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物浦日军军营中,日本公使花房义质、陆军少将高岛鞆之助、海军少将仁礼景范三人正在密商对策。
日本陆军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能够横扫天下,无所匹敌。高岛鞆之助尤其如此。他参加过西南战争,曾经率部迂回到叛军的背后发起猛攻,将被誉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打得溃不成军,三十三岁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后来他又赴法国、德国考察军事,更加锋芒毕露。他对花房义质下令日军退出汉城十分不满:“既然要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我们却将大军撤出汉城,我实在无法理解。”
花房义质解释道:“我们撤出汉城,向朝鲜摆出一副决裂的态度,或许更有利于我们的计划。至于为什么撤军,我已经得到确切消息,中国军队有三千人已经登陆,他们的目标也是汉城,到时双方在汉城对峙,对我方不利。”
“有何不利?我一千五百余人,皆是以一当十的天皇武士,有坚城可守,区区三千清军有何惧哉!”高岛难掩傲慢的语气。
花房义质又解释:“朝鲜人心向中国,而今主政的大院君也是最坚定的事大党首,战端一开,如果朝鲜人背后捅我们一刀,我将腹背受敌!而且,就是陆军能够胜利,海军却绝无胜算,到那时中国水师控制海岸,陆军便陷入弹尽粮绝的险境,请问高岛将军,陆军能坚持多久?”
那不用问,肯定坚持不了多久。高岛不满地看海军少将仁礼景范一眼道:“海军在关键的时候总是指不上。”
在日本军界,陆海军闹矛盾人尽皆知,海军在陆军面前总是受窝囊气。同是少将,仁礼景范却不得不让高岛三分:“海军入夏后脚气病严重,我已经向高岛将军解释过。”
“脚气病”在日本海军中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因为这种看似脚气的病,却绝非普通的脚气,初发时始于脚,先是走路困难,手脚感觉异常,随后感觉丧失,下肢无力,甚至瘫痪,再发展到心跳加速,下肢水肿,呼吸困难,便几乎无药可救了。这种病在日本海军中频繁发作,有些水兵一年感染四次,一舰之兵,往往感染率超过四成。
“目前停泊在济物浦的七舰,全都发生脚气病,已经有一半人员失去战斗力。”仁礼景范无可奈何道,“尤其是可与中国水师超勇抗衡的扶桑号,半数船员得了脚气病,不得不留在国内治疗,无法赶来增援。如果与中国水师发生战斗,绝无取胜的可能。”
高岛气愤地责问道:“都是夏季,同样生活在舰上,为什么中国水师没有那么多人得脚气病?是不是海军胆怯,以病为由自欺欺人?”
面对高岛的责问,仁礼景范非常生气:“请高岛将军不要羞辱海军,是不是真病,你完全可以上舰仔细检查!至于为什么日本海军脚气病比中国水师严重,实在令人费解。海军军医高木兼宽正在研究脚气病,他曾经在英国留过学,据他初步分析,问题可能出在我国海军饮食上。”
接下来三人都不说话。退出汉城,避免与清军冲突,心有不甘,但又不得不如此。
花房义质打破沉默:“我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战争,而是迫使朝鲜答应我国的要求。中国虽然军力超过我们,但他们没有开战的决心,我的打算是与中国派来的官员接触,用外交手段给朝鲜施压,如果日朝谈判顺利,我们又何必动武?海军脚气病发作的消息一定要严密封锁,千万不能让中国人和朝鲜人知道,不然接下来的谈判会非常艰难。”
这时,营外值岗的士兵来报,说中国直隶道员马建忠前来拜访。花房义质对两位少将说:“你们两位都且少安毋躁,我听听这位马道员所为何来。”
在协助朝鲜与美英等国谈判时马建忠就与花房义质多次交往,两人算是老相识,进入军帐后,他把袁世凯介绍给花房义质:“这位是平乱先锋队的袁统领。”
彼此致礼后,花房义质问道:“听说贵国派兵三千,军舰六艘,请问所为何来?”
马建忠回道:“朝鲜是大清属国,照例会出兵帮助平定。这次海陆军前来,就是为此目的,别无他意。”
花房义质笑道:“我国派兵至此,也是希望朝鲜能够安定。如果他们自己不能平定叛乱,惩治凶手,那我国海陆军将代劳。”
袁世凯抢过话头:“何劳贵国费神?我国海陆军足可以平乱。”
“贵国的合理要求,我国也将帮助劝说属国同意。这一点请贵使一定放心。”马建忠在一旁补充。
花房义质话中带着威胁:“如果贵国真能劝说朝鲜,我国便可按兵不动。只是朝鲜应当尽快给予答复,我国海陆军将士都极为义愤,纷纷请战,我也无法完全压制。”
马建忠摇摇头劝道:“有关贵国的要求,朝鲜如何答复,总要等平定了叛乱才好坐下来谈。听说贵使向朝鲜提出了三天的最后期限,明天就是最后一天,无论如何做不到。请贵使还是宽限几天。我今天将去会见大院君,劝他对贵国有所交代,对凶犯要给予严惩。”
“不仅仅要惩凶,我国已经向朝鲜提交了七条要求,每一条都必须答应。”
花房义质提出的要求包括惩办壬午兵变凶徒、对日本遇害人员和各种损失给予赔偿、增开通商口岸和允许日本派八百人驻汉城保护日本使馆等。
“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对贵国的合理要求,我国将力劝朝鲜应允。但当务之急是平定叛乱,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马建忠又一次表明立场。
花房义质质疑道:“如今当政的大院君就是此次兵乱的主使,贵国要帮助平乱,将如何对待大院君?我知道大院君向来心向贵国,贵国对他也是极为欣赏,恐怕不会对他有所行动吧?而大院君如果继续主政,又何谈兵乱平定?”
袁世凯插话道:“如果大院君是兵乱的主谋,我统领的先锋队就可以擒贼擒王,绝不在话下。”
马建忠怕袁世凯乱表态,接过话题说:“政变的主谋是不是大院君,我们尚没有证据。但是,如果证明他确是幕后主谋,我国也绝不袒护。但贵国必须对我军的平乱行动给予支持。”
花房义质问道:“阁下希望得到怎样的支持?”
“贵国海陆军但守营盘,便是对平乱的最大支持。不然两国军队杂处,难免会闹出误会。”
“我国军队军律森严,绝不会闹什么误会。”花房义质说,“不过,既然阁下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不妨代为答应。但贵国的平乱不能久拖不决,日本所能给朝鲜的延展日期,只能是两日。”
马建忠算了一下,大队人马总要两天后才能赶到,两日时间自然不够。经两人反复交涉,最后确定延期四日,届时将给予答复。
出了营帐,袁世凯便说:“马观察,看来日本人也想扳倒大院君。”
“大院君从来不买日本人的账,他们当然想扳倒他。”马建忠担心袁心凯嘴快于心,提醒道,“慰廷,办外交不是交朋友,不可全抛一片心,要尽量摸清对方的底牌,而不让对方摸清自己的真意。尤其下午我们将面见大院君,他本来就心有疑惧,如果让他意识到我们有可能对他采取行动,势必要全力抵抗,那样事情就麻烦了。”
袁世凯也发觉自己今天有些抢头说话,因此保证道:“马观察放心,在大院君面前,我不多一语。”
“那倒不必,如何对待大院君,我们还没最后定案,不要在言语中让他捕捉到端倪就是了。”
进宫主政的大院君此时如被架在火上烤,日子相当不好过。儿子懦弱无能,他于大乱中接掌政权是为国家着想,但无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从儿子手里夺权的事实是掩饰不了的。而给他带来主政机会的兵变者,此时也让他头疼,他们惧怕闵氏卷土重来,疑神疑鬼,对闵氏以及主张开国的官员大开杀戒,局势已经失控,而且又有心术不正者趁火打劫,大发不义之财。他让长子李载冕掌握了军权,总算勉强控制了汉城局势,但乱兵和乱民依然聚集在汉城附近,如何解决尚无良策。如今日本又提出苛刻的要求,惩凶一条就没法答复,如果惩办举事者,那他进宫的合法性、正义性又在哪里?如果不答应,日本势将兵戎相见。以朝鲜的军力根本无法抵抗,国家将因此陷于灾难。宗主国派兵来了,如果中朝联手,足可以制衡日本。但据说大清军队是来平乱,是不是也会把自己当乱军平定了?这一切只有与马观察谈清楚后才能真正放心。
当听到马建忠到来的消息后,他亲自迎到大殿外。见马建忠从容坐定后,便问:“马大人见到带兵的大帅了?有多少人马?”
“有六艘军舰,五千陆军,正在向汉城赶来。我此次先带来先锋队五百人,帮助维持汉城秩序。”
“倭国提出七条苛刻要求,限本日必须答复,小国无论如何不能答应。如果倭军进攻汉城,我势将与汉城共存亡,宁为玉碎,绝不瓦全。”大院君又道。
“我已经见过日本公使,经过协调,同意再展期四天。”
“不是展期几天的问题,是倭国所提要求太苛刻,我国断然难以应允。”
马建忠劝道:“当然不能完全答应,但有些合理要求也不是不能答应。”
大院君大摇其头:“倭国提出要惩办首凶,何谓首凶?就这一条恐怕双方就难以达成一致。”
“自然是那些滥杀无辜的人,比如此次兵乱的带头人。”马建忠解释道。
“绝对不可能。举事者是义军之首,如何能够当凶犯惩处?就是我答应,恐怕义兵也不答应。”
马建忠笑道:“院公执政多年,睿智机变,难道不懂得丢车保帅的道理?即便不舍得丢车,以马甚至以卒充车又有何不可?”
“恐怕倭国不肯罢休。”大院君仔细琢磨,脸上绽出笑意。
马建忠哼声道:“不肯罢休又能如何?我五千大军六艘战舰当然不是来做样子的。”
这话更让大院君心中舒畅,但他还有些疑虑:“大军如能帮助小国抵御外侮真是再好不过。只是不知大军统帅会不会也像马大人一样的打算。听说大军出师的名义的是帮助小国平乱,不知大军打算如何平乱?”
“平乱的说法不确。大军前来是帮助属国稳定秩序,如果院公能够令行禁止,不会再有凶徒趁乱打劫,不会再有滥杀无辜的事情,大军便不动一兵一卒。如果有地方官府不能控制秩序,大军势必要前往弹压。如果日本借机发难,影响朝鲜安定,我大军自然也不能坐视。”
“对小国的施政,上国是否也要干预?”
马建忠解释道:“我国向来坚持的是‘属国自主’,一切内政皆不干预,这是几百年的传统,想必院公尽知。即便真有不恰当的行政,我国也只是友好地提出建议,绝不会凌驾于上。大清千方百计所谋求的,只是朝鲜的利益。譬如去年以来本道协助朝鲜签订通商条约,千方百计提高税率,保护朝鲜的利益。朝鲜所签条约比之大清国与列国条约更为有利,这一点院公想必也都知晓。”
“我比较过两国的通商条约,正如大人所言。对大人的全力周全,小国上下皆感激万分。”话锋一转,大院君又问,“大人带来的五百精锐打算驻在哪里?是否驻扎宫中?”
大院君显然是在试探大军的真实意图,马建忠断然否定:“这五百人纯粹是为保护我的安全而来,如今已经在城外驻扎,哪有进宫驻扎的道理?数百年来,上国军队从无驻扎属国宫中的先例,院公何出此言?”
“我希望借助上国加强宫中宿卫,既然如此就不勉强了。”说完这个,大院君又问,“大军大约何时到来?届时我先去拜访大帅。”
“最晚明天下午可到,如果顺利,上午也有可能。届时吴大帅肯定会进宫先行拜会院公,您是否回拜,届时你们两位再定不迟。”
大院君派自己的轿夫送马建忠回住所南别宫,并吩咐就地侍候。朝鲜自明代开始,对出使入朝的中国官员礼仪十分隆重,专门在西门外建了慕华馆,届时国王率世子及百官在此迎候,并接风洗尘。同时又在城内建南别宫,专供使臣居住,堪称朝鲜最高规格的国宾馆,马建忠几次到朝鲜都在此居住。因为局势不稳,袁世凯专门派了先锋队二十人前来加强警卫。
吴长庆的大军第二天傍晚才赶到汉城城下,驻扎在南门外的南檀一带,离汉城六七里。大院君闻讯亲自到南别宫会见马建忠,问是否立即前去拜访吴长庆。马建忠听他的语气还是有所顾虑,就安慰道:“暂不必去拜访,我去见筱帅,报告院公一心谋求社稷稳定之意,并细商如何牵制日人。”
马建忠赶到吴长庆大营,丁汝昌、张謇等人都在。吴长庆拿出一纸电报道:“这是今天威海派出的快艇送来的电报,眉叔先看看。”
又谕:张树声奏,援护朝鲜陆师拔队起程,并查探情形。俟抵朝鲜后,扼扎海口附近地方,该提督即亲统数营,向王京进扎,拟将李昰应获致,除其凶顽,以期转危为安。所筹尚合机宜,即著该督饬令吴长庆酌度情形,稳慎进扎,务将李昰应获致,庶该国之乱自平。该提督当相机因应,妥为办理。一面约束部伍,毋任稍有扰累日本之兵。
马建忠看完电报后说道:“朝廷已同意拘捕大院君,大帅可以放手干了。”
“朝廷对日本兵深为顾虑,只怕中日起冲突,如果我们拘捕大院君,日本人会不会干预?”吴长庆颇有顾虑。
马建忠解释道:“大院君一直排日,日本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拘捕大院君,他们求之不得,想来不会干预。我与花房义质已经见过面,他也希望能尽快平定朝乱。”
吴长庆稍稍放了心,又问:“如果实行诱捕之计,把握有几成?”
“至少七成,还有三成在天。”接着,马建忠把两天来的情况简要地向吴长庆报告。
“看来大院君对你颇为信任,这省去许多麻烦,今晚咱们要好好计议一番。把世凯也叫来,他跟着眉叔先期入城,肯定也有所见闻。”吴长庆听后道。
按照马建忠的要求,袁世凯的先锋队一直待在驻地,以免引起大院君的怀疑。袁世凯自然不会待在营中,他换上为军营送菜的朝鲜人衣服,悄悄四处观察,他的结论是朝鲜乱兵武器低劣,而且号令不整,一千人足以镇服。
吴长庆告诫道:“世凯,不要看事太易,别忘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何况我等并没有关老爷的本事。”
马建忠建议道:“大院君对大军的到来其实戒心很深,为了打消他的疑虑,请大帅手书一信派人送去,以安其心。”
“这有何难?我立即写来。”
袁世凯自告奋勇进城送信,带着赵国贤等四名护兵策马直奔大院君的府邸云岘宫。云岘宫原是大院君的私邸,自从他代高宗摄政后就不断扩建,其规模直逼朝鲜王宫。袁世凯持有大院君赠给马建忠的腰牌,很容易进了大门,但却被守直房的卫队拦下了。守直房是一排十几间瓦房,里面所驻是负责云岘宫管理、警备及杂务的人员,大院君的卫队统领就住在这里。因为时近傍晚,云岘宫内已经准备落锁,是否让袁世凯见大院君无人敢做主,卫队统领只好把他请进茶室,着人备冰镇西瓜,极其殷勤。为便于交流,又叫来一位懂汉语的通词,待袁世凯喝过一杯茶后才说:“天色已晚,大院君不便见客,贵使的信可否由小职代转。”
袁世凯决心要见到大院君,两手抚膝,收腹挺胸,声音洪亮地说道:“马大人有交代,须当面呈递院公,并请院公给一张亲笔收条。”又撒谎说,“吴大帅和马大人都有话让我代转,因此必得见到院公。”
统领不敢耽搁,亲自去向大院君传话,不一会儿便回来了,相请道:“院公在迎和楼接见贵使,请随我来。”
过了守直房,从一个大门进去,便是大院君居住之地老乐堂,迎和楼则是大院君见客的地方。统领把袁世凯领进去,大院君已经在室内正襟危坐。他是长脸颊,下巴飘着一把斑白的胡须,两眼炯炯,不怒而威。他略欠欠身,以示客气,并示意袁世凯坐。袁世凯拱手向大院君施礼,然后落座,两脚外分,双手抚膝,收腹挺胸后才说道:“吴大帅有一封亲笔,马观察派小职送呈。”然后不慌不忙从怀里取出信来,双手递给站在一旁的统领,统领再呈给大院君。
“感谢吴大帅和马大人的好意,有上国大军帮助,敝国定能度过眼前危机,请代我表达谢意。”大院君看完信后又问袁世凯,“听说贵使还有话要转,我洗耳恭听。”
袁世凯信口编道:“吴大帅和马大人的意思,明天上午进宫拜会院公,主要是商讨应付倭国的对策,请院公也事先筹划,届时可互相参酌。此事不宜行诸文牍,因此要小职务必转告。”
“请转告吴大帅和马大人,我方自然用心谋划,一切还需偏劳上国大军。”
“我国派军前来,就是为帮助属国应付倭国,自然应当为院公解忧,说不上偏劳,实是职责所系。”
听袁世凯谈吐不凡,因此大院君问道:“看贵使气度,不似一般信使。”
袁世凯表明身份道:“小职是前敌营务处会办、先锋队统领并专责军纪稽查。不过既然奉命前来送信,便是信使而已。”
大院君赞道:“上国果然人才济济,贵使干练、沉着,英气逼人!”
“在院公面前,小职实在不敢当英气二字。我常听马大人说,院公德高望重,治国理政朝鲜无出其右者。此次变乱,院公协调各方,调度有据,幸未酿成大乱,院公居功至伟。今日有幸面见,院公不怒而威,名不虚传。”袁世凯顺口送出一沓高帽,尤嫌不足,指了指站在一边的统领说,“卫队统领寸步不离,名为侍应,实则防备,极其尽职。管中窥豹,可见院公用人得才,驭下有术。”
这无形之中,又送卫队统领一顶高帽,统领满面笑容,拱手称“谬赞”。
大院君亲笔写一纸收到条,并让卫队统领送袁世凯出门。卫队统领对袁世凯十分客气,一直送到大门外,亲自扶袁世凯上马。
袁世凯纨绔脾气发作,从口袋里摸出十两银子,塞到统领手中道:“初次相见,来得匆匆,几两银子请你和兄弟们买瓜果消暑。”
十两银子不多也不算少,而且上国官员何曾给他这样的小官送礼?统领一激动,自己当了上马石,两手托住袁世凯的脚,帮他跨上马背。
袁世凯抱拳扬鞭,直奔城外。
他回到吴长庆大帐,交上大院君的收条,说了自己的经历,众人无不称赞,马建忠笑道:“慰廷此行真是非常值得,大院君的疑心几乎可以尽除了。”
丁汝昌则向袁世凯直竖大拇指。
“诱捕大院君此时有八成把握了。”吴长庆舒口气又转头对张謇说,“季直,一旦拘捕了大院君,必须立即发布告示,以安民心。这篇文告就非你莫属了,今晚你就辛苦辛苦,明天能够拿出大稿,抄录数十份,以备广为张贴。”
张謇边应承边思索道:“这是分内之事。除此之外,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朝鲜这次变乱,看似是饷米质次引起,其实根源并不在此。朝鲜如何善后,必当深思统筹,我打算尽快拿出个稿子,请大帅及诸位指正。”
吴长庆心中大悦,赞道:“那真是太好了,咱们虽为平乱,但平乱是治标不治本,朝鲜未来是得好好谋划。你专心去写这两篇大文章,一般事情就不劳驾你了。”
几个人对明天如何诱捕大院君已经进行详细的谋划,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把大院君的随行人员隔开,而且不能放走一人,不然消息一旦败露,朝鲜军队前来救援,局势将非常棘手。
“这有何难,交给我来处置。”袁世凯向众人讲了自己的计划,都觉得可行。他又建议,如果一切顺利,捕到了大院君,由他率先锋队直接送到马山浦登舰,交由朝廷发落。
“早有此议,但送人的事就不劳慰廷了,这是我水师的职责。明天我带一百水勇过来,专责押解到马山浦。”丁汝昌插话说道。
“如果吴大帅的军营中又出现水师官兵,恐怕会引起大院君怀疑,还是由先锋队来做比较好,服色相同,彼此相熟,不易引人注目。”袁世凯摇了摇头。
吴长庆点头说:“禹亭,世凯说的有道理,我看水师兄弟不必进营,可在去马山浦的路上接应。”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接下来众人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详细预测、准备,一直商议至深夜。
第二天上午,吴长庆在马建忠的陪同下去昌德宫拜会大院君。昌德宫位于汉城北岳山东麓,被称为东阙。始建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朝鲜太宗五年),本来是作为朝廷的离宫,但因为正宫景福宫被毁无力修复,离宫反而成了正宫。大院君摄政后,修复了景福宫,可是几年前,景福宫发生太监安设炸弹的事件,高宗又将朝廷搬回昌德宫。
众人都是骑马前往,袁世凯负责护卫,因此策马前行开道,另十六骑跟随在吴长庆、马建忠身后。昌德宫正门敦化门的中门大开,吴长庆一行二十余人策马直入,过禁川桥,入进善门,到达仁正门前,几个人这才下马步行入内,护卫被挡在门外。进门便是昌德宫的正殿仁政殿,朝鲜国王处理重大政务比如登基、会见外国使节等皆在此地。此殿阔五楹,最为雄壮,不过因为是属国,严守亲王府的规制,类似王府的银安殿,琉璃瓦是丹青色,有别于大清皇宫的金黄色。
大院君已经在丹陛下迎接,因为他是第一次见吴长庆,恭恭敬敬递上名帖。吴长庆双手接过道:“久闻院公英名,今日得以面见,三生有幸。”
“鄙邦不幸生乱,劳驾将军跨海前来相助,感激不尽。将军威名,老夫久闻,不胜渴慕。”大院君又指指身后三十岁左右戎装男子说,“这是犬子载冕。”
李载冕是大院君的长子,根据朝鲜的习俗,“长子不为人后”,所以当年他无缘王位,而由弟弟李载福(李熙)入嗣哲宗承继王位。父亲执政十余年,他却没得大用,因此颇怀怨恨,结果被闵妃收买,合谋将大院君赶出王宫。但掌权后的闵妃也未重用他,让他十分悔恨,因而对赋闲的大院君极尽孝道。大院君这次重新执政后,就重用这位长子,不仅让他出任户曹判书,还兼任训练大将,掌握着财政和兵权。
李载冕对吴长庆、丁汝昌、马建忠三人躬身一个长揖,然后做一个请的手势,大院君陪同三人进了仁政殿。
殿内已设香案,这是要请圣安。吴长庆站在香案后面东侧,大院君和李载冕跪地磕头,问皇太后、皇上安。吴长庆答一声“皇太后、皇上圣躬安”。
然后撤去香案,宾主落座。
大院君首先剖白道:“此次动荡,皆由当政重臣不能体恤下情、贪婪无度招致,群情激愤,揭竿而起,以至于局势失控,王妃被害。国王急书请我入宫主持大局,我百般劝解,总算局势回稳,国王得以安然。谁料又扰及日本人,以致日本以此借口大兵入境,提出苛刻的条件,国步维艰,老夫不得不勉为其难。”
吴长庆说道:“朝鲜此次动荡,幸得院公力挽狂澜,功不可没,太后、皇上皆已知悉。听闻日本以此出兵,朝廷顾念属邦,派我和丁军门率陆海军前来,协助院公维持局势,以杜日本狡谋。为避人耳目,免致不必要的麻烦,对外只称入朝平乱。朝廷真意,想必院公必能明了。”
大院君澄清道:“倭国奸商从敝国获利极厚,以至于敝国百姓愤恨不已。此次殃及日人,可谓咎由自取。他们却借机出兵发难,提出苛刻条件,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马建忠建议道:“日本提出的条件,当然不能一概全应,不过,为了早日稳定局势,有些也可商讨,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大院君肃容道:“如果商量不成,敝国不惜举国为战。”
举国为战,则事情更难了结,这是朝廷极力避免的。吴长庆心中思绪一转道:“我等已率大军前来,朝鲜并非当初的孤立无援,想来日人不致太过苛刻。尽快与他们谈判就是,届时马观察也可从旁协助。”
接下来大家就日本七项要求进行商讨,可以感觉得到,大院君所秉持的是强硬态度,通融余地很少。然后又谈当前朝鲜国内局势,吴长庆等人希望大院君尽快整顿旧军,严肃军纪,恢复秩序,以免给日人借口。大院君表示完全接受上国的要求,并表示下午将前往军营回访、犒军。
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准备就绪,下午只等大院君前来。然而一直等到三点多,却不见踪影。众人都非常着急,仔细回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引起了大院君的怀疑,可实在无从想起。到了四点左右又下起微雨,大家几乎绝望,大院君一定会以下雨为借口不再前来。
然而出乎众人的意料,四点半左右,大院君在二十余人的簇拥下冒着蒙蒙细雨前来。其中护卫十人,长夫十余人,抬着一头猪,四只羊。吴长庆、丁汝昌、马建忠亲自出迎,袁世凯则去招呼大院君卫队统领。十余名长夫被请进一间营帐中,那里好酒好菜已经备齐。十名护卫紧跟在大院君后面,袁世凯拉住卫队长道:“院公与吴大帅他们去谈事情,何必都跟了去,来来来,弟兄们随我去喝一杯。”
卫队统领推辞不过,安排四人跟着大院君,他们几人则跟袁世凯进了帅帐右侧一个营帐中。这里也布下一桌酒席,袁世凯请卫队统领上座,他亲自执壶劝酒。卫队统领推辞道:“卑职职责所在,不能饮酒。”
袁世凯竖起拇指称赞:“尽职尽责,兄弟佩服,绝不勉强,那我就以茶代酒,敬各位一杯。”
这实在无法推辞。等几杯茶水下肚,众人只觉眼神迷离,不久都迷糊过去了。袁世凯挥挥手,先锋队的人立即将他们捆扎结实。他带着翻译来到帅帐外,对站在门外的四个卫兵士兵说:“统领让你们也去喝一杯。”
他们亲眼见到袁世凯与统领勾肩搭背的亲热情形,毫不怀疑,随翻译去了营帐,一进门就被按倒在地,嘴被塞得严严实实。看事情办妥,袁世凯这才到吴长庆帅帐回话:“报告大帅,晚饭已经安排妥当,两刻钟后就可开席。”
这是表示已经完全解决了大院君的随从。
吴长庆点了点头:“好,很快就开席。”
马建忠疾书道:“君知朝鲜国王为大清国皇帝册封乎?”
大院君写道:“知之。”
“王为皇帝册封,则一切政令当自王出;君趁六月九日之变擅窃大柄,使皇帝册封之王退而守府,欺王实轻皇帝也,罪当勿赦。”马建忠再书。
大院君这才发现情形不妙,一看随从也都不在跟前,便写道:“大帅难道要做云梦之游乎?”不理马建忠,拿着纸让吴长庆看。
云梦之游,典出西汉,高祖刘邦为解除韩信兵权,采取陈平之计,伪游云梦,借韩信前来拜见之际逮捕了他,贬为淮阴侯。
吴长庆心有不忍,提笔写道:“非也,是非曲直,不得不论。”
袁世凯精选的二十余人已经在帐外待命,见吴长庆还在犹豫就道:“大帅,时机紧迫,不容犹豫,须当机立断,防夜长梦多。”
“念与王有父子之亲,姑从宽假,请速登舆至马山浦,乘兵轮赴天津,听朝廷处置。”吴长庆于是提笔写罢,扔下笔与丁汝昌、马建忠出了大帐。
袁世凯对愕然的大院君说:“大院君,请吧!”
没有翻译,大院君听不懂袁世凯的话,但请的手势他当然明白,他向后退了一步,不肯向帐外走。袁世凯一挥手,赵国贤率两名兵勇架起大院君出了大帐。帐外两行兵勇手持洋枪,列队以待,大院君派给马建忠的轿子就在帐外,轿夫当然全换成了庆军的兵勇。大院君不肯登轿,袁世凯架住他的一条胳膊送进轿中,一挥手四人抬轿飞奔,百余健卒蜂拥而行,丁汝昌则策马跑在后面。离汉城十余里,二百名水师兵勇等待已久,丁汝昌与袁世凯拱手告别,带着大院君赶到马山浦,当晚乘小艇登舰。
袁世凯赶回军营向吴长庆复命,吴长庆正在设宴款待众将及幕府人员,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大院君被拘捕,但兵乱并未平定,乱首尚未惩治,必须趁热打铁,尽快讨伐乱兵。讨伐乱兵必须师出有名,因此应当立即请国王李熙重新执政,由他邀请平乱,方可名正言顺。此事已经由马建忠安排,派金允植设法给李熙送信,告诉他大院君已经被捕并押往天津听候发落,请他立即出来主持大局,并提出帮助平乱的书面要求。同时张謇负责安排人连夜在汉城各城门张贴告示,宣布大院君的罪状,以安民心,震慑乱军。
第二天一早,左承使严世荣来见吴长庆,他是奉国王之命来请清军帮助平乱,有国王亲笔手书的请求。吴长庆请严世荣转至国王,清军将立即开始平乱,请多派向导、翻译。
此事交涉结束,严世荣还有事转请:“奉国王面命,卑职请大帅释回院公。太公年事已高,不宜历风涛之险。”
“此事真是国王所请?”这个请求让吴长庆深感意外,国王被大院君夺权,怎么还会希望释回大院君?
严世荣回道:“是国王请小职向大帅面请。当初国都局势混乱,幸亏院公出面苦劝,乱军才退出汉城。国王至孝,念及院公年老无依,实在于心不忍。”
“此次兵乱,外间盛传院公系主谋,众心所附,实为其魁。皇帝欲面问其事状,冀望特切,我奉朝命,唯有奉行,臣子之义,岂可有违?我朝素行宽大,笃伦尽恩,必能两全而无弊,请国王万万放心。”如果放回大院君,乱兵便心存侥幸,其党徒势必蠢蠢欲动,难免给平乱增加变数,这个要求,吴长庆无论如何不能答应。
严世荣又道:“国王还有一请,若大帅不同意释回院公,请允准国王幼弟及院公身边亲随等人随行,以照料起居。”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吴长庆正要答应,张謇却进帐直向他使眼色。吴长庆会意道:“大人且请稍等,营中有急务需要商讨,我去去就回。”
吴长庆随张謇出大帐到了营务处。金允植也在里面,已经写了几页纸,请吴长庆过目。原来,他已经打探清楚,昨夜李载冕得到大院君被拘的消息,和母亲骊兴府大夫人到高宗面前哭求,要求释回大院君。国王心有不甘,但又不愿背不孝罪名,因此才有此一请。而要求派往陪伴大院君的两个亲随是大院君的亲信,奉李载冕之命,其实是要到北京交结朝士,到处鸣冤,期于翻案。
张謇建议道:“大帅,此事不可不防。如果朝中不明真相者为大院君鸣冤翻案,那么我们此行不但无功,反而有过。而且大院君若释回平乱便又加变数,朝鲜局势何时才能了局?日本再兴风作浪,我们怕是要前功尽弃。以宗主国身份尽快平息事端,不给日本干涉的机会,这个原则不能动摇。”
“原来是这么回事,季直不必解释了,我知道其中的利害。大院君不能释回,他的亲信不能同行,但可以让他的幼子前往照料,也可派人送些日用之物。既然国王只是面子过意不去,才请求释回大院君,那我就来做这个恶人,帮他面子上过得去。”
主意已定,吴长庆回到帐中,严厉指出大院君的罪责,并请转告国王,他的要求无法答应,只允他的幼弟和仆从数人赴马山浦给大院君遣送行装及随行侍奉。若大院君所乘登瀛洲号已经起行,准幼弟一行搭乘其他舰船赴津。此后凡有去见大院君者,须先行告知中朝,获准后方可起行。
打发走严世荣,吴长庆对张謇说:“季直,国王的这位长兄是大院君的臂膀,又掌握着军权财权,此人是个麻烦,如果不设法控制,我们的平乱行动恐怕会受影响。”
“大帅的意思是把他也拘捕?”
“他是受父命出任要职,说不上明显的罪状,拘捕不合适。但应当限制他的行动,割断他与乱军的联系。”
张謇应承道:“此事我去与马观察商议,他与李载冕相熟,比我们方便。”
“你带世凯同去,到时候需要人手的话,从他的先锋队中调遣就行。”
张謇知道,吴长庆对袁世凯十分赏识,这是有意给他立功的机会。
两人进城到了南别宫见到马建忠时,他正在与朝鲜领敦宁府事金炳国、金弘集讨论与日本签约的事情。马建忠对照日本提出的条件,逐条帮助分析:“拘捕乱党一条不用日本人提,自然要办,国王也是受害者,岂有不办乱党之理?但最好不能定期限,因为实在说不准什么时候能够彻底办清。赔偿军费一条,与国际法不符,何况日朝并未开战,何来赔偿兵费?非要赔偿,可在以抚恤受害日本人名义上适当加一些。具体额度,以不超过十万日元为妥。至于日本人所提五十万日元,绝对没有答应的道理。日方要求京城驻兵一项,绝不可允。日本人的理由,无非就是这次公使馆人员受到围攻,顶多可以答应公使带若干兵员护卫使馆。”
此外日本人还要求日本公使、领事可在内地旅行,马建忠认为可以答应,但须事先征得朝鲜地方官同意。
两人又就一些具体问题请教,可以听得出来,朝鲜国王急于安抚日本人。因此,马建忠便提醒道:“虽然日本人陈兵济物浦,但请两位务必转至国王,日本人狡诈多谋,不要轻易答应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开矿、电信等利权,无论如何不能向日本人开放。”
金炳国又问:“国王知道马大人善于外交,国王之意,马大人可否出面帮助敝国与花房义质面商?”
“那不行,我国不干预属国的内政外交,这是秉持多年的传统,我只可以提供建议和参考,不宜直接出面与日本人交涉。”马建忠断然拒绝。
袁世凯却在一旁建议说:“马观察,我倒是觉得你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显示出宗主国的地位,同时向日本表明,朝鲜是大清属国,让他们不要歪打主意。”
“自主自强,方是朝鲜的出路。朝鲜不断强大,方可断列国觊觎之心,这也是宗主国所乐见。我国可以帮助属国开国自强,但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与日本人谈判的事情,还是请朝鲜派员去谈。”
打发走两人,马建忠又解释说:“当着朝鲜官员的面,有些话不好说。力避中日之间发生摩擦,是朝廷对我们此次出兵行动的明确要求,既不准发生军事摩擦,也不准外交上产生摩擦,避免置我国于不利地位。因为法国在越南寻衅,朝廷必须力保朝鲜无事。”
袁世凯却不以为然:“避免两面受敌自然不错,可一再退让并非善策。朝鲜是大清的属国,我们帮他救灾,帮他平乱,要耗粮饷,耗军械,还要牺牲兵勇性命,可是内政、外交又坚持不干预,我们岂不是只当个冤大头?日本派几条军舰来,张口就要兵费,他凭什么要兵费?内政让朝鲜自主,外交上我们又不出面,宗主国的地位在哪里体现出来?要我理解,坐下来与日本谈判的应当是大清国,朝鲜是大清的属国,你与朝鲜交涉,当然要大清出面。就好比一把椅子,你说是你的,别人要来搬的时候,当然我就可以直接对他大喝一声,别动,这是我的椅子。”
马建忠叹道:“话不是这么说。属国自主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历来如此,何况朝鲜毕竟不是一把椅子。如果算是把椅子的话,也是放在大清院墙外的椅子,已经在那里放了几百年,突然要搬进院中,容易引起异议。”
袁世凯却固执己见:“从前放在院外,是因为没有贼惦记。百年前大清国力强盛,没人敢拃毛。现在不同了,列国有坚船利炮,可以从万里外跑来与大清争东夺西,这放在院外的椅子已经不安全,所以必须搬进院内,这又有什么好说的?”
这话竟然驳得马建忠无话可说,心中禁不住火起,要论外交,你袁世凯还没启蒙呢,还在我面前大言不惭!他毫不客气地说:“慰廷,论打仗,我不如你。可是要说到外交,并非人人都能深谙其中奥秘。马某跟随李中堂多年,也曾经出国考究,尚不敢肆口妄言,你我还是尊令而行吧。”
“只顾听你们两人高谈阔论,忘了正事了。”场面有些尴尬,张謇打破沉默,将吴长庆希望设法绊住李载冕的意思说给马建忠。
“恐怕只有再行诱捕之计。”
张謇解释道:“大帅的意思,并不是拘捕他。”
“我知道大帅意思,不是拘捕,却要他跳不出大帅的掌心。硬去拿人肯定不行,所以只有像对付大院君一样,请他入瓮。”
张謇有些不信:“有大院君的前车之鉴,他恐怕不会上当。”
“那就想个他无法拒绝的理由。”马建忠想了许久说,“他以至孝自许,在国王面前哭求,也是以孝的名义,那就让他来商讨如何释回大院君的事情,他恐怕不能不来吧?”
张謇担心道:“他来恐怕也会万分小心,如果带着大批卫队来,我们能奈其何?”
马建忠看了袁世凯一眼,用激将的语气说:“这就看慰廷有多大本事了。”
袁世凯一拍胸脯道:“来不来的事,你们费心;拿下他卫队的事,交给我来处置。”
“慰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张謇还是有些犹豫。
“老师不必担心,他不敢带大队人马来,如果带大队人马,无异于公然反叛,城外的大军正用得上。如果他只带几十人卫队,对先锋队来说是小菜一碟。”袁世凯说完,便派人出城调先锋队入城,并与吴长庆约定,如果需要大军支援,就让人放红色信号弹。
马建忠劝道:“慰廷,这应该悄悄布置,明目张胆调先锋队入城,李载冕会立即知道。”
袁世凯笑道:“行的就是震慑之计,让他知道如心存反抗,则会就地剿灭。”
张謇和马建忠都觉得袁世凯行事太险,太过张扬,但他一再表示愿负其责。于是,马建忠派人给李载冕送信,他果然回话说:“军中诸事纷繁,恕不能抽身前来。”
马建忠再派人持亲笔信去,让送信人从大门口开始嚷嚷,马观察请李将军商议释回大院君的事宜,如果李将军不能赴约,大院君则不能释回。李载冕知道推托不过,亲自到南别宫来,身后跟着三十人的卫队。
南别宫大门敞开,只有两个门岗,对李载冕一行连问也不问就放行。进了二堂,袁世凯站在大厅前的台阶上说:“李将军,我奉马大人之命在此恭候,请将卫队留在此处,您请只身入厅。”
卫队统领回道:“请马大人出来相见,我们奉命保护将军,寸步不离。”
袁世凯冷笑道:“李将军带这么多人到南别宫来,来者不善呢。如果不将卫队留下,马大人不会相见。”
卫队统领问:“如果我们非要与将军一起进见呢?”
“那就别怪我不客气,就地剿灭!”袁世凯一挥手,四十名先锋队一色洋枪把二堂院子包围起来。
“我知道此行必是鸿门宴。”李载冕对卫队统领挥挥手说,“你们退下吧。”
卫队收起刀枪,退出二堂院子。李载冕只留下翻译,大声说:“马大人,既然请我来议事,就请出来一见吧。”
“李将军,乱兵未平,不得不如此。”马建忠从二堂大厅中走了出来。
李载冕回道:“汉城秩序井然,何来乱兵。”
“乱兵都在枉寻里、利泰村,这谁不知道?”
李载冕争辩道:“他们都是奉太公之命撤出京城驻扎,马大人怎么称之为乱兵?”
马建忠义正词严道:“杀害朝廷重臣,硬闯王宫,逼死王妃,肆行抢掠,国王都险些遇害,不是乱兵是什么?”
“马大人,他们严守太公之命,屯驻枉寻里、利泰村,井然有序,不信可请太公复临。马大人说与我细商释回太公事宜,请马大人示下。”李载冕还想做些努力。
“实不相瞒,太公已经乘轮去天津。今天请将军来,是请将军脱离是非之地。今晚大军将对乱军进行围剿,将军若安居南别宫,便无被乱兵胁迫之虞,事急从权,还请将军宽宥。”
李载冕苦笑道:“他们都是贫苦士兵,被克扣军饷,无以为生才不惜铤而走险。请马大人可怜他们,不要枉杀无辜。太公被囚,我自知难安于位,已经将印绶带来,一并交给马大人,我不做什么将军、判书了。”
马建忠摇摇手道:“李将军,马某岂敢?你是朝鲜的将军,做不做,那由朝鲜朝廷决定,我们绝不干涉。请将军放心,您只要不出南别宫,一切不加限制。我已经略备薄酒,给您压惊。”
事情非常顺利,张謇和袁世凯出城回营复命。吴长庆已经对晚上的军事行动做了部署,六营人马分为两路,一路前去进攻枉寻里,他则亲率两营去攻打利泰村,袁世凯的先锋队跟随吴长庆行动。
“世叔,侄儿愿率先锋队打前锋。”袁世凯一听有仗打,立即请战。
“这是真刀真枪打仗,你从未经过实战,我怎么放心让你去打前锋?”吴长庆不允。
“世叔放心,侄儿不会死打硬拼,侄儿读那么多兵书,自然会活学活用。再说,不让侄儿打前锋,与先锋队的名号也不相称,别人会说三道四。”
吴长庆不答,反而问起张謇:“季直,世凯是你的学生,你说我该不该让他打这个前锋?”
张謇顺水推舟道:“大帅就放手让慰廷去一试身手吧。自从入朝以来,他所办理的事情,经常给人意外之喜。”
晚上十点,大军起程,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利泰村。利泰村、枉寻里都是朝鲜旧军及家属世代居住之地,相隔不过十里,利泰村离吴长庆的大营更近一点。袁世凯带先锋队摸过去,接近村子时突然从屋子里射出子弹,在暗夜里划出一道道亮线。陪在袁世凯身边的赵国贤腿上中弹,哎哟一声趴在地上。袁世凯也一哆嗦趴到地上,等发觉子弹大多从天空中划过,并伤不到人时,胆子便大了,弓着腰躲到一堆石块后说:“听我命令,都小心趴在地上,先别乱动。”
他观察了一下,前面是一片空地,没有任何遮挡,如果乱哄哄向前冲,伤亡肯定少不了。可乱兵所在的房子都是草顶,就有了主意,便下命令两个什长各带十人,把全队火把集中起来向着房顶乱扔一气,顿时火光冲天,里面的人乱纷纷向后跑。
“兄弟们都跟我冲,见人就开枪,都把枪里子弹打光了。”袁世凯命令道。
先锋队的冲锋号呜嘟嘟吹响,全体兵勇弓着腰向前冲。枪声叭叭响成一片,但全是冲锋队的来复枪声,乱军几乎没再响一枪。从房子里跑出的人都蹲在地上举着双手,几乎没遇到一点抵抗。袁世凯发现已经跑到了村子的另一头,依然没有发现大队人马。他找来翻译,叫蹲在地上的一个老者回话。老者回道:“听说上国大军来到,几天前人都跑了个差不多,今天晚上又跑了一部分,剩下的都是老弱残兵。”
袁世凯命人把蹲在地上的人集中起来,数了数只有三十余人。他感觉很不尽兴:“这仗打的,还没打就结束了。”
这时候吴长庆率军过来了,问道:“世凯,伤亡如何?”
“只伤了两人,这仗打得真没劲。”袁世凯有些丧气。
吴长庆笑道:“还头回听说打仗嫌伤亡少的,你战果如何?”
“只俘虏了三十来个人,早就都跑了。”
“这就不错了,我第一次接仗伤亡了二十多人,才俘虏了人家二三十人,你算幸运了。”
吴长庆下令大军凯旋,命袁世凯押着俘虏回大营。回到营中,天光大亮。不久后,另一路人马也回来了,押着一百余俘虏。这时天开始下雨,俘虏们蹲在泥地上,非常狼狈。张謇冒雨前来查看,发现大多是老人孩子。老人目光茫然,孩子眼含胆怯,他心中顿生怜悯,对看管他们的兵勇说:“你们别太凶了,别吓着孩子。”他又找到吴长庆说,“筱公,这些人都是穷苦人,不要过于为难他们。筱公可否请国王派人来分别审讯,区别主从,惩治部分主犯以儆效尤,胁从者则最好一律释放,也给那些逃散者一条生路,让他们主动归降。不然把他们逼上绝路,舍命相搏,反而不易收功。”
“季直真仁者也,我正有此意。请国王派人来审,还可体现属国自主之义。”
国王派人来审,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区分主从,决定处决十五人。张謇认为太多,建议将其中五人改为徒刑,经马建忠向国王提议并被采纳。国王又颁布招抚文书,只惩元凶,胁从不问。逃散各地的乱军纷纷前来自首,兵乱很快得以平定。
但日朝谈判的结果却有些差强人意。到济物浦谈判的全权大臣是奉朝贺(退休官员的一种荣誉官名)李裕元,实际负责谈判的是全权副官、工曹参判金弘集。两人根据马建忠的指点与花房义质辩论,双方僵持不下。双方最争议的一是赔款数额。日本提出共五十五万日元的巨额赔偿,朝鲜认为太多,花房义质提出将赔款减至四十万元,但朝鲜须以矿山采掘权、电线架设权,咸兴、大邱两地开放为通商口岸等为交换条件。马建忠认为这两条损失利权太多,宁愿多付十万元也不能答应。而且“赔偿”二字于国际法不合,把“赔偿”二字改为“填补”。第二项则是日军驻扎汉城。花房义质以使馆被焚为由,认为朝鲜根本不能保护日本使馆,因此必须准许驻军保护。马建忠建议朝鲜无论如何不能答应,而日本则对朝鲜深怀野心,坚持非驻军不可。结果最后折中为“日本公使馆,置兵员若干备警”。此外还有朝鲜派出官员到日本去谢罪、扩大日本在朝商务权益等内容。大家都觉得日本无疑还是在朝鲜取得了驻兵权,以后朝鲜的局势会更加复杂。
袁世凯尤为不满,私下向吴长庆抱怨道:“马观察以擅长外交自傲,我看也不过尔尔。我军已经平定兵乱,占据优势,而仍然让日本取得驻兵权,这算办得哪门子外交?宗主国权力没有任何增加,而日本却获得如此多的权益,恰如身上长了个巨疮,早晚要危及性命,可笑马观察还洋洋自得。”
吴长庆劝诫道:“世凯,外交的事情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我们不可说三道四。这次入朝你功不可没,我十分欣慰,我即将咨请李中堂、张振帅奖赏有功人员,把你列为首功,我给你的评语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我为你请实授同知,李中堂、张振帅能否同意,朝廷能否旨准,我就不敢保证了。”
袁世凯捐的官职是中书科中书,一个从七品虚衔,而同知则是正五品官员,那可是连升五级!袁世凯非常激动,跪地磕头说:“谢世叔的提携之恩,无论朝廷是否旨准,侄儿对世叔的大恩永世不忘。”
吴长庆边抬手边笑道:“起来起来,是你自己争气,我不过是顺水推舟。我对你父亲也算有个交代了。还有你张老师一直在帮着你说话,他的推荐之恩,你可不能忘了。”
“侄儿不敢忘恩负义,这就去看张老师。”
吴长庆告诫道:“我报功的事你不必细说,如果传扬出去,难免有人反对,那就弄巧成拙了。”
袁世凯到汉城去买了一坛米酒,一提打糕,还有一对鼓,由一个亲信稽查兵提着去看张謇。张謇正在埋头修改文稿,看到这些后惊道:“慰廷,买这么多东西,你要回国?我没听筱公说。”
“学生不回国,这是孝敬老师的。学生自入朝以来,老师多次向大帅推荐,学生没齿不忘。”
“你这话就见外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我向筱公推荐,实在是你有过人之处。你到朝鲜后许多次让人刮目相看,我即便不推荐,筱公也会用你。”
袁世凯不接话,拿着礼物道:“这是朝鲜人节日用的鼓,长的叫长鼓,是女子所用,短的叫平安鼓,由男子所敲。两鼓成对,则意寓平安吉祥。都是不值钱的东西,到时候老师带回国内,做个纪念。”
“那我就愧受了。”张謇说完,话题一转道,“慰廷,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朝鲜如何善后。朝鲜小邦,群狼环伺,大清这个宗主国,应该怎样保朝鲜?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与其有名无实,不如把朝鲜废为郡县,反而容易存续。这早就有前例,汉初,武帝征服卫氏朝鲜,设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今日不妨参照汉例,就像日本废琉球一样,列国未必有多少话说。如果废为郡县不可行,也可沿袭周例,置监国,或置重兵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内政。”
袁世凯对此极为赞同,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如果朝廷连这两条也不能赞同,那么朝鲜必须改革内政,如果依然如此行政,难免重蹈此次兵乱覆辙。”张謇扬扬手里的文章说,“我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准备上书李中堂和张振帅,督促朝鲜改弦更张,革新自强。”
张謇提出的善后六策,第一策是通人心以固国脉,要顺应民心,参与兵乱的士兵与百姓,不要再加凌逼。“概加以罪,立国者将何从易民而治也?不如此,远而五六年,近而三四年,祸且踵至,何治之可图!”第二策是破资格以用人才。“令八道布告士庶,各得条陈救时良策,封进以抉择之,其武者,则考其方略,验其胆力;其文者,则试以牧民,随时甄别,引其优者任用之。”第三策严澄叙以课吏治,第四策是谋生聚以足财用,第五策则是改行阵以练兵卒,第六策是谨防圉以固边陲。
张謇谈得头头是道,而袁世凯最感兴趣的则是第五策,笑道:“老师,学生是带兵的,所以对第五策练兵的建议很感兴趣,学生愿闻其详。如果有可能,将来希望能够帮助朝鲜编练新军。”
“慰廷,你既然对练兵如此感兴趣,我不妨纸上谈兵,说说我的短见。”张謇觉得自己是纸上谈兵,没想到袁世凯却极为认真,并很快从中发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