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
62779600000006

第6章 走向世界走向现代——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访问:门泉东

汤一介先生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兼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等职务。多年来,汤先生潜心于中国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著述丰盈,蜚声海内外。访谈之际,汤先生就记者提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具体阐述了他多年的主张:在“全球意识”下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文化。宏论滔滔,开人心智。

在现代历史的纵横交接点上,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了重大的时代意义

问: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谈谈做好这件事情的意义及应采取的基本态度。

汤一介: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就纵的方面而言,五四运动以来,现代化的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作为历史教训,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现代化不能走捷径,不能仅限于科学技术层面,必须有文化深层的现代化相配合,包括对价值观、思维方式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历史反思。就横的方面而言,香港的回归将使我们面临一国两制的现实,要使之长久、稳定地保持下去,必须考虑从某一方面找到一个“观念形态上的共同基础”,而这只能到某种共同的文化层面中去寻找,这就涉及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同样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反思。正是在这个纵横交接点上,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具有了重大的时代意义。

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可以概括为“古今中外”问题,具体讲就是“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关系问题。自近代提出“中体西用”,即产生了“中外之争”。“全盘西化”和“本位文化”的争论从五四运动前后一直延续到三四十年代,两者都无益于中国的现代化。这里面有一个把“现代化”与“西方化”相混淆的问题。事实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古今中外”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或者会引起复古倾向,或者会割断民族文化传统。割断了民族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价值?而如果拒绝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又怎么能尽快走向现代化?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对待外来文化,都既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也不能原封不动地全盘继承,而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文化的民族基础是文化的生命的根,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

问: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文化要有中国特色,显然是在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这点很重要吗?

汤一介:至关重要!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破除了“欧洲中心论”之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正是在这样多元发展的激荡中,世界的总体文化才日趋丰富多彩。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民族只有建立起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这是文化的生命的根,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

就世界范围看,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存在着普遍的“寻根意识”,或叫“民族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民族觉醒和民族独立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各个民族要发展自己,就要找寻自己的文化传统,“寻根意识”由此发展起来。文化上的“寻根”,不仅表现为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家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功地推行民族语言,而且表现为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都在努力表现本民族的特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的作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之所以十分深刻,就在于有浓厚的非洲气息。一位西方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非洲作家比索因卡更为成功地让世界上其他人用非洲的眼光来看人类。”这说明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上的“寻根热”是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各民族不甘落后、寻求发展的必然举措。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国化的佛教文化,等等。而且讲传统文化应该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两三千年的旧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的新传统,这两个传统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意义,就看我们怎么利用。两三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还是中国化的佛教文化,都有许多合理的因素。前几天我参加一个讨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会议,做总结时,我主要讲了一个概念,就是《易经》中提出的“太和”,对这个概念我的解释就是“普遍和谐”的观念。这个观念我觉得非常重要,它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为儒家思想是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推广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叫“推己及人”;然后再推广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叫“天人合一”;最后推广到自然的和谐。“太和”的这些含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前人类遇到了两大问题,一个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和谐,扩而大之就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不和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高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例如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臭氧层变薄等。所以,1992年1000多名科学家联合发表了一个宣言,叫做《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篇第一句就指出: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日益对抗的道路。我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和”观念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观念性的启示。讲“太和”这个概念,是为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深的东西,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至少有四点:一是东亚地区经济和技术的腾飞出现了不同于欧美的第三种现代化模式。一些学者认为,有一种东方企业精神在支配着东亚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说,东亚地区这种现代化模式向人们显示了东方文明的坚实内核。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则东方文化的内核正是儒家的传统精神。二是当代西方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形成了文化上的交叉点。有一些基督教神学家提出,基督教伦理与中国儒家伦理之间有一些共同点,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某些对话的基础。三是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迫使人们试图从东方文化中找寻补救的良药。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出现了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后工业化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们的失落感日著。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文化的和谐色彩和温馨气氛,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在转变着他们的某些思维方式,增强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一些西方大科学家说他们自己的某些科学思想可以从东方找到根据。总之,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各国有识之士的青睐是一个确凿的事实。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至今具有重大价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把“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创造会通中西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文化

问:近年来,在道德建设中,有人似乎在宣扬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极为发达,几乎现今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西方的自然科学很发达,需要学习,但人文思想不如我们,不必借鉴。您对此怎么看?

汤一介:现在确实有一股不大健康的思潮,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抬得太高了,似乎传统文化里什么好东西都有,靠传统文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说我们什么都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许多封建性的东西,而且它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不能直接拿来为现代化所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包括空想性较强的理想主义、限制在封建依附关系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统一”“和谐”而没有分析的思维方式、道德直观的理性主义等。这种特殊的民族心理状态,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又表现了它的缺点。受其影响,我国一直缺乏自由的观念、民主的观念;强调群体的重要,而对于个性的发展和个人权利的保护不重视;重人治轻法治;重视人伦关系,而轻视对自然的研究,讲天人合一固然重要,但还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等等。这些弊端的克服都不是简单地批判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什么观念就能奏效的,而必须通过从总体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才能解决。

改造传统文化,就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前几天在那个研讨会上,大家比较多地讲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好处,这是可以肯定的,但不能说单靠儒家这一套就能把现代企业管理的问题全解决了,那是不可能的。

问:听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用儒家思想管理企业,实质上搞的是东西文化的融合。

汤一介:对。日本首先是大量引进了美国的企业管理经验,然后加上儒家的一些精神。没有美国的管理经验,儒家的精神就没法落实,现代企业管理怎么能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这就涉及树立文化发展的“全球意识”的问题。

由于世界已成为一个关系非常密切的整体,全世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是共同的。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发生的重大问题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密切关系。现代通讯技术使新的学说、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得到高速传播。因此,对文化的发展没有一个全球眼光是不行的。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随着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各种学说、思想、文化的互相影响不断增强。所以,就全世界范围看,文化的发展有着一种“综合”的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不能不考虑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不能不去努力解决现实世界提出的重大课题。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我们中国就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从西汉末年公元1世纪一直到公元10世纪,我们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使宋明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中国自身的文化。今天我们面对西方文化,应该大胆吸收,中国文化并不会因此就变成了西方文化。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守住我们的根、我们的传统,不会因为吸收了人家的,就失去了自己。现在西方人意识到并已经在努力吸取中国文化,来弥补他们自身文化的不足,促进西方文化的发展;如果我们不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封闭起来,我们就得不到发展,就会落后。总之,我们不能搞“本位文化”,要接受近代以来几次出现复古思潮的历史教训,克服复古倾向,大胆走向世界。

罗素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就要游离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之外。所以,要把“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结合起来,一方面很好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很好地吸取西方的优秀文化,使得我们真正在21世纪创造出一个会通中西的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的新文化,也就是我曾经提出过的,在“全球意识”下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新文化。

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有政治、经济的现代化与之配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

问: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除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外,还要有哪些保证条件?

汤一介:文化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完成,必须有政治、经济的现代化与之相互配合。

比如方才提到的“太和”观念,其落实就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我国社会几千年间是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闭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就很难达到和谐;封建社会又是个等级制社会,没有平等,没有自由,也没有民主,在这种社会里,怎么可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这些问题至今没能完全解决,因而“太和”观念的弘扬在今天也受到客观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比如封建特权现象今天仍然存在。搞市场经济是要抵制拜金主义的消极影响,但我觉得目前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特权的侵害。特权用不合法、不正当、不公平的手段获取金钱,对市场秩序更具有破坏性。特权行为必然破坏干群关系,造成紧张和对立。足见,好的观念要落实,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基础。再比如,我们现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很多东西妨碍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推行。我们提倡的是为人民服务,可体制的弊端却造成了与此相反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体制不改革,道德教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样,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也是与特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的。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太平世界”的幻想,就源于小农的狭隘眼界。历次农民起义都是以此为旗帜的。黄巾军出自“太平道”,宋代农民革命则以“杀尽不平享太平”相号召,近代则有“太平天国”等,无不表现出浓厚的空想色彩。我们的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很容易带上空想的色彩。以空想为主要特征的“左”的思想的影响之所以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目前在我国仍大量存在。这个经济状况不根本改变,传统文化的改造就不可能彻底,文化的现代化就难以最终实现。再比如最近听妇联同志谈拐卖妇女问题,这个问题直接表现为道德问题,但我认为其更深刻的根源则是经济上的贫困。解决这类问题,不抓道德教育不行,但从根本上解决,还有赖于一系列政治、经济条件的配合。

问:现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理论整合方面的,但更多的是实践方面的。也就是说,一些好的道德观念已经明确并已取得共识,比如为官应该清正廉洁、经商必须诚实守信等,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仍难落实。

汤一介:从眼前工作看,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进行道德建设,如果没有一套强有力的操作机制就只会流于空谈。道德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西方就有两套,一套是基督教,起道德教化作用;另一套就是政治法律制度,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西方就是靠这两套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新加坡也是两套,一套就是教化,宣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套就是处罚,罚得很重。这些都说明,好的东西的弘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比如听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同志讲,国有资产流失非常严重;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宣传公有观念不行,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对腐败问题打击得就比较有力。

在访谈的最后,汤先生以充满自信的语调说道:“我们现在许多方面确实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因此我们要做学生,要引进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但同时我们又要创造,使中国文化得到发展。到下个世纪,我们中国文化一定能走到世界前列。我多年前便表达过这样的愿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对此,我今天仍然坚信不移,矢志不渝!”汤先生的话使记者极为感奋,衷心祝愿正值盛年的汤先生能继续为祖国文化的再度辉煌一展雄才!

原刊于《探索与争鸣》,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