原区开沟追肥面积达95%以上,这一必要的投入为冬小麦的再度丰收奠定了基础。油料种植好于往年,今年除了个别乡镇未完成下达的种植计划外,全县大多数乡镇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地膜玉米的种植尽管一些乡镇没能完成下达计划,但从布局上看全县呈现出由南向北,由川向山区推进的态势。据实地观察,崾岘、刘塬、石岔等乡群众种植比较普遍。令人欣慰的是,地膜玉米作为一项“温饱工程”,已经引入部分贫困村队,被群众所接受。烤烟种植接近完成计划,红河、城阳两个主要产区已移栽1000多亩,技术措施、移栽质量、成活率都好于去年。植树造林工作成了声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经济林受到普遍重视,沟道造林与小流域治理结合,工程管理与技术承包同步,各级领导亲自抓点,营造“三八林”“青年林”“少年林”、清真寺旁林、纪念林、党小组林,大多数乡镇完成全年任务。4月底5月初虽然连续出现降温天气,冻灾、小麦锈病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级干部、群众情绪稳定,充满信心,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二、成效与特点

通过一个月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农口各部门、各乡镇抓农业生产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有新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任务重,农口各部门领导、各乡镇把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当作全年的工作重点去抓,春季小麦开沟追肥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县农业局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及时调拨、分配、供应化肥、农机具,并带领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与乡村队干部一起指导农民开沟追肥。农民急需的胡麻、春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能及时组织供应到农民手中。县林业局组织人员利用广播、出动宣传车、书写标语等,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强化绿化意识,动员社会各方面办林业,把造林绿化工作推向社会化。共青团、妇联、伊协、教育等都建立了林业基地,绿色工程。县林业局领导,技术人员深入到造林第一线指导平整土地,组织调运树苗,亲自抓绿化点,分解技术承包任务,加快了植树造林的进展。全县造林57164亩,其中经济林7073亩,分别占下达任务的104%和141.5%,育苗804亩,占任务的67%,义务植树117.42亩,占任务的140%,零星植树130.5万亩,占任务的87%,石岔乡党委、政府确定黑石头河流域为该乡绿化点,书记、乡长带领300多名劳动力,整地种树,连续奋战15天,造林2000亩。小岔乡柳湾村完成春季沟道造林900亩,创该村历史最好成绩。城阳、彭阳等乡书记都有造林绿化点,大多数乡镇加强对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各级干部带头为群众做表率,赢得了群众的信赖,有力推动了林业的生产的发展。

2.科技兴农有特点。依靠科技,是加快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今年春季农业生产开始,农口各部门的科技人员都及时深入到第一线进入生产的主战场。县农业局有53名科技干部参与农业技术承包,同时他们还确定了崾岘、沟口两乡为科技示范乡,全县确定了40个村400户为科技示范点,总称农业科技“244”体系;县科委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安排在6个塬区推广洞子硷经验,聘请32人作为指导农民种植烤烟的技术员;县林业局的科技人员对已形成规模的果园实行技术承包,现场指导农民剪枝、拉枝,促使果树提早开花挂果见效益;县畜牧局注重抓科技养畜示范户,他们确定每个乡站选2个村6个队60户为养畜、养牛、养猪科技示范点,任务到人,目标管理。县畜牧站在冯庄小湾、红河友联、彭阳老庄建立了饲养瘦肉型猪基地。县草原站在白岔陡坡、中庄村建立了荒山补播改点,县畜牧局在后峡、交岔建立了绒山羊改良试验点。广大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区域性经济开发,克服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困难,积极开展科技承包和实验、示范、推广工作,认真解决生产中带有全局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把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3.农业投入有增加。今年以来,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上财政、加上“三西”资金投资,银行贷款及其他资金共900万元用于农、林、水、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农民个人采取出售粮油、牲畜等农副产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的投入,同往年比较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为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夺取农业的全面丰收提供了保证。

4.农村发展有希望。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几年来由于普遍重视了教育,加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全县农村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劳动者大军。他们分布在全县各个地区,遍及村村队队,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就会变成振兴、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力量。

三、问题与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还了解到关于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现针对主要问题提几点建议。

1.烤烟成为我县开发性产业之一,在目前销路不畅的情况下要在积极发展的同时,继续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进技术和人才,提高烟叶质量。

2.化肥,特别是优质化肥的供应仍然紧缺,有关方面要多方筹措,扩大货源,以基本满足生产需求。

3.初夏期间的几次霜冻已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北部山区受害亦较明显。鉴于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扩大群众晚秋作物的种植面积,组织搞好以秋补夏;另一方面在小麦种植区要搞好锈病及其他病虫害的防治。调查中发现,鼠害在一些地区盛行,对小麦、林木、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夏收即将来临,还要认真做好田间管理、防洪、防雹消雹工作。

4.要进一步加强林木护。尤其是成片林要采取封闭管理的办法,制止放牧羊牲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扩大护林员队伍,提高护林员的补贴;要重视苗木的培育,尽可能多的利用本地苗木,以提高经济效益。

5.要抓好农田渠系的管理。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已经砌护配套的农渠破坏相当严重,水利部门要和有关乡镇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8年6月24日

按照主任会议的安排,我们在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于6月16日至18日,先后到城阳、崾岘、刘塬等乡,采取听汇报与村队干部座谈相结合,走访群众与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县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重点推广的10项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的应用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总的印象是,今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兴农为重点,开展科普宣传、科技示范和推广,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不断增强。

一、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技术基本普及。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群众掌握了施底肥、铺地膜、下籽种的技术和程序,只有少数不掌握玉米追苗肥要领;机械覆膜面积不断扩大;有的农户下籽种和追苗肥有自制的专门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大多数农户都超额完成了地膜玉米种植任务,且出现了不少种植大户,如刘塬乡今年种植10~15亩的8户,5~10亩的4户,示范户达87户。为了搞好技术服务,刘塬乡农技员不再包村,专门从事技术指导,巡回各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覆膜、点籽、追肥、跟踪服务。地膜种植领域不断扩大,除地膜玉米、小麦外,还出现了地膜蔬菜等。宁夏农学院在崾岘乡推广地膜蔬菜、瓜果,成效显著,引进良种,技术跟踪,指导种植,出现了不少种菜、瓜的农户,如玉洼村农民杨治刚,高中文化,一家3口人,去年种植3亩地膜辣椒、莲花白、黄瓜,除自家食用外,兑换小麦等收入3000元。同时,解决了周围人吃菜难的问题,他尝到了科学种菜的甜头,今年又种了3亩,长势很好。还计划建日光棚种菜和温棚养牛,是一位有志青年。

2.果树栽培技术被大多数果农初步掌握。在果树栽培方面,因地制宜,或举办培训班,或聘请县、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崾岘乡充分利用宁夏农学院扶贫工作组的技术力量,举办了两期果树栽培、修剪培训班,内容有《旱作林业技术》《病虫害防治》《果树整形修剪》《花椒、核桃、仁用杏栽培技术》,参加人员100多人次。通过培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他们还大力推广了苹果简化修剪,果树多接点小技龄一次性高(截)接换头等新技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崾岘乡目前这种高接换头技术在阳洼、玉洼、陡坡、黑窑滩等村推广应用,已有60多亩仁用杏开始挂果,初见成效。

3.间作套种技术边试种边推广。间作套种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城阳乡在过去麦玉、麦烟套种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推广套种面积达1159亩,由转弯发展到陈沟、杨坪、刘河、长城等村。据长城村蔺怀瑞介绍,他家4口人,12亩耕地,人多地少,为了吃饭便在提高亩产上下功夫,搞起了套种试验,第一年麦玉套种,第二年玉豆套种,玉豆的产量没有麦玉的高,但经济效益好,亩收入近千元。从垅宽株数,采光通风、产量等方面做了对比试验,结果套种的玉米亩产量不减,黄豆的亩产量增加2~3倍。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很高,把科技知识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边学边用边实验,学书不唯书,探索精神可嘉。去年他家收入9000元,其中种植业5000元,养殖4000元。今年他又套种了7亩玉米黄豆,可望丰收。

4.日光温棚种植技术被菜农初步掌握。调查中了解到,日光温棚种植,近年来发展较快,仅城阳乡今年建成日光温棚11栋,涉及转弯、城阳、刘河等村,年经济收入可观。据介绍,转弯村杨树怀家6口人,去年他自筹资金建起了2栋温棚,温棚面积0.6亩,种植西红柿、黄瓜,年收入2000多元,果园收入1000元,他家总收入上万元,买了彩电、三轮车,由穷变富。今年他又种了两棚西红柿、黄瓜和地膜花菜、辣子等,预计年收入超过4000元。崾岘、刘塬两乡也在动员群众建日光温棚,引导农民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

5.良种繁育基地已见雏形。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已认识到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都想通过引进、更新品种增加粮食收入,但苦于无门路。崾岘乡中庄村后庄队的李万春,通过几年的实验,建立了小型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主要有吕旱2463,抗锈1~5号,宁选494、495等,近10个品种。去年,他仅出售小麦籽种就收入7000多元。

6.部门在科技示范推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科委在崾岘白岔村建立了养殖氨化示范点,畜牧局在城阳杨塬建立了花椒种植示范点等,并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将对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的力度和广度不够,缺乏经常性和广泛性。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认识上还有差距,推广10项农业实用技术还没有引起个别领导的重视。书记、乡长讲起来如数家珍,其他人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推广力度难以加大,推广也不够,只有少数人产生了科技“热”,自觉地学科技用科技,大部分人还没有真正“热”起来,广大群众真正学到的实用技术还很少。

2.科技投入不足,人员偏少。《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推广的农村10项实用技术,如温棚种植、菌草开发、秸秆氨化养殖等,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广泛应用,形成规模。乡村专门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偏少,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不足,制约着科技发展步伐。

3.科技示范户太少,更缺乏有影响有效益的科技示范村、示范队。典型引路,辐射作用还没有发挥作用。

4.窖灌农业面积微小,效益不高。

5.饲草氨化,青贮技术未能推广,有的终止于实验失败之际。

6.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要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教育,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科技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广播、电视、录像、办班、橱窗、科普赶集等多种形式,在广大农村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展示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宣传科技政策,弘扬科技典型。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

2.要加大科技培训,加强乡、村科技队伍建设,特别要建立一批村级农民技术员。一是以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以农村实用技术为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广大回乡初高中生进行长短期培训,使他们成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通过他们经常、广泛地进行科技宣传和指导;二是县直有关部门要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带动周围群众,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3.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投入是加速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政府财政每年要适当增加科技培训和推广应用所需经费,加速科技发展步伐。

4.冬小麦品种引进工作应在麦收前实地查看筛选。选准后可用合同的形式定下来,待碾后购进。

5.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提高政府部门和乡(镇)领导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落实。其次,要加强科技人员的管理,教育他们树立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献身科技事业。最后,科技主管部门,要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的科技工作推向新阶段。实践证明,广大农民一旦掌握了实用技术,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于机修农田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2年5月30日

农田建设是贫困地区改善生产条件,稳定解决群众温饱,逐步迈向小康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了掌握全县机修农田的基本情况,根据县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议题,5月上旬,由常委会主任杨占川、副主任陈剑,办公室和财经委负责同志组成调查组,与县水利水保局领导,先后到城阳、孟塬、王洼、石岔、交岔5乡7个机修点,采取听部门工作汇报、现场实地察看、随机抽查丈量等方式,对水利水保局、农机局、粮援办、农建办的四个机耕队今年机修农田进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修农田进展情况及特点

通过调查,总的印象是,今年以来,政府紧紧围绕县委第五次党代会、全县工作会和县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把机修农田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可靠、最根本的战略举措,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按照上退下推,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布点,统一组织,统一验收,机修农田动手早、效果好、进度快、质量高。截至5月上旬,四个机耕队144台推土机全部进点作业。其中,孟塬、城阳、王洼、石岔、交岔5乡7个作业点布设推土机28台,已完成全年任务的6.7%。特别是孟塬椿树岔、双树,王洼杨寨机修农田进展快、质量高,为全县兴修旱作基本农田树立了样板。概括今年机修农田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动手早。今年退耕和荒山治理面积大、标准高,任务艰巨,政府审时度势,从县情出发,适时作出了暂停人修农田,加大机修力度的决策符合县情,干部群众非常赞同。针对机修农田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四个部门把搞好机修农田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转变作风的具体行动,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去安排、去部署。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机耕队负责同志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早安排,早动手。土壤解冻前,就与有关乡镇、村、组、农户协商,定流域、定地块,及时安排技术人员进点规划测设,调用机械,培训人员,为完成今年的机修农田任务奠定了基础。如农机局、水利水保局在作业前就组织人员与孟塬、王洼两乡共同协商定点,完成了规划测设,并对驾驶员进行了岗前培训。

2.规划合理,效果好。四个机耕队在规划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注重“三结合”,即把农田建设与退耕还林草结合,与扶贫帮困结合,与荒山治理结合,注意把机修农田向贫困村和退耕流域倾斜,实行综合治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的生产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在方法上,实行上退下推,陡退缓推,因地制宜。在地势较陡的地区,实行隔坡梯田;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区,全部实行梯田化,按流域结构合理规划。所到之处,层层梯田绕山转,基本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达到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尤其是孟塬双树、椿树岔,王洼杨寨在机修农田的规划治理上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机修农田带动了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调查中看到,凡是有农田的地方,道路畅通,不仅改善了生产条件,而且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3.措施得力,进度快。各机耕队实行领导干部抓片、技术干部包点、任务到车、责任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干群合力,协同作战,实行严格的工程激励机制,加快了机修农田建设进度。如长城塬引水工程灌区开发,在组织本县各机耕队开发的同时,为了按期完成开发任务,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动员外地社会车辆参与开发,加快了开发建设的进度。目前,农机局、粮援办两个机耕队已分别完成全年机修农田任务的23%和45%。

4.严格标准,质量高。各机耕队把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坚持宜宽则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一次到位,注意做到每块农田宽不低于12米。在动工前,技术人员提前进行实地勘测、规划,确定机修方案,搞好作业设计。在施工中,边推地、边筑埂、边整坡。为提高质量,各机耕队采取做样板、现场参观的办法,使驾驶人员学习掌握不同立地条件作业技术。乡水利水保站和各机耕队技术人员现场巡回检查,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技术标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验收并限期返工。在各机耕队和业务部门的严格把关下,今年机修农田质量普遍好于往年。如县水利水保局、农机局提出“宁要1亩高标准,不要10亩低水平”,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按技术标准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5.制度健全,管理严。为了搞好机修农田建设,各机耕队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调查中了解到,各机耕队在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修订了《机修农田管理办法》《机械作业管理办法》和《机修农田验收办法》等各项制度。对机修农田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机械保养、人员管理、验收标准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在燃料供应上,实行专人管理,单车核算,按面积供应;在验收上,实行一套人马,一把尺子,一个标准,随推随验,常年验收。如农机局结合实际,制定了《机修作业管理办法》和《机修农田劳务合同》,在机组作业管理上,他们采用定额承包的方法,以用功量为依据,支付各种费用,实行“节约归己,超额自负”;在人员管理上,建立考勤奖罚制度,对不按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作业的,经说服教育仍不改进的,终止劳务合同。管理机制的健全,为机修农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5乡4个机耕队的7个机修点的调查,调查组认为,总体上看,今年机修农田虽然较历年有新进展、新起色、新特点,开局比较好,但客观地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和加强。

1.布局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机修农田与退耕还林草结合的还不够紧密,上退下推的原则坚持不够,影响全县人均基本农田的实现。如交岔庙庄机修农田点,规划布局就很不好,仍然坚持过去的做法,从山顶往下推,田面不宽、不平,两头高,中间低,起不到保水作用;配套工程没有跟上,地埂未打,外坡不光,质量不高。

2.机修农田费用上涨,周转金少。随着市场油价的上涨,机修农田120元/亩补助标准已不能维持机修费用开支。据调查,2001年每公斤油价2元多,现在每公斤3元多。由于油价上涨,推地费用增加,各机耕队无资金补充。机修农田周转金不足,无钱加油,带病车辆不能及时维修,程度不同地影响机修农田进度。在向农户收取机修费用的过程中,有搭车乱收费现象,收取标准不一,有36元/亩,也有45元/亩的不等,加重了农民负担。

3.有的机耕队管理比较松散。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个别机耕队管理存在漏洞,制度落实不好,技术人员与施工作业脱节,指导不力,配合不够,影响机修农田的质量、进度。

三、几点建议

根据存在的问题,为了做好今后的机修农田建设工作,调查组建议:

1.合理规划布局。在规划上,要把机修农田与退耕还林还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该退的要坚决退下来,坚持上退下推和隔坡梯田,保证人均4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避免机修农田大户,扩大受益面。在布局上,各机耕队要适当集中推土机,不能过余分散,在相邻的乡、村连片作业,既便于管理,又能加快进度。

2.适当增加机修农田补贴。针对区拨农田建设经费下达迟的实际,为了保证机修农田顺利推进,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积极筹措资金,适当增加机修农田补贴,并安排一定的周转金,保证车辆的燃料和及时维修,加快机修农田进度。

3.加强机耕队的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机耕队的管理,严格执行政府关于机修农田的收费标准和使用范围,坚决杜绝超标准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

关于全县劳务产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7年7月20日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劳务产业发展情况,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07年工作安排,主任会议决定,由常委会副主任王彦军任组长、委员范勤文、马军章等组成调查组,于6月中旬,先后深入到县劳动就业局、白阳镇、草庙、孟塬、交岔等乡镇,采取听工作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县劳务产业工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把劳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落实“四篇文章”中人的文章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管理,采取硬措施、硬作风落实硬任务,组织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务基地和就业领域稳步拓宽,培训工作效果明显,信息和维权服务明显加强,劳务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以来,全县共输出劳务工19.8万人次,劳务收入5.68亿元,务工人员人均收入2870元,其中,2006年输出5.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99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69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主要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抓落实。县、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2.大力宣传引导,促进了劳务人员大转移。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劳务输出的突破口。通过刷写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入户谈心、制作播放电视专题片以及组织劳务能人、优秀务工人员现身说法、对比算账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为发展劳务产业营造了浓厚的环境氛围,促进了劳务人员大转移。

3.开展培训教育,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住“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等机遇,开展引导性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突出专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有效促进了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目前,共培训各类务工人员14.5万人,其中专业技能培训1.2万人,通过资格鉴定4750人。

4.打造劳务品牌,劳务领域不断拓展。坚持“大企业带动大转移、大基地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抓住闽宁、鲁宁对口协作机遇,在巩固原有劳务基地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输出领域,拓宽劳务基地,打造彭阳劳务品牌。目前,全县累计建立稳固的基地206个,其中1000人以上的3个,500人以上的6个,100人以上的98个,今年新开辟了福建冠捷电子等18个劳务基地。输出领域由原来的建筑、采掘等苦力型向电子、纺织和消防保安等技术行业延伸。以福建灿坤、上海亨井公司等为主的重点基地,输出规模大、质量高,形成了我县劳务输出品牌优势。

5.扶持发展中介组织,带动了劳务产业的市场化。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发展中介组织和经纪(能)人,带动了劳务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目前,全县共培育发展常发中介所等劳务中介组织10个,培育王武、海明生等劳务经纪(能)人560人,其中带领输出100人以上的经纪人139人,带领输出30~100人的经纪人421人,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能)人共组织输出20767人。

6.加强服务管理,维权服务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建立了从输前到输后的信息咨询、就业培训、费用资助、简化办事程序、专人专车护送、定期回访等维权服务管理体系,协调解决工伤、医疗、工资等实际问题。2004年以来,先后解决劳动纠纷、工伤事件36件,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275万元,切实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7.加强网络建设,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人才劳动力市场,县直各部门(单位)指定专人负责“321”劳务产业工程。各乡镇成立了劳务站,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各村、组配备了劳务联络员和信息员,形成了上下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网络格局。各基层劳务站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建立劳务产业网络,实行微机化管理。以自然村为单位逐户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为及时有效组织人员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技能培训急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外出务工存有疑虑和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县上没有综合培训中心,培训设备和师资缺乏,目前大部分培训只停留在以会代训或简单的培训上,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2.机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各级政府重视指令性指标,而对市场化运作和企业用工情况考虑的不够。一是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发展滞后,靠市场配置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二是保障机制不完善。部分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大部分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伤、医疗保险、工资等得不到保障。三是基地建设滞后。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劳务基地没有建立劳务管理机构或服务网络,劳资纠纷等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

3.经费短缺,工作难度大。乡镇用于劳务人员的培训、交通费、医疗、意外伤害等工作经费开支大,负债重。

三、几点建议

1.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氛围促输出。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劳务产业的政策和意义,突出劳务能人、务工典型、回乡创业等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推广,扩大宣传面,增强渗透性,帮助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激发外出务工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实效,强化劳务技能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转移就业能力为目标,区分不同对象、不同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劳务知识培训。要尽快建设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采取联合办学、举办专业培训班等形式,集中开展职业培训、订单培训、岗前培训等,尤其要突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就业能力。

3.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和劳务能人,提高劳务产业市场化程度。政府应适时调整思路,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逐步减少输出人员行政指标,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劳务输转体系,提高与劳务市场的对接能力,推进劳务产业市场化运作。

4.巩固拓展劳务领域,打造品牌基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手段,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经济人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外地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洽谈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不断开辟新的劳务基地,在巩固发展原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诚信度高、保障机制健全、效益好的劳务品牌基地,确保输出一批,稳定一批,发展一批。

5.进一步完善外出就业服务体系,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坚持转移输出与管理服务并重,建立健全劳务产业管理服务长效保障机制。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基地(企业),要建立服务管理机构,帮助引导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医疗、失业等保险,并依据《劳动法》,积极协调解决劳资等纠纷,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劳务产业的资金投入,将工作经费向基层倾斜,为农村困难务工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医疗、工伤及交通费用补助。要建立外出农民工家庭回访制度,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效解决留守家属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关于全县草畜产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8年11月21日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草畜产业情况,按照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主任会议决定,由常委会副主任曹芳任组长,委员陈志荣、李廷义等组成调研组,于11月上旬,先后深入到王洼镇山庄村种草养畜示范点、罗洼乡君豪清真肉牛养殖场、孟塬乡春树岔朝那鸡养殖户和赵山庄生猪养殖户、朝那鸡养殖协会等示范(专业)村及规模户,围绕饲草转化、肉牛及朝那鸡养殖、畜禽疫病防治等重点工作,采取实地察看、个别走访、与养殖户交流座谈、听取工作汇报等形式对全县草畜产业工作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把草畜产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开发建设,把畜牧养殖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大力推进草畜产业发展,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以饲草加工转化和品种改良为突破口,不断推进肉牛、朝那鸡基地建设和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饲草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这一历史机遇,结合我县136.8万亩的退耕基地,直播优质牧草——紫花苜蓿97.9万亩。通过近几年尝试、探索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目前已形成了“百万亩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引进茂盛、金泉、荣发等牧草加工企业,在全县设立17个收购点,年收购加工量达15万吨。2008年,全县种植地膜玉米26.2万亩、种植当年生牧草16.2万亩,多年生紫花苜蓿4.1万亩,使全县饲草面积达到144.4万亩,饲草总量达9亿公斤。实现农民销售收入1.5亿元,已成为农民创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肉牛养殖发展较快。政府把暖棚、“三贮一化”池建设作为发展养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小额贷款、以奖代补、信用社贴息贷款、农行养殖贷款等多种手段,撬动农户自有资金,发展肉牛养殖。在引进西门达尔、利木赞等优良品种的同时,全面推广黄牛冷配改良技术,推动全县肉牛养殖发展,畜禽饲养总量达133.8万个羊单位。

3.朝那鸡养殖初具规模。年初,县人民政府制定了《朝那鸡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和“十百千万”发展目标,以县朝那鸡繁育中心为依托,积极争取项目和财政补贴,培育集孵化、育雏、饲养于一体化的饲养大户278家,共向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2.65万农户,28个林区放养点投放朝那鸡苗101.1万只。在积极发展规模养殖,扩大总量的同时,成立了朝那鸡养殖协会,扶持兴办龙头企业,加工促销,对养殖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朝那鸡养殖在我县已初具规模。

4.示范村带动效果明显。在示范村制定养殖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扶持项目和资金,积极推广“六个一”工程标准,举办养殖科技培训班,使群众掌握养殖技术,通过典型引路扩大宣传面,提高认可度,全县30个养殖示范村带动农户种植地膜玉米4.8万亩,种植当年生青草1.3万亩,目前户户有草,家家养畜,效益明显,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5.畜禽防疫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防控预案,加强村级防疫员培训和管理,做到严防严控,防疫密度、耳标佩戴率达到100%,使我县近几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畜牧养殖发展提供了健康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草畜产业层次低。规模化养殖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数量少,特别是畜产品生产、饲草精深加工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直接影响了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畜牧业快速长远发展。

2.畜牧养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通过各方面争取到的项目和财政补贴资金,除保障设备采购、落实改良资金和鸡苗补贴外,真正用于扶持养殖户的资金不多,多数养殖户资金短缺。

3.养殖贷款门槛高,资金落实不到位。在发展畜牧养殖上,政府采取措施,与银行协商,落实补栏贷款指标,但银行贷款门槛高,担保抵押要求严,群众贷款仍有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今年信用社养殖贷款指标700万元,目前发放150万元;农行贷款指标1000万元,发放600万元,不能满足养殖基地建设和群众补栏扩量的需求。

4.朝那鸡销售困难。由于政府高度重视朝那鸡养殖,加大培育孵化、育雏、饲养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全县朝那鸡饲养量超过百万只,现在已达到出栏标准,急需出售。据统计,目前仅销售10万只左右。如果不能及时出栏,必将增加群众的饲养成本,给来年朝那鸡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三、几点建议

1.搞好草畜产品加工,建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要采取内引外联、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力争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同时,要立足本县实际,对已建成和营运的企业,要强化资质管理,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采取“订单”合同方式带动草畜产业的发展。

2.继续搞好畜禽疫病防控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做好畜禽口蹄疫、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健全村级防疫网络,确保动物防疫强制免疫率和耳标佩戴率达标。同时,要加强饲料、兽药管理,坚决查处生产经营伪劣兽药、饲料和违禁添加剂,确保畜禽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3.组建朝那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针对朝那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难度大的现状,积极探讨组建朝那鸡养殖合作社,引入竞争机制,为养殖户做好产前、产中和销售服务,进一步打造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力争使朝那鸡销售占有市场,走向全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带动朝那鸡发展。

4.加大畜牧养殖资金扶持力度。要在积极争取畜牧养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教育引导群众补栏扩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同时,要增加畜禽防疫经费,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关于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年4月23日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芳任组长,委员陈志荣、李廷义等为成员的工作调研组,4月上旬,先后深入白阳镇、古城镇、王洼镇、小岔乡等退耕还林(草)现场,采取实地察看、听工作汇报、与退耕户座谈等方式,对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县人民政府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现状

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上下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大力弘扬“彭阳精神”,发扬“三苦”作风,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了退耕还林(草)工程质量。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完成退耕地造林75.6万亩,享受国家补助面积74万亩,累计兑付群众退耕补助粮食1.887亿公斤,现金4.3947亿元,折合现金共计7.079亿元,惠及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4.19万户17.9万人,退耕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3%。退耕户户均退耕18亩,全县农民人均退耕3.3亩。全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9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81%,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1712平方千米,治理程度达到70%。

二、工作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护责任。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制定出台《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办法》,先后下发《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质量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质量管理“回头看”的通知》《彭阳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整改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工作的指导协调。为了明确管护职责,形成“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政府把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期管理工作列为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问责制,使退耕还林(草)得到了有效保护。

2.深入宣传教育,营造管护氛围。采取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务院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质量管理”活动,突出生态立县特色,使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教育,干部群众对工程管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程管护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期管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3.强化管理措施,巩固管护成果。认真开展退耕还林管护工作“回头看”活动,按照“谁退耕、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责任,强化管护措施,及时组织群众松土锄草、修枝抚育、防治病虫鼠害、修复水毁工程;把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同工程管护质量挂钩,严格实行“四不兑现”措施,规范管护行为,加强对林草资源管理,先后建成了阳洼流域、大沟湾流域、麻喇湾流域、丁岗堡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退耕还林质量管理示范工程,为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树立了样板。

4.培育后续产业,增强管护后劲。紧紧抓住实施全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培育开发示范县项目的机遇,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大力发展旱作设施农业、林果产业,嫁接改良山杏,使生态效益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管护的积极性。同时,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后续产业来培育开发,提升了彭阳的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政府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群众对工程管护工作重视不够。由于部分群众受眼前利益驱动,没有树立“退耕封育、保护生态和控制水土”的长远意识,管林护林意识差,积极性不高,林木抚育管护措施跟不上,存在着“重造轻管”“重草轻林”的思想。

2.个别地块林木存活率较低。干旱少雨,林地鼠兔害严重,夜间偷牧现象较为普遍,造成部分地块林木成活率低,苗木长势差。

3.机动退耕地管护措施不到位。全县机动退耕地面积较大,管护责任不明确,抚育管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大力宣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自治区封山禁牧政策、退耕还林工程管护和后续产业开发的重大意义,使退耕农户能够充分认识工程后期管护和发展后续产业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退耕农户管护的积极性。

2.要建立健全管护的长效机制。要修订完善我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办法,细化责任目标,落实管护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林木管护、抚育效果与所得利益的长效机制,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利益分配合理,确保退耕还林(草)工程管护取得明显效果。

3.要健全退耕还林管护工作的保障体系。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护林员队伍,严厉打击侵占林地、复耕毁林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管护工作取得实效;要做好林权证书颁发工作,在明确林地权属的基础上,按照“谁退耕、谁管护、谁受益”的要求,将政策补助与管护成效挂钩,做到责权分明,要建立退耕还林公示制度,对退耕面积、验收结果等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退耕农户的利益不受侵害。

4.要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指标,化解遗留问题。2004年超额完成的退耕还林面积,要积极争取指标,逐步消化,增强群众管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进一步做好封山禁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封山禁牧政策,严厉打击偷牧行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

关于全县文化旅游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2年4月26日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主任会议决定,由常委会副主任李廷枢带队,科教文卫委主任瓮志罡、财经委主任鲜碧明等组成调研组,于4月上旬,先后深入到百里香文化园、乔家渠文化园、城阳乡综合文化站、刘河村文化活动室等,采取听工作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县文化旅游工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按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大县城建设相结合,不断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全县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县人民政府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悿坷置维修了文艺、图书、文博等设施;建成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村级文化室、22支农民文艺队、38个农民文化中心户、15个农民电子阅览室和156个农家书屋,分别配备了电脑、投影仪、音响、书柜等设备和各类图书、电子音像制品及书刊。建设了茹河生态文化园、怡园文化广场、任山河烈士陵园、皇甫谧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景观和旅游景点,扶持组建了百里香、果脯、朝那鸡等5家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注册经营旅游公司2家。为提升彭阳宾馆、红阳大酒店、西北红煲汤肥牛等餐饮业的标准化服务做了一定的工作。

2.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以文化服务“六进”活动为契机,2011年共开展文化下乡巡演86场次;以“鼓劲、加油、凝心、聚力”为主题,举办了元宵灯会、焰火晚会、社火表演大赛等一系列庆新春文化活动;组织人员参加了全区群众文化专业岗位技能大赛和固原市春晚演出;结合重要节庆,组织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相约在彭阳”广场系列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会等广场文化活动52场;按照全县第四届“文化艺术月”的安排,组织开展了全县书画摄影作品展、民间艺术暨旅游商品展、花儿演唱大赛、青年歌手大赛、秦腔大赛、“国庆”文艺演唱等21场次,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大了对辖区内文化旅游经营业主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网吧、歌舞娱乐场所进行巡查,与30多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签订了《文化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图资服务工作。以落实“文物法”为重点,不断完善有关文物馆藏保护制度,加强对文物和非遗保护工作,完成了馆藏文物的数据采集与整理和信息录入工作,加强了对非遗资料的整理归档。在任山河战斗遗址、新集小河湾遗址等15个重点文物遗址,树立了区、县文物保护标志。

4.旅游品牌优势逐步显现。随着彭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建设力度加大,增强了彭阳旅游的吸引力。以阳洼、大沟湾、南山等流域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以任山河烈士陵园、乔家渠民俗风情园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百里香、皇甫谧文化广场、怡园文化广场、茹河生态文化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秦长城、汉城郭、朝那古城、无量山石窟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彭阳果脯、朝那鸡、食用菌、百里香茶等旅游产品已成为彭阳的品牌。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基层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我县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明显改善了群众文化活动条件,但由于各乡镇重视程度不同,乡镇文化管理和活动开展参差不齐,一些综合文化站的利用还不够。城阳、新集、孟塬等乡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开展较为丰富,乡镇文化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城阳乡购置道具设施就达17万元。

2.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普遍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大多数青年人对传统戏剧学习和提高不够,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特别是木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很多地方戏剧团青黄不接、人才断档、行当不齐,存在无舞美、无编剧、无导演、缺化妆,给地方戏剧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专业导游、专业管理等旅游人才缺乏,与旅游发展极不相称,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尚有待培训提高。

3.文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利用和提升。我县文化旅游景点“说起来多,看起来少”,缺乏集中规划,特色未凸显。文化旅游资源、品牌还没有打响,未形成链条,一些重要文化场所、旅游景点的环境和内部构件未能形成看点。

4.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景点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大大降低了旅游景点对人流、资金流的吸引力,影响我县文化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与旅游相关的饭店、娱乐场所等要素,无论从数量、档次、布局上,都适应不了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需要。

5.文化旅游缺乏重点项目、资金投入。文化旅游工作虽已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没有出台强有力措施进入重点打造和完善。我县已制定出台《彭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未能出台具体的工作规划。文广局在内部工作上比较突出广播电视工作,对文化旅游工作从人员编制、经费布局上都比较弱化。

三、几点建议

1.探索乡镇文化站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要把各乡镇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设施、设备利用情况纳入主管部门年终工作考核之中,对文化活动开展较多,现有设施设备利用率较高的乡镇,在经费拨付、人员配置上应有所倾斜,避免经费投入、人员配置“一刀切”的现象,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2.集中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全社会合力建设。以打造“皇甫谧文化园”为点,红色、历史和当地人文风貌特色资源三条联线的旅游格局。红色线:小岔沟、乔家渠红军宿营地、任山河战斗遗址。历史线:朝那湫的《诅楚祭文》、朝那古城、小河湾遗址、无量山石窟。当地人文风貌特色资源线:自然风光茹河园、茹河瀑布、百里香茶、朝那鸡等。以皇甫谧文化园为驻足点,建立历史皇甫谧、人文皇甫谧、中医皇甫谧,囊括书画院、非遗传统项目、剪纸、刺绣、古玩、动植物特产等为一炉的文化园。

3.进一步明确旅游规划,分工多头争取项目资金。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让具体实施的部门和人员明白总体布局、具体步骤,安排有序,一件件做好落实。同时也可以引进有实力的文化旅游公司,整体开发。

4.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培养传承文化人才。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发现选拔文化艺术、旅游产业人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加强培训、学习和交流,提升我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要培育人才资源生长点,如百里香茶文化开发等。

5.内部建立站室工作制度,外部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建立文化站(室)工作制度、台账、账目上架、电子目录,摸索一套管理办法;加快旅游景区景(点)连接公路、人行步道、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公路沿线电力、供水、通讯、停车、医疗、餐饮、厕所、环保、旅游标识等设施。配合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全面提升生态旅游休闲品牌形象。

关于全县生态移民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3年6月21日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本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移民工作情况的报告。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全县生态移民工作情况,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主任会议研究决定,由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抽调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等组成调研组,于6月4日至8日,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邹炜新和县移民办负责人的陪同下,分别赴银川市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和古城、新集、红河、城阳、草庙、孟塬6个乡镇,采取听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走访群众等方式,对全县生态移民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自治区“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全县“十二五”期间计划移民8676户36333人,涉及全县12个乡镇136个行政村316个村民小组。其中:县外移民5444户22800人,占移民总数的63%,计划分别在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安置3944户16500人、750户3150人和750户3150人;县内移民3232户13533人,占移民总数的37%,计划建设移民安置点16个,其中生态移民安置点12个,劳务移民安置点4个。截至目前,县外移民先后搬迁2609户10901人,完成总任务的47.9%;县内已建成并搬迁入住移民点11个(其中劳务移民安置点2个),安置移民2150户9162人,完成总任务的66.5%。

二、主要工作成效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将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区、市党委、政府关于生态移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着眼长远谋规划、倒排工期赶进度、落实四制保质量、责任到人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区、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县内移民还是县外移民,领导都十分重视,措施具体有力,移民安置区规划有特色、建设标准高、产业有配套、服务管理到位,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要求顺利推进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规划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坚持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在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将彭阳特色和质朴的东山文化元素融入建设方案,打破“千村一面”的兵营式布局,充分彰显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生态宜居特色。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五定三包”责任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实现了移民住房、附属设施和配套产业同步跟进。目前,县内历年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全部搬迁入住,2013年县内3个生态移民安置点住房、卫生厕所、道路、给排水等工程进展顺利,其中孟塬乡玉塬生态移民点60套移民住房主体已全部建成,县内生态移民住房7月20日全部可完工。县外移民涉及的银川市三个区,结合各自实际,科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推进工程实施,尤其是围绕“逐步能致富”这一核心内容,产业配套跟得上,效果明显,每个移民安置区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目前,县外移民除第二批147户暂未搬迁外,其他移民均已全部搬迁入住,2013年移民安置点也正在建设之中,预计9月份完工,10月份可以组织搬迁。

2.注重产业培育,拓宽增收渠道。县人民政府围绕“宜业”目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合理配套安置区增收产业,让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在宜种、宜养区域配套建设大中型拱棚和养殖暖棚,引导扶持移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广泛开展移民实用技术、就业援助和转移就业创业培训等,不断提高移民技能,拓宽了移民群众择业和创业的路子,并积极巩固拓展区内外周边地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季节性用工基地,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移民依靠种养和劳务输出,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实现“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县外移民安置区也都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布局移民增收致富产业,在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升移民创业就业能力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奶牛托管、劳务派遣、公岗补充、自主创业、家庭经营等多种形式,广辟增收渠道,给不同年龄结构的群众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做到人人有活干,个个能创收,实现多渠道增收致富,安居乐业。

3.健全服务机构,加强社会管理。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区的社会管理,同步跟进,组建了社区管理服务和新的村“两委”班子,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建立了民生服务中心、科技工作站,村级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生态移民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彭阳县生态移民管理暂行办法》《彭阳县关于加强生态移民区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建立村规民约、党务村务公开、村民小组长负责、村干部联点包片和民事调解、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制度。制作便民服务明白卡、便民服务项目公示栏、便民服务流程图,推行“一站式”服务,为移民群众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计划生育、基本医疗、户籍管理、宅基证办理、就业信息等方面提供了方便。县外移民安置区还通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民政救助站等,为移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注重配齐配强移民新村班子,加强服务管理,全程帮助移民群众做好土地划分、技能培训、户籍迁转、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安排等工作,最大限度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在移民新村设置警务室、法律服务中心和治安巡逻队,推行社区化服务,网络化管理。

4.重视生态修复,促进资源有效转化利用。坚持把迁出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和迁入区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制定了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生态为本、综合治理、共建双赢”的思路,积极探索“以经营促治理”的商业开发治理模式,创新工作机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管护机制,打包治理,引进企业承包经营,解决投资问题,加快了生态修复步伐,促进了辖区各种闲置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有效提高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生态恢复面积65034亩,其中通过政府捆绑项目投资,目前共完成搬迁区造林30386亩,种草27000亩,占下达任务的88.2%。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生态移民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程实施以来,我县从调查摸底、基础资料、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产业培育、搬迁入住、生态修复等方面着手,综合实施,整体推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对移民搬迁积极性高,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县外移民搬迁遗留问题,我县2011年向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搬迁第一批生态移民300户1254人,其中因多人户分户的19户,一人一户的9户,已搬迁入住,占用总移民指标,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个别移民户信息资料移交不彻底,管理不够规范。二是县外移民多人口家庭住房面积偏小,居住比较困难。三是县内移民产业配套滞后,增收渠道不宽。四是就业培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国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地方配套资金任务重。

四、几点建议

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条件艰苦地区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社会建设,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需要。调研组针对我县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协调对接,妥善解决移民搬迁遗留问题。针对县外移民中2011年向金凤区搬迁时的遗留问题,县人民政府要认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专题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汇报,请求解决。县外移民多人口家庭居住确有困难,要建议对配套设施建设统一作出规划,明确附属设施建设的规格要求,引导群众按照规划设计建设,有效解决多人口家庭住房面积偏小,居住困难的现实问题。同时,要加强与银川市三区的衔接,做好迁入区移民的思想工作,及时交接医保、社保、低保等档案信息资料,妥善解决好移民搬迁遗留问题,方便群众办事,使移民群众安下心、扎下根,全身心投入到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当中,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愿望。

2.加强产业培育,促进移民增收致富。要紧紧围绕草畜、林果、蔬菜和劳务“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拓宽增收致富发展空间,引导移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积极借鉴银川市三区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产业支撑,形成规模优势,使移民依靠产业致富;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高效利用配套的蔬菜棚和养殖棚,坚决杜绝棚舍闲置、堆放杂物等现象的发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移民综合素质。要整合科技、农牧、扶贫、就业等部门培训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对生态移民培训,更多地开展中长期技能培训,解决移民长远的就业问题,使每户移民至少有1人掌握1~2门生产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要围绕提高移民综合素质,对移民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及生态移民政策培训,通过各类培训,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能、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

4.想方设法争取,确保资金按时到位。按照市上提出生态移民“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要求,工程项目建设提前,但资金到位迟、缺口大,工程项目建设难以运行。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移民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争取按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正常运转;同时,在产业配套、附属设施建设等方面要采取项目捆绑或其他方式,减轻地方配套资金压力,确保移民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5.创新经营机制,加快生态修复进度。要把生态恢复治理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治理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移民迁出区现有资源,整合各方力量综合治理,在确保生态得到有效恢复的基础上,探索“以经营促治理”的生态治理新路子,促进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不断巩固提升“生态彭阳”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