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6263100000014

第14章 实施人本发展战略

一、实施人本发展战略的主体:人民群众

(一)以人为本应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

要锲而不舍地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发展能力,使人成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本观,树立创新的人的本能观念,人人可以创新,人人能够创新,人人能够成才,激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成才理念;二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发展主体地位,树立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发展,促进创新,促进成才。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人的素质和能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重要。要特别重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当家作主精神,尊重他们的劳动技能、创造才能、思想品德的不断提高和发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提升、政治开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技能支持和智力支持。

(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既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人本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和战略意义所在。

二、实施人本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一)从辩证思维出发,把握和认识好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事物辩证运动的过程,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辩证运动。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全面把握辩证的发展观主要指:

1.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和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要善于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识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和人民内部的一系列矛盾,要对这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并与时俱进地提出适当的办法加以解决。

2.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要用系统论从“系统的集合体”和“过程的集合体”角度来认识辩证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系统协调、动态平衡地考虑各要素之间、各过程之间、各状态之间的关系,追求全面的、系统的协调发展。发展必须是全面的、辩证的、动态的。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观是特指事物向前的而不是倒退的前进运动,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由低级到高级进步的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运动。全面的发展观要求全面地、系统地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发展将导致政治、文化、社会滞后,而拖住经济发展的后腿。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小康。要东中西部全面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辩证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还要从普遍联系的原则考虑协调发展普遍联系指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协调的、兼顾的、相关联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协调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

4.辩证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三种资源的可持续性:一是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资源的可持续性。二是人文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人口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科技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是政治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良好的民主政治、健全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格局、坚强的领导核心。

总之,人本发展战略追求的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做到了全面地、协调地、可持续地发展,才是健康的、健全的、合理的、有效的发展。

(二)从历史观出发,把握好科学发展观

1.社会发展观既要讲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因素的作用

一指既强调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强调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制约性。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及其社会对自然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人类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二指既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强调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三大因素,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情感、感觉、情绪)以及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有对立的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关系;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相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要受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三指既强调物质、经济、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又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的反作用力。四要强调人类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总之,马克思历史观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有重点的发展观,要求抓住决定性的、最重要的事物如生产力、经济、物质、环境发展,又强调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要在强调重点的同时,全面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包括民主、稳定、和谐、公平、正义、道德、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

2.掌握基本理论观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是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它把人类社会结构分成两大部分,社会存在或物质生活;社会意识或精神生活。进一步划分,从人类社会生活角度,可划分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从社会文明角度,可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等。总之,社会发展三大文明或三大生活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按照社会形态理论,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它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要同时重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全面生产理论,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即人口生产;精神生产含思想、观念、意识、宗教、法律、道德、理论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为此,人的全面生产不是指单一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会的生产;人本发展战略包括人、经济、精神、文化、政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全面相互协调发展。三是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关于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本发展战略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人的民主权利、就业发展、公平正义要求,全面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的满足。

3.从认识论出发,把握科学发展观

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包括生态平衡规律、气候变化规律、地质变动规律、一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规律等,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既要利用和改造自然,更要善待和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二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上层建筑与经济关系相适应的规律等,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要尊重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资本循环规律、分配规律等。总之,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4.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二是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追求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三是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五是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协调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六是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要在发展全过程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系统协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巩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实施人本发展战略的前提: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充满活力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前提是有一个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氛围,没有相应的和谐社会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之一是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实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友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彼此融洽相处。只有在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中,才能促进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筑道德规范体系,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从而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激活人们的雄心壮志、聪明才智和能力,激活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诚信友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诚信,失信于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就没有友爱;没有友爱,孤家寡人,没有互助,也就没有融洽相处,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发展的。

只有构建现代诚信体系并把它作为人本发展战略的主体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才有保障。在现代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关键,企业诚信是核心,个人诚信是基础。要弘扬友爱,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在这种状态下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帮助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系统的和谐。

(二)公平正义是人本发展战略的前提

在人本发展战略中的公平有多方面的含义:社会学意义,公平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法学意义,公平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人们的获得应该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作出的贡献相一致;伦理学意义,公平指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正义是一种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正义,为人要正大光明,为官要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现代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社会各阶层的共识、认同和社会支持,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在调节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本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以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主义人本发展战略的优越性在于,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强人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社会的和谐。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局面,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其永葆青春的活力,实现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各种矛盾不断得到妥善处理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从而使各方面利益关系均衡发展和协调相处,以保证社会活力永不衰竭并保证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持久发挥,实现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实现。

四、实施人本发展战略的要求:保证人民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利益(一)人本发展战略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发展物质文明,保证人民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供物质保证,要在满足人民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又是人们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才能不断提高,而且,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新的关系、新的观念、新的交往、新的需求也不断发展,这将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并相应延长人们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持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二)人本发展战略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过程,这决定了人的精神需求的无限性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和能力、知识文化素质以及健康心理素质;要积极发展各项文化事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增加更多的文化设施,要不断改善卫生条件和卫生医疗体系,鼓励全民健身;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促进精神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培育和弘扬先进文化。总之,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三)人本发展战略要推进政治文明,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人本发展战略还要发展社会文明

以人为本,既要把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本发展战略的主体,还要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和社会文明。一要着力解决当前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包括纠正土地征用侵害农民利益和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纠正教育乱收费特别是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导致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二要保证社会安全,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核心,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秩序稳定是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稳定的综合体现和关键。安定是一种动态平衡,是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消除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中的安定,是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系统协调中的安定。三要安定与有序相结合,实行以法治国,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把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纳入法制化轨道,以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为对抗和冲突,使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在良好的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人本发展战略要以人为本,通过“四个文明”建设,在“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政治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条件。

五、实施人本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本发展战略的核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素质是人的内在身心状态及其所处的水准,是人固有的素养品质。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组合,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业务与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1.政治素质

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经过政治方面的学习、锻炼和修养而具备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觉悟及政治态度的总称。政治方向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政治立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十六字基本方针;政治观点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到什么时候都讲政治;政治信念要坚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同时,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纪律性。

2.思想素质

是指人们平时在思想上的修养。它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精神基础,在人们的活动中起指南针和方向盘的作用。良好的思想素质有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使人们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的各种规范、准则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既正确地对待现实社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又通过自我监督,进一步完善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质,能改变各种不文明的心态,促使人们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为此,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艰苦创业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正确的思想观念及高尚的生活情趣,健康的审美观等。

3.道德素质

是指人们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道德评价的水平、道德修养的好坏、道德品质的优劣等内容。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素质决定着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根本态度,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要人们履行社会使命和职责。道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4.科学文化知识素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对科学与文化知识所理解、掌握的不同程度的状态。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素质从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又是一个民族文明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5.业务与技能素质

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是业务、技能素质的基础。业务与技能素质是人们适应工作要求的专业水平。业务素质指适应专业工作的质量、能力、业绩的有机组合;技能指掌握现在或将来所在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科学知识、工艺技巧及创新开发能力。

6.身体心理素质

要有能适应从事有关专业的体质及精神,体力充沛而有活力,心理健康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及社会形势,能发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发扬艰苦创业、勇于进取的精神。心理素质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意志、情感、情绪等心理过程的总和。它是人的素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心理因素中,思维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它通常是指人类理性认识的活动方式,是指人在认识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时所运用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的创新,方针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都与思维方式的革新紧密相连。因此,优化人的心理素质,首先要优化人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人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等对人的活动起着调节和润滑作用,对于人们接受新事物,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观念转变、价值重建、思维方式的更替等等。

(二)全面提高人的能力

能力一般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或达到某种效率,说一个人能干则指他有才能、会办事,而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技术特别适应,技术熟练的人则被称为能手。狭义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体力;广义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劳动态度和成绩。评价及提高人的能力,应从广义的能力进行。

1.基本能力

知识是否满足工作需要,具备所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文化水平是否适应工作要求;技能及业务水平能否适应工作要求,并能按新时期发展需要逐步提高;体力、精神能否胜任工作。

2.应用能力

不同工作岗位及不同环境对不同员工的应用能力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应包括:一是思维能力。思维是人们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推理能力及决断能力。二是创新能力,指能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用独到的见解去从事过去没有的活动、事业或工作,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造力、开发力、开拓力、扬弃力及计划力。三是外交仲裁能力。外交力泛指政企之间、企业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关交往活动能力;仲裁能力指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的有关能力。人们所在单位活动中特别是在外事活动中,应十分重视如何交际、仲裁。员工的外交仲裁能力指涉外交往能力、发展公共关系能力、归纳折中能力、协调仲裁能力等。四是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人们担任有关单位的相应领导职务应具备的能力,是较高一级的能力,泛指对一部分人或基层职工,率领好并引导他们朝一定的方向前进或完成具体工作的能力。一般包括指导能力、管理能力、统率能力、领导艺术及企业家特征、才智上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殊能力。

能力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本领,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在人的素质能力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认识能力主要指人的感受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分辨能力,它们都是人们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能力。二是创造能力,是人的最高级的思维能力,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理性认识材料进行改造制作,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理想的塑造和方案的设计,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重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它以唯物的、辩证的、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线索,并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突破旧的知识组合框架,形成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组合。培养和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科学文化的进步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把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物质活动及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促使人们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上述各种素质能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它们的内在统一既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完整的素质能力,也是对社会主义公民的综合要求,更是新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本发展战略的核心。

六、实施人本发展战略的关键: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人既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目的,彼此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是同一历史进程

(1)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改变着客观条件,也改变着生产者:“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的多样化,促使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诸多领域里整体运行并协调演进和永恒上升,使人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和满足,人的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成为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

(3)人不仅是社会建构的本质和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发展的活动主体,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动力。人是谋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的能动因素,没有人的参与,发展就无从谈起,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主体能力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最本质的东西,通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也得到不断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目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1)人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人的发展又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目的。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主体条件。为此,要随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动态优化地不断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激活并发挥人的创造潜能,既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又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主体条件。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培育高素质和能力的国民,又要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国民来实现,只有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主体条件和精神动力。

(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