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李典:一种不动声色的清高
【原文】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译文】
当时曹操同袁绍在官渡相持,李典率领自己的宗族和部下运输粮食装备以供军需。
袁绍被打败以后,李典担任裨将军,屯驻安民城。
曹操在黎阳进攻袁谭、袁尚,派李典与程昱用船输送军粮。
遇到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领兵屯扎在河的上游,断绝了水路。
曹操命令李典、程昱:“倘若船不能通过,就下来走陆路。”
李典同众将商议说:“高蕃的部队缺乏甲胄而只靠占据着上游,有松懈的态度,进攻他一定能取胜。军队不应由朝廷内部控制,只要有利于国家,独断也可以,应迅速发动攻击。”
程昱也认为有道理,便向北渡河攻打高蕃,击溃了敌人,水路得以畅通。
刘表让刘备侵犯北方,到达叶县。
曹操派李典随同夏侯惇抵御。
一天早晨,刘备烧毁营寨撤退,夏侯惇领兵追击,李典说:“贼兵无故撤退,恐怕一定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茂盛,不能去追。”
夏侯惇不听,同于禁追去,李典留守。
夏侯惇果然陷入敌人埋伏,战斗失利,李典前去营救,刘备望见救兵来到,便分散撤退。
后李典随曹操包围邺县,平定该地。
又同乐进在壶关包围高干,在长广攻打管承,都击溃了敌人。
李典升任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李典宗族部属三千多家,住在乘氏县,自己要求移居到魏郡。
曹操笑着说:“卿要学耿纯吗?”
李典谦虚地说:“我愚钝胆小,功劳低微,而享受的禄位太厚,实在应该全族效力。加上现在征伐还没有停止,应当充实京郊以内,来控制四方,不是由于要效仿耿纯。”
便迁移宗族部属一万三千多人到邺城居住。
曹操嘉奖了他,任命他为破虏将军。
与张辽、乐进屯驻合肥,孙权率众包围了合肥,张辽要按照曹操的指令出战,乐进、李典、张辽平素都不和睦,张辽怕他们不听指令。
李典慨然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策如何,我们难道会因为私人成见而忘记公义吗?”就领兵同张辽出击,赶走了孙权。
李典增加食邑一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三百户。
李典喜好学问,看重儒雅的风度,不和众将争功。
尊敬贤德的士大夫,恭顺得唯恐比不上他们,军中都称他为长者。
【评点】
李典,字曼成,山阳郡巨野县人。
这个人是个武将,却武得很有特点。武出勇悍不稀奇,武得儒雅,武得高贵,武得小小年纪即有长者之风,这个就不易了。
李典是年少成名。他的儒雅不是后来才修炼的,是小时候就有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他年少好学,博览群书,不喜读兵法,拜师读《春秋》,似乎天生就应该是一个当文官的料,却成了武将军。
李典的伯父李乾在乘氏这个地方就集合了好几千食客,有点像孟尝君的做派。汉献帝初平时期,李乾率众跟随曹操打黄巾军,又跟着曹操打袁术。吕布叛乱,曹操派他回乘氏安抚百姓。所谓树大招风,他手下那几千食客目标太大了,引起吕布的注意,吕布就派人拉拢,想让他为我所用,结果李乾不听,被杀。
李乾死了,遗下的兵马父死子继,曹操就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继续带队,攻打杀父仇人吕布的别驾薛兰和治中李封。其时李典也跟着李整,薛兰和李封被打败,李典也论功行赏,升为青州刺史。
后来李整也死了,行伍之中,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整死后,李典统领他遗下的兵马,继续跟着曹操干。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曹操看这个人不是那种勇猛粗豪的武人,就让他试着管理百姓。
据推断,杀薛、李是公元195年,李典最早死于公元209年,他死的时候三十六岁,那么,他当中郎将管理百姓的时候,最多只有二十二岁。
真是少年英才。
在打袁绍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的时候,李典和程昱负责后备工作,就是运送军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这个押运粮草的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当时他们走水路,袁尚派高干把水道给堵了,过不去。曹操没辙,说实在不行,你们就走旱路吧。他可没打算让这两个人和敌人硬拼,拼不过再把军粮毁了,就麻烦大了。
可是李典不肯听。
不是他桀骜难驯,也不是他特立独行,是他经过冷静的观察和理智的分析,发现高干并没有把自己的粮草运输队放在眼里,凭着占了地利的便宜,防备松懈,又装备不多不精,有可乘之机。
这个时候就见出李典这个年轻人的决断来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干脆,给他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果然,大破之。二十出头,小小年纪,敢蹈险地,一鼓破敌,是个良将的好苗子。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里描述了一场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的一场好戏:
“惇令于禁、李典押住阵脚,亲自出马阵前。遥望军马来到,惇忽然大笑。众问:‘将军为何而笑?’惇曰:‘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夸诸葛亮为天人;今观其用兵,乃以此等军马为前部,与吾对敌,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吾于丞相前夸口。要活捉刘备、诸葛亮,今必应吾言矣。’
“遂自纵马向前。赵云出马。惇骂曰:‘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耳!’云大怒,纵马来战。两马相交,不数合,云诈败而走。夏侯惇从后追赶。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不数合又走。韩浩拍马向前谏曰:‘赵云诱敌,恐有埋伏。’惇曰:‘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遂不听浩言,直赶至博望坡。
“一声炮响,玄德自引军冲将过来,接应交战。夏侯惇笑谓韩浩曰:‘此即埋伏之兵也!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罢兵!’乃催军前进。玄德、赵云退后便走,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昼风既起,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
“于禁、李典赶到窄狭处,两边都是芦苇。典谓禁曰:‘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当往前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军。’李典便勒回马,大叫:‘后军慢行!’人马走发,那里拦当得住?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
“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言未已,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
在这场戏里,显然诸葛亮是主角,夏侯惇是和他对戏的大反派,李典等人不过是点缀的配角,但是他也起了临阵提点的作用。
而在《三国志》里,这场戏的主角就成了李典了,和他对戏的反派是刘备,给他配戏的是夏侯惇。
说实话,如果这次战斗领兵的不是夏侯惇而是李典的话,谁胜谁负还真是难以预料。刘备固然想用火攻,奈何李典不肯上钩耳!
李典屡建战功,备受重用,突然有一天,发一奇想,要来一个大搬家。
他的老家在乘氏,他想把整个宗族一大家子都搬进魏郡。魏郡的中心是邺城。这可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韩馥、袁绍都把它当成州政府中心,曹操破袁,领冀州牧,也是把邺城当成根据地。东汉名义上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治中心就是在魏都的邺城。
李典这次大搬家,引发了曹操的玩笑一般的疑问:“啊,爱卿,你又是想效仿耿纯吗?”
耿纯又是谁?
这个人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当时也是群雄相争,他和刘秀看对了眼,誓死跟随刘秀,刘秀南下,他带着堂兄弟耿欣、耿宿、耿植,还有他门下的宾客,还有他的一大家子,一共两千多人,那些个老的、病的也一起来了,居然还拉着棺材,一起迎接刘秀。
刘秀高兴,封他耿乡侯,任命他为前将军。
当时刘秀势力并不大,老是被人追着跑,倒是邯郸王郎势力挺大的,好多郡国官吏望风归附,希图大树底下好乘凉。耿纯怕自己的族人里边也会有人怕刘秀兵不多将不广,生归心,干脆派耿欣和耿宿回老家,一把火把所有的房子都烧了。
刘秀问他为什么,他说:“今邯郸自立,北州疑惑,纯虽举族归命,老弱在行,犹恐宗人宾客半有不同心者,故燔烧屋室,绝其反顾之望。”(《后汉书·耿纯列传》)
这一手玩得真绝,后路都给断了,老家也回不去了,就踏踏实实大家伙一起跟着刘秀干吧!
曹操此问,即源出于此。
但是李典回答得非常谦虚,谦虚得都不像他这个正当热血年龄,又功勋卓著的将领当有的态度。
他说:“不是我要效仿前朝贤人,实在是我这个人又笨,胆子又小,立了芝麻绿豆大的功劳,却享受着西瓜那么大的禄位,我也没有别的可以报答明公,只好全族效力吧。再说了,咱们现在不停征伐,人口短缺,正好可以用我家的人口充实城市,人多力量大嘛!”
单从这个态度,他就不是凡人。
在人群中生活,我们通常都会用一句话自勉,叫作“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之所以会挨刀,就是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有人的地方就有乌眼鸡,有人的地方就有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有人的地方就有下刀子、使绊子。
就是曹操手底下这几员大将之间也不例外。
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去,与张辽、乐进一起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倒自己跑去打张鲁了。
他们三个人手底下的兵只有七千多,凭着东吴的威胁性,这点兵力太少了。再说,这三个人的身价之高,个个都像大肥肉似的,是只老虎都想叼了走。
果然,曹操前脚刚走,后脚孙权就拉来十万人马,把合肥给围了。
怎么办?
对打吗?七千对十万,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十多个人打一个,就是一头大象也给干倒了。防守吗?等援军来,黄花菜都凉了,合肥早失陷了,自己阵营这三人也早被捉的被捉、被杀的被杀了。
张辽不愧是大将:干脆,主动出击,乱它的阵脚,打它个措手不及!
可是,他一个人说了不算,三员大将哪。李典、乐进、张辽,这三人平时就互相看不顺眼,要是他一人说打,那俩人反对怎么办?军中表决他也赢不了啊!
结果在这关键时刻,李典说了:“这是国家大事,我只看你的计策好不好,要是好,那就听,怎么会以个人的私怨忘了公义大事?”
他都这么说了,乐进当然也不会说别的,于是统一思想,打!
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
第二天凌晨,张辽全身披挂,带着八百人,大叫着“张辽在此”,直冲孙权主阵。孙权慌了神,左右护卫赶紧拥着他退到小土丘上,长戟朝外,直指曹军。张辽在下边要孙权有种就下来决一死战,孙权又不傻,才不动呢!
结果孙权定神一看,张辽只有几百人,赶紧下令,包围他们,一个都不许跑!
张辽一看事不对,和左右数十人在东吴军的层层围困中杀一条血路,杀出重围。结果回头一看,其他的弟兄们还被围着呢,又冲破层层围困,杀进去,把他们也带出来。
这下子把东吴军给震撼的,原本想人多欺负人少的高昂斗志都低迷了,也没人敢拦了,张辽率军回城,初战告捷。
此后孙权攻城,又不好攻,因为合肥城墙高,滚石檑木一样不少,他们攻,这边防,十几天拿不下来。东吴军又闹传染病,没办法,孙权只好下令班师回朝。
曹操也没想到张辽、乐进、李典能够七千人大败孙吴十万大军,于是大为叹赏之余,一路封赏:张辽被封为征东将军;李典多赏采邑三百户;乐进记前功,多赏采邑五百户,官升右将军。
在这三个人里面,李典是受封最轻的。看似他所起的作用不大,可是,如果没有他不计前嫌、同仇敌忾、慷慨激昂的表态,这三个人也不会拧成一股绳,大破吴军。张辽的功在明,李典的功在暗,他不说就没人替他说,可是偏偏他又是个不争功的人。
大概这就是他的官职一直都不太高的原因吧。这样的一个人,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清高。
第二节 许褚:忠犬总比奸人香
【原文】
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
【译文】
许褚随曹操讨伐张绣,抢先登城,杀死了成千上万的敌人,升任校尉。
又随曹操在官渡讨伐袁绍。
当时常随曹操的谋士徐他等人阴谋反叛,因为许褚总是在曹操身边护卫,害怕他所以不敢发动。
等许褚休息不在跟前的时候,徐他等人藏着刀进了曹操的营帐。许褚至下房心有灵感,又回来侍卫。
徐他等人不知道,进帐一见许褚,大惊失色。
许褚觉察到徐他等人神色反常,就杀了他们。
曹操对许褚更加亲信,出入都和他同行,不离左右。
他跟随曹操包围邺县,奋力战斗建立功勋,曹操赐他关内侯的爵位。
又随曹操讨伐韩遂、马超到潼关。
曹操要北渡黄河,到了河北,先让士兵渡河,曹操自己和许褚及一百多名虎士留在南岸断后。
马超率领一万多步骑兵追曹军,箭矢像雨点一样飞来。
许褚告诉曹操,敌人来得很多,现在士兵都已经渡过河去,我们也应离开了,便扶着曹操上船。
敌军猛烈攻打,曹兵争着渡河,船超重将要沉没。
许褚刀砍攀船的士兵,左手举着马鞍护住曹操。船工被流矢击中死去,许褚右手撑船,勉强渡过对岸。那一天若不是许褚,曹操就要遇难了。
后来曹操同韩遂、马超单独对话,左右的侍卫都不许跟随,只带了许褚一个人。
马超仗着力大,想突然地冲过来捉住曹操,早听说许褚勇猛,怀疑跟来的就是他,便问曹操说:“公有位虎侯在什么地方?”曹操示意许褚,许褚瞪眼盯住马超,马超不敢动,各自返回。
过了几天,两军大战,击溃了马超。
许褚亲自斩杀敌人,升任武卫中郎将。
武卫的称号,就是从许褚开始设立的。
军中因为许褚力大如虎却不聪明,称他为“虎痴”。
所以马超问虎侯,至今人们还这样称呼他,都以为是他的姓名。
【评点】
许褚这家伙长得雄壮,一米八多大个儿,膀大腰圆,勇力无限。(“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脑瓜笨,不聪明,有一把子虎力气,绰号“虎痴”。
他是曹操的贴身警卫员,基本上曹操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
他的光辉事迹无数。
汉末,他聚集了壮丁和宗族人众数千人,一起筑防抵御贼兵。当南葛陂贼兵一万多人打他,他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没办法,就扔石头。别人没他那把子力气,就给他找大石头,他来扔。敌兵往上一冲,他就飞石一扔,又扔得远,又投得准,比铅球和标枪厉害多了,谁都不敢靠近。
老这样打也不是办法,粮食都吃完了,他就跟贼兵说要不这样,我们有牛,你们有粮,我们用牛换你们的粮,怎么样?
那个时候,耕牛珍贵,贼兵就同意了。结果粮食换到手,牛认家,又跑回来了,在两军阵前打转转——牛哪见过这阵势,晕了。许褚就跑到阵前,倒拉牛尾,把牛牵了回来,谁也不敢再把牛牵回去。(“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三国志》)
从那以后,周边地区听到“许褚”这个名字都害怕。
建安二年(197),曹操占领淮、汝一带,许褚归顺曹操。曹操一见就很待见他,说“此吾樊哙也”。当天就“拜都尉,引入宿卫”。跟着他一起来的众位侠客也都封了官。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下属,同时又是刘邦的亲戚——樊哙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即吕后的妹妹,两个人用民间俗话说就是“挑担”,又称“担挑儿”。
在项羽为刘邦设的鸿门宴上,刚开始他在外守卫,一个参乘,没资格入帐。一会儿张良出来了,说刘邦有危险,因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项羽阵营的项庄名义上是献艺佐酒,其实一把剑比画来比画去,老想要刘邦的命。樊哙气坏了,排闼直入——带剑持盾,硬闯。
及见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就是把眼眶子都瞪裂了,瞪出血来,头发一根根竖起,这得是多么豪勇的形象。项羽本身就是勇士,力能扛鼎,此时一见,都不由得心中一凛,改容相敬,问这位壮士是谁,然后又赐酒、赐肉。
手下递给樊哙一大杯酒、一根生猪腿,樊哙把酒一饮而尽,拔剑把生猪腿一块块切开,片刻吃完。
到此为止,樊哙不过是一个粗豪刚猛的汉子,好像也没啥子稀奇。不过,下面就看出这个人的心眼来了。项羽问他还能不能再喝酒,他就着这个话题一泻千里,借题发挥: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意思就是我连死都不怕,还怕一杯酒?我们沛公本来是先进入咸阳,按照你们当初的约定,他就该当王,可是他不肯,而是把军队驻扎在霸上,等着你来称王。可是现在你来了,却听信小人的话,和我们沛公心生嫌隙,我怕的是天下百姓都对您的做法不服气!
结果说得项羽“默然不应”(没理了,说不出话),于是刘邦尿遁,捡了一条命。若不是樊哙这番似真实假、似硬实软的话,刘邦说不定就交待在那儿了,中国的历史也就改写了。
所以说樊哙了不起。
许褚没有樊哙这份嘴巴上的才能,但是勇武上确实十分像。
建安三年(198),他跟着曹操征讨张绣,为先锋,杀敌一万。
建安四年(199),跟随曹操打官渡之战。领导人不容易,总有人惦记。孙策不就是被人“惦记”死的吗?“斩首行动”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早就明白“杀贼先杀王”的道理。
当时就有叫徐他的人伙同别人想行刺曹操,结果许褚和曹操心意相通,他都下班了,回家了,结果心神不宁,老觉得主公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又赶回曹操身边。徐他等人想必是把他的值班表给摸清楚了,算准他肯定没在的,结果一见他又回来了,大惊失色。许褚是战场上练出来的危机意识,一见状况不对,马上杀了他们。
曹操以后就更倚重许褚了,行住坐卧,再不让他离开身边。
建安九年(204),跟着曹操围邺县,有战功,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六年(211),随曹操在潼关征讨韩遂和马超,是他护着曹操过的河。如果没有他的拼死救护,曹操危矣。
后来,曹操跟韩遂和马超谈话,仅带许褚一人。马超也是个英雄,想欺负曹操人少,干脆绑了他或杀了他。可是他又看曹操身边站着一人,一身腱子肉,不说话,就那么瞪着眼睛,别是那个虎痴吧?于是他就问:“曹公的虎侯在哪里呀?”曹操一指,就是他。许褚的眼睛就那么直直地瞪过来,愣把马超吓得没敢动。
于是就有了后来许褚和马超的阵前对决。
这件事在《三国演义》里有十分形象生动的描写:
“次日,两军出营布成阵势。超分庞德为左翼,马岱为右翼,韩遂押中军。超挺枪纵马,立于阵前,高叫:‘虎痴快出!’曹操在门旗下回顾众将曰:‘马超不减吕布之勇!’言未绝,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两军大骇。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褚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庞德、马岱见操将齐出,麾两翼铁骑,横冲直撞,混杀将来。操兵大乱。许褚臂中两箭。诸将慌退入寨。马超直杀到壕边,操兵折伤大半。操令坚闭休出。马超回至渭口,谓韩遂曰:‘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真虎痴也!’”
于是就留下一个歇后语,叫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许褚这种缺心眼的打法也招来了鲁迅先生的批评:
“……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买卖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他的总体思想就是,既要不惜命,又要爱惜生命,这才是一个战士当有的作风。
不过这种英勇着实让人惊叹,所以才会有罗贯中的赞:
天下瓜分汉欲亡,四方豪杰尽鹰扬。葛陂许褚投降后,自此何忧吕布强。
许褚脑子转得慢,舌头也就跟着慢,所以平时“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这样很容易得罪人。
有一回,曹仁从荆州回来,朝谒曹操。曹操还没有出来,他看见许褚就在殿外,就纡尊降贵,请他一起进屋坐着说话,结果许褚还给拒绝了,撂给他三个字“王将出”,然后自顾自就进殿了,把曹仁给气的。
后来别人就责备许褚,人家是宗室重臣,自降身份招呼你,你怎么还拿架子呀?
许褚说:“他就算再是宗室重臣,可他也是个外藩,我是内臣,当着大家的面说话就行啦,还要进去谈,有什么私话好谈的?”
曹操听说了,更待见他,又给他官升一级,迁中坚将军。
可以说,许褚自从到了曹操身边,就是一路升迁,当然,这一切都是他拿自己的忠勇换回来的荣耀。而他对于曹操也是备极尊崇,这么一个世人眼里的白脸奸臣,对于他而言,就是头上一方湛蓝的青天。
如果曹操有一百零一个心眼,那么许褚就只有一个心眼:保卫曹操。
如果曹操心里装得下一百零一个人,那么许褚心里就装得下这一个人:曹操。
一个心眼多的人,是不喜欢别人心眼多的。所以曹操可以杀杨修、杀荀彧,而许褚绝对不会被曹操杀掉。
曹操喜欢他,就是喜欢他的心思单纯。他是曹操的好下属,更是曹操的好弟兄。
所以曹操死后,许褚号泣呕血。
逝者已逝,生者仍当尽生者的责任。曹丕登基称帝,许褚又开始护卫曹丕,给人的感觉,他就是一只藏獒那样的忠犬——别误会,这里没有丝毫的贬义,历来忠犬都比奸人香。
第三节 典韦:帐下壮士有典君
【原文】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
【译文】
曹操征伐荆州,到宛城,张绣迎出来投降,曹操非常高兴,请张绣和他的将帅,设宴庆贺。
曹操劝酒,典韦握着大斧站在背后,斧刃长一尺,曹操举酒到一个人的前面,典韦就举起长斧盯住那个人。
酒宴从始至终,张绣和他的将帅没有敢抬头看他的。
过了十多天,张绣谋反,偷袭曹操大营,曹操战斗失利,单身骑马逃跑了。
典韦在营门里死战,叛军攻不进去,就散开从别的门一拥而入。
当时典韦身边校尉还有十多人,都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十。
叛军越聚越多,典韦用戟左右攻击,一叉过去,就有十几支矛被击断。
部下死伤殆尽,典韦也受伤数十处,用短兵器肉搏,敌兵冲上前,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人打死,剩下的不敢上前。
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敌人,杀死几人,伤重发作,大骂而死。
敌人这才敢上前,割下他的头,互相传看,又返回来看他的躯体。
曹操退到舞阴,听说典韦战死,痛哭流涕,派间谍取回他的遗体,亲自到跟前哭泣。
派人送回襄邑安葬。
让他的儿子典满担任郎中。
曹操每次经过他家,总用士大夫的祭礼中牢来祭奠他。
【评点】
典韦的确是条好汉。
即使他身在曹营,且为保卫曹操力战而死,在尊汉抑曹的传统观念占上风的年代,典韦也被人们给予特殊的尊重。
在戏台上,曹操是个大白脸,象征奸臣,而典韦却是一张黄脸,好比佛教中的护法韦驮,十分正气、刚勇。有一首京味歌就是这样唱的:“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典韦是陈留郡己吾人,相貌魁伟,膂力过人,行侠仗义,不怕死。
襄邑的刘氏和睢阳的李永有仇,估计本来不碍他什么事,估计刘氏是被李永欺负了。李永是富春县县长,想来也是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仇家多了,也怕被宰,防备很是严密。典韦就坐上车,装着鸡啊酒呀,假装是候门拜见的人。他也是吃定了当官的是伸手不打送礼人,结果门一开,他揣着匕首就进去了,杀了李永还不算,连他老婆一块干掉,而且也不急着跑,就那么慢慢地走出来,把车上装着的刀戟拿出来,就那么步行溜达出去了。
这一路上,浑身浴血,提头穿行闹市,追他的有好几百人,愣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只能远远地跟着。一直走了四五里,遇上他的同伴——像这样的人,是不会少朋友的,然后一起和数百追兵周旋,才脱身逃出。
这下子典韦出了大名。
初平年间,张邈起义兵,典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的部下。部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别人使出吃奶的劲都举不动,憋得脸通红,典韦一只手就把它给立起来了,又惊了赵宠。
后来典韦又成了夏侯惇的部下,凭着这股子不要命、不怕死的狠劲,屡立战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升为司马。
曹操在濮阳讨伐吕布,夜间偷袭,天亮击溃了敌人,还没来得及“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吕布的另一支军队就赶过来了,三面合围,要包饺子,他们就成了任人剁碎的饺子馅。
吕布也是一个不怕死的,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他亲自带兵冲阵,从早晨打到日中,再从日中打到午后,曹操人困力疲,情形十分危急。
曹操就开始招募敢死队,典韦第一个中选。这几十个人都穿上好几层衣裳,罩上双层铠甲,盾牌也不拿了,就是拿着长矛长戟冲锋陷阵,要给全军将士杀一条血路出去。
敌军不但近处阻击,而且开始从远处射箭,弓箭像下雨一般嗖嗖飞射过来,典韦看也不看,一面拼命杀敌,一面就对他的部下讲:“到他们冲得离我十步的时候再跟我讲。”
他的部下,就是敢死队的成员们,看着敌人一边射箭一边渐逼渐近,有点慌,说:“十步啦!”
他不理,过一会儿说:“五步再说。”
敌人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部下是真害怕了,大叫:“他们来啦!”
这时典韦像一头豹子,满把攥着十几支长戟,大叫一声,冲天而起,劈头盖脸向敌军刺去,敌人哗啦啦应声倒地。
天色傍晚,吕布也打累了,率军撤退,曹操才险处脱身,从此就把典韦任命为都尉,不令他冲锋陷阵,就让他担任自己的亲卫,率领亲兵数百,绕大帐巡逻,保障自己的安全。
自从担任这个职务以来,典韦就白天在曹操身边侍立,晚上睡在大帐左右,他自己是有休息的地方的,可是他很少回去,就把保护主公当作自己的天职。这样的忠诚,这样的谨慎。
曹操爱看他吃饭,那个豪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个人的量根本不够他吃。曹操赐他饮食,他每回都要吃个酣畅淋漓,好几个人穿蝶引花似的给他奉酒上肉,才能供应得过来。曹操在一边就看得呵呵笑,一边赞叹:豪壮啊,豪壮!
他膀大腰圆力不亏,好使长矛和大双戟,这个比小巧玲珑的短兵器如匕首等使着给力。军营里面特地为他编了顺口溜,叫作:“帐下壮士有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
别说八十斤,养尊处优的现代人,你提一双四十斤的戟试试?
曹操是个有文化的人,把许褚比成古代的樊哙,又把典韦比成古代的恶来(“古之恶来”)。
《三国演义》里这么写:
“一日,夏侯惇引一大汉来见,操问何人,惇曰:‘此乃陈留人,姓典,名韦,勇力过人。旧跟张邈,与帐下人不和,手杀数十人,逃窜山中。惇出射猎,见韦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今特荐之于公。’操曰:‘吾观此人容貌魁梧,必有勇力。’惇曰:‘他曾为友报仇杀人,提头直出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只今所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运使如飞。’操即令韦试之。韦挟戟骤马,往来驰骋。忽见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操曰:‘此古之恶来也!’遂命为帐前都尉,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
恶来,又称恶来革,飞廉(又叫蜚廉)的儿子,父子俩都是商纣王的亲信,有本事,愚忠,不辨是非。
飞廉腿快,好比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就像传说中的风神“飞廉”,所以才被称为“飞廉”。这样的脚力,估计最适合当邮差。飞廉的大儿子恶来,不但力大腿快,而且勇猛得吓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说他“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就是说他能不停步地跑一千里,要是发起脾气,野牛和老虎也能被他撕得粉碎。就凭着这把子力气,那还不是想灭谁就灭谁。
恶来最后被周武王处死,典韦却是为保护曹操,被张绣害死,而且死得十分不值。
与其说他被张绣害死,不如说他被曹操害死。
曹操这家伙色心不死,到哪里都要拈花惹草,明明张绣已经投降了,他还把人家张绣婶婶这朵花给摘了,张绣一反,他麻了爪,骑马逃跑,丢下典韦和一众贴身警卫苦战至死。至今人们想起典韦,就是他独立辕门,浑身浴血。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是说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悲壮:
“韦方醉卧,睡梦中听得金鼓喊杀之声,便跳起身来,却寻不见了双戟。时敌兵已到辕门,韦急掣步卒腰刀在手。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挺长枪,抢入寨来。韦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人。马军方退,步军又到,两边枪如苇列。韦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怎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
若是给他武器,给他战马,想也不必至此。
若是曹操不胡作乱来,想来也不必至此。
在这一战中,曹操大败亏输,长子死了,侄子死了,典韦死了。他的原配老婆也一怒之下离开了他。事后,曹操亲自祭奠典韦,痛哭失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这同样也是小说家言,曹操有没有这么哭过不知道,不过,他的心里不痛惜才怪!
说起来,典韦和许褚这两个人,就是曹操的两尊门神。这两个人单兵作战勇武过人,排兵布阵却非其所长,最合适不过就是当贴身保镖和警卫员。而典韦也以他的热血和生命,证明自己是个不负众望、视死如归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