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跨越喜马拉雅障碍
6317700000021

第21章 印度经济(2)

三、第二代财团的政治态度与老财团的区别

除安巴尼外,多数财团首脑与全国性政党的关系不深。安得拉邦的纳格尔吉拉、哈里亚纳邦的穆汉?莫贾尔、德里的兰巴辛、卡纳塔克邦的马尔雅和泰米尔纳杜的TVS都是从事专门的行业,并集中在特定的地区。他们不想过问全国的政策和全印度制造业的发展。这和老财团不同。他们多数宁愿拉拢地方政党,而不是结交全国性大党。当老财团,特别是马尔瓦利种性财团,从支持国大党转向支持印度人民党时,安得拉邦的卡曼斯、卢亚、卡纳塔克邦的沃克利格和林格亚特、泰米尔纳杜的切契等资助地方政党。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由甘蔗生产者转化而来的糖业资本家与地方政党有很深的联系。而古吉拉特邦一个世纪以来就是马尔瓦利和贾因等大财团的重要基地。

老财团与新财团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在许可证时期得到更多的控制利益。因为它们能结交全国性大党,起先是国大党,而后是印度人民党。后者在老的体制下积累资本是在农业、贸易、公共工程等方面,但他们的发展受到工业许可证制度的约束。他们不仅强烈要求改变老体制,而且不担心与外国公司合资和为出口生产。他们从事电子、药品和卫生、食品加工(包括制糖)、纺织和服装、化学、石油化工、水泥、饮料和旅馆业,因此新财团支持经济改革,并希望通过全球化扩大经营。而莫迪、辛哈尼亚、班古尔、萨拉巴依则没有准备好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或面对全球竞争。他们大部分只关心国内市场,忽视出口。新的自由化之风开始表明,印度许多自命不凡的企业家族不像在20世纪70―80年代在封闭市场中那样强大,他们的企业显得没有生气。印度经济改革设计者曼莫汉?辛格1994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的欧洲货币会议上说:“老一代企业家与新一代企业家明显不同,他们怕自由化,新一代企业家则如饥似渴地抓住机会。”

四、信息技术财团的崛起和抓住知识经济机遇的老财团继续腾飞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西方信息技术蒸蒸日上,快速的信息成为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光靠发达国家电脑软件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美国硅谷的印度人与祖国的联系使印度企业捕捉到商机。因为软件业主要靠智力投资,所需资金投资少于其他行业,非常符合印度国情,于是软件企业在印度悄然兴起。1985年拉?甘地总理提出“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大力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从拉?甘地至今,印度政府换了7届,信息技术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由于印度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软件和服务得以在西方市场上捷足先登,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大部分印度软件公司创始人来自中产阶级,以他们所受高等教育学到的技术知识或专业生涯作为智力资本,吸收国内外风险资金,通过不断创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学者CarolUpadhya称他们是新的“跨国资产阶级”。

顶尖的人物有阿杰姆?普雷姆吉(Azim Premji)和穆尔萨?纳拉亚纳(NRNarayanaMurthy),其他还有萨蒂阿姆计算机服务公司(SatyamComputerServicesLtd)董事长拉马林加?拉贾(Ramalinga Raju)、HCL 公司的董事长希夫?纳达尔(Shiv Nadar)以及在印度创业的非居民印度人。

阿杰姆?普雷姆吉被视为“印度的比尔?盖茨”,10年前,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商人。自从维普罗技术公司(Wipro Technologies)的股票1999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上市,阿杰姆?普雷姆吉也成为印度的首富。他拥有该公司84%的股份,连续5年被列入《福布斯(Forbes)》10亿美元以上全球富豪名册,2004年以100亿美元财富,列入印度40名富人的第二位,仅次于拥有112亿美元财富的英籍印度人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Mittal)。维普罗技术公司2004年4月16日市值为3781.2亿卢比,2003―2004年度信息技术加其他产品收入为12亿美元。其实力在于向客户提供终端对终端的整套服务解决软件、多种文化劳力和对业务流程质量的保证。所开发的6标准,能向客户提供时间、成本和质量利益。它通过在国内外的164个服务中心、125个站和42个地区办公室为40000名客户服务,在英美设立了全球指挥中心和网络运营中心。维普罗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十大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之一。2004年底,员工包括服务中心Spectramind公司的员工在内,达37000人。由于维普罗的技术质量优势和长期与微软(Microsoft)合作,IBM把它列为该公司唯一的非美全球竞争者。

穆尔萨?纳拉亚纳是信息系统技术公司(Infosys)的董事长,已连续4年被印度12所管理学院的学生评为印度最佳企业家。信息系统技术公司于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为30亿美元,2004年3月达120亿美元,5年中增加90亿美元。同期营业额从1.21亿美元增至10.626 亿美元,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基金和股票持有者)占其股份资本的50.45%。至2004年底员工总数为32000人,25岁以下的占53%,有4500人持有美国H1B签证。这是它的一大优势。它在海外有30个办事处,雇用来自33个国家的300名专业人员(不包括在澳大利亚的250名)。客户有379个,其中年合同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31个,合同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个,有两家达5000万美元以上。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代全球信息服务大公司。据美国《商业周刊》调查,信息系统技术公司被列入2003―2004年度世界最佳100家信息技术公司的第27位。与它相比,微软尽管营业额为356.08亿美元,增长率为13.5%,仅居第49位,维普罗技术公司居第65位。

另一方面,老财团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积极向软件技术、电信、能源和生物技术投资也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突出的是安巴尼财团和塔塔财团。两家仍保持在财团前列。

迪鲁巴伊?安巴尼于2002年7月6日去世,生前在化纤、石油化工、石油提炼、石油开采、电信、电力、金融服务、对外贸易、生命科学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油和电力是印度紧缺的能源,电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和生命科学属于新经济领域。财团的收入已从过去全部来自商品转变为1/3来自石油产品零售和服务业。2004年1月14日上市的8家公司的市值达10052.2亿卢比。目前总资产为9900亿卢比。超过塔塔财团和A.V.比尔拉财团的目标早已实现。其子穆克希(Mukesh)和安尼尔(Anil)以64亿美元财富,被《福布斯》杂志列入2004年10亿美元以上全球富豪名册第65位和印度富人第3位。近几年里拉安斯工业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td)继续上升。

2002―2003年度的销售额为7368.8亿卢比,排名仅次于国营印度石油公司,居全国大公司的第2位。2003年以113.277亿美元收入被《财富(Fortune)》杂志列入世界500强的第482 位。

在古吉拉特邦的贾姆拉格尔(Jamnagar)的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能力达年产3300万吨。它在孟加拉湾有两个天然气田,现正从国外获取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在也门深海第九区有20%的开采权,在阿曼的一个深海区进行勘探,并寻求从卡塔尔、伊朗、沙特阿拉伯、非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获得勘探和开采的机会。里拉安斯工业公司2002年收购国营印度石油化工公司(IPCL),2003年收购国营电力公司(BSES),并将后者改名为里拉安斯能源公司(Reliance Energy)。该公司在马哈拉施特拉、古吉拉特、泰米尔纳杜等邦和德里所建电站的发电能力共计2500兆瓦。在电信领域:里拉安斯信息网(Reliance Infocom)已铺设7万公里光缆,连接全国115个城市,到2006年将扩展到8万公里。它还以2.11亿美元收购FLAG Telecom的海底光缆。

2004年底,里拉安斯电信公司(Reliance Telecom)拥有1030万移动电话订户,占全国电话机总数9300万个的1/9。它计划再投资2400亿卢比(合54.8亿美元),到2005年底为固定电话达不到的40万个农村和5700个镇的6.5亿人服务。在金融领域:1997年1月该公司在国外成功地发行为期100年的债券1亿美元和30年期债券2.14亿美元,创亚洲有史以来的记录。这使它跻身于IBM、可口可乐(Coca Cola)和迪斯尼等发行世纪债券公司行列。

安巴尼财团2010年的销售额指标为400亿美元。

塔塔财团的现任首脑拉坦?塔塔(Ratan N.Tata)的管理风格与J.R.D.塔塔不同,他加强了总部集权。199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财团经营的11个领域合并成7个领域,即原材料、机械(包括汽车、机械产品和机械服务)、能源、化工、消费品、计算机和电信及服务(包括旅馆和房地产、金融、海外活动和其他业务)。84家公司合并成68家公司,以塔塔钢铁公司(Tata Iron andSteel Company Limited)和塔塔汽车公司(TataMotors)为旗舰公司,新建一家石油勘探公司(Hi-Tech Drilling Services India Limited)。亏损的塔塔油脂公司(Tata OilMills Company Limited)则让印度斯坦利华公司(Hindustan LeverLtd)兼并。在国内外市场推出统一的“塔塔品牌”。目前塔塔财团的资产估计为7 000亿卢比。

进入21世纪,塔塔财团紧锣密鼓向新经济领域进军。它原来就有好几家信息技术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imited)、塔塔优利公司(Tata Unisys Limited)、塔塔电信有限公司(Tata Telecom Limited)、塔塔――爱尔克西有限公司(Tata Elxsi India Limited)等。在1991年以前它们在塔塔财团内都不算大公司。为了向新经济领域发展,拉坦?塔塔说:“商业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生存危机。我们要跟上信息时代的潮流,我们要加强我们的业务。我希望由懂得知识经济相关的金融、生产和商业的管理层取代旧体制管理层,使各公司接近客户和供货商,以降低成本。为了在全球化环境中生存,你要么采取这种态度,要么让公司关闭。”

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是印度信息技术的摇篮。它最早利用政府鼓励出口软件享受进口计算机的优惠,发展迅速。印度许多软件公司的创办人都曾经是它的员工。软件和服务出口年年位居榜首,在2001年兼并国营计算机公司CMC、2002年兼并国营电信公司VSNL后,2002―2003年度软件和服务出口创10亿美元记录,2003―2004年度达11.98亿美元,2004―2005年估计将超过20亿美元。但它积累的财富却远低于居第3位的维普罗技术公司和居第2位的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原因是它的股票以前没有在国内外上市。直到2004 年7 月29 ****才首次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至8月5日认购量就达5.718亿股,超过发行量5 545.2万股10 倍,每股价为850~875卢比。此举使它迈向信息技术公司市场资本化的顶端。2003―2004年度公司总收入为712.27亿卢比,净利润为161.24亿卢比,比上年度增长47%。营业额的60%来自金融业和制造业软件。它所提供的软件和服务,从面包和牛油的应用开发、设备维修和测试、工程服务到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包占最大份额,是信息系统技术公司、维普罗技术公司和萨特阿姆计算机服务公司总和的1.5倍。2005年它将在系统整合、基础设施管理和咨询业务方面与跨国公司达成更大交易。它的成功表现在大项目的客户多,2000万美元以上和5000万美元以上的客户分别有16家和4家。它以多方面的实力在海外掀起收购浪潮,在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巴西和乌拉圭建立了开发中心。至2004年底,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共有员工43681人,2005年至少将再增加员工7000人。它已成为财团的三大支柱之一。VSNL在国内的光缆长36000公里,技术上达到为320个城市服务。它与新加坡电信公司合建的海底光缆长3100公里,连接金奈(Chennai)和新加坡,通过新加坡的光缆再向其他国家延伸。塔塔互联网可开展钢铁、汽车、旅馆、零售和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至2004年底塔塔电信公司拥有282万电话订户。

塔塔财团的另两大支柱:塔塔钢铁公司和塔塔汽车公司的跨国经营也取得重大进展。塔塔钢铁公司在境外的合营企业和兼并活动着眼于获得原料。它在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收购钢厂,在斯里兰卡收购钢丝厂。塔塔汽车公司的境外投资目的在于扩大汽车市场。2004年该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韩国大宇公司(DaewooMotors)的重型商用车厂,该厂年产2万辆,占韩国市场的25%。最近又在西班牙一家巴士制造和设计公司(HispanoCarrocera S.A)中获得21%的股份,该公司占西班牙巴士市场的25%,巴士还销往其他国家。这显然有助于加强塔塔汽车公司的全球化。

与安巴尼和塔塔相比,A.V.比尔拉财团的位次则有所下降。艾迪泰雅?比尔拉(Aditya Birla)是比尔拉家族中最杰出的企业家。他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建立了15家合营企业,可惜英年早逝。其子库马尔?曼加拉姆?比尔拉(KumarMangalamBirla)继任首脑时年仅28岁。但他说“我不是父亲的影子”,他的智囊团已经年轻化。

他们对原有企业进行重组,将相同的业务合并,以达到世界级规模。例如,印度斯坦铝公司(Hindalco)兼并澳大利亚的MountGordon和Nifty铜矿后,自己拥有的铜矿将占炼铜需要的40%。在Dahej 的铜厂生产能力将扩大一倍,达500000吨,为世界最大规模之一。印度斯坦铝公司与印多尔公司(IndoreWire)合并后,2003―2004年度营业额达800亿卢比,税后利润达100亿卢比。印多尔公司和加拿大铝公司(Alcan)的合营企业Utkal Alumina,正在奥里萨邦开采铝矾土。旗舰公司Grasim Industries 收购了拉森和托布罗公司(Larsen&Toubro)的水泥部门,使水泥生产能力达3100万吨,在全国水泥生产中数一数二。印度人造丝公司(Indian Rayon)花23.6亿卢比买断了世界驰名的英国马杜拉(Madura)上衣公司的7个品牌的使用许可证,销售和制作所有权,以扩大它在世界时装市场上的知名度。从21世纪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出发,它兼并了美国电子学习产品与服务公司(Learning Byte)。但A.V.比尔拉财团对信息技术的投资远落后于塔塔和安巴尼。年产900万吨的曼加罗尔石油提炼厂由于亏损卖给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2004年曼加拉姆?比尔拉以35亿美元个人财富被《福布斯》杂志列入10亿美元以上世界富豪名册第147位和印度富人的第四位。他仍被视为当代印度企业之星。世界经济论坛邀请他参加2005年6月24―28日在瑞士采尔马特(Zermatt)举行的40岁以下世界年轻领导人论坛。《福布斯》杂志说他是唯一经营纯商品的富人。

五、当代大财团对印度经济的影响

现在私营大企业在信息技术、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水泥、化纤、汽车、铝、制药等领域的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的5%。他们引领印度经济向服务大国迅速发展。由于他们对电信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软件,印度的信息技术才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全国50万公里光缆中有一半是大财团铺设的。2003―2004年度软件和服务出口值125亿美元中,最大的20家企业的出口值为95.77亿美元,占83%;头5家的出口值为40.305亿美元,占32.3%。它们是塔塔咨询服务公司,11.989亿美元;信息系统技术公司,10.26亿美元;维普罗技术公司,8.541亿美元;萨蒂阿姆计算机服务公司,5.386亿美元;HCL公司,4.129亿美元。

在信息技术、金融、文化、教育和医疗等服务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服务业成为印度经济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印度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0―1991年度至2003―2004年度,在GDP的比重中,农、林、渔从占30.93%降至22.2%;工业从占25.38%降至21.7%;服务业从占43.69%增至56.1%。服务业所占比重大有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私营大企业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印度跨国公司的有20家。它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超过中国企业。新的信心来自技术和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公司的境外投资额仅次于国营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它们的兼并活动聚焦于客户的业务以扩大新市场和进入技术新高端。最近HCL技术公司兼并德意志(Deutsche)银行的金融信息服务就是为了进入这一领域。另外,私营大企业在药品、汽车及零件和电子产品的境外投资和兼并活动也扩大了。兰巴辛药品公司在美国有5家公司,在加拿大、巴西、秘鲁、中国、泰国、南非、葡萄牙、荷兰也有分公司和子公司。维迪康继在意大利与一家压缩机公司Vecchi Compressor合营后,最近又兼并了法国汤姆森(Tomson)集团在意大利阿纳尼(Anagnani)的显像管厂,该厂年产300万支显像管。哈佛商学院教授塔伦?康纳在比较中国和印度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时说,两国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程度和性质是不一样的。中国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深深地介入经济活动。中国的大公司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而印度政府只充当配角,政府不是最佳公司获得成功的直接原因。实际上是印度的公司帮了政府,它们充当使者向政府机构传播最优惯例。印度的自由市场使供需信息畅通无阻,公司的管理水平非常接近世界水准,印度新兴的跨国公司靠的就是这种基础。

另一方面,印度财团的现代化和壮大并不能避免家族的分裂,就如同不能避免财团之间的竞争一样引人注目。继2003年巴贾吉兄弟闹分家之后,2004年又出现两起特大风波。2004年7月3日比尔拉家族成员M.P.比尔拉(Madhav Prasasd Birla)的遗孀Priyamvada Birla去世,膝下无子女,她的遗嘱将全部财产交给好友Lodha家族掌管,打破了马尔瓦利种姓财产不传给非家族成员的规矩。M.P.比尔拉集团拥有500亿卢比资产。1990年M.P.比尔拉去世后,Priyamvada Birla接管的公司有Birla Corporation,Universal Cables,Birla Ericsson Optical Ltd,Vindhya Telelinks,Indian Smelting&Refining,Hindustan Gum&Chemicals 和Birla-DLWLtd,在水泥、光缆、汽车配件、黄麻和铁金属制品方面具有可观的实力。仅比尔拉爱立信光缆公司就有年产光缆41984公里,带状电缆11566公里的生产能力。她还投资于医院和学校。以B.K.比尔拉为首的家族全体成员决心打一场官司,宁愿将遗产全部捐给慈善机构也不愿让R.S.Lodha得逞。2004年11月,安巴尼兄弟闹分家的新闻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迪鲁巴伊在世时的家庭和睦已不复存在,引起股市震荡。由于里拉安斯工业公司占股票市场敏感指数的12%,全国每4个投资者中就有一个是该公司的股票持有者,其未来的表现对整个资本市场有很大影响。印度财政部长不得不出面要兄弟二人关起门来尽快解决矛盾。看来,不管财团的业绩多么好,都无法避免家族统治引起的分裂。仔细研究,家族统治往往到第二代就出现问题,维持到第三代的很少,因为后代的价值观与创始人不一样。导致家族分裂的原因很多,自由竞争规律要求冲破家族统治或许是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南亚学会顾问。长期从事印度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垄断财团》(合著)、《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合著),《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合著)、《转型中的印度经济》(合著)、《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合著)。主要论文有《印度的科技能力及其发展》、《印度软件何以发展迅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