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话论语
6313100000006

第6章 里仁篇第四

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选择住的地方,以有仁德为好。选择住处不讲仁德,怎么能算是聪明的呢?

“孟母三迁”就是一个“里仁为美”的好榜样。常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一个乡风民俗淳厚的地方,你会觉得和谐,生活中很少发生那些污七八糟的事;到一个君子聚居的地方,你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增进教养,逐渐地也会成为君子了。设若居住在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你及你的后代就都有可能被污染,至少不会有什么长进。“里仁为美”其实也算不上是聪明,是一个简单的人生经验。

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人利用仁。”

孔子讲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不仁的人,不仁的人不安于贫困,为了改变现状,他们会不择手段。他们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因为他们常干坏事,干坏事就不会有安乐;第二种是有仁德的人,有仁德的人自己做到以仁待人、仁义行事就满足了,做不到就不安,这是独善其身;第三种是有大智慧的人,这样的人能够认识到施行仁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有长远的好处,所以他们不仅自己施行仁德,还教育,还推广,这叫兼济天下。这样的人既是仁人,又是圣人。以上三种人,我们要做哪一种?我的建议是,如果我们现在还没能力做到兼济天下,那就先来独善其身吧。大家都做到,天下也就归仁了。

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做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有仁德的人能够做到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不难分辨。难的是对待是非的方式和态度。有的人能做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仁人志士;有的人则只是躲在远处观阵,明哲保身,做不到挺身而出,不能够主持公道,这样的人谈不到仁德。

那么,明哲保身是不是就应该受到谴责呢?也不一定,还要看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氛围。解放初期的二三十年里,一旦发现小偷,大家会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甚至有被不小心打死的。不管谁做了错事,都会受批判。为什么大家都能挺身而出呢?因为能够得到社会的保护,包括舆论和制度。虽然打死人是个案,但整体形势向好,风气良好。在这样的条件下,施行仁德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拔一毛利天下,何乐而不为?以后则不然,现在也不然,正义非正义似乎正处于胶着状态,在建设法制社会的名义下,不允许群众动手,而法律又不能完整或强大到威震四方,这样一来,见义勇为者往往会受到伤害,甚至会受到二次伤害,比如被冤枉,被漠视,被从医院撵出或被****部门推诿等等,施仁的成本太大,造价太大,大到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的地步。这样,大家都以自保为目的,是非观念虽然明确,爱谁憎谁也心中有数,但就是不做也不说,这是施仁有阻力。在有阻力、成本过大的情况下,硬要让所有的人都去见义勇为,这也算不上仁德。

电视节目中,警察常常现身说法,规劝路人在没有决胜把握的情况下,不要与歹徒硬碰硬,设法报警。从爱护群众的角度讲,这也不失仁德。但是,社会秩序光靠警察就可以维持得好吗?事实证明不可以。特别是在宏扬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方面会有严重缺失。怎么办呢?一方面法律整治要严,对坏人要有足够的威慑力,要让他们拿出成百上千倍的成本来为他们的恶行负责。另一方面,要给见义勇为者更大的关心和补偿。重奖重罚,效果才好。我每常看到无数的街头清洁工在费力地铲除墙上地上的垃圾广告,伪证贩子大张旗鼓地在十字路口散发传单,心情就不顺畅。我们曾经把性病、血吸虫病、吸毒、****等许多社会顽疾一扫而光,怎么现在却像一个忍辱负重的老农民被街头无赖欺侮一样,打头捂头,打脸捂脸,唾到脸上用手抹一把,再唾再抹,就没有一点还手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氛围下,要向普通民众提要求,也不算仁德,甚至不算厚道。

那么,仁德不要了吗?要!先洁身自好,自己不做缺仁缺德的事,在不会引火烧身的情况下,批判和谴责不义之举。这也算仁德吧!也有人不信邪,惯爱扫荡天下不平,这是义士,算是大仁。

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假如有志于施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没有坏处,至少可以使自己成为君子。

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不摆脱。如果君子抛弃了仁德,那还算什么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餐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君子和仁德同在,君子一定讲仁德,说话办事都要以仁德衡量,不仁的话不说,不义的事不干,缺德的事更不干。

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不曾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也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其实,多数人都是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可是,孔子为什么说未曾见过呢?他老人家其实是嫌我们做得不够。

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什么人犯什么样的错误。看他犯什么样的错误,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这是教你知人处事的方法。察其颜,听其言,观其行,重点是观其行,看他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不端的人,离他远些。

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去死都可以。”

孔子已经被人尊称为圣人了,但他觉得自己知道的远远不够,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掌握更多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实际上,他掌握得已经很多,只是得不到实践中的普及和运用,他的主张难以贯彻实行,他不过是为此感叹而已。

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获得真理,施行道义,但又以自己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议事。”

常听说,有贫困大学生怕让人瞧不起,不敢认自己的父母。许多人都把贫困当耻辱,不断地装阔,都不对。有钱固然光彩,但不如有志。有钱容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还有的容易为富不仁,而有志则能成大事业,能有大贡献,当然也能改变自己的困境。如果你能立大志成大事而又不奢不骄,不吃鱼翅燕窝,不用一次性筷子,食唯求饱,穿唯敝体,用剩下的钱来做公益,做善事,那你就比谁都高尚,比谁都有道德修养了。即使一辈子没有成为有钱人,那也不可怕,攒不下钱,你就积德,德能庇荫后人。

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干。”

这话跟后来庄子说的“无为而治”差不多,不要刻意追求形式或迎合别人的议论,不要刻板。在仁和道的大框架内,怎样好怎样干。比如当官,能当就当,不能当就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要使用歪门邪道;能当好就当,当不好也不当,不要拖着赖着,徒落骂名。追求财富利益也如此,不好取的利益不取,不该取的也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这就是君子之风,是有仁德的表现。

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俗人关心故土;君子关心法度,俗人关心恩惠。”

君子志向高远,他关心社会发展,关心道德伦理;普通民众没有那么高远的志向,所以他只关心身边的事,关心自己的收入,关心老家的亲戚朋友。对于心怀大志的人我们应该赞扬,对于普通民众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人各有志,层次不同,志向抱负也不同。当然,普通民众能在关心自己和身边利益的同时也能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关心社会道义,那就更好。

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一般人做事,当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如同每个人吃饭都往自己的嘴巴里拨拉是一个道理。但你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捅别人,也不能不管不顾光是抢着吃而让别人挨饿。现在讲“双赢”,这当然好,即使达不到,也应有一个底线:别伤着别人。这样,你就不会遭致别人的怨恨和不满了。

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国,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以礼治国跟以德治国差不多。按照孔老夫子的意思,这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应该的。但是,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依法治国最管用。在以法治国的主渠道下,辅之以礼,辅之以德,这才算真正的仁政。公正执法也是仁,且是大仁。

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多学本领,多修炼自己,总会有你的立足之地,有你施展才能的地方。现在是多元社会,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地拓展,社会对人的接纳程度也大大提高,光是一个星光大道就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至于别人知道不知道自己,那不重要,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做出成绩,自然就有人知道有人重用了。

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对话。孔子对曾参说:“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是”。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就说了上面解释的话。孔子学说的基本概念里有忠和恕,也即后人所称的忠恕之道。孔子自己对忠恕作过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讲忠,思想境界要高,要针对广大人群做事,把你的目标变成公众的目标,把你的观点变成大众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恕。自己不做的事硬要别人做,这是霸道,自己不想做也不强求别人,这就是恕道。孔子被称为圣人,他自己也以救世者自居,所以,他站的角度就高,至于普通民众,我们可以简化一些:简单地讲,“忠”就是忠心,就是要做事认真;“恕”就是宽恕,就是忍让。

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的是钱财。”

为什么是通晓?因为看重。所以,我们也应把通晓当作看重来理解。君子遇事侧重道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是钱财。重利没错,但取利时义在前头,首先要正当。重利轻义不对,见利忘义更不对。

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慧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

这里讲的是自我完善。别人有优点、做好事,我们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别人有缺点,犯错误,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要把他们当作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是,有则改之。

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轻言慢语地说服,如果他们不听从,仍然要尊敬,不违抗他们的意志,该做的一定要做,还要做到没有怨言,不能产生怨恨情绪。”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年人身体不好,这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精神状况,也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办事不利索,说话不好听,这是常有的事。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观点一般都陈旧,有时也落后,他们的人生经验多,有时会被奉为教条,这就容易与下一代产生代沟。子女侍奉老人,又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常年累月,有的十年八载,双方发生一些不愉快甚至争吵都是不可避免的。怎么办呢?不能向长辈提要求,不能让长辈一定要按着你的意见来,可以说服,不能强迫。有的人在侍奉长辈时常因一些琐事发生矛盾,因为不洗手,因为吃剩饭、馊饭,因为一块抹布用了很长时间不舍得换新的等等都应避免。怎样避免呢?依着老的来。老少之间有代沟,也不平等,老的让你来侍候,是他或她到了需要别人侍候的时候,你侍候就是了,别争对错。所谓孝顺,不仅要孝,还要顺。孝还容易,你愿意常年累月侍候,已经说明你孝,而顺则很难。顺就是受委屈。受不了父母的委屈就叫不顺,你尽最大耐心顺着就是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唯其难,所以才强调。

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出去,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有明确的去处。”

人如鸟类,翅膀硬了都想往远处飞,远处有许多诱惑。考虑到年迈的父母,那就尽量不往远处飞,如果必须飞,那就要随时告诉父母你飞在了哪里,飞得怎么样。你让父母了解你的行踪,一可免去父母为你担忧,二是父母一旦需要你可以及时通知到。

这里所说的远游,不仅指距离,主要指时间。年轻人好高骛远,志向远大,还容易有侠肝义胆,偏好流浪。唯独对父母的需求和担心常常忽略。旧时条件有限制,杳无音信不可避免,现时有的人故意不与家人联系,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才衣锦还乡,这都不好。这说的还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更多的人简直就是在忽视,是不屑,是对你至亲至爱的人不管不顾,这就更不好。现在有首很流行的歌叫“常回家看看”,十分温馨,也十分正确。

20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惧怕。”

这话怎么讲?父母高寿,我们欢喜,这是花钱买不来的;另一方面,看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终久还是逃不掉自然法则,他们离去的日子越来越近,所以惧怕。我很推崇一句话,叫做“抓紧尽孝”。孝一日少一日,日后回忆起来尚能减少后悔。父母在世时竭力尽孝,实际就是在减少你自己日后的痛苦,预存资本而已。

21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言行不一致或空口说大话都会让人瞅不起。成绩和信誉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有的人惯于说大话吹捧自己,还有时拉大旗做虎皮,无非是想抬高自己,实际是欺骗,离他远些好。

22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错的不多。”

人有欲望,欲望无止境。吃饱穿暖是欲望,锦衣玉食是欲望,捞到很多钱财是欲望,掘取权力、包揽诉讼、左右公堂、干涉政令等等无不是欲望。但是,人又不能达到长生不老,即使所有的欲望都能达到,到头来也还是要赤条条离去。所以,人一定要有所节制,正当的要争取,不正当的要杜绝。这样,你就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不会因为不择手段而毁掉自己。

言语上的节制也是。孔子在不同场合常说要谨言慎行。谨就是要说话掌握尺寸,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没把握的也不说,伤害别人的话更不能说。能做到不该说的不说既是一种修养,也是对自己的保护。祸从口出,屡见不鲜。

23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在言语方面要谨慎,迟钝一些也无妨,而在工作上做事上一定要勤劳敏捷。”

毛主席给他的两个女儿取名字,就用了“讷”和“敏”两个字。君子作派。

24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狐朋狗友尚且一伙一伙的,何况君子。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社会的精英。社会的进步要靠精英来带动,来推动。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就来做君子,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来做君子。君子是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也是一面旗帜,旗帜下面应者云集。

25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侍候君主过于繁琐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过于繁琐,就会被疏远。”

事君的人少数,无非是大臣、太监、宫女这类,一般人不会有这种机遇或境遇,不必细究。侍候上级则是许多人常有的事。孔子的意思,不管是侍候君王,还是侍候上级,都要能做到精明利索,不要繁琐,更不猥琐。跟朋友相处也是这样,大家平等相处,以君子之风待人,这样最好。

我想,“事君不数”有个前提,那就是他碰到的是一个明君,是一个正派的首长。否则,“数”比“不数”更好,这当然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讲。古代不说了,现在有些首长们的秘书、司机等等侍候起他们的主子来都是事无巨细,比繁琐还繁琐。其他下级们大多也想繁琐,多数轮不上。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因为这样有可能得到回报,更大的回报。上有好焉,下必甚焉。这是首长们把风气带坏了,首长们应该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