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孩子慢慢来,你要的岁月会给你
6318100000012

第12章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2)

“是吗?”

“当然,这些石头和水泥,沙子搅在一起,最终变成了建筑物,我们住的楼房就是这样盖成的。”

“那我有了足够的石子,就可以盖个不错的楼房。”

“理论上是这样的。”我笑了,孩子对石头很有兴趣,走在路上,不去注意精彩的事,却对普通的石子爱不释手。在大人眼里一钱不值的东西,在孩子的眼睛里,却价值万贯。

他不仅平时喜欢石子,每到一个地方,还要寻找很多稀奇古怪的石头。寒假时候,带孩子从北方去海南度假。下了飞机,他就被南国风光所迷醉,蓝天,白云,高大的椰子树,棕榈树,还有蓝色的大海,叫他应接不暇,但他的兴奋点还没有离开石头。

在海边,孩子一眼就看见一块非常奇特的石头,它是白色的,有巴掌那么大,扁扁的,一面非常光滑,另外一面有很多花纹。孩子就像看见了百年不遇的宝贝一样,接着拿起石头仔细观察。

“我要把这块石头带到学校里,给同学们看。”

“不要,我已经买了很多纪念品,这块石头太沉,咱们行李没有地方放了。”

“我一定要带走它。”

“我们扛不动怎么办?”

“没事,我会抗走所有的行李。”

“好吧。”看着孩子对石头的兴趣那么大,有些心软,我发现还没有真正地了解眼前这个满脑子都是奇思怪想的孩子,但我还算是尊重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他得寸进尺,每当我们到了一处海滩,他就捡很多石头,到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他捡的不止一块石头,而是一堆,一堆石头的重量是什么概念?最要命的是要肩挑手抗带回万里之外,难道花费数万的目的是跑到海南进行关于石头的科学考察?

“这些都带走吗?”

“是啊,不同地方的石头肯定不一样。”态度很坚决。

“咱们能不能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石头带回去?别忘了,我们还要买很多好吃的东西,还要买纪念品。”

“还是带回去吧。”

“好吧。”

当我们坐上返程飞机时,同行的旅客都在炫耀带了多少海南特产,带了多少免税产品,回去分发给朋友,家人,只有我们娘俩属于另类,除了石头,几乎没有带什么。

回到家里,人们问我从海南带回来什么宝贝?

“石头,海边神奇的石头。”孩子骄傲地回答。

“什么?”大人们都很吃惊,从万里之外带一些不值钱的石头,真是叫人莫名其妙,他们都笑了。

但孩子的伙伴却很羡慕,他们看着这些从海南过来的石头,在手里仔细把玩,惊叹不已,很多孩子还经常到家里和孩子玩这些石头。

想想以前把孩子口袋中的石子都扔掉了,有些遗憾,原来我扔掉的不仅仅只是石头,还有孩子的梦想,对他们来讲,每块石头都是最宝贵的钻石。

要知道,孩子的创造力来自于他的奇思怪想,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请一定要多多欣赏,也许那就发明创造的萌芽,给孩子创造一个肥沃的土壤,孩子定然能够长成参天的大树。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不是没有长成的小大人,也不是成人的准备阶段,他就是他自己,是生命发展的自然阶段,所以思维也和我们不一样,对孩子离奇的想法,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纠正。

孩子的成绩只是一个方面,评价孩子,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问题,探索精神,创造力对孩子来讲更加重要,成绩只是一时的,可以改变,平时多引导,他的成绩很快就会上去。但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却是孩子最可宝贵的财富,在孩子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多加保护和鼓励。我很开心地发现,在孩子的身上,已经具备这样的素质了,他有很多独特的思想。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但并不是每个老师和家长都是伯乐。如果老师家长都能鼓励孩子,孩子的未来将会不可限量。

教育界经常问道,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去哪里了?答案其实很简单,是被一些不懂孩子,不懂科学的老师家长磨灭掉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忽略了,打击了,而是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积极支持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国外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校有很多动手的课,老师和家长也鼓励孩子多动手做家务,回家后,学校很少给孩子布置写的作业,但动手的作业到布置不少,比如说做圣诞礼物,做装饰教室的各种小物件,鼓励孩子们用手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鼓励孩子有各种不同的思想。

记得孩子,在国内经常写的作文是我的理想,一般孩子的理想都是成名成家,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但在美国的作文里,孩子们的理想却很丰富多彩,因为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什么框架,家长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关于职业高低的教育,所以,孩子的未来的理想丰富多彩,做个冰激凌店的老板,做个总裁,做个烘焙师,面包师,球星,总之,充满了孩子的稚气。

如果把孩子的创造力比喻成一颗颗种子的话,那么它们需要一块适宜的土壤才能更快更好地发芽成长。孩子这些创造活动的萌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没有过多压力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自发的创造力,不要打击。

我国孩子与西方孩子相比,普遍创造力低,不是孩子不行,是教育孩子的家长,老师没有注意保护孩子这些优良的品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眼中的钻石,当作石头扔掉。

三)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见周围的汽车不多,虽然人行道上的绿灯没有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走过去。旁边的人不但不制止,看见有人走,接着就紧紧跟随,有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多了,大家横穿马路还理直气壮,连汽车也也得慢行,以避让行人。

和孩子出门,看见别人这样做,我也经常随大流。

到了孩子懂事的时候,他就不愿意了。如果我有任何闯红灯的行为,他总是用严厉的目光盯着我,害得我不敢再违规。

回到家里他教育我,真不理解。你们成年人总是要求孩子遵纪守法,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你们大人就不去做?既然你们大人不做,凭什么总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

孩子的一席话,叫我无地自容,但被孩子训斥,还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嘴上不由分说地辩解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事要会动脑筋,周围也没有车,况且大家都在一起走。”

“什么,你的意思是说,红灯也可以闯?怎么你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我不认为你是正确的。”

“这个?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所以跟着做也没有感到错误。”我的声音越来越小,面对孩子纯净的眼睛,实在不忍心把成人世界的混世哲学说出来。

“你不认为你做错了,需要反思,道歉吗?平时你是怎么教育我的?要做个知错就改的人,难道你就可以犯了错误,也不改正吗?”

当时我很没有面子,虽然脸上发烫,但看着孩子的眼睛,感觉逃避是不可能的了,最终决定还是主动认错,表示以后不这么做了。

没有想到孩子竟然对我的行为表示赞扬,“有错就改,看来还是个不错的人。”

得到孩子的认可,我很高兴,谁说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家长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会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不是这样,孩子明白很多道理,在某些时候,还是我们成年人的老师,这样的一个故事,叫我非常难忘:

德国青年卜劳恩又一次失业了。

他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块钱换了酒喝下肚后,才拖这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寄予唯一希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有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居然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他狠狠地瞪了克里斯蒂安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呼呼大睡了起来。当卜劳恩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他习惯地拿起笔写日记:5月6日,星期一,真是个倒霉的日子。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光了,更可气的是儿子又考砸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卜劳恩走进可里斯蒂安的房间里,准备叫儿子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上学去了。同时卜劳恩突然发现,可里斯蒂安的小日记本忘锁进抽屉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过来翻看起来: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帮助一位盲眼老奶奶过了马路,心情很好。只是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当我晚上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的时候,他却没有责备我,而是深情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使我深受鼓舞。我决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好,不辜负爸爸的期望。

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明自己是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怎么就变成深情地盯着他了呢?卜劳恩好奇地翻开克里斯蒂安以前的日记: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请教他,让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劳恩又是一惊,赶紧去屋里拿来自己的日记本来看:5月5日,星期天。这个该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个休息天,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如果他再这样下去,我非报警没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

拿着两本日记,卜劳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无语。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厌世,烦躁不堪,难道自己对生活的承受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吗?

那天之后,卜劳恩变得积极和开朗了起来,他日记里的内容渐渐也完全变:

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虽然还是没有哪家单位肯聘请我,但我从应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想,只要总结经验,明天我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终于应聘成功了,虽然是一份钳工的工作,但我觉得我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钳工。

他就是著名的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翁特盖腾格林村。曾经在工厂当过钳工,后来又给《横断面》、《新莱比锡报》、《前进》《诙谐报》作过画,还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纳的许多作品画过稿图。

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从而使卜劳恩成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廉,布施之后的又一巨匠。连环漫画《父与子》的素材,大多源于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受到人们一致高度的赞扬,声誉远远地越出了国界。

卜劳恩的经典名言是:一个人,只要具备善良、正直和宽容的性格,那么,便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压得倒他。宽容别人,宽容生活。后来有人采访卜劳恩时问他,听说是一本日记造就了您今天的大师成就,这是真的吗?卜劳恩说,是的,确实是因为一本日记,但需要申明的是,那个大师不是我,真正的大师是我的儿子——克里斯蒂安。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触很深,经过了几十年社会的历练,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无论从知识面上还是从人生阅历上,我们确实比孩子了解得多,知道得多。但孩子却有很多想法可以弥补成人的思维局限,很多做法往往另人思考。既然父母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比孩子强,那就不要在什么方面都要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肯定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路。

在向孩子学习这一方面,犹太人做得非常到位,依据犹太教的规定,家庭会议要讲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在这些会上,犹太人也都尽量让年轻人先发言。他们总是被这样鼓励着:“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你们最有热情和想象力,试试你们的能力吧。”

但我们周围的家长,很多却不能做到这些。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吃自助餐,我的朋友每次都用盘子端过来很多的食物,一下端了好几个盘子,吃完饭的时候,趁着服务员不注意,把剩下的食物拿到了随身携带的皮包里。

出门后,她的女儿很不满地看着她,说:“每次说你,你怎么总是改不了这个毛病?”

当着很多人的面,朋友的脸红了,她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拿的都是你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再说我又没有拿多少,要是扔到垃圾里,那不是更浪费吗?”

“为了我好?说得真好听,还不是你贪婪自私本性的外露?总是想着占小便宜,有这样的家长吗?我真为你脸红。”

也许是因为当着很多人的面,我朋友感觉下不来台,于是,她大声训斥道:“你真不是我的女儿,我算是白养你了,你给我滚。”

“你明明知道错了,还不承认,我看不起你,讨厌你。”说完扭头就走了。

最终大家不欢而散。

本来朋友以为这件事过去就好了,但没有想到,接下来孩子就不愿意跟她说话了,母女虽然共居一室,但彼此之间就像路人一样,家里的气氛很冷淡。

朋友很苦恼。

“我也知道错了,小时候,家里穷,总是舍不得吃,虽然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了,但节俭的本性却永远都改不了,以前孩子说过我几次,我没有当回事,但这次孩子是动真格不理我了,你说我该怎么办?”朋友问我。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也无法改变。还是等着大家都冷静下来后,给孩子道歉吧。”

“什么,给孩子道歉?那里有这种道理,我是孩子的家长,怎么可能会给孩子道歉,要是给孩子道歉的话,我的脸面放在哪里,以后我还有面目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会不会更加看不起我,对我表示不满?”朋友头摇的就像拨浪鼓。

“不会的,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家长也是凡人,吃得是五谷杂粮,犯错误是正常,要是家长能够知错就改,对孩子也是个很好的启迪。”

“我知道你说的对,但是,我放不下架子,害怕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会失去家长的威信,有人说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承认,当着孩子的面承认错误,我会很没有面子的。”

“不会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长的,永远不在孩子面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家长的威信并不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家长自己犯了错误却碍于面子不去承认,这样的家长是不可能建立威信的。相反,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己的错误,这其实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的最佳教育方式。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敬意,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的多。”

“不瞒你说,我也尝试着跟孩子说话,但看她那个冷冰冰的样子,又没有信心了。”

“如果你觉得很难当面向孩子道歉,那么,不妨给孩子写封道歉信。”

“这个?”朋友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