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话论语
6313100000014

第14章 颜渊篇第十二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仪,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问:“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践行您这话。”

当年,因为****在他的卧室中写了一张“克己复礼”的条幅,这句话也遭到不厌其烦的批判。其实,孔子这句话有什么错?也就是克制自己的行为,努力恢复周礼而已。春秋时,诸侯割据,国家不统一,社会很乱,没有一套能够被大家认可被大家遵守的规矩和制度。周礼是周王朝统一后制定的,孔子认为它有用,至少比没有强,所以他提倡恢复周礼,这没错。“非礼勿视”几句是名言,也是至理,我们现今也应当遵守,对于不合道德礼仪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四非”也就销声匿迹了。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德。孔子说:“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厌烦,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爱岗敬业也是“仁德”的一部分。

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意思。

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在言语上比较迟钝”

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孔子一向反对夸夸其谈,事情没做,就吹得神乎其神或天花乱坠。孔子在早以前说过: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教导我们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这段话的重点是“问心无愧”。后有类似的话叫做“自己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叫做“心平过得扬子江”,说得都是这个道理。“问心无愧”应该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但是,假若真的有人问:“你真的做到‘问心无愧’了吗?”恐怕没有多少人真的无愧。但是,假若真有人能做到无愧,那就真是一个君子了。

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听任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辞色恭谨,合乎礼仪,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司马牛说他没兄弟,也许他真是独子,也许他虽有兄弟但与他志向不合,他不认他们为兄弟,总而言之,他在为此事而向子夏抱怨。子夏开导他:有些事是由老天爷决定的,还有些事是可以由自己努力来争取的,你只要认真做事,宽厚待人,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都愿意跟你相处,大家就都是你的好兄弟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流传至今。这不是一句迷信话,是难以预测的意思。你只要本本分分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就是了,寿数长短,有没有钱,还要涉及其他许多因素和机会,这都是不太由人来主宰的。但是,假若你连本分做人和勤恳工作也做不到,那就肯定不会有好结果了。

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才叫明事理。孔子说:“长久的谗言和切身的诬告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看得明白的了。也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经得多,识得就广。教训多了就是经验,经验越多,看事就越明白,就能料事如“神”。有的人一听谗言就信以为真,就火冒三丈,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利用。

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任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任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死亡,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但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历代明君都明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水就是民心。失去民心,纵使有再多的军队、再多的粮食也没用,你的政权非垮台不可。子贡是在问治理国家的事,所以,孔子就是站在这个角度回答他:民心得失最重要。

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要那些文彩干什么?”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拨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难区别了。”

这里讲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棘子成的意思是光有好的内容和本质就够了,至于外在的形式,有没有或讲不讲都无所谓。子贡不同意,他的意思是两者都重要。有好的内容,再有好的形式那就完美了。能达到子贡所说的境界当然更好,如果不能,那就先追求品质好了。

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减税?”

哀公说:“加一倍,我也不够,怎么能减呢?”

有若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鲁哀公杀鸡取卵,恨不得把百姓的血汗钱都捞到他名下。捞得越多,挥霍的越多,永远没有够的时候。有若的话,击中了无良政权的要害。

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子张问如何崇尚品德和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是崇尚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对自己毫无益处,只会使人对你产生奇异的看法。

厌恶的缘由来自多方面,有时是发现了对方的不地道,所以就恨他了,这是对方的过错;有时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对方不理解,越来越疏远,越来越仇恨,这是自己的过错;有时错怪了对方,疑人偷斧,越看越不顺眼,所以也恨,这也是自己的过错。三个方面有两个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应多从自身找原因。原因找到了,你就不会迷惑,你就是个明白人了。

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时批林批孔反潮流,常常拿孔子这句话来做靶子。其实这话不是很对吗?君不君、臣不臣就没有规矩了,父不父、子不子就乱了伦常了,祸国殃民啊!

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根据一方面的语言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从不拖延诺言。

自古判案,都是原被告双方充分控辩,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案情,最终做出合理合法的判决。而仲由只听一面之词就能判案。也许是因为仲由为人实在,人们都肯在他面前说实话,也许仲由在私下已做过周密细致的调查了解。孔子在当时是夸赞仲由的,说明他没有错判过,但如今法制社会,无论如何不可取。

“子路无宿诺”这句话与上文无干,说的是另一方面的内容,说子路这个人一诺千金,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的诺言拖得很久。所谓诺言,就是承诺,就是答应一定要办到的事。既然承诺了,就一定要办到,否则就失掉信用了。人而无信,就没人把你当人了。

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

彻底解决,消灭后患,以防再生事端。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要公平,要使双方都满意。其次要疏导,解开双方心结,做到待人以宽恕。

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政治。孔子说:“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这不过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差不多,必须做到。

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强化素质,再加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一般来说就不会出偏差了。

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君子成人之美”,这也是一句名言警句,就如今人常说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定要记住。记住了,做到了,你就是君子。做不到或有意不做,那就是小人。

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当领导的如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政令必然畅通;反之,如果他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而放纵自己,那局面一定是混乱的,昏暗的,短命的。

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这里讲公平公正,讲清廉节制。盗贼是怎么产生的?是由社会分配不公产生的,是由贫富悬殊产生的。如果大家都达到居能所安,食能求饱,谁愿意担惊受怕去偷去抢!当然会有个案,但孔子是站在治理社会的大台面上讲话,个案不论。

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孔子在这里还是讲德政,要以德治国,拿良好的德性来引导民众,孔子不主张采取简单的刑罚来治理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是必要的,都是不可偏废的。古代刑法很重很残酷,这只能使人畏惧而不能让人敬服。但是,设若刑罚很轻,比如现在在许多国家取消死刑等等,都会造成犯罪泛滥。这里涉及到一个犯罪的成本问题,也是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的。

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不做官时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个叫闻,不叫达。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种人,做官时事事行得通,做别的事时也可以行得通。至于闻,表面上爱好仁德,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个样子,他自己还以仁人自居而毫不怀疑。这种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有名望,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名望。”

有名望为闻,有理性为达。理性很重要,不论是做官还是做人。

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侍孔子在舞雩台下游逛,说:“请问老师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样消除别人对自己隐匿的怨恨,怎样辨别出哪种是糊涂事。”孔子说:“问得好!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这不是崇高品德吗?批判自己的坏处,不去批判别人的坏处,不就消除无形的怨恨了吗?因为偶然的忿怒,便忘记自己,甚至也忘记了爹娘,不是糊涂吗?”

通过劳动而获得财富,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多从自身找不足,不要老是怨天尤人,这样就会减少别人对你的怨恨;一时性起,不顾及其他,鲁莽从事,容易出错,这就是糊涂。

这三样互不连贯,但记住没错,有益于自身修养。

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又问智。孔子说:“善于鉴别人。”

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位置放在邪恶人的上面,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

樊迟退出来,见了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慧,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意义多么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

爱人为仁,识人为智。重用好人,坏人就难有立足之地了。

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对待朋友要忠心,朋友有错要善意地提醒他,引导他。他听你的,可以继续做朋友;他不听就不算是朋友,那也就算了,各奔东西为好。孔老夫子教你一招交友之道。

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培养仁德。”

文友之间不仅经过不断的切磋会增加学问,而且也能使各自的思想情操获得提高。近朱者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