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跨越喜马拉雅障碍
6317700000031

第31章 印度对外关系(2)

二、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1966年1月,英?甘地出任印度总理。她的外交政策主张是坚持不结盟,维护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决策自主权,在大国外交中追求国家利益。

苏联借助国际局势缓和的形势,积极推行南下战略。苏联指望搞好同印度的关系,以扩大其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加强同美国进行对抗和较量。苏联通过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军事援助以及介入地区冲突逐步向印度进行渗透与扩张。印度怀着自己的目的谋求同苏联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它们是:防止和消除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威胁;阻止大国进入南亚地区和印度洋等地区,确立印度的地区领导地位发挥决定性作用;借助苏联的援助,建立所谓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借助苏联外交上的支持,发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1969年是印苏关系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3月中苏边界冲突之后,苏联需要印度作为坚定的盟友来对付中国的“威胁”。先是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访问印度,希望得到印度的同情与支持。接着5月柯西金借出席印度总统的葬礼之机,要求英?甘地支持苏联对中国的斗争。格列奇科和柯西金都强调来自中国的威胁,向印度发出了这样的信息:没有一个邻国,特别是尚未解决边界争端的印度,能够避免同中国发生冲突的危险。6月初,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印度是争取的主要目标。英?甘地在印度国会表示,该项建议是讨论亚洲国家的经济协作,符合印度发展经济合作,加强亚洲国家的经济的政策。所以印度积极响应,将根据自己一贯的立场行事。6月下旬,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对该倡议表示“感兴趣”。其实,印度只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有热情,而对集体安全体系兴趣不大。此时有三件事刺激了印度。其一,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其二,中巴决定建立一条高速公路,通过阿克赛钦地区把两国联系起来。其三,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持强硬立场,并把印度称为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工具。

进入秋天,苏印双方确定了自己面临的主要威胁。苏联认为中国是它的主要威胁,印度则认为巴基斯坦是它的主要威胁。两国承诺他们建立密切关系,是为了共同对付中国和巴基斯坦。然而,此时他们并不准备用条约或协定来明确这种承诺。对于印度来说,它要保持不结盟的形象,还要保留可能改善同巴、中关系的选择。苏联的如意算盘是继续离间巴、中关系,限制和制约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政策。9月,柯西金与英?甘地曾进行一次被柯西金称为“有益、重要、必要”的会谈。同月,印度外长访苏,苏联领导人向他表示,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不是防御性条约,而是亚洲合作和放弃武力的体系,印度外长称苏联的“亚安体系”与印度的想法“极为一致”。10月,印度国防部长访苏。1970年5月,印度外长再度访问苏联。这两次访问都以“中国威胁”为主题。9月下旬,印度总统吉里访问苏联11天。苏印双方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10月,英?甘地在出席联大途经莫斯科时停留3小时,会见了柯西金。两人交换了关于中印边界地图的观点,英?甘地希望苏联接受印度的要求,修改地图。

1971年8月9日印度和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前几个月一系列的事件推动了这一条约的签署。如:美国在印巴危机和战争中偏袒巴基斯坦,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军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开道,中美两国关系解冻进程加快。印苏条约具有浓厚的军事同盟色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每一方庄严宣告不缔结也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联盟”;“缔约双方每一方保证不对另一方进行任何侵略,并且不容许利用自己的领土来进行可能对缔约另一方造成军事上损害的任何行动”。条约特别强调“缔约双方每一方保证不向参加与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安全”。在和平友好条约的掩护下,苏印加紧了在军事上的联系。印度官方表示,一旦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印度可以立即得到来自苏联的全力支持。在印巴战争中,塔斯社公开表示苏联对此“不能漠不关心”。条约签订后,印苏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它们共享********、意识形态和经济往来的利益,建立了特别的战略安全联系。这种亲密关系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印苏建立特殊关系后,印度的不结盟外交开始变质,越来越受到质疑。英?甘地辩解说,不结盟的坚定性让位于适应性的含糊,如果或者当国家利益迫使我们这样做的话。

1972年4月,印度外长辛格访苏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与接待。他同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单独举行了“热情真诚”的会谈,并在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对于印度来说,辛格的访问意义重大:第一,苏联承诺在苏联改善同巴基斯坦关系时,印度仍将得到苏联支持。第二,双方讨论中,苏联表示要调停印巴关系,有意搞第二次塔什干宣言。在印度反对后,联合声明中称和平解决印巴争端的途径是“通过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方政府的直接谈判”,表明苏联放弃了从中调解。1973年7月初,印度国防部长访问苏联寻求更多的援助。11月下旬,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他称苏印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典范,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年轻的民族国家如何安排与发展关系的样板。勃列日涅夫在印度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深入和全面讨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印度对此低调处理。印度虽然需要苏联这样的盟友,但不想盲目支持苏联的政策,因为印度认为这可能导致苏联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排外的超级大国。

1974年印度进行首次核爆炸,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南亚局势发生变化,给印苏关系也带来某种冲击。苏联驻印大使应召回国“磋商”。苏联意识到,印度因此会减弱对自己的依赖,南亚平衡政策更难推行。8月苏、美、英一起对印度进行裂变材料和特殊设备的禁运。苏联对巴基斯坦的建立南亚无核区的建议感兴趣,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也改变了过去明确支持印度的立场。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印度外长辛格9月访问莫斯科。双方对它们之间的友谊以及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其他领域的合作表示满意。

1975年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率领,包括海空军司令的庞大军事代表团访问印度。双方讨论了与印度安全有关的各个方面及印度安全环境的最新发展。联合公报称,苏联同意扩大同印度在国防生产领域的合作。印度要求苏联提供先进的技术以生产改进型的米格飞机,加速飞机生产的印度化。

苏联答应增加对印度海军的援助,出售潜艇,还提供更多的坦克。1976年英?甘地访苏。她说此行的目的一是向苏联领导人解释印度的对华政策,保证这种政策不会威胁苏印关系的发展,更不会损害苏联的利益;二是寻求印、苏之间新的更高水平的合作形式和苏联的支持。苏联邀请英?甘地访问也有明确的目的:一是要英?甘地保证对华政策的改变不会影响苏印关系的发展;二是指望通过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加强两国关系,寻求印度积极支持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三是向第三世界,特别是不结盟国家证明“苏印合作提供了”国家关系的新“模式”,即“和平、合作、理解和睦邻友好”。在访问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英?甘地说:“我们在讨论国际问题时不可能离开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当记者问到苏联领导人不同意印度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时,她回答说:“我不这么想。因为这不是同苏联友好中的问题。我想苏联领导人理解我们的立场。”英?甘地的访问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但又保持了处理同中国关系的独立政策。

三、人民党政府推行继续与苏联友好合作的政策

1977年3月印度大选,人民党获胜执政。人民党批评英?甘地为了加强与苏联的关系,牺牲了同其他国家的友谊。人民党领袖德赛表明新政府将不同任何国家建立特殊关系,推行“完全”“纯正”的不结盟政策。这样,印苏之间经历了彼此重新适应的过程。苏联过去对人民党的印象不佳,指责德赛是****,代表富人的利益。如今人民党执政了,苏联仍要把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摆在首要位置。

1977年4月下旬,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问印度。在会谈中,他竭力维护1971年苏印友好条约的积极方面,指出它不会损害印度同任何第三国的关系与利益,强调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三个协议,继续推进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合作。苏联答应向印度提供3亿―3.4亿美元为期20年的长期贷款,年利为2.5%。葛罗米柯的访问缓和了人民党对发展两国关系的疑虑。联合声明称,“双方对两国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决心本着1971年条约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此时,人民党政府已意识到,虽然英?甘地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印度对苏联的依赖,但要摆脱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而且如果摆脱了,对印度也是不利的。人民党新政府表示不会放弃条约,只是不要过分强调同苏联的友好关系而失去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善意。10月下旬,德赛总理访问苏联。他向苏联表明:尽管印度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但不会影响对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勃列日涅夫强调印苏条约不会影响和妨碍印度发展同任何第三国的关系。这样双方消除了疑虑,达成了谅解。他们表示将竭尽全力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5日德赛在广播演说中强调,印苏关系表明国家之间不论大小、政治制度的差别,都能结成友好关系,并且能经受变动与时间的考验,“我们彼此尊重,已经建立起为和平事业而合作的桥梁。我们是一种友好关系,任何人都不必害怕,是任何两个国家都能相处的榜样”。26日两国领导人发表共同宣言,宣称印苏友好条约有利于世界和平事业,是国家之间在不同领域紧密合作的最有效的榜样。德赛从苏联回来后,在议会就访问苏联发表讲话,强调尽管两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不同,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差距,但不影响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他相信推进互利的双边关系的精神与原则有利于两国关系继续发展。以后的实践表明,苏联继续是印度军事装备的主要供应者、贸易的主要伙伴以及核能利用的合作者。

1978年3月,苏联空军司令访问印度,答应向印度提供米格―23,允许印度生产米格飞机。5月印度国防部长访苏,讨论印苏军事合作。印度决定向苏联购买飞机,苏联答应提供信贷和技术转让,以支持其加强国防的努力。9月,印度外长瓦杰帕伊访问苏联,主要是向苏联解释不同于国大党的政策和了解苏联对此所持的态度,还商讨了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中美积极准备建交以及中日签订和平条约等问题。瓦杰帕伊向苏联表明,印中关系正常化的任何举动都不会损害苏印关系。印度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是印度同邻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所采取的行动只是前政府政策的延续。瓦杰帕伊再次拒绝了苏联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双方发表的共同声明称,两国将在1971年条约和1977年10月的共同宣言的指导下,继续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声明重申印苏关系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如何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榜样,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

1979年3月柯西金访问印度。这是他第7次的访问。双方在会谈中对两国之间富有成效的友好合作关系表示满意,愿意为扩大与加强两国关系做出新的努力。访问结束时两国签署了为期10―15年的长期经济合作纲要以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合作协定。在联合声明中称,“加强印苏在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的关系是两国外交政策的不变因素”。双方认为不结盟运动是国际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对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的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柯西金在同印度领导人的会谈中以及在国会的演说中都严厉谴责中国,竭力挑拨中印关系,说什么中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采取军事行动来教训印度,如同教训越南一样。但是德赛很少提及中国,并表示要继续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进程。6月,德赛访问苏联,双方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和中印关系。勃列日涅夫攻击中国对外侵略、加强军备和喜欢教训别的国家,中国的行为使亚洲局势更为动荡和复杂,对亚洲国家来说是严重的威胁和危险。德赛则以中国的霸权主义野心等言辞附和莫斯科。

四、苏联入侵阿富汗国大党政府的尴尬

1980年1月印度大选,国大党获胜,英?甘地重掌政权。苏联支持英?甘地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推行计划经济;敦促她警惕和抵制美国和中国离间苏印关系的企图与努力。此时,摆在英?甘地政府面前最紧迫的外交课题是如何处理苏联入侵阿富汗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她不能承认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合法性,但不能在外交政策中明确表示,更不能、也不想公开谴责苏联。印度的态度与主张是:反对一切外来干涉,但称苏军进驻阿富汗是应阿富汗政府的“请求”,是为了反对外国的干涉;支持阿富汗人民自己解决他们内部的问题;同苏联的政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加入反对与谴责苏联的国际行动。印度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公开谴责苏联入侵和占领阿富汗的非苏东集团的国家,在历次联合国大会表决要求苏联无条件撤军的议案时都弃权(印度在联合国的行动满足了苏联的期待,但严重损害了自己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形象);印苏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分歧不能妨碍两国发展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反对美国援助巴基斯坦,阻止美、中、巴再次结成反对苏、印的轴心。

1980年2月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赴新德里同印度外长拉奥详细讨论阿富汗问题。葛罗米柯强调,外来的干涉是造成阿富汗麻烦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阿富汗国内冲突双方互相调整自己的要求,但外来干涉使局势更加恶化,问题无望解决。印度则有自己的观点,做出了不同于苏联的解答。双方未能就解除阿富汗危机达成共识,但都认为必须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苏联要求印度改变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对此,英?甘地回答:“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方”。但是她又强调印苏在重大问题上的共识“超过了我们的分歧”。英?甘地的心态与行动是矛盾的。她主张苏军撤离阿富汗,但对国际社会迫使苏军撤离表示忧虑。她害怕苏军撤离后喀布尔出现反苏政权,造成阿富汗更加动荡。6月上旬拉奥访苏。苏联要求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拉奥明确表示印度的目标与能力都有限。在联合声明中,关于阿富汗问题没有特别的表述。中旬拉奥公开表明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说我们不赞同外国军队在另一个国家的出现和驻扎,阿富汗应维护它的主权、独立和不结盟,必须停止外来干涉和影响阿富汗,全面政治解决,印度将尽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种政治解决。几天后,拉奥称印苏在阿富汗问题上有不同的立场,但这种分歧不会对两国关系的发展造成阴影。他担心苏军在阿富汗的继续存在会带来进一步****,呼吁政治解决问题。

1980年9月底至10月上旬,印度总统访问苏联。此时印度更为关注的是波斯湾局势。印度怕石油供应中断,要求苏联提供能源。在联合声明中双方表示决心继续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巩固国际缓和带来的利益、加强国际和平造福于全人类。12月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这次访问是在苏军入侵阿富汗一周年之际进行的。在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诸如两伊战争、波兰问题、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等,苏联需要印度的支持和配合。虽然勃列日涅夫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达到,双方没有就阿富汗问题发表共识,但签订了一系列扩大和加强双边合作的文件,涉及经济技术合作、贸易、文化教育交流等领域。

印苏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分歧并未妨碍与阻止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虽然英?甘地没有接受邀请到苏联参加1971年条约签订10周年的庆典,但双方互致贺电,充分肯定了经过时间考验富有成效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扩展,因为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和平与国际安全。1982年9月下旬英?甘地访问苏联,受到了苏联的热烈欢迎。在英?甘地重新执政的近5年中,印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继续增强,并依然维持特殊关系。但是,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分歧不能不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苏联需要印度的公开支持,而印度考虑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不想完全站在苏联一边,要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英?甘地政府采取偏袒苏联的立场与政策,有时还为苏联的侵略进行辩护,甚至要求尊重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但要求苏联撤军,主张政治解决,支持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英?甘地1984年11月遭暗杀,其子拉?甘地继任总理。1985年3月**********成为苏联的新领导人,提出外交政策新思维,全面调整外交关系。**********的新政策对印度来说意味着:苏联将减少对印度的支持与援助,而苏联的支持是印度对抗美、中、巴的战略依托;苏联是影响美国、中国同印度关系的重要外部因素。苏联退出南亚,为印度改善同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减少了外部障碍;印苏关系的某种程度的疏远,更确切地说不像以前那样密切,降低了印度在美国、中国对抗苏联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降低了美国和中国改善同印度关系的迫切性与积极性。面对国际和地区环境的巨大变化,拉?甘地政府采取新的对策,主要是:决定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维持同苏联的传统关系;继续推进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进程,争取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行平衡外交;寻求国际合作发展经济,加强防务能力,特别是争取美国的合作。

1985年至1989年,拉?甘地和**********进行了4次互访,中心议题是防务与经济合作。1985 年5月下旬,拉?甘地访问苏联。双方在会谈中表达了对阿富汗问题的不同观点。拉?甘地想知道苏军要在阿富汗呆多久,什么条件下愿意撤离。他强调苏军在阿富汗呆得越久,那里的局势会越紧张。**********表示,苏联军队决不会比阿富汗要求的多一天。26日的共同声明表示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保持两国的紧密关系。声明没有涉及阿富汗问题。1986年11月,**********首次访问印度。双方商定两国领导人举行定期接触,以形成对话与沟通机制。1987年7月拉?甘地第二次访问苏联,两国领导人达成十项原则,诸如和平共处、承认人的生命价值、不违反公共生活的基础、以理解与信任取代害怕与猜疑等。双方表示愿意就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保持密切接触。11月下旬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访问印度。1988年2月**********宣布从阿富汗撤军,从而清除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麻烦。7月上旬印度总统访问苏联,双方就影响国家利益的问题交换了意见。11月**********第二次访问印度,签署了加强经济、科技、能源、文化合作等文件。

1989年国大党政府被人民党政府所取代。新政府承诺继续加强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苏联国内政局发生变动,但**********表示两国政局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990年7月下旬印度总理辛格访问苏联。两国领导人在讨论克什米尔问题时,苏联主张印巴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与争端。苏联希望维持并发展同印度的友好合作关系。8月双方决定将1971年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延长20年。但此时苏联强调的是发展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而不再是条约中军事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如果印度同巴基斯坦或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不能指望苏联履行原条约中的承诺。尽管如此,苏联依然把苏印关系定格为特殊关系,同任何第三国的关系都不能相提并论。1991年中旬,印度外长访问苏联,双方重申1971年条约和1986年宣言。此时苏联已处于最后解体的前夕。

五、冷战后的印俄关系

冷战结束对南亚的战略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苏联消失后,俄罗斯主要关注国内问题和处理同美欧的关系以及巩固其在独联体的领导地位,无意也无力推行以往的对印政策。印度因此感到非常失落。为了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急需寻找新的盟友,印度认为美国是惟一的大国。印度需要美国的资金、技术以发展经济,也需要美国的武器装备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因此增强了扩大同美国安全领域联系的愿望。第二,美国适时调整南亚政策。考虑到苏印同盟已经消失,美国对巴基斯坦的重要性和美巴轴心的必要性开始低调处理。美国要遏制中国,需要印度的支持与配合。美国认为,根据中印关系的发展和现状,印度极有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理想伙伴”。印度一直认为中国是其安全的最大潜在威胁,中国的迅速发展将会对印度形成巨大的压力和竞争。为了对付来自中国的挑战,印度需要加强同美国的联系和接近。第三,印度外交要面对全球化和民主化,一方面要适应地缘经济优于********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与维护安全利益。这对印度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印度如何认识冷战后不结盟的内涵和应该推行什么战略,摆正自己的地位,界定自己的作用;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世界格局中,印度如何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建立在不结盟基础上的外交政策有利于加强国际地位、保障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继续推进同俄罗斯的传统关系,特别加强军事领域的合作,保障武器装备的供应,妥善处理昔日经济往来中的遗留债务问题,积极拓展经贸合作,加强核能与能源合作、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冷战后初期印俄双方都存在某种误解与猜疑。一方面印度感到有些孤立,因为它原来太依赖苏联的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和军备供应。另一方面俄罗斯对印度不断加强同美国的经济、防务和战略关系产生了疑虑。俄印关系一度冷落。俄罗斯向印度提供的武器装备明显减少。两国贸易急剧下降,由1991年的35亿美元下降到1992年的7亿美元。1993年1月叶利钦首次访问印度,他强调两国要建立有别于冷战时期的新的俄印关系。叶利钦称“过去的苏印关系明显带有共同对付美国和中国的色彩,现在这一切均已过去”,俄罗斯重视发展同印度战略盟友的关系,“但是决不会像冷战时期那样,把它看作是对付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张牌”。不过叶利钦强调印度是俄罗斯的“天然伙伴”。双方签署了《俄印友好合作条约》,以取代1971年的友好条约。新条约取消了具有军事同盟内容的条款,剔除了诸如“帝国主义”等话语。新条约为两国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伙伴关系设定了基本框架。叶利钦再次表示支持印度对克什米尔的立场。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债务问题达成某些共识,同意按1990年1月1日卢布对美元的国际汇率计算,这样印度尚欠俄罗斯150亿美元的债务。双方同意印度每年用10亿美元的实物偿还这笔债务,直至2005年。余下的债务不计利息,逐步付清。双方认为叶利钦的访问开创了两国军事、经济和科技全面合作的新篇章,特别是加强了军事领域的合作。

1994年6月底,印度总理拉奥访问俄罗斯。俄印签署了10项文件,涉及到扩大两国的双边关系以及地区与国际合作。年底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印。双方又签署了有关经贸,军事合作等方面的协议8项。两国高官的互访,把一度冷淡的俄印关系恢复到了当年苏印关系的水平。两国经贸开始增长,俄罗斯逐步恢复了对印度的武器供应,俄印关系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双方都有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合作基础和良好愿望。冷战时期印度是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现在两国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和新的国际秩序,反对由某一个大国来主宰国际事务和世界发展进程,反对美国的霸权政治。俄印都强调发展经济,两国以往的经济关系已为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奠定了物资基础。俄罗斯对印度的需要。它要印度在政治上的支持;在经济上加强双边的经贸关系;讨回印度的欠债;向印度出售军火,继续影响印度的武器的现代化进程;同印度建立稳定的关系以利于巩固南部边界的安全等。此外,印度是俄罗斯同美国,中国打交道的手中的一张王牌;俄印联合反对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俄罗斯在恢复自己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时,印度的不结盟身份,仍不失为可利用的一块招牌。印度对俄罗斯的需要。为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强国以及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它指望得到俄罗斯的全面支持;力图俄罗斯在印巴矛盾和斗争中站在自己一边;试图借助俄罗斯来牵制中国,以便形成对自己有利的战略格局;苏联时期援建的项目需要俄罗斯提供技术改造;印度的武器装备需要俄罗斯继续提供零部件;指望俄罗斯的帮助来实现军备的现代化和核计划。

共同的经济、军事以及安全战略的需要,使印俄两国关系重新密切起来。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美国政府对印度进行谴责,并根据1994年武器出口管制条例修正案对印度进行广泛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的心态与立场有别于美国。防止核扩散是美俄的共同立场,但是,印度是俄罗斯特殊的伙伴,俄罗斯要求印度签署不扩散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不公开谴责印度,也不进行制裁。

1998年12月,俄总理普里马科夫在访问印度期间表示继续致力于同印度的特殊关系,两国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军事技术合作协定、发展贸易、经济、工业、财政、科学技术合作的文件,并表示要加强在新闻传播、航空运输方面的合作以及人员和文化的交流,双方对和平、民主、法治做出承诺,反对暴力和分裂主义,双方主张建立新的公正、平等和稳定的世界秩序。次年3月,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了在俄罗斯的军事院校为印度培训军人的协议。两国建立了军事技术合作工作委员会。2000年6月印度外长访问俄罗斯,双方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决定在建立多极体系中进行密切合作。7月印度国防部长到俄罗斯集中讨论双方加强军事和战略伙伴关系。

六、印俄战略伙伴关系

****上台执政后更加注重发展同印度的关系,把加强同它的合作确定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最优先地位之一。俄罗斯认为,俄印发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加强亚洲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确保国际关系多极化的均势。俄罗斯决定加深与印度的传统伙伴关系,包括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2000年10月上旬,****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该宣言称:双方将不参加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政治―军事集团、其他联盟或武装冲突;也不参加任何侵犯对方独立、主权、领土完整或国家安全利益的条约、协议。俄印双方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最高级会晤,并且签订了政府间防务技术合作委员会议定书。为了加强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印俄两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举措。一是高层定期会晤,积极开展双边对话,加强政治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2001年11月上旬,瓦杰帕伊总理访问俄罗斯,双方重点讨论了经贸、军事技术合作问题。印方提出了信息、生物技术、核能合作的建议。****强调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已经建立,“这种战略合作不是诞生在纸面上,而是来自俄印之间的实际生活”。双方发表《莫斯科宣言》,重点阐述了两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俄罗斯答应印度援建一座核电站,两国决定进行和平利用原子能和外层空间合作。2002年12月初,****第二次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德里宣言》和反恐合作备忘录在内的8个文件。两国领导人决心强化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瓦杰帕伊强调战略伙伴关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2003年11月瓦杰帕伊再访俄罗斯。他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印俄之间政治、经济交往密切,在许多战略和地区问题上态度一致。目前,俄罗斯在太空项目上给予了印度很大帮助,而印度也积极参与包括石油项目在内的俄罗斯经济计划。通过交流和协商可以进一步促进这种关系”。2004年12月初****第三次访问印度。这是自2000年两国确定年度首脑会晤机制以来的第五次最高级会晤,这也是国大党重新执政后同****的首次会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声明,强调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两国签订了11项合作协议。联合声明和各项协议充分肯定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双方应该努力的方向。两国部长级互访频繁,并在相关领域达成多项协议。2003年6月两国建立反对恐怖主义的联合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共同的反恐战略,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是拓展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军火买卖到联合研发生产。苏联(俄罗斯)一直是印度军备的主要供应者。自1960年以来,双方的军火贸易达到330亿美元。2001年6月两国签署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军事合作协议。俄罗斯答应帮助印度开发空中防御系统。俄罗斯不但向印度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还要联合开发与生产零部件。针对印度对俄罗斯技术保密的不满,俄罗斯国防部长表示“考虑到双方新的国防合作模式基础上的战略关系,我们计划向印度转让最新的前沿军事技术”。现在的两国军事合作“已经从买卖关系发展为联合技术开发项目”。2004年****访印时,出席了印俄联合生产“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合资企业新厂房的奠基仪式,表明俄罗斯要加大同印度在联合研制和开发俄式新武器的决心。

三是推进经贸发展,开展能源、特别是开发核能、油气能源的合作。印度同俄罗斯的经贸关系相对政治、特别是军事合作而言严重滞后。2001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15亿美元。目前印度对俄罗斯的出口只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34%,从俄罗斯的进口只占进口总额的0.97%。俄罗斯表示要帮助印度开发核能,建立核电站以满足其能源需求。印度为保障能源的供应,积极参与俄罗斯的油气项目的开发。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称“在印度独立后的第二个50年,俄罗斯可以保证我们的能源安全”。****在记者会上说两国的能源合作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两国关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方表示,随着合作项目的展开,经贸联系可望扩大,争取2005年贸易额达到50亿美元。双方准备加强科技、特别是信息领域的合作。印度信息技术部长称俄罗斯是“硬件大国”,印度是“软件大国”,加强与深化在该领域的合作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印度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既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又有国内政治变动的制约。总体而言,两国关系发展相对平稳,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与加深。从最初的相互猜疑到签订带有军事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从冷战后一度低落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不断加强政治、特别是防务合作,拓展经贸往来,进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印俄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和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两国有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

如果它们能找到这些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理解,可以维持并继续增强友好合作的关系,但是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时仍需要克服不少障碍。

作者简介见作者前文。

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