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话论语
6313100000002

第2章 自序

中国人历来推崇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是教师师祖。孔子搞教育不单单传授文化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技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两千年前的孔子为什么这样伟大,能为我们现在提出教育事业大方向?这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孔子所处的时代,教学科目少,只有诗书礼乐和从上古留下不多的帝王史料,教学资料和学科发展偏窄;从主观上讲,孔子以救世者自居,他是站在执政者的角度和地位上考虑问题的。执政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呢?当然是让全体国民都听他的话,都当顺民。怎样让人民“顺”起来呢?这就体现出孔子教育的伟大了。他既反对****,压制人民,也反对迷信,搞愚民政策。他讲的是“仁德”,要的是“大同”,实际和现在的“和谐”差不多。首先,他要求统治者要实施“仁政”,以德治国,在此基础上恢复和建立国家的秩序和制度。然后就是教育。教育是针对全体国民的,当然也包括统治者。对统治者他有一套“仁政”理论,就是要“惠民”,多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要“使民以时”,不能不讲原则地役使人民;要多教育、多宣传,不能“不教而诛”,老百姓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就把他杀掉了,不行。对国民,他则要求大家都能成为君子。什么叫君子?就是高尚的人。包括孝敬父母,做事认真,对朋友诚实,要正直,要有仁爱之心,宽恕之心,要能做到“贫而不谄,富而不骄”等等。实际上就是一套做人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从来都需要,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一点点过时。

与“君子”对应的,是那些还没有达到君子标准的人,孔子称他们为“小人”。小人指得是精神不高尚的人,不指小孩,也不指我们常说的奸诈之徒。在孔子教育理念中,人如果不能成为君子就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所以他称没有成为君子的人为“小人”,也就是下等人。孔子说过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被女士们和一些别有用心或者根本就没文化的人骂到如今,其实不必。就我看来,孔老夫子也许是在开玩笑,逗女士们玩儿。即使真的是在做结论发感慨也不算空穴来风,也不算污蔑。从古至今,女子地位一直低下,从来不给她们受教育的机会,也不给她们在广阔社会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她们一生接受的信息很少,智力的发育当然会受影响,她们的体格不就明显受到影响了吗?动物没有受到过限制,所以,雌性动物都不比雄性动物差,有的还强些,比如母老虎。女子先前不足,普通民众刚从“奴隶”身份被解放出来,整日为生活操劳,见识少思想境界不高,教育起来当然就难。圣人不畏难,他提出了一个“有教无类”的伟大口号,第一次把下层贫民纳入被教育者范畴。他自己身体力行,首先作榜样,开门办学,创立了儒教,并鼓励他的弟子们献身教育。后来,他的许多弟子都从事教育,有的既做官也做教育,儒教就流传开来。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几千年的教育史,虽然迫于战争或饥荒,实际的教育事业并不发达,甚至直至解放初,大部分人都还是文盲,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尊师重教的根基是扎得很牢的。我们现在去许多巨商大贾们留下来的庄园旅游参观,经常可以在门楣或对联中看到“耕读之家”或“不忘耕读”、“常思耕读”之类,不是向往也是标榜。耕读光荣,种田不忘读书,种田为打粮糊口,读书为明事理。明事理才能成为君子,成为高尚的人,或叫“上等人”;不明事理的人就是小人,或叫下等人。当然也有读书为做官的。读了书不一定能做官,但做官一定要读书。读了书才能做个好官、清官、有为之官。

《论语》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为纪念他而记录的他说过的话,也有他学生围绕他的思想说的话,孔子的思想体系和精髓全在这本薄薄的书里。我们讲到过,孔子的教育是针对各个阶层的所有人,包括教育帝王如何施仁政,而更多的是针对人民的。人和民在古代不是一个意思,人是指士大夫或有较高身份的人,而民则专指庶民百姓。我想,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帝王的野心和欲望,但想使自己成为上等人的人不在少数。“上等人”就是“君子”。论语中许多话都是教人怎么样成为君子的。我本人从小就想成为君子,并且将近一辈子都在身体力行,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成为君子,或者,至少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努力。

从古至今,《论语》译本不少。除古译本外,现在书店架子上摆放的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据我所了解的,多数不适于普通民众,所谓注释类居多。于丹的读本较接近实用,但辞藻过分华丽,在欣赏她的语言天赋的同时,实际的指导意义和规范意义容易被忽略或掩盖。

我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把《论语》的条目按顺序列出译出,然后以我的理解加以阐述解读,这样就通俗易懂了,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看看,如能由此更明事理当好,如能由此成为君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