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的血液;能源,经济的食粮——三分之二先生
一、太阳 公元前50亿年-公元后50亿年
后来,除了两千多万身在其中的人类外,地球上的读者都看到了一则笑话。
1946年12月5日于平壤成立的朝鲜中央通讯社,在狂骂猛吹了68年之后,开始对着全世界听众宣布一条无比震撼的新闻:
“为了庆祝伟大的太阳节,17岁的朝鲜太空人Hung,Il,Gong(洪义功)在2014年的1月21日凌晨3点搭乘了根据主体思想设计出的火箭,独自前往太阳,历经4个小时飞行到达目的地,并将他的船停在太阳的另一面,最终成功地登上了太阳。我们的英雄,为了避开太阳强烈的高温辐射,特意选在夜晚出发,成功登陆太阳后,收集了太阳黑子,作为回国时赠送给伟大的、领导全人类进步的红太阳——金正恩——的礼物。”朝鲜官方电视台的主持人在兴奋得难以自持中,语气庄重而坚定地宣布:“朝鲜人民已经创造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全球所有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类,先是开怀大笑,然后是集体无语。
俄罗斯地球化学家Vladimir,Vernadsky说过一句名言:我们人类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生命,都是太阳的孩子。初听这话,有点荒谬,但从科学及哲学角度想想,成立的。
明白这一点后,也就明白了朝鲜宣传机器更深刻的含义了。
当然,欧洲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位自许为太阳的君主,其在位72年的成绩大概是全球政治家中的一个吉尼斯纪录。这位自称为太阳王的朋友告别人间之际,整个世界的贵族开口说话时,无不以能说他的家乡话——法国巴黎口音——为荣。其建造的凡尔赛宫,时至21世纪的今天,依然每天都能从来自全球的客人口袋里向外一次次地顽强而无情地掏取着现金与信用卡。
个头矮矮的王国,为了体现太阳的威严,竟将脚下的鞋子悄悄地增加了十五公分,这才有了后来从所有苏联报纸上看到的身高仅有1米62的斯大林好象并不比其他国家政治家矮小的秘密,也才有了今天无数女士脚下高根鞋的出处。
朕即国家,这位太阳宣布说,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它人类只有执行的义务。正是他的独裁理念,间接地导致了人类文明史中一场声势浩大革命的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人类社会体制——共和国。
聊起来,历史上,咱们的共和国也现出过有点类似的太阳。小时候,兄弟周围的歌曲多是《红太阳照边疆》之类的嘹亮歌声,再不就是《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的悠扬乐曲;四处张望,到处都是《红太阳光辉暖万代》之类的绘画。
总之,那时候的祖国山河能够彤彤一片大红,全赖每个人心头都供着一颗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关于太阳,兄弟的最早的印象是幼儿园墙上的一幅画,下边是我们孩子们赖在床上,中间是一只红冠傲立的公鸡引亢高歌,上面是位半边脸上涂着红色的太阳公公一脸微笑。长大之后,读过李先生的《道德经》之后,才从道法自然中了解到,生命服从于自然,自然皈依于大自然的定律。
太阳,是一切大自然的缔造者。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着,惟一不变的是,在永远的过去与永恒的未来之间,我们的祖先们每天抬头望去,与我们的子孙仍然每天要面对的,都曾经并仍将是这颗雄壮而灿烂的太阳。
当然,诗人、常人及科学家眼中的太阳,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特别是在那些专门研究天体的工作者眼中,所谓太阳只不过是广袤浩瀚的宇宙之中一颗极为普通的恒星而已。
兄弟平时从事能源研究工作,所以认识问题习惯于从质量、能量之类的角度出发。对于常年生活于社区之中的公民来讲,一座城市已经够大的了,国家及地球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但说到太空,说到太阳系,我们才知道,每天陪在我们周围的这位太阳先生,竟把太阳系前后左右99.87%的质量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其每秒辐射到太空的热量相当于一亿亿吨煤炭完全燃烧产生热量的总和。想象一下,2013年全球能耗最多的中国,一年总产能不过35亿吨左右的标准煤。太阳生产的能量却是一秒钟10000000000000000吨!以这种方式,太阳至今已把近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转化成了能量。科学家换算,每秒钟太阳送给地球的能量就达500万吨标准煤炭,地球之上绝大多数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包括化石类能源、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生物质能基本上都来源太阳。
用科学仪器观察,时刻在燃烧与爆炸的太阳,其颜色为黄白色,并非红色。它每时每刻都处在疯狂的爆炸之中,每秒钟用掉6.2亿吨的氢燃料。这颗不停地在狂爆的火球,表面温度永远在5500度以上。聊到这儿,我们很难知晓,那位年轻的朝鲜神人是怎么在这个时刻转动着的火球阴面采集太阳黑子的。
比我们地球年长4亿岁,太阳已经存在了50亿年了,可能还有50亿年的寿命。从生命学的角度讲,和我们地球一样,太阳也在自转的同时围着银河系中心做着公转。只不过,我们地球围着太阳365天转一圈,人家太阳转着银河中心每2.5亿年转一圈,且动作超快,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运动着。太阳每时每刻都在飞奔中狂炸着,为周围所有的生命提供着巨大的能量。
科学家们讲,除了火山、地壳运动及人类自己生产的一丁点的原子能外,太阳不断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是咱们脚下地球之上一切能量的总来源,总发动机。最让我们人类感慨的是,太阳所送来的能量,是最清洁的,且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来自太阳的能量最终通过动植物的地质演化,变成了我们脚下的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而也正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成的这些化石类能源,给过去和今后的人类带来极大福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无数的征伐、杀戮、掠夺、开采以及当今几乎无所不在的污染。今天人类正在内心发出一次次呼唤,我们需要能源与动力,更需要的是和平与正义。
二、燧人氏 公元前10000年—9000
太阳是有生命的,据相关科学家演算推测,它已经活了50亿年了,还有50亿年的寿命。也就是说,今天的太阳正值它的中年际,壮得很。作为太阳的行星小弟,咱们地球呢?这种问题通常图书馆里是找不到答案的。网上乱搜一通之后,答案也多似是而非的很。最常见的说法是,有了太阳大哥才有了咱们小弟地球,咱来晚了4亿多年。刚开始咱们围着大哥转得很是规则,不知怎么回事,有一天,大概是地球活了一亿岁那年,一个个头十足不请自来地的行星突然从外空窜来,把咱狠狠地撞了一下,结果就是地球由此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被从地球上撞飞出去的一块儿,后来在空中转了无数年后就变成了月亮,自此当了咱们的小弟,开始忠诚地围着地球转了起来。再一个变化就是,被撞歪了轴的地球旋转开始变得不规则了起来,最终用人类的话讲,一年开始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想一想,还是老李所著的《道德经》说的对,道法自然,自然的道行与能量之大,实非我等人类一辈所能想象。无怪连人类科学史上的那些巨人每每谈及宇宙时,无不用一种敬畏的口气谈到那个代表着超自然力量的上帝。
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如果以年为单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大致的时间表,10月1日,即地球形成的30亿年后,海洋里出现了生物;11月25日那天,即4400万年前,陆地上出现了生物;12月18日那天,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年终最后一天晚上的8点41分左右,地球上出现了直立动物;15万年前,即地球年结束前的倒数最后17分钟时,地球上出现了智人;以12月30天24小时60分60秒为基准,近数百年来,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工业时代,只是发生在地球年结束之前最后3秒钟不到的瞬间里。以往,兄弟捧了本历史书,常发感慨,如今,当和大家一起捧起地球科学之类的书籍时,再看历史时,不禁哑然。
回头望去,今天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为这个世界上的高等动物,至为关键的一步是,咱们那些15万年前的祖先,开始认识并逐渐学会了使用一种自然界中的新能源——火,那之后人类开始快速地走向了文明的彼岸。所有那些没有学会使用火的直立动物们,至今他们的后代仍被我们放在动物园的笼子或假山当中观赏或逗弄。
兄弟一直以为,整个人类进化史上,有两个极为关键的发现,一是我们祖先们发现了火的能量,再一个就是我们的上两代们发现了原子的威力。前者,提供了人类走向文明,后者保证了人类不敢轻易地走向毁灭。
火能源的发现与利用,分为两个阶段,前为无意之间,后为有意而为。
所谓无意之间,兄弟做过这样的虚构,某日,风雨交加,天降霹雷,随之森林中有树遭劈,风雨雷中,森林之火非但未灭,最终竟成一片火海,咱们那些直立的祖先们最初肯定是被吓得四下里逃窜,数天之后,那些找不到食物的直立先人们,心惊肉跳中,回到一直以来穴居的森林周围及当中,然后他们像往常一样,看到了很多躺在烧焦的树干边上的动物尸体,多数直立动物继续四下里采集蘑菇之类,但其中有那么几只胆大的雄性直立物们,因为饿得实在不行,竟然拿起了火灰当中的尸体啃了几口。
能源史学者们请注意,这关键的一啃,竟啃出了之后无边无境的文明来。
那些胆大的雄性直立动物发现,被火烧熟了的尸体,剥去皮毛,品其鲜肉时,其滋其味,确实非比寻常,好吃呵,于是胆大的它们开始向那些萎缩不前的同类,隆重地推荐着。最终,当群族里胆子最小的那只雌性直立动物也品尝了一小口略带焦煳味道的尸体,并在微笑中开始四下打量时,一轮最伟大的进化开始了。
发现火之前,森林河边周围的生命一直被称之为动物,自从吃了火中的食品之后,这些直立动物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人类。
从最初对火的恐惧,到开始有意识地去那些燃烧过的森林寻找食物,并最终热爱上了火后,我们的祖先,少了很多,也多了不少。
首先,他们发现,其实不光自己,其他森林河流边上的动物,包括那些食肉类猛兽,也很怕火。篝火旺盛之际,大型动物不敢前来攻击,火光保证了人类有了好的睡眠,由于火光的保护,人类发现,醒来后打猎采集精力更加充沛。此后,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在自己穴居的周围有意地燃起篝火。不久之后,他们发现,由于刮风的原因,这种火种很难长期地保留,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从把自己的窝穴搬到洞穴之中,因为比起外边来,那里的风小得多,火种更不容易熄灭。
由于火的利用,人类的安全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因野兽袭击而出现的死亡率明显的下降。
由于火的利用,北方的人类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里,洞穴里的温度不再因自然气节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冬天不再残酷,在寒冷中出生的幼儿生存率不断地提高。
由于火的利用,人类开始大规模地食用熟食。随着熟食在食品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人类悄悄地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随着肠胃的进化,由于喝生水,吃野食而导致的疾病迅速减少,人类的寿命开始延长。
由于火的利用,过去很多无法摆弄的石制物及木制物,在一定温度之下,开始变得柔软起来。进而很多过去只能想象无从制做的工具开始在山洞里被批量地生产了出来。人类开始出现了分工,越来越多手巧的人,不再外出打猎采集,而是缩在山洞里制做各种工具。随着打猎捕鱼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与自然博弈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进化速度快速提升。
由于火的利用,直立的高等动物们开始学会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烧荒,他们不断把更多的森林主动地烧成草原,以便他们更好地组织狩猎。烧着烧着,他们发现,很多枯草被烧掉之后,雨后春风中,无数绿色的新生命竟然从土地中冒出,由此他们开始利用工具把草原变成农地,开始学习种植。
随着人类对火的驯化,人类开始变得自由了起来,生命越来越安全,寿命越来越长,用于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多,进化中,四肢开始变得越来越小,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社会的组织能力越来越强,渐渐的,这些生物从“它们”变成了“他们”,随之开始统治起了这个世界。
当然,人类在进化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管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些来之不易的火种,一次次地由于天气潮湿,或仅仅因为责任心不够等原因,他们的生活常常会陷入洞穴里不再有火的情形。一旦断火出现,洞穴之中的所有生命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尽管在人类进化史中,上述断火的情形没有具体文字加以记录与描述,但兄弟坚信,不论是在非洲的草原,欧洲河边,还是在北京山顶洞周围,这类事情断断少不了。
怎样利用火帮助人类进化的另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随之被提出,怎样创造火,如何做到人工造火,如何从当年的无意之间,到今后的有意而为。
从用火到造火,这之中到底进化了多长时间,不详。但造火方式却被后来的人类记载了下来,方法一,击石采火,方法二,钻木取火。
击石采火一法的具体纪录,人类没有文字做相关交待,模糊中,好象是与人类观察啄木鸟用嘴击打坚硬树木时,偶尔出现过火花而有所启发,学之,随后印证,石与硬物相击,常伴有火花,撞击中,铺之干草,极易将火引燃,实现人工造火。
关于钻木取火一法,种种史书多有记载。
不知何人,亦不知具体是哪个年代,总之,从北京山顶洞一路传下来的这支当中的祖先编撰的文字《尚书》有所记录:“遂人为遂皇,遂人以火纪,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中国历史中著名的口吃结巴政治家韩非子,论及上古之事,在其所著《五蠹》中有述:“上古之世,民少而禽兽众,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考上史事之误而作《古史考》,其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商丘人氏钻木取火雕塑于使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在文明竞争的跑道上,先后有几个民族走上了过起点。也许古埃及、古巴比伦及古印度之类的史前文明中,也有燧人之类造过火,但由于他们的文字后来都没有传下来,以当今的流行观点看,那些文明看来都在“可持续性发展”这件事儿上,前后犯了种种错误,进而纷纷地离开了文明竞争的跑道,最后只剩下咱们北京山顶洞这支,一个个方块字记下来,硬是靠着这些断断续续的文字,把一个偌大的文明给撑了下来。
商业竞争讲究“剩者为王”,在兄弟看来,文化文明竞争方面,大概也如此。文字失传的那些没有能够“剩下来”的文明,最终只能遗憾地退出跑道。谁也不能说那几个古文明的人类智力不够,但我们翻开史献,无从发现他们的燧人是如何造火的。
关于咱们的历史进程,通俗的说法一向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查证起来发现,天地是怎么开的,大概属于神话的范畴,有点无稽,但从史学角度求证,三皇的事情,还是靠谱的。所谓三皇,按出处为《尚书大传》的说法,三皇分别为燧人、伏羲与神农,既咱们的祖先首先研究了火的能源开发,再研究自然当中的气候变化,最后那个皇研究了一通农业发展。几千年过去,回头一望,发现今天人类的的科学家们,好象也仍在研究着能源发开、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之类的课题。
这边的文字记载,当年咱们的燧人多出没于现今河南商丘一带。于是就有了今天中国人举办国家运动会时,圣火仪式组织者们常常跑来河南商丘燧人氏陵取火。也不知组织者采用的是击打法,钻木法,还是干脆采用火柴或打火机法,总之这个先后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文物局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冠名为“华夏第一火”“中华第一火种”的发祥地,最终被认定是咱们伟大文明的发源地。
所谓发祥,今天看来,全在咱们中华文明内心也清楚,谁是首先利用当年的新能源——火——的民族,全然说不清道不明了,但咱们中国人肯定是创造性地开发了当年新能源——火——的民族。
有一天,若真是碰到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兄弟一定会绕上两圈三圈后,然后单刀直入,用一种极为自豪的口气说,谁说俺们中国古代只有四大发明的,事实上,比起纸张、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来,我们中国古代的燧人氏在利用新能源——钻木取火——方面对人类的进化,贡献更大,意义更深远。
三、胡夫法老 Khufu Pharaoh 公元前2598—2566
小时候,有教历史的老师问过兄弟及班上的同学这样一个问题,几千年以来,在美国人修建摩天大厦之前,人类修造的最高建筑在哪里?谁修的?怎么修的?
下边一片沉默。长大之后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个历史系研究生都未必能轻易回答得上来的问题。
像很多问题一样,很多年少时的疑惑,最终被成长当中的某本书或被某次讲座中的某些话,在几分钟内所澄清,所启悟。
近五千年中,人类最高的一个建筑当属埃及金字塔群中最高的那座,经专家测量,其高为146.59米。以当下中国政府发布的《国家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第6节《层高和净高》所规定的普通房屋楼层高度一般不超过2.80m为依据,找个计算器,几秒钟之后,我们得到答案,4600年前的埃及人,竟然在完全没有现代工具帮助情况下,硬是造出了一个近52层高的建筑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下来的问题是,这座悠久而宏伟的建筑是谁造的?
埃及金字塔,当然是埃及人建的,更准确地讲,是当年那些古埃及的工程师及工人建造的。但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参与设计与施工的都是些什么人,但历史却以一种坚定的口气告诉我们,是谁命令修建了这座金字塔的。关于这一点,从东方大秦的阿房宫到清朝的圆明园,从西方的罗马斗兽场到巴黎的凡尔赛宫,都可以印证,所有的读者都已不可能了解到是谁修造了那些伟大的历史建筑的,但都多少知道,是谁命令修造这些建筑的。
命令修建尼罗河畔这座人类建筑奇迹的是古埃及王国第4王朝第2位任法老——胡夫(Khufu)。这老兄生于公元前2598年,卒于2566年,寿32。看到这个历史数据,兄弟彻底为古埃及文明所折服。4500多年前,人家就把具体的历史数字给搁在了那里,与此同时,咱们这个常把伟大而灿烂的文明挂在嘴边的民族甚至连文字都还没造出来。也由此,兄弟多少为国人感到庆幸,要不是野蛮的沙漠贝都因人将埃及文明于冷夜中以弯刀切断,咱们中国人对外还真不敢自称世上惟一长存的文明古国。
胡夫(Khufu)的意思是“赫努姆神保护我(Khnum protects me)”,是法老斯尼夫鲁(Sneferu——英俊的人)之子。西方史学界认为胡夫是古埃及史上最强大的法老,比给东方定规立制的历史强人秦始皇早了两千多年,胡夫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独裁者。小子9岁登上法老王位,统治埃及23年,期间远征努比亚(Nubia——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半岛,将中东与北非统一在自己的王权之下。与中国历史第一强人秦始皇相似,胡夫在其统治最牛时,名下是一片大大的江山,为了身后,都非理性的狂修猛造,老秦的坟墓,至今仍为后人所敬畏而不敢轻易开挖。与东方帝王但求长眠于地下的思维定式不同,尼罗河边上的帝王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陵墓修到空中去,以求身后直接升天而去。于是,这位独裁者生前最关注的工程就是今天我们在地面之上看到的那座巍峨耸立的金字塔了。秦始皇生前大概猜测到,身后一定有那贪婪而猥琐的后代会潜入自己的陵中,将所有陪葬品洗劫一空,为此他安排手下专门设置了种种机关,杀盗墓者于坟内,以求平安。而在这方面,年轻的国王则聪明得多,他让工程人员在塔上刻下了这样一段咒语:“不论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降临在他头上。”这之后,小胡真的于此安睡了数千年,而墓内的老秦却始终没能睡稳。
东方喜藏,西方好露之情结,由此而始。
现在再来研究一下中国老师提出的第3个问题,这个宏大的建筑是怎么修建的?
也许是法老胡夫自己的想法,他要求施工方在设计方案时,就必须无论从东南西北从各个方向看去,陵墓形状都必须是一样的。如此,今天的胡夫金字塔整个呈等腰三角形,四周底边全部为220米,总占地面积为52900平方米,从上到下数下来,整个建筑体共用230万块磨光的石灰岩石砌成,每块岩石平均重量约2.5吨,且没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所有石块之间连接极为严密,经4600多年的风吹雨打,即使今天人类仍无法将锋利的刀片插入石缝之间。以今天的标准看,当年的工程要求之高,操作难度之大,实令很多当代建筑工程师无法想象,4000多年前,人类甚至连土木施工当中必用的水平仪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在不用数据、不使用丈量工具的情形下,硬是创造了一个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的底呈正方形,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误差不超过0.5度;塔的周长正好是362.31,跟地球的一年的天数大体相同;塔周长乘以2,又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塔的底边周长除以2倍的塔高,就等于3.1416,和圆周率完全一致。把它的自重乘以1015,刚好是地球的重量。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高度差仅有1.27厘米,底边各边长度之差不超过20厘米;金字塔的底部四边几乎对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误差都小于1度。胡夫法老的子民到底是怎么计算得如此精确的?
令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600多年前的人类,以什么为动力,将230万巨大石料运至此地,一些历史学家很诧异,以4600多年前人类的采掘与运输能力,光是把230万块巨石从距金字塔遥远的西奈半岛阿拉伯山周围挖出,再运到工地旁边的料场里,估计就得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而胡夫自己却只有32年的生命。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是如何将那些一块块重达2.5吨的巨头提升并精确地组织堆砌起来的?谁给了当时人类如此的能量?
受年少时看过的英国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影响,兄弟一直希望象像侦探故事当中的男女主角那样,有一天能够爬上金字塔之巅,一领古风。于是,二十一世纪初的某日,带上家属,兄弟终于来到了这片曾经迷倒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奇妙建筑中。在当地小贩们的热情追逐兜售中,兄弟手持摄影设备,行走于巨塔周边。自小而来,尽管兄弟从各种读物中了解到了很多人类目前仍然无法合理解释的历史迷团,但基本上还是相信,今天我们看到的与听到的多数事实基本上还是于来自人群,而非诸神所创造。在大概率的情形下,人类,恐怕还是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与所听到的历史。可来金字塔之前,兄弟对4600多年前的创造仍是深感疑虑。从能量角度看,当时的人类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2200多年前东方的秦始皇,为了国家安全,狂修长城,其思之怪,其欲之谬,其景之惨,终有孟姜小女以凄惨的哭诉发出了历史之责。老秦逼着小姜的老公及他的同乡们来到寒冷的北方,想来,其初衷毕竟还是为了国家及民众不受少游牧民族的攻击,这位小胡可好,全为个人,动用全国之力为己造墓。老秦用士兵逼着众生以人之力把个长城百里千里地修建了起来,砖头石块,搬弄起来,从物理与力学方面去考量,是可估算的。但小胡这里,不行呀,堆起巨塔的材料可全是动辄数吨的石材!况且,工程的时间还要早上两千多年,真的无从思量。
参观金字塔的当晚,兄弟和很多前往开罗的游客一样,坐在了塔边的一个露天剧场里,欣赏了一出后来大概是给张艺谋先生系列文化印象艺术极大启发的《阿依达》(Aida),随之顿悟。
故事的情节大概为法老时代的一个军官,爱上了一个被战败国的一个公主而展开。剧情相当荒唐,但在观看这部由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普契尼谱曲,根据法国人考古学家改编的四幕七景歌剧《阿依达》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剧中的一些道具,将兄弟关于建造金字塔当中的许多疑问释清了。舞台上不时出现的许多精壮男人,偶尔也有那些个头雄壮的战马现身,但当那些被人类成功驯化的战象出现在舞台之上时,兄弟险些叫了起来。
是的,那230万块2吨多重石块的运输与安装,光靠人类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项浩瀚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更关键的工作,直立起来的人类,数千年前,开始学会了利用畜力。
由此,我想到东方的秦始皇在做他的工程时,肯定利用过牛力及马力去建造他的阿房宫及长城,而这里,只有在这里,尼罗河畔,依靠着被驯化的象力,52层楼高的建筑物才能于4600年前被建造成功。
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当中,最初能够依靠的只有人力,发现并驯化的火焰之后,人类文明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今天看,非洲尼罗河边的人类很可能是最早,也是最成功地利用畜力为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一族。
2014年初,兄弟带家人前往岛国菲律宾一游,当旅游大巴经过某间人畜混行的泥泞小道时,跳入眼帘的一幕着实令人感慨,只见一挂牛车缓缓地走在汽车之前,全无谦让之意,更令中国客人不解的是,手握方向盘的司机,尽管一脸的无奈,却也安然地跟在牛车之后,默默跟行。有性急的国人游客连喊导游,催其转告司机,按喇叭令牛车让行,导游微笑,这里不是中国呵,畜生听到喇叭后,生出事端来,可能更慢。望着干瘦的牛尾,兄弟怅然,时至21世纪了,怎么航天文明依然在与畜力文明混存于一处。由此也可见到,当年古埃及的胡夫先生操用人力及畜力共建其墓,当中的科技与能源技术含量,至今尚未过时。
四、管仲 公元前719-645
沿着进化的脚步,读者们多会发现,石器、陶器、铜器,进而铁器,人类不同种族的文明一路走来,发展路径基本是这个路数。从冶炼到制作,其中两个生产要素是很难摆脱的,一是炼制当中窑与炉之类的设备,二是提供热量的木柴与煤炭之类的能源燃料。
人类大规模操纵煤炭已是很后来的事情了,但兄弟估计,人类学习利用木质燃料制石器烧陶瓷应有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了。
关于到底是哪种文明,哪个国家,哪位工匠最先以木柴为能源,制做了人类的第一个陶器,第一把铜剑,第一只铁犁,根据后人文字记载,多是众说纷云,难以考证。
今天的科学家与史学家已经掌握了碳14之类的高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做种种科学鉴定,减少了很多来自想象之中的猜测与争议。
兄弟以为,谁最早将石、陶、铜、铁等各器带入人类生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什么年代,由谁主导将当时的高科技大规模地引入了社会之中,为军事与经济所用。
聊到这里,有一个朋友的名字,将闪亮入场。因为他的行为不但为我们的孔老夫子多次提及,并为人类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先生所高度赞扬,他的名字就叫管仲,兄弟尊称管叔。
管叔了得,一句“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不但道出了人类千万年来的历史规律,也令之后无数后代一次次地在这个他嘴中的真理面前仰视而叹。
在那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经书《论语》之中,孔子为管先生之功绩有感而慨,每每提及齐相时,都是以管仲的字号相称,由此可见孔子对前辈的敬畏。孔子嘴里,很少提及那个时代有何堪称仁政的政治家,但提到管叔则口气不同: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何等评价!
中国历史之上的另一牛人——诸葛孔明,一生傲慢得不行,但他心中仍然是站着两尊偶像的,最牛的时候,常自比管仲乐毅。注意,在这位刘备高参的嘴里,历史之上,排在第一位置的竟是管叔。
以后的中国各位史学家们,凡提管叔时,也多爱用些什么经天纬地、博通坟典、九合诸候、利国惠民、淹贯古今、济世匡时、取威定霸、民受其赐、尊王攘夷、国泰民安、一匡天下之类的大词,连赞不止。
时至今日,不少从华尔街回国骗吃骗喝汉奸一类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们,一天到晚大骂政府之际,也常常不得不在伟大的管叔经世治国理念面前低下头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之崛起,全赖几届政府采用了管叔数千年之前推行的若干经济政策。
在管仲富国强兵的各项措施中,最值一提的要算是“官山海”组合政策了。
某日,鲁北第一书记齐桓公同志发问:然则吾何以为国?
管叔叔愣了一下,对曰:唯官山海可耳。
用今天的话解释说,管叔的意思是,要想迅速地把国力增加,需要三项核心措施,一官,既政府对经济活动加强监管,官商统制,铁腕强政;二山,既把国家当中的所有矿产金属从开采到分配,全部由政府统管起来;三海,既管制盐业,面对现实,利用齐国的核心资源,把关键物资给统控起来。有意思的是,时至21世纪的今天,盐业依然在政府的管控之下。
其实,早在管叔管理国家之前,不但中国社会,在其他的文明中,从铜到铁都已炼制而出,但今天看来,真正能够以政府统一政令,不但将铁金属用于国防,同时还用在农业生产方面,翻开历史,不是多见。
管叔一直强调,齐国要想强大,必要做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以现代的语言翻译,所谓美金,就是军方手中的青铜;说到恶金,其实就是咱们现代人所说的铸铁。管叔比其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更有眼光的是,他认为打仗之际,以强度砍杀夺命,青铜足矣,但要有一个强大的农业,非利用宝贵铁器铸犁开田不行。
果然,按管叔谋略,用盐业操纵流通领域,增加齐国的资金积累,再以铁犁用于农业,囤积军民口粮,国力随之大强,对外无往不胜,进而齐国成了周朝天子的第一依靠,天下大治。
时至今日,钢铁行业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影响依然极为重要。在各个国际经济统计当中,钢铁产量依然为评价经济强弱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谁发明了炼铁方法固然重要,但通过官方管控,将铸铁成功地应用于国民经济,推广于农业生产,实为管叔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兄弟同时相信,在管叔之前,人类在改变世界时所用的极为原始的能源——木柴——规模不太可能很大,但自他强调政府管控铸铁之后,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与产量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另一点,特别令兄弟感到惊异的是,不论是从人类思想史还是从世界经济史上看,咱们山东这边的管叔,其影响力都要比那些现今强烈地影响着东方与西方人类的那些所谓大家、大师都创造得早,理论意义深远得多。
当今那些偏好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们,张口闭嘴最爱引用那些什么苏格拉底的民主、柏拉图的自由,可希腊那边的几位却都比咱管叔晚了好几百年,至于各教推崇的什么孔子、佛祖、太上老君、耶稣基督及穆罕默德之类,也都是管叔身后才来到世间的小字辈儿,从至今管叔的思想仍然强烈地影响着政界与商界决策者的思想与价值观的角度这一点看,兄弟奇怪,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更现实,也具有正能量的管教呢?当兄弟得知,咱们管叔的牌位仅仅被供在那些靠出售青春的众多姐妹们的香案上时,心中颇是不平。
五、亚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 公元前384—322年
从国泰民安的角度审视,公元前500多年到300多年那阵,也就是咱们史书上的春秋到战国的那段时光,大概是中国老百姓日子过得最为悲惨的岁月了。同样的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的历史,在中国还有若干比较集中的时段,比如东汉末年间,刘关张哥几个桃园结义后,跟老曹、小孙他们争权夺利,结果把个国家搞得支离破碎,随之是几个世纪的山河沦陷、家破人亡、饥民相食;类似的还有大清帝国崩溃到1949年建国之间的那些年,生在那些时段里的中国人,确实是前世缺修、生不逢时。
为此,亚圣孟子慨曰:春秋无义战。
提到祸国泱民争强好胜的各路野心家,站在老百姓立场之上,孟子反复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论及百姓苍生、天下福祉,孟子只有一个信念:天下一统。
从当年的春秋战国到今日的改革开放,孟子的观点已得反复证实,为了民生百姓,国家需要团结与凝聚,大统方有大治。
然而,有意思的是,尽管上述几段时光里,国家成天兵慌马乱,老百终日水深火热,但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却在一片刀光血影、到处血肉横飞之际,有了很多的建树,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也就是说,每当思想界大一统遭到破坏,种种意识形态的学说争鸣始有了表达可能。从当年的“士”到今天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想说话,想建言的情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再悲再惨,国家的尊严再耻辱再低下,与这些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功与名相比,很难放在一个体系里衡量。
以兄弟的眼光打量历史,民惨之时,往往也是“士”得之日。
对国人来讲,历史之中,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几个“士”,分别为“儒释道”的代表人物——孔仲尼、乔达摩及李伯阳。他们的学说体系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孟子所提到的军阀间大开无义之战的春秋时期。
东方如此,西方也类似。罗马帝国到处用兵之际,苦难的地中海东岸出现了一个耶稣基督;中世纪黑暗时期,中东连年大灾,小亚细亚百姓疾苦,随之世上来了一位先知穆罕默德;同样,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东争西讨,挥师决战于中亚草原、埃及沙漠、波斯山岭与印度海岸之际,欧洲的一位最牛的“士”——古希腊斯吉塔拉的亚里士多德先生,横空出世了。
对俺们热衷读书喜爱学问的人来讲,亚里士多德先生,基本上属于祖宗辈儿的。所以这里,兄弟就亲切地叫先生一声德祖吧。
德祖了得,兄弟到历史当中略做检索,即刻发现,这位不但是位大“士”,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还是个大收藏家。
42岁那年,德祖摊上了一份好活,给一个13岁的少年请去当家教。这少年得了,长大之后,就变成了那位古今中外所有史学家提及无不感慨万千的亚历山大大帝!
由于赢得了几乎所有著史者的喜爱,与史上无数大英雄不同,这位大帝生平的出处与结局,考察得详之又细。亚历山大出生于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故于33年后的6月22日。以历史与年间的大跨度来讲,大帝小咱们中国圣人孟子十来岁,而咱们的圣人又小了大帝老师德祖十几岁,也就是说,这几位前后都出生在那个动乱不堪的时代里。
与孟子及自己的老师不同的是,大帝生平里不但动嘴,更爱动手,打仗时常常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领着大军连年征战,杀得周边天昏地暗,且和东方那些什么唐太宗、铁木真及毛润之等军事家类似,大帝生前用兵少有败绩,把战无不胜这样的美誉放在他们几个人头上,好象不为过。更让史学家们疑惑且敬佩的是,这位大帝征服伐讨间,对败者全是一片绅士作派,不辱不杀,玩大团结,大和谐。每读及此,所有的读者无不惊讶,年轻的大帝,如此胸怀与见识,从何而来?
胸怀大概来自基因,见识么,大概就要上推到他的老师——德祖——那里了。
大概是为了报答老师的家教之恩,大帝的军队打到哪里,一方面把当地的金子抢到哪里,另外一方面也把当地的图书收到哪里,再运回当时西方政治与经济中心——希腊的雅典,接收人一栏,认真地写着他老师的名字。
由于一时间,学生太出色了,于是德祖在学生征战于外的时间里,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为了建立人类第一个图书馆,老师向学生暗示,能否提供些许赞助,大帝当然对恩师的暗示明白不过。于是,战役间隙,大帝派手下定期地将大量科研经费奉至老师创立学院的财务处,且坚决不要发票。有经济史学家研究德祖为了自己的学术事业前后从学生那里笑纳了多少经费,结论竟然是800多金塔兰。当年古希腊的1塔兰重量大概为现在的60磅,1磅大约等于16盎司,453.6克,如此算下来,这位天底下最牛的学生,前后孝敬德祖老师黄金竟达21.8吨,以2014年4月初伦敦金的价格计算,这位想建立一座私人图书馆的老师竟然前后得到了6300多万美元的资助。
除了捐款之外,这位大帝学生还特意嘱咐手下,因为老师对动植物学研究的兴趣,我们军方尽可能将所有能够在海外采集到的各种生物标本及相关资料,一并送至我老师处。而这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标本价值几许,就只有天知道了。
德祖的所得所获,真真的令东方同行既敬佩又羡慕。转过脸来再看看咱们那位曾活跃在东方学术界的孟子同志,太可怜了。
当时的中国人,别说建立图书馆了,和把文字抄写在羊皮卷的方式不同,东方这边的知识分子在东周那会儿,想看书了,只能摊开山一样的竹卷阅读。那时的读者如果晚上想读本小说之类,估计得跑到外边推两车竹子回来,欣赏图书本身大概也是一件重体力活。
德祖比咱们孟子幸运,人家有书看,有钱花,更有学问做。
以古今中外的史学眼光看,德祖不仅仅是天底下人类第一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同时在亲自创作与谐调组织方面,其成绩也和自己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傲人战绩有一比。
不管是不是他本人写的,就算是他指导着手底下学生写的著作,其数量之浩瀚,其影响之深远,世上鲜有人匹敌。
德祖发奋治学,研究领域包括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神学、文学、形而上学及宪法学,名下的著作近千部,绝对是人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尽管他是用希腊语写作,但后来的罗马人把他所有的著作全部给翻译成了拉丁语,之后印度、阿拉伯及汉学家们也纷纷将他的大作,介绍给了本国读者。最牛的是,自《神曲》作者但丁(Dante)以后,欧亚几乎所有各国的翻译家,都开始将德祖的著作向说自己国家语言的读者做出推荐,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英国与美国在国际政治、军事及商业社会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跟随着英文的推广,德祖的作品开始大量地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德祖的学术历史地位开始一路高升,全球读者无不为之敬服。
再看看咱们那位一天到晚忧国忧民的孟子,一生著书立说,凭着一部38000多个字的《孟子》,也混了个亚圣的名头;在整个东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圣孔丘大人,不要说自己基本上没有动笔写,就算是学生编辑而成的那部四书五经第一书《论语》,20篇文章加起来也不到16000字,也就是人家德祖一本著作当中的几章篇幅而已。从创作生命上观察,东方的孔老夫子命73,孟先生寿84(常人寿难过73与84,由此而说)。再看德祖,62岁那年就撒手人间了,相比之下,少了咱们孟先生20多年,可人家生前却是一卷卷一本本地著作等身。怪不得今天,中国这边许多浅薄的知识分子开口闭口间总爱人云亦云地希腊先贤长希腊先贤短,从德祖辛勤笔耕的成果上来看,那些偏颇,也不为过。
德祖的影响实在深远,不知道他凭什么下的结论,总之两千多年前,在没有仪器帮助测量与论证的情形下,他竟断言人类脚下的地球是圆的。根据个人的逻辑判断,他断言,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球坠落速度更快,结果近两千年里,竟然没有人敢提出怀疑,直到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亲自跑到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人类最著名的实验之后,才战战兢兢地说,看来德祖在两千多年提出的物体加速度理论有问题。光学方面也是如此,德祖认为光是白色的,两千多年里,竟没人提出过异议,直到有一天奠定了人类现代物理学的英国科学家,把自己憋在实验室里,亲自操作光线色谱分离,最后才指出了当年德祖当年的理论错误;德祖在动物及植物方面也下过众多结论,之后很少有人怀疑其权威性,直到十九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当代最权威的身份对德祖提出的那些生物理论发起挑战,人们才承认,看来德祖也不都是全对。
德祖以其强大的知识力,对人类文明各方面进步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兄弟以为,德祖对人类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因为他的出现,地球之上有了一种新的体系——科学。自德祖身后,人类开始有了将各类学问分成科目来研究的方法与体系,而这个意义重大的体系为东方社会所认识,已是两千多年之后的事情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之所以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如此著名,皆因德祖的科学一法,以青年的热血,将其拉入国门,此意义之重,鲜有其他事件可比,正是科学的加入,使东方文明由此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几千年来,东方沉淀的众多知识与经验,多为术法,而非科学。受《易经》影响,我们的学问热衷于在玄学的层面上变通,缺少理性分析的科学方法,故而有所落后,德祖的思想体系随西方列强的快枪重炮,不仁不义破门而入,硬是将他们的文明强行按在了中华民族的脸前。
兄弟一直认为,不必说今日之改革,就算是现代文明,对我们来讲,也多是倒逼出来的。
历史地看,深刻改变这个世界的因素很多,能量不一,但从知识传播对文明推动角度来看,人类得以不断前进的根本能源及强大能量在于科学,而将学问分科而学的始作俑者,非德祖——亚里士多德同志——莫属。
六、李冰 周战国年代
从久远的影响力方面审视,兄弟在中国的历史中做过一番检索,发现很早出现至今仍出没于现实生活的精神遗产有二,一是书籍经典方面周文王的《易经》,二是实用方法方面宦官蔡伦的造纸术。
物质方面的重要遗产有什么呢?查来检去,很是茫然。
长城?尽管今天很多人喜欢把它称为世界几大奇迹之一,但从长城出现的第一天起,它就是和死亡、暴力与鲜血等历史元素纠缠在一起。名为国与家的护院围墙,实则一绕而过的摆设,长而无当,劳民伤财。怨其不争,恨其所耗,才有了民女孟姜悲愤中哭倒这座为百姓及民间所诅咒的建筑之情节。
物质方面,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们难道就真的没有留下一些造福于后代及人类的物质遗产吗?
十几年前,在客户的陪同之下,兄弟前往四川成都青城山边的岷江周边一游,当眼前看到一片名为都江堰的所在时,客户以一种自豪的口气介绍道:比起东部各大城市来,成都算不得什么,青城山这样的道教场所,在国内的各个名观之中,也排不到前边去,不过咱们眼前的这个都江堰,可以说,它不仅是我们成都人的骄傲,四川人自豪,也是咱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
回到北京之后,兄弟就此问起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朋友来,北大的朋友以一种叹服的口吻道:都江堰应该说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奇迹。对中国民众来讲,这个项目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让后人受益当中,此情,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从能源利用方面,都江堰是人类继利用人力、火力与畜力之后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利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项目,为世界水利文明史上的首创。
好奇之外,兄弟跑到清华大学图书馆中,研究了一番后,仰天感慨,为这个工程的设计者,也为这个项目的组织者所深深折服,李冰,真奇人也。
从远古时代贤能大禹治水始,中华民族一代一代都与水患作战,数千年来,一条黄河为害四方,自当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至当代太后、总理、委员长及主席,硬是没人缚得住黄龙。古往今来,国人搞了水利工程无数,从郑国渠、芍陂、漳水渠开始,到眼前的江西鄱阳湖、河南红旗渠之类,多方治理,却鲜能成功。相比之下,李冰的治水之举,可歌可泣。
从史料上看,李冰原本仕途出身,其身影现于史间,全与一个深远的战略有关。制定这个战略的人——司马错——曾与历史之上最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有过较量,其后代的后代里出了个大名顶顶的司马迁。
司马错统一国家的大略归结为一句话: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后来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路线图,证实了这位战略家的预言。只是说这话时,司马错辅佐的始皇先人——秦昭王——正在攻蜀。
毛泽东有句名言,谋定路线之后,剩下来的事情就是选择干部了。打下四川之后,能否守住并管好此地,对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大策来讲,关乎大局。
挑来选去,李冰被秦王看中,指定为蜀郡太守。司马迁在提及四川的治水名士李冰时,笔墨不多,只以蜀守冰而称。
这位出生在山西运城附近的新任官员一到任,既发现有个久而未解的问题——川江凶悍,致水患不断。特别是流经成都一向的岷江,其自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季之中,其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北部下来的山水,一路浩荡,进入成都平原后,随即开始冲决堤岸,泛滥成灾;更令川民不安的是,上游冲下来的水中,常携大量泥沙淤积于此,随之河床高升,水患无穷。每年夏秋洪水季节,蜀内常现东旱西涝情形,令民众及官员苦恼不堪。
受秦王信任,李冰遣派至此,决计与民共建,励精图治,化蜀水之患为国家发祥之地。
李大人带专家上下考察,前后推演,随之结论,前开明所凿引水渠首实不合理,如将引水口移至都江堰玉垒山处,则成都平原冲积扇形得以改善,由此保证引山水缓入平原之地,保农业作业于前,通运输渠网为后,则川府大定矣。
计定而谋,冰领兵民行走制作,编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用卵石隙减水压,笼石层层累筑,免堤埂断裂,堤堰崩溃之险,荡然无有。
至此,千年以来,岷江于祸水为福源,变害为利,造福农桑,成都平原由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人羡天府之国。
川水治,蜀地固,蜀稳则楚危,楚败则天下定。昭王不久,秦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冰之业,功在其时,利在千秋。
今日,无论国人走到哪里,其护照之上所现CHINA(古拉丁认为中国人即秦人——Chin)身份,出没全球所有角落,李冰之功,自在其中。
因李冰治水有术,使岷江和长江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木材及货产漂运平原,至使成都从秦朝后期变成了蜀地交通中心,百货繁茂,商业大兴。
史官著《汉书·地理志》称李冰之为,使四川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多有利用及不断改善。随着改革开放,以此工程为依托,政府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灌区不断扩展,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让兄弟万般感慨的是,李大人建成工程之后,并未站在功劳薄上续吃老本,而是以不断进取之势,继立新功。都江堰之后,再进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并修索桥,开挖盐井,造福民众。以至两千多年来,川人于心中将李冰永尊为“川主”,其德之深,以此可见。
专业上论,全球水利界提及两千年的中国治水官员,皆表态,认其为人类水利文明之鼻祖。
从能源进化史上看,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先后利用过人力、火力及畜力,而人类成功地借用水力造福人类,且两千多年来,仍旧给后来带来可持续性收益者,一部能源史中,仅李冰一人而已。
七、曹孟德 155-220年
和多数成长于东汉贵族家庭的孩子差不多,曹操小时候,家里怕孩子名字起贵,提早被阎王点走,故用贱名;另一说是曹父怕与夏侯家因子嗣问题引出麻烦,自小将曹操身世瞒起,故操得小名阿瞒。瞒的意思就是藏着掖着,鬼精鬼精的,什么事儿都想知道别人的,但尽可能不为他人所了解,所掌握。由名而人,这一点,即使他日老曹封侯拜相,瞒天过海的风格却是一路而下。真假虚实,风云无端,倘机关真有高人点破,该高人已离送命之期不远。
老曹多谋,古来少有异议。一部历史之中,能谋者多多,成事者了了,凡成大业者,需充分必要两个条件,勇有余谋又足者,时势之下,自成英雄。老曹后为史家谥为魏武帝,全不是空说。
老曹崇尚暴力,平定各路军阀之中,打遍天下,少有对手。通读学术版《三国志》与戏说版《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老曹生前,历史尚未进入三国,毕竟身为汉献帝岳父的老曹,有篡位之心,却不想落叛臣之名,看透了权力游戏规则的他,很享受那种玩皇帝皇后于掌中,挟天子令诸侯中的实惠。
三国前后,老曹用兵无数,但核心战争主要有两场,一场官渡之战,老曹以少胜多,扫平北方,帝王之业险成;另一场赤壁之战,老曹以多负少,就此中华历史进入了三国格局。从能源角度来解读历史,两场战争皆借助于能源之本——熊熊火力——而定分晓。
从军事上考量,战争胜负取决于战略战术,但从经济学上观察,军事能力的后面是财政能力,是军需补给。对军队来讲,军需就是战争之中的能源,谁的能源足,谁的胜面大。自古兵家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补给,就是战争之中的能源。战争谋划的关键所在就是如何巧妙地切断对方的补给,卡住对方的能源,进而一击而胜。此间谋略,从老曹始,至近代的一、二世界大战,兵家争雄,屡试不爽。
展读史书,老曹指挥的官渡之战,可称以少胜多,切断对方能源补给的经典案例。
东汉末年,国家财政极度困难,为了维持皇家奢华生活,朝廷开始卖官,致使朝政迅速腐败,百姓民生极度恶化,最终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部队——黄巾军——开始攻击政府。中央政府抵挡不住,只好求助于地方政府。随之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各种军事组织,一夜而生,国家由此大乱。地方军事组织一方面打着援助朝廷的旗号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开始争夺地盘。由此天下大乱,百姓流离,杀戮不绝。史官笔下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
老曹,尽管为人奸诈,但救民众于水火的责任感强,深知惟有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百姓才能安定,民生才能改善。在先后打败了陶谦、吕布、刘备及袁术等各路军阀之后,北方的最后一个对手——袁绍——出现在了老曹统一国家的路上。
兄弟一向认同孟子的民重君轻的观点,既一切以老百姓的利益为考量与判断的出发点,不管政府是什么性质,不管政治家个人有什么缺欠,只要他推行的政策,有利于统一,有利于安定,有利于老百姓,在兄弟的眼中,他就代表了正义。从这个意义上判断,力求早日完成统一大业的老曹集团,前后所发动的两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及赤壁之战,均为正义之战。官渡之战,老曹完胜,结果是北方的百姓民生开始出现转机,而长江之畔的赤壁一战,老曹惜败,随之使国家陷入了分裂状态,三国政府间连年征战不休,致使各国百姓,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从民生民意史情国情上认识,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将正义的老曹与反动的刘备的历史性质,完全写反,其害之深,实难原谅。
接着聊官渡之战。
战争对决的两边主帅分别为南边的曹操与北边的袁绍。同出豪门,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子弟,这哥俩儿可谓一起爬树和泥玩着长大的发小。成人后,在镇压黄巾军时,两人同仇敌慨,互相配合,各竖军功。虎牢关下,面对共同的敌人董卓与吕布时,两人联手合作,一起账下谋事,一同沙场用命,互相支援,亲密无间。
今天,为了争霸天下,两位对决在河南省的官渡,彼此间,可谓知根知底。
按常理讲,打仗打的是彼此的实力,这当中包括情报、指挥、兵力、战略、士气、装备、训练、军需等方面的因素。
从周边情报上分析,老曹的处境相当险恶,除了大兵压境的袁绍大军,西凉的马腾、韩遂,按兵待动,川蜀的刘璋东望许昌,虎视眈眈;东南方的小霸王孙策时刻准备将汉帝劫走,以令诸侯;西南方荆州的刘表依着汉室的血统,随时准备北进中原;不远处的张绣,对曹操顺逆不定,与刘表勾勾搭搭。总之,老曹四下打量,一片险恶。相比之下,袁绍将北边的劲敌公孙瓒消灭之后,除了南边的老曹,少有后顾。
兵力方面,老曹这边,2万多人,比之袁绍的10万多人,差去5倍余。袁强曹弱局面,一目了然。
指挥方面,袁绍出身四世三公,自小傲得不行,欲望大心眼小,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位外宽内忌、好高务远、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喜谋无决的角色。曹阿瞒不同,唯才是举,轻视门第,用人审慎,不用则冷藏,选用则不疑。结果是北方互相猜疑,南边将士用命。
战略方面,袁军采用以多打少,以强压弱,三面进击,志在必得之方针;反之,曹军人寡,只好采用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
供给军需方面,曹袁相对,袁绍这边可谓兵多粮足,拖得起,熬得住;老曹这里却是前瞻后顾,捉襟见肘,因为军需不济,粮食短缺,甚至几度动摇曹操的决战信心。然而,回头看去,正是曹军在供给方面的巨大劣势,在战争的僵持当中,最终却成了老曹摆脱困境,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
赤壁之战是双方一直在对峙,前期一直在斗智,斗勇的阶段只在短短的数天内,随定胜负。
官渡之战则是双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始终处于胶着的作战状态中,双方都拚得精疲力竭,特别是粮草供给方面,到了战争后期,某日老曹见到从后方向前线运粮士兵,疲于奔命,内心倍受煎熬,为了鼓励军心,甚至说出了“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的话来。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然而读者们常常对战争之间出现的那些偶然性更感兴趣。
在这场战争中,出现的一个偶然因素是许攸。许属于那种在各种社会各个时代里都不能与周围相处融洽的读书人,刻薄孤傲,自负清高,人际关系到哪都搞得不太好,活跃在21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当中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也多有上述毛病。(后许在曹营因此病难改被另一位许姓武将当众斩杀)
由于和周围的人关系搞僵,或者说闹翻,许攸在袁营混不下去了,于是找机会他溜到了对面的大营里。许攸的行为在袁那里,是叛变,而在老曹这里,却是投诚,在史书中,许的行为被写成一起“弃暗投明”的经典案例。
许投过来时,老曹正在一派苦闷之中。老曹一生精明过人,不断地玩弄着信任与被信任之间的游戏,挺而用险。这次在大战的关键时刻里,他信任了许攸,大获成功,数年之后,他同样信任了南边投过来的黄盖,结果上当受骗,大败而归。可谓,成也轻信,败也轻信。
做为智囊,许攸最清楚,在僵持阶段中,什么是取胜的关键因素,这次投过来,他献给了老曹一份最好的礼物:切断对方的供给,卡住对方的粮道!
当一个机体没有或者缺少能源时,其生命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将打上巨大的问号。
听了许攸的建议,老曹连拍大腿,并决定亲自领兵一战。随后人衔枚马缚口,少兵器多柴草,顶月光插小路,直袭袁军粮草重地,到了乌巢,随即纵火。
两天后,当袁军得知存粮被烧,粮道被切时,军心开始大乱,大营随之崩溃。曹军志气高涨,围歼追杀,大获全胜。
袁绍寡恩,导致了一个叛徒的出现,而这次的叛变之为却决定了两个结果,一个是袁部的11万军队经曹部狂杀乱砍后,只有800多将士随主帅北逃成功;另一个结果是,自此老曹在中国的北方完成了统一,民生渐稳,也为数十年后,司马家族最终一统江山,打下重要基础。
以后,从亚洲到欧洲,从海上到空中,所有军队的指挥官都极为重视战争当中的补给军需。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打击对手的手段也很多,但受老曹在官渡一战的成功启示,一直到20世纪的现代战争,切断对方的粮道,遏制对方的补给,控制对方的能源,已成屈对方之兵的关键一着,常用常爽。
八、孙思邈 581年~682年
有些事,初听时,想笑,笑过后,却令人深思,从身边一直思到天理,因为你常常会发现,天理并不真正存在。
当有个邻国,把端午节作为本国的文化遗产送到联合国去申报时,兄弟想笑,但人家硬是经不懈努力使美梦成真时,兄弟周围的人才意识到,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总有道理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很多道理是围绕着权益存在的。比如主权,比如人权,再比如产权什么的。
在你国家周围的很多岛礁,别人看中之后,开始指其说,这是我的。你笑了,以一种打量无赖的眼光看着对方,不值一理。但别人用一种十分认真的口气说:这真的是我的,因为我有证据。这时你才会发现事态的严重。因为突然之间,你一向以为自己的东西,由于没有或者缺少证据,旁边的人多会信以为真,因为有人在举证,而你没有,或者说,你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问题就此开始,最终变得不可收拾起来,争执中,会不会刀枪相见,说不准。
有人一直在说,汉字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你奇怪了,汉字是你们祖先发明的?那为什么你们现在却说着另外一种语言呢?
人家没有理你,接着利用本国人正坐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位子之上的优势,继续申报着,活字印刷是我们发明的,风水文化也是从我们这里出去之后开始发扬光大起来的。
这次,你不是想笑,而是直接地发怒了。由于事不关己,周围的人评判道,有理不在声高,人家说出了,人家提交了,人家证明了,你做什么了?只会指着人喊,有用吗?
得到周围旁观者的道义支持,无赖接着用一种更认真的口气说:李时珍是我们国家的人,《本草纲目》是我们国家的作品。
这次,你可能无言了。何以无言,全因历史本身头绪万端,账目糊涂,诉易证难。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以后再打类似商业方面的官司时,拥有遗产者自然就拥有了先天的优势。比如说,最早这是我们发明的,且已经被列为人类重大而杰出的发明,那么现在你们在与此相关的商业案件上也和我们争,法官更容易相信谁在无理取闹?《本草纲目》是我们祖先所做,那么关于这个药物的发明,你们还要和我们争什么知识产权呢?
在商业社会中,产权常常重于人权。
围绕着医药业,李时珍及他的《本草纲目》归属,毕竟发生在明朝年间,时间不算太远,容易考证,但有一天,当涉及到化学军工行业时,有个无赖突然站起来说,火药也是我们民族发明的!我们将何以而对?
就这个问题,兄弟在史料中查考了一番之后,还真得有点糊涂,此间的账目确实不很清楚。
从能源史的角度看,火药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形式与走向。火药用于军事之前,人类文明被称之为冷兵器时代,火药用于大规模的和平建设之前,人类与自然的较量与合作中,关系简单得多,力量也小得多。
恩格斯则在他的书中写到: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的,之后又由阿拉伯人和战争武器一道于14世纪初经西班牙传入了欧洲。以火药为基础的火器成为了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由此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于1863年1月28日在给恩格斯回信中评价提到:火药、指南针及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文明。正是火药把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资本主义由此出现。
两位伟大导师所提到的火药一词时,使用的单词都是POWDER。在一词多译的英语体系里,这个词的名词第一解为“粉末、细面”,动词第一解为“往……上搽粉”,也就是说国外学者理解咱们先人发明的这种东西,原本没有爆炸的意思,而是一种粉末。后来法国的杜邦家族跑到美国后,由于专营军火生意,所以在火药的定义上,前边又加了个GUN,既以GUNPOWSER这个合成词提示交易方,这种POWDER是专门为GUN服务的,由此和军事挂上了边儿。
兄弟再细细地研究了一番,发现咱们先人也一直是把火药视为一种会冒火的药粉,因为从一开始,这种黑乎乎的粉末就是一帮子成天蹲在深山老林里的早期人类化学家——炼丹师们——研发的药品。这种东西从他们研究的第一天起,原本就是为了入药的。那些观察着各种炉温变化的化学家清楚地知道,一旦将自己研制的黑乎乎的粉末,搓成丸,送给皇家或贵族们口服,有了好评之后,就能换回无数白花花的银子。
早在秦始皇之前,无数活跃在各种偏僻所在的巫汉、方士、丹师们就一直围着样式不一的炼丹炉,研制着种种有助长生不老的丸剂,行走于江湖。
采购他们药粉的客户,上至梦想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皇上,下至留恋于世间美好生活的富商巨贾,千年以来,都梦想着通过道家们的粉末丹丸,求不老,得永生。
关于那些容易着火的药粉的发明,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晋朝年间的葛洪(284~343)研发了火药。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江苏丹阳郡句容氏,有专家考证他是三国时代方士葛玄之侄孙,江湖人称小仙翁,为司马家族统治中国期间的著名炼丹家、打着道教的幌子,传道搭台,卖药唱戏。
他炉子里炼出的主打药品主要有二,一是丹砂仙(氧化汞),二是密陀僧(硫化汞),总之,葛道士利用汞制品,后期提练加工成水银之类,再用水银和硫磺化合,进而整出丹砂来,然后出售。
史料记载,科研中,葛道士曾用硝石、武当山雄黄、松脂和猪大肠脂肪混合制成白如冰的丹药,有客户服用后称其“服之皆令长生,百病除”。丹药虽好,但一遇明火,常失控呈爆炸状。估计葛道士在推销产品时,一定会反复提醒着患者,药效虽好,但万不可遇明火,切记切记。
中国历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儒家出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佛家出了很多彻悟达通的贤哲,而道家却给历史贡献了不少远近闻名的医师。
古往今来人类的生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贱民的生活,全无温饱的保障,毫无尊严可言;二是平民生活,挣扎在温饱当中,享有一般人的权利;三是小康的生活,温饱无忧,物质之外,亦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四是贵族生活,极少关心物质,对艺术、权利与名誉更加关注;五是帝王生活,考虑的全是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反叛,或荒淫无度,或夜不能寐;在奢华与不安的帝王生活之上,还有一种我们称其为神仙般的生活,修清心寡欲,求无为出世,得延年益寿,于世救死扶伤,功德永留世间,羡煞众生。
关于火药的发明,我们历史文献中提及频率最高的是一位寿命超长,功德永驻,名震史间的著名医生,超级药王——孙思邈。
孙先生生活在杨家的隋王朝与李氏的唐王朝期间,祖籍京兆华原,现在陕西省耀县。此公比上边的那位葛先生学术造诣又是深通了许多,自幼好读经典,道学深厚,佛经功夫也甚了得。孙大师生前将唐以前所有临床理论全整理了一遍,一生精于针炙,平时最爱收集方药、亲手编著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贡献之大,竟为后世尊为“药王”。
平时以抓药开方为生,业余时喜爱蹲在炉下,聚神炼丹,江湖人称孙真人。他在总结了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广泛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与前人不同的是,孙真人不仅热衷动手为药性药力做种种试验,同时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将业内的实践与探索在理论与文字上加以归纳与提升。也正因此,后来的读者们,可以在他的那篇《诸家神品丹方》卷五“丹经内伏硫磺法”一文中找到关于配制火药的文字记录。
孙真人写到:将硫磺、硝石的粉末放在锅内,然后加入燃烧的皂角子,即会出现火焰变大,并伴有爆炸情形。
尽管我们后人并不清楚,真人是否自己亲自操作完成了上述的实验,但无可争议的是,孙真人用他的笔告知这个世界,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火药配方的文字记载,而这一切始于我的丹方药典。
再有一说是唐代中期的一位炼丹师发明了火药,这兄弟的真名实姓,史中无有明确记录,只是有个道教的称号——清虚子。其身世亦不清晰,何年来,哪年去,史上全无踪影。凭此一点,与孙思邈争火药发明权兀自短了一气。孙真人,寿101年,具体生卒时间,史书异议不多,以1300多年之前的医疗条件看,孙思邈能有101年的寿命,实为奇迹,被世上称为真人,确不为过。奇人发明奇药,自在常理。
而关于清虚子发明火药一说,全在一副中药药方——伏火矾法。
伏火的意思是,配药不当,确有化学元素互相冲突,进而着火的风险,为了降低火性,炼丹师须降伏药性的火力。之前多有文献记载,以往很多炼丹师,由于炼丹炉设置不好,用药不当,常有紫烟升起之际,炼丹房随之起火的情形发生,伤人毁物。
有化学家分析,当年中国炼丹师制药时,常因配制不当,致使药内带毒,为了减少毒性,以燃烧之法去毒,然而这之中的火候与剂量极难拿捏。即要用火去毒,又不为爆炸所害,所以必以阴阳一说为原则,巧加利用。
为了炼制猛药必用猛物,孙真人前后丹师所用火药,成分主要有三,硫、硝及碳,但这三种东西混在一起炼药,常常是药没有制好,却把制药的人给炸翻了。
为改善药性,清虚子在配方方面做如下改善:硫二两 硝二两 马兜铃 三钱半 右为末 拌匀 掘坑 入药于罐内 与地平 将熟火一块 弹子大 下放里内 烟渐起。
现在看来,所谓伏火,全在“烟渐起”而不是“烟猛起”。但能否因为清虚子成功的伏火了,我们就把火药发明一功记在他的名下呢?
当今世上时髦的说法是,发明专利、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在谁名下,谁牛。
由此而论,中国医学史上号称药王的孙真人,以火炼药,进而最终为人类火药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不可估量的基础,应该是成立的。
一位研究人类科学史的著名专家曾以一种困惑的口气提到,中华民族提前发明了水排与风箱,却没有将两者合成为蒸汽机;提前发明了印刷术,却没有往活字印刷上多走一步;提前发明了火药,却只是将其用做吓鬼的炮竹及助兴春节的鞭炮,而未能将其更大规模地应用于军事与和平建设,人类集体地不仅为这个聪明而勤劳的民族感到遗憾,我们更多的是觉得不可思议,那之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导演着东西方文明此消彼长的兴衰。
从利用开发能源方面观察,兄弟以为,火被人类利用后,人类从原始文明向古代文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的孙真人一代发明了火药,人类的古代文明由此向着现代文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九、成吉思汗 1162—1227
1939年6月21日,宝塔山下,无数的人恭候在延河边,等待着一个灵柩的经过。
柩内没有人,只有一颗高贵、威严且残暴的灵魂。
当柩车来到陕北延安十里堡精心布置的灵堂时,已有数万人行夹道行迎灵之礼。
走在迎灵队伍最前边的有3个人,他们分别是毛泽东、朱德与周恩来,跟在他们身后的是3个大大的花圈。
立于祭奠挽联之上的是一行巨大的汉字:史上豪杰与世界英雄——成吉思汗。
在灵堂之前,毛以他那特有的浓重湘潭口音宣布:今率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谨以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圣武皇帝成吉思汗之灵于此。
随后,礼乐大作。
更为神奇的是,2年后一个清冷的冬日,1941年11月3日,长期苦熬艰盼中的国民党政要,在蒋委员长的率领之下,前往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榆中兴隆山脚下,为成吉思汗灵寝举行大祭,一人称颂,万众垂首,祈求人类史中百战百胜的战神,护苦难中民众,佑华夏之安危。情绪凝重,气氛肃穆,场面浩大。
令谁也想不到的是,祭奠战神护佑大礼的30多天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政府对日正式宣战,随之重庆街头欢声鼎沸,国民政府对天称颂。3年多后,日本军国崩溃,战犯低头向重庆政府投降。
毛泽东一向自信,目中少有敬畏,执政14年后的1964年3月24日,看着手下的官员,以一种无限感慨的口吻说到:不要盲目崇拜知识分子,史上一些老粗很能办大事,刘邦,不认识几个字,成吉思汗扫天下际,草原上甚至连文字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知识分子了,而恰恰是这个老粗中的老粗,成就了人类史中无人能及的大事。
不知为什么,同为一代天骄的毛泽东,面对史中的成吉思汗,一向另眼看待。对那个指挥着铁马金戈,横扫众敌的统帅,内心深处总有一片深深的情结不愿吐露。
自他指挥红军以来,南征北战,指东杀西,少有败绩,而对那些战马之上的劲敌,毛内心常有恐惧之心。几十年来,从红军到解放军,这只他带出来的队伍,无论遇到什么敌人,亏吃得少,便宜占得多,惟有面对西北方向的那些习惯挥舞马刀作战的马家军,毛的军队与他们交手一向是亏吃得多,鲜有便宜。1949年下半年,建国之际,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境之内横扫残敌如卷席,可彭德怀与习仲勋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西北挺进却异常艰难,特别是面对那些在马上挥舞战刀的马家军,无时不牵动着坐镇北京毛泽东的心。与宁(夏)马作战,办法还多一点,遇到青(海)马,除了火炮支援外,面对着比共军还会玩运动作战的飞奔之马,毛泽东很是挠头。
当年,青马的战刀曾经将无数红军劈倒,血流成河,大溃而归,以致建国40周年际,中共国家主席每每提及青马刀下的战友之魂,依旧不堪回首,万般惭愧,顾左右言其他,几万人的红四方面军竟被马匪砍残。
战马,到底有多厉害?
还是让共产主义理论大师马克思来总结吧: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马上统一了蒙古,马上统一了中国,马上征服了世界,祖孙三代鏖战70多年,先后战胜了720多个民族与部落。
有人类历史学家做过相关统计,马上横扫天下的成吉思汗65岁那年去世,一生前后组织大规模战争竟有60多次,平均一年大战一次,除了早年“十三翼之战”败给对手一次外,全部获胜,其战绩人类史上少有人与其相比。
亚历山大大帝,自马其顿起身,一路南讨东征,战果辉煌,遗憾的是,他只活了33岁,战争经验少于成吉思汗,更遗憾的是,他生前只顾打仗,没有时间完成制度建设,尸骨未寒,帝国即告四分五裂,政权随之崩溃,他的胜利只是他个人的成果,而成吉思汗的4个虎子及一大群虎孙,将他的血脉与基因一直传递到了今天联合国里所有注册的“斯坦国”及相关共和国里。(有生物专家悄声说,由于蒙古人曾经在全面统治世界的几个世纪里将无数民族少女的初夜权占为已有,导致了成吉思汗的基因竟成了当今人类最大的一个基因组。)
法国的拿破仑大帝一度很牛,很有一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结果1812莫斯科一战,惨败而归,滑铁卢一战,自己被对手关上了小岛,极是悲凉。
日尔曼的希特勒一度很牛,依靠着德国先进的制造业,装甲大军所向披靡,纳粹旗帜遍立欧洲,结局却是开战5年多后,一败涂地,战友皆为战犯,闹剧揭幕,悲剧收场。
彼得大帝及后人,目前仍占有人类最多的疆土,但他个人发起与组织的战争有限,生前影响力仅在波罗的海与乌拉尔山脉以西不大的范围里。(有军事学者研究报告披露,俄国有历史以来,无论是文明的法国还是强大的德国都没能将其战胜,惟一令俄罗斯臣服并低头进贡的就是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且俄国少女的初夜权曾经让蒙古人享有达200多年)
如果将华盛顿算做大帝的话,他的帝国至今存在了230多年,但说到打仗,真不好意思,这个所谓的将军与英国人对阵之际,除了会躲闪之外,基本上硬仗没有打过两场,一个野心不大只想着老婆及庄园的政治家而已,战神之称,离其甚远。
四下张望,前后打量,历史之中,被称之为天才军事家的人,好象也只有成吉思汗一人。
兄弟曾对很多学在清华北大喜欢历史的朋友讲,人类历史大的分,就是托尔斯泰一部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平里边事情太多,但战争分起来就是三个时代:冷兵器、热兵器与核武器。估计不会再有第四个阶段了,因为物理学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对核武器以后的战争做过相关的预测,他讲那场大战发生的时间很难估计,但对作战双方手中的武器,他做了坚定的预言,兵器多为石头和木棒。
在冷兵器时代里,如果要在全球范围选一个战争之王的话,位于第二的是谁很难讲,但王者一称放在成吉思汗的名下应无太大争议。
这老兄打仗太狠,铁骑飞过,常常是玉石俱焚,男人杀光,女人分光;马队所至,迂回包抄,快如闪电,血肉横飞,生灵涂炭。
曾经有个位于亚洲与欧洲的中亚国家皇帝,因为没有和蒙古人打过仗,全没把成吉思汗的实力放在眼中,不但扣了蒙古人的商队,更杀了成吉思汗的使者。
大汗得知后,震怒。史学界都知道,成吉思汗的铁骑凶悍,更厉害的是他的战争组织与动员能力。接到命令,大营周围部落的军队,瞬间集结完毕,十几万人的马队,浩浩荡荡,随即风雷闪电般地随大汗出行征伐。
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机动,童幼年起,吃喝在马背之上,中老年间战争或病死在马背之间。战士出征,一人两匹马,换着骑,饿了抓把肉松,渴了喝口囊中水,困了士兵们甚至可以在马背上边行边睡,在汽车火车到来之前,地球之上,人群集中运动最快的就是马队了。
蒙古马队见人杀人,过城屠城,实在是战争所需,俘虏无法看管,更不可能为他们提供饮食,所以多是一杀了之。建筑也是,他们自己从不住其中,留下来很可能为将来敌人所用,因此,最简单地就是一把大火,将其焚毁了事。说他们是强盗,是魔鬼,他们从来也不否认。
对此,成吉思汗曾以非常自豪的口吻说道:人生极乐在胜敌、逐敌、夺其所有,见其以泪洗面,乘其马,纳其妻女。
上述那个中亚的国王初见蒙古人的马匹笑了,大概国王平时看惯了大宛周围的那些身高体壮的汗血宝马,他嘲笑道,就这些长得像兔子似的马,还想和我们交手?
比起中亚一带的马匹来,蒙古马确实生得矮小,其平均体高大约在1米2到1米4之间,人人都能跨其背而上。但蒙古马个个长得粗壮,四肢敦实,体质粗糙,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肌腱发达,毛色纷杂。蒙古马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在成吉思汗骑兵们的调教之下,其跨下战马,在战场上少有惊慌,令骑者驾驭自如,协同奔跑,一旦成队,既为铁骑,风卷而过,见血而兴,杀戮为乐,陪主人各处征战。
那个中亚国王在令其士兵与骑着矮小蒙古马的蒙古士兵开始交手的第一刻起,就后悔了。蒙古人打仗,利用其高度的机动,以速度取胜,瞬间完成分割包抄,另一方面,他们从不以蛮力制敌,而多是靠心理战,集智谋及恐怖为作战方针,真假虚实,千变万化,日夜骚扰,令对手防不胜防,为求将敌拖垮,马队穷追不舍,直到对手精疲力竭。
难敌蒙古骑兵,中亚的那个国王选择一路逃亡,却最终被俘,推到大汗面前,成吉思汗命令手下将烧热的水银灌到国王的眼睛里,令其痛不欲生。
成吉思汗有智慧宽容的一面,也有野性残忍的一面。而这些特质直接遗传给了他的后代。在他去世之后的近一百年中,高举着他旗号的铁骑,一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攻侵无境,杀戮无度。有史学家甚至假设如果不是草原上要推选新的大汗,已经杀到欧洲多瑙河边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成吉思汗马队,有可能一路烧杀抢,将整个欧洲征服于铁骑之下。
有鉴于蒙古马队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凶残野蛮,后来那些文明的西方人提起这些来自亚洲的骑兵来,无不称之为黄祸。
蒙古铁骑过后,到处是死尸与焦土,但同时随着战马,很多当时亚洲高科技的产品与技术也顺着阿拉伯,来到了仍处于中世纪黑暗当中的欧洲。后来欧洲文明的启蒙与觉醒,科技水平的提升与进化,间接地看,与成吉思汗的后代发起的一次次远征有关。
从政治上看,成吉思汗的铁骑长期奔走在欧亚两个大陆之间,其政令法规从大汗的行宫发出,竟然可以同时到达欧洲的波罗的海及太平洋的沿海城市。
从经济上看,帝国内部的种种商货可以在从北方的西伯利亚顺利地贸易到到南亚次大陆的市场之中。
成吉思汗之前的世界,亚洲是亚洲,欧洲是欧洲,由于交通不便与军事割据,彼此少有往来。但把商业交往看得极重的蒙古利益集团,却在推动欧亚文化与科技接触方面,积极有为,功为可没。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成吉思汗及子孙的所为,为世界未来的大融合,大交流及科技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有个别学者甚至提出,正是成吉成汗政权利用人类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马队,高效地在几千万平方千米之间传递信息与情报,从而无形之间推动了人类的第一次全球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横跨世界的蒙古铁骑,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
事实上,早在蒙古人的战马横扫世界之前,人类与马的合作由来已久。
世界上的马群最早出现在北美的森林里,经数万年进化,经白令海峡,马群来到了亚洲草原,自此马群开始以干草为食。生物学家认为,人类大规模驯化马类的历史始于4000多年前,随后,人类开始借用马的力量开发出了新的能源——马力,并成功地将这种能源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等民用方面。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国人训练马匹用于军事作战,大概始于周朝的后期。直到南北朝期间,中国人发明了马镫,马上的骑士才有机会利用双手操纵武器作战。所以说,关羽双手抡耍着什么青龙偃月,吕布上下翻飞着方天化戟之类的情节,全是不太了解军事历史的罗贯中之类小说家杜撰出来的。
为了纪念马匹对人类能源的贡献,今天,我们从事科研,凡涉及功率能量时,还是习惯使用“马力”作为单位加以计算和统计。十八世纪中后叶,改变了人类能源发展历史的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对外宣传他的蒸汽机性能时,表述是:“我的蒸汽机每单位的力量为一匹能拉动33000磅并以每分钟1英尺走动的马所作的功率。”
夏天到了,很多中国人前往京东、苏宁或格力选购空调时,推销员向你推销产品吹嘘他们空调马力有多大时,还常常会使用一个单位,叫多少多少匹(物理上表述为多少HP——Horsepower),这种俗称是基于马的力量而来的。
由于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孙生前杀人太多,毁坏太广,兄弟没能成为一个忠实的成吉思汗粉丝,否则有一天,真会写信给国际物理学会,信中附上一则庄重的建议,以后国际间交流,再描述人类的能量时,干脆以伟大而凶残的成吉思汗作单位来表达,比如说咱家的汽车开出门来,别人问起来,您的车多大马力?兄弟微笑着回答:大概有8个成吉思汗吧。
十、毕升/谷登堡 (生平不详)/Johann Gutenberg 1398—1468
人类在进化中,始终得力于文化传播的技术支持,这些文明能量带来的影响悠远而深刻。
在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路径:文字、印章、抄写、摹印、拓印、雕版、活字、打字、电脑。
咱们这边创造了第一批汉字的据说是位名叫仓颉的先人,这是位史前文明——黄帝时代——传说里的人物,有关他的生平,无考。
顺着仓先人的创造,之后一路甲骨、简牍、金石之类的文字,在千年时光里艰难地行走着。
孔子、孟子几位老先生活着那会儿,特想传播自己的学说,但因为那时只有超有钱有权的人可以在缣帛锦绸之类的材料获取信息,多数中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职场里混得不错的白领等,只能靠翻着一捆捆笨重的竹子,了解时势,进修学习。那时要留个字下来,先得在经济上算算成本,话说起来便宜,但想变成文字,巨贵。于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有了共识,为了节省文字,尽可能少说废话,表达精简再精简,以至于今天清华北大的教授们传播他们心中的国学时,全把现代的私货塞进先人们的作品之中,尽情发挥,以在欺眼球及骗耳朵的同时疯赚学费。所有当年的那些可以称之为“子”(用今天的话讲——老师)的教员与教材,不论是孔老师的《论语》、孟老师的《孟子》、李老师的《道德》、孙老师的《兵法》,还是庄老师的《逍遥》等,都搞得都特别精炼简洁,到最后到处都藏着歧议。
古人与今人在无数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惟有在一件事儿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就是如果你想庄重严肃地留下证据时,你必须把你父母生给你的手指伸出,在某个指定的地方按下去,留个凭证。前些时候,兄弟为了2014年夏天带着儿子参加美国夏令营,去中信银行领表代签时,柜台前的一个服务人员,竟问兄弟:请问你过去是否在领事馆打过指纹?一时间,有点晕。
当今全球最著名的叛逃者——斯诺登先生不是说,美国人的技术已经能够把所有国家的多数信息给整到那些超级数据库里边吧,怎么还要我们这些21世纪的良民去做这样原始的事情?
和咱们现代人差不多,古人在从事商业或政治活动时,为了减少因为每次签字存在差异的问题,有身份的人,多会请那些社会之上的能工巧匠为自己刻印一枚枚的印章。这些印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后来的活字印刷术之类知识产权的源头。
秦叔靠着手下的那群虎狼之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为了强化社会管理,秦叔要求下边各省市、各部委坚定地与中央保持一致,限时将国家的度量衡器给统一在秦标之下,于是由当时国务院的主要负责人李斯同志亲自推动,将生产与流通领域里的种种量器统统用木戳印上四十字的诏书,格式全部一致,分毫不差。今天回头看去,两千多年以来,官方推动活字排印业务的,全世界咱中国秦王朝以木戳印形式拔得头筹,也为后来人类一系列的印刷技术改良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人类文明突然之间于中国西汉年间,跨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一个不受家庭复杂关系纷扰影响的蔡姓宦官,为了博取主子皇帝的欢心,经过长期专注的研制,最终将自己的高科技产品送到皇帝的面前。那是一卷质地粗糙,但绝对轻便的产品——纸张。
在这种产品出现之前,人类在创作与教育方面,绝对惜字如金。有了纸张之后,由于传播成本突然之间大幅度降低,人类的文字表达也迅速地变得繁复啰嗦了起来。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由于文字表达成本的下降,阅读者间产生的理解变得接近了。
那之后,人类的文明,开始通过在纸张上的誊写抄录,大踏步地跨进着。
在中国的汉朝400多年间,发生过很多的事情,但有一件事情对汉人的未来,甚至与今天的中国民众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影响,那就是远在印度恒河流域的一种教义开始悄悄地渗入中华文明,这些教义与惜墨如金的汉人传统不太一样,从大乘到小乘,从经律到典法,当中的文字浩瀚无穷。为了更快地将这些东西翻译成汉语,勤奋中总想偷懒的东亚汉人,开始产生冲动,能否利用更有效率的方法刊印这些文字。
东汉建宁5年至熹平6年期间,摄政的窦太后刚去世,汉灵帝刚开始学习执政,关羽小学刚毕业,曹阿瞒刚刚成家那会儿,中国的出版市场里出现了一种高科技产品——石碑的摹印与拓印。即请那些书写高手先用毛笔在石头上写出那些几千字的经典佳文来,然后找个手巧心细的工匠将高手的字迹于石板上刻出,然后再在石上涂墨,之后将纸贴上,很快的,名篇大作迅速地被复制而成。人类的出版效率由此开始大增。
汉朝解体,江山大乱,民众陷于极度苦难之中,具有出世麻醉功效的佛法开始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社会。民众对佛经的阅读需求随之增长。出版界商人们在隋朝初期,将另外一种更新的印刷技术推向了市场,那就是之后几乎在一千多年里一直是统治着中国出版业的主流技术——雕版印刷。拓印技术多以石头为生产工具打主意,而雕版技术的关键材料木头,制做与运输方便得多,成本也低了很多。
然后,在这一千多年中,出版市场当中,又曾出现过一些新的技术,只是由于成本等原因,始终没有被推广开来。这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今天中国民族特别热衷对外自擂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了。
这一技术的提出者名叫毕升。原本为一个湖北的农民,后来到浙江杭州出版企业打工,某日老板给假,回乡探亲,在家中过春节那段时间里,看见两个儿子因为缺少玩具,竟然利用田里的泥土自己捏制各样泥制玩品,自乐其中。回到杭州之后,老毕一直没有把湖北家乡儿子的事情当回事儿。一次,同住的工友无意间的感慨,令他产生了一种奇思。工友说,现在老板接的活太多,特别是民间很多人想读佛经,可你要把那些经书全刊印出来,用雕版印刷技术肯定有问题,先不说有谁把那么多的文版刻出,就是刻出来,也没有地方存放,万一发生了火灾怎么办?
什么东西不怕火呢?
老毕想起了泥土。
于是,他试着用泥土做原料,将原来的木版改为泥版。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将原来整块的版面加以分割重组,最后他想到了把那些常用字给用泥先雕刻出来。
于是,所谓伟大的四大发明就这么出笼了。以深圳华为技术公司任老板的眼光看,从当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秦朝开国时的木戳印,到后来汉朝中期出现的石刻,活字的理念早就有了,毕先生惟一的改进是把木制雕板上的字改成了可以防火的泥字。任正非一直强调华为人万不要玩什么大创新之类的事情,只要坚持以一种微创新的精神做事,华为最终将执全球技术之牛耳,其理深不可测。
回头看,老毕的泥字,也只能算是个微创新。更令人遗憾的是,老毕的活动泥字技术,之后并没有被出版界广泛认可。兄弟查史后发现,杭州的毕升发明了活泥字之后,市场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最早利用这一技术刊印出版物的出版者,并不在汉字集中的中原地区,到是远在西北的西夏出版商人用当地的文字印制了一些佛学的经典。之后的近千年中,中国出版界的主流技术依然还是木质的雕板印刷。为什么会是这样,当中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毕升搞的那些泥字在实际操作当中,太容易破碎了,况且在篆刻、烧制、排版与保存等方面,用泥字印书的综合成本并不低,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间,国人利用金属做字模才开始将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地推广开来。毕升的泥字技术没能推广开来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毕升的后代不学好,先人发明的泥字印刷技术本来是个造福人类的方法,毕先生的不孝子孙,为了婪欲,竟利用胶泥技术伪造了大量的假币,结果东窗事发,官家一路查下来,发现竟是那些在杭州定居下来的毕家之后所为,震怒之下,连人带赃一并拿下,随后处以极刑,九族株连,把毕家一脉斩尽杀绝,得信先逃走的几个毕家之后,为活下去,有的之后改姓为田,也有的改姓为万,以至在之后浙江一片出了怪事,有村落名为毕家铺,可查户口的片警却十分奇怪,怎么全是姓田和姓方的,一个村里竟然没有一家姓毕的。由此引申出这个几个民族的几种特色:
特色一,为避祸,且为把根留住,灵活的汉人常会做出或隐名埋姓,或更名改姓的事情来,前朝覆灭之后,随后都会发生许多人的姓就变了;
特色二,受易经文化影响,中国人擅变,利益永远高于原则,因安全或其他原因需要改名更姓时,喜欢往上边靠,这才有今天北方姓李的多,长江边上姓朱的多的现象;
特色三,很多技术与方法发明出来原本是为了国家或社会服务的,但用着用着,就常常用到犯罪方面上去了,老毕家这件事儿最典型,印刷本应为公众文化传播服务,现在却成了毕氏一族侵占社会公共利益的肮脏工具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若不是后来另外一个史上著名的杭州人——沈括——写了一本名叫《梦溪笔谈》的科普读物,整个世界还真不知道,人类文明进化中还存在过这么一号人物,做过这样一些事情。
沈先生,早年苦读,宋仁宗嘉祐8年时,高中进士,之后当了官,历史之中自然也就有了这位沈大人的生平。以今天的目光看,如果沈大人生在欧洲,应该是个加俐略、牛顿式的人物,学识深厚,兴趣广泛,从研究成果上看,此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医学方面的事情,也能说出个四、五、六来。在他的著作中,对几十年前曾经出现在杭州出版界里的毕升,基本上是几行字带过。因为毕升生前实在卑微,沈大人甚至在自己的著作里对毕升本人最基本信息都没有介绍。毕是哪年出生的,哪年从湖北来浙江的,在哪家出版社工作,哪年去世的,全无记载。
相比之下,比毕升晚来人世300多年的一个德国人——谷登堡——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进化产生影响更为深刻与广泛。
和我们的文圣孔子与武圣关羽有点类似,被后来人类封圣的谷登堡先生晚景也很不爽。
孔老师奔六的人了,为了推销自己的信仰,常常象条又老又丑的丧家犬,跟着几个学生浪迹江湖。终生想为官,却和鲁政府当权派始终搞不好关系,一生难得其志。
关老爷更惨,死亡之际,身首异处,不得善终。身体不知被孙权给扔在了哪里,割下的脑袋还被他人作为利用物,到处乱传。
登堡同志的一生,也很郁闷。
公元1398年,中国洪武三十一年间,也就是朱元璋老爷子咽气那年,小谷出生在德国的Mainz市。自13世纪开始,他的家族在当地一直是贵族。他母亲是他爹的二房,小服装店主的女儿。他父亲在当地的铸币厂工作,耳濡目染,小谷自少年起就对各种金属的性质有着比同伴更多更深的认识与了解。11岁那年,家乡爆发了市民反抗贵族的事件,小谷一家和当地100多家人一起被迫离开了祖地。青年时期,他在Erfurt大学注册读书。他父亲在他学习期间去世,毕业后他来到了母亲家乡Strasbourg,并在一个军事单位里做金属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他与人合作生产制造一种宗教仪式所用的金属镜子。那时,欧洲到处是苦难和瘟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宗教的搭救。但传教士手中的经书实在太珍贵,一本简单的圣经需要一个熟练的神职人员用一年时间抄写才能成书。
一天,一个从商业发达犹太人较集中的荷兰来的朋友与他聊天时,提出一个赚钱的想法,如果能够把圣经快速地印刷出来,一定能够发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一晚,老谷的脑海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灵感。过去都是用木头印刷,效率不高,字迹不清,我自小就生活在金属周围,能不能以金属为材料做成活字,将圣经印刷出来呢?
谷登堡在向大舅哥Arnold Gelthus借了一笔钱后开始了研发金属活字活动。52岁那年谷登堡先试刻了一些篇幅较短的德国诗歌。为了进一步实现印刷圣经的梦想,谷登堡又找到当地一个专做放款生意的商人Johann Fust,向他借了800基尔德(Guilders荷兰币)。Fust非等闲之辈,将钱借给谷登堡的同时还把自己的女婿给派到谷的企业里一边监管财务,一边帮助他在技术上实现艺术字型创造。也许是怕亵渎了圣经,谷登堡在正式开印之前又印刷了一些当地所有学生都必须使用的拉丁语语法书及教堂所用的刊物,当资金短缺时,他再次向Fust伸手借了800基尔德。
终于,在他57岁那年,谷登堡完成了他的精心之作——42行的《圣经》。前后他一共印制了180本,大多数用普通纸张,少部分材料为上等牛皮纸。当印刷精美的《圣经》进入社会之中,各界反应强烈,甚至连罗马的教皇都对这一当时的高科技产品爱不释手。
和中国当今社会的很多合作类似,不赚钱的时候,合伙人之间没有什么问题,一旦项目有了眉目之后,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随即出现。Fust要求谷登堡立即还钱,不然法庭上见。谷登堡大惊,之后大怒,两人之后走上了当地一家教会裁判所。毕竟谷登堡擅长的是工艺而非法律与商务,经Fust一番运作之后,裁判所下达宣判结果:由于谷登堡没能正确与合理地使用项目资金,直接导致了项目投资人损失了2万基尔德,由此判决印刷所归Fust先生,所有印刷的《圣经》书上不得出现谷登堡的名字。
受此一击,谷登堡随之个人财务破产。之后Fust先生靠印刷《圣经》发了大财,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人——谷登堡——却只能靠偷偷地印刷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劵之类文字材料糊口偷生。
谷登堡67岁那年,他生活周围的两个教区为了权利发生激烈冲突,获胜一方的Nassau教区主教在金属活字印刷发明权的问题上,为谷登堡正了名,并给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些物质上的补偿。
70岁那年,谷登堡带着一腔的冤屈与无奈撒手人世。他被埋葬在家乡Mainz的一个名叫Franciscan的教堂墓地当中。由于这间教堂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毁,今天人类已经找不到谷登堡先生的下葬地了……
1504年,一个名叫Ivo Wittig的大学教授发表文章,赞扬了谷登堡在金属活字印刷方面给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
1567年,在谷登堡去世100周年时,他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了德国官方组织出版的德国名人录上。
长久以来,很多史学家始终有这样一种观点,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到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西班牙的地理发现,法国的启蒙主义及英国的工业革命,都与德国的谷登堡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息息相关。
1517年欧洲的深秋之际,万灵节前夕,10月31日那天,一个名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德国传教士勇敢地把写着95条论纲的大字报贴在了罗马教庭的门上。自那一天起,欧洲的神权统治开始受到了动摇。为此,谷登堡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使马丁·路德宣传的思想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印刷成了30多万份,在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由此欧洲人民开始怀疑宗教与神权精神禁锢所带来的苦难与愚昧。中世纪以后,欧洲的复兴,正是基于民众对神学的怀疑进而大幅度地推动了文学与哲学,特别是科学的发展。
人类进化当中另外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哥伦布指挥的舰队向美洲的探险,由此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今天,来到西班牙历史博物馆参观时,人们很容易看到一本极具纪念意义的地理书籍,这本书是哥伦布年轻的时候他父亲送给他的,就是带着这本用金属活字印刷出版物,哥伦布第一次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人类文明由此向上完成了惊险的一跳。那是在谷登堡完成了印刷《圣经》30多年后的另一个伟大的事件。
在谷登堡完成他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前,欧洲的书籍之昂贵,之罕见,常常是皇帝在女儿出嫁时,在其嫁妆之中用绸布细心地包好一册到两册的书籍,做为重礼留给未来王储王孙,以备执政传承。而谷登堡的技术使制作书籍的成本大大下降,随着普通的百姓有能力购买书籍,欧洲文明开始迅速地提升着,欧洲民众的识字率开始大幅度地提高。历史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谷登堡之前的欧洲,所有书籍加起来,不过3万多册,而到16世纪的第一年——公元1501年——时,整个欧洲各种著作已经出版了4万多个版本,100多家印刷厂在40多年里,前后共印刷了近900多万册书籍,由此知识开始呈爆炸状。千年以来,那种只有社会上层极少数贵族及教会掌握意识形态与控制知识传播的局面终被打破,社会民主与自由的意识开始觉醒,由此意大利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西班牙王室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法国社会出现了启蒙主义与民主思想,德国诞生了无数的科学与哲学家,英国的工业与商业革命开始引领人类文明大踏步前进。
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为人类进步所提供的动力,并不仅仅在书籍出版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于,他之前人类绝对没有期刊之类的文字出版物,而因为他所创造的低廉高效的印刷技术,使各个社会开始大规模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读物——报纸。报纸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而随着广告业的出现,人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开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商业,借用广告的推动,人类的金融、保险、银行及交易所的业务随之快速发展。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观察,今天从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到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每一个商业,每一家金融机构,在他们诞生、成长与发展的背后,都受益于谷登堡当年的发明。如果说,中国杭州的毕升改变的仅仅是他家族命运的话,那么谷登堡的贡献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走向。
兄弟一直有一种观点,人类文明的基本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文字书写阶段,文字印刷阶段及文字进入电脑形成无纸化的阶段。
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之后中国人发明了甲骨文,在文字抄写的过程中,勤奋的中国人在科技与文化方面,不让他人,一路领先。
15世纪中期,德国的谷登堡一边与他的生意合伙人打官司一边改进他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随后欧洲利用印刷优势将亚洲迅速地甩开。这当中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亚洲的文字体系多数是建立在字的组合体系基础之上,而欧洲尽管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前希腊人就发明了以字母为核心的文字体系,但由于在抄写方面没有什么优势,所以欧洲文明一直慢于亚洲,但谷登堡利用20多个字母的优势,使得刻字排版变得异常轻松,进而使欧洲的字母化文化优势得到最大体现。当中国的印刷工人还在为一个个孤立的方块字找得头昏眼花之际,高效运转的欧洲印刷机少已把中国的雕板印刷甩得远无踪影了。
几千年来,堂堂汉民族,除了汉唐两朝之外,值得自豪的时光实在不多。好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力不断增长,汉人终于重获扬眉吐气感觉。中国在近几十年来的进步,得益于多方面,但兄弟始终认为,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文字方面的优势再现。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字在世界各文明的竞争中,始终没有看到它的优势,特别是进入印刷时代之后,汉民族开始一路落后。但近几十年来,受美国IBM、惠普、微软、英特尔及苹果计算机企业发明之惠,汉字在印刷方面的劣势不再,所有的文字都可以通过五笔、全拼或智能等输入方式轻松地进入电脑,实现所谓的无纸化文化传播,由此中华文明开始大踏步地赶了上来,以至今天已开始令西方文明感到恐慌。
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力量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来自于印刷术,来自于出版业自古至今不断的创新,来自于我们中国宋朝杭州的一个农民工,来自德国中世纪Mainz城的一位失败的创业者。
十一、郑和/哥伦布 1371—1433/1451—1506
按照小说家罗贯中的说法,周瑜在大江边上,积极备战时,什么战略物资都不缺了,到最后才发现,面对着来自北方的八十万马步大军时,孙刘两家惟缺一件东西,小样的,一下子蒙了。好在,最后有个暂时同坐一条漏水之船的孔明想了个办法,才把事情补救了过去,留一曲借东风的千古绝唱。
1200多年之后,东方和西方同时有两个帝王,也在关心着一件事情——风力。并且都曾以相当关切的口气问道:借风之力?风力能让你干出什么来?
东方的皇帝叫朱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公子。老四本来做不了皇帝的,实在是他老爹太偏心,原本想把皇位传太子的,但太子太仁义,当爹的太残暴,太子实在看不惯,郁闷早逝。出身卑贱的朱元璋,最怕人看不起,所以平日里特别爱把先贤的之乎者也道德仁义之类挂在嘴边,说教身边,最极端的是,这老东西竟然把原本比较健康的科举制度生生地整成了八股系统,把孔子以来中华民族的代代学生,变成了代代考生。中国的优秀男人们成天钻进八股堆里应试,最终从明一朝始,贻害国家,直至今日。整个中国少有学生,多为考生。
朱元璋嘴上满口仁义,但他内心比谁都清楚,这些大道理,是说给读书人的,给做成事情的人讲的潜规则从来是:仁不领兵,义不取财。
古往今来,谋事、做事的人众,但真能成事者,至少心里边是不能太把仁义一事儿看得太重的。
朱棣跟仁义的大哥不一样,他不但把老爹骨子里的恶毒残忍全给继承了下来,还光大了许多。(登基后某日,曾亲自动手剐杀自己宫中的3000多宫女,一时天昏地暗,天怒人怨。)
老爹去世之后,竟然安排自己的孙子接班,这让在北边长期为国家安危出生入死的老四内心极不平衡。无功无才的侄子何能何德,竟敢高坐堂上,颐指天下。老四内心一百个不服。可表面上又不能反对,毕竟那是老爹生前旨意,造反篡位的恶名是不能顶在自己的头上的。
于是,他想出了个“清君侧”的正义说辞,领兵南下。打着辅佐皇帝,扫荡奸臣的旗号,一路之上可谓名正言顺。首都南京攻下之后,随即朱棣将“奸臣”全部杀光。史料记载,和老爹一样残暴的老四杀进南京之后,与后来的天平天国、再后来的日本人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基本一样,朱棣在南京杀人之惨,也是很多史学家提笔常要倒吸数口凉气的。包括史中大儒方孝儒在内的50多个家族,竟以诛九族的手段残杀于新街口闹市之中,怀中的孩子亦不放过,一时哭声震天,血流成河,惨绝人寰。南京这个血腥的城市,自古就和北京不一样,后者的故事与传说更多的还是和平解放之类的情节,怪不得后来定都者多喜北厌南。
积极参加并组织大规模屠杀活动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马和的军人,时年31岁。做为朱棣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士,马将军身上还有一项更为重要和机密的使命,即需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失踪不见的皇帝,并亲自交到此刻尚不敢称帝的燕王面前,不得有误。
这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同时也是一项极为光荣的政治任务。马将军深知当中的重要性,为此,他跪在主子的脚下叩头发誓,我就是死,也要找到你想见到的那个人。朱棣在忧虑间叮嘱着。毕竟不论是当时的百姓还是后来的读者,谁都清楚,先帝生前所立的建文皇帝,虽说在位只短短三年多时间,但他的存在将永远是那个凶悍的篡位者最大的一块心病,久久难愈。
……
1492年4月,西班牙,马德里皇宫,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手中拿着一份名为Capitulations of Santa Fe的文件(史称圣菲协议),望着老公斐迪南国王(Ferdinand),口气犹豫地问道:你说这个叫Cristóbal Colón的家伙是不是一个江湖骗子。
望着当时西班牙重大决策的实际制定与推行者,国王耸了耸肩。
王后再次陷入了深思。
在这个当时欧洲实力最强的女统帅心中,当时她周围有两个比较可怕的对手,和一个可能有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伙伴。
第一个可怕的对手是明摆着站在自己的对面,处处与自己作对的奥斯曼苏丹集团。穆斯林的弯刀铁骑已经数次威胁到欧洲的生存了。
为了保卫欧洲的安危,捍卫至高无尚教皇的尊严,伊莎贝拉带领部队与这些异教徒已经拼死抗争无数年了。欧洲所需要的那些来自亚洲的物资,全因这些可恶的穆斯林挡在其中,致使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欧洲人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另一个对手是站在自己身边处处与自己明争暗斗的葡萄牙人。谁都知道,野心勃勃的里斯本若昂二世,正在谋求利用海军顺着西非,绕好望角,贴东非,于印度洋一带活动。为了得到亚洲的香料,里斯本那边的心思,谁都清楚。更可恶的是,这帮子人,有事没事地特爱往教皇旁边凑,暗中说的做的全是伤害西班牙长远利益的事情。
而那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潜在伙伴正是那个一直只闻其名,未曾谋面的东方大汗。女王听说东方大国富甲天下,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也正在和自己西边的那些魔鬼穆斯林长期作对,誓不两立。在国家政治当中,有句俗语,敌人的敌人,基本上就是自己的朋友。为了共同对付眼前这些可恶的穆斯林,为什么不寻求与东方大汗联手,以谋长治久安呢?
问题是,怎么和东方联手合作呢?由于穆斯林阻挡其中,通过陆地过去,显然不太现实,看来只有通过大海,利用船只和东方大汗联络了。凡是读过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所写游记的欧洲读者都知道,意大利人在探险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
眼前,那个无孔不入的意大利人哥伦布已经通过无数的代理试图和自己联系。此人有意利用船只,通过大海向去做东方的特使,这件事情值得考虑。但是这个叫哥伦布的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其要求是不是过于贪婪了。不管怎么样,先见见这个家伙再说。
1492年的一个夏日里,为了自己的航海计划已经到处碰壁多年的哥伦布终于坐在了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的面前。
女王想的是国家间的外交与政治,哥伦布想的是商业机会与个人财富,两种诉求在这一刻里却因为一个他们谁也没有见到过的东方大汗联系在了一起。
哥伦布有技术,有梦想,自称10岁起就活跃在意大利周边的海上,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冒险,将传说中听到的那些东方财富找到,并带回欧洲的市场。他坚信,2000年前希腊高人亚里士多德的假说,地球是圆的,完全不必像愚蠢的葡萄牙人那样,顺着非洲去寻找亚洲的财富。事实上,只要坚定地向西航行,在地球另一边的不远处,就是亚洲,就是印度,就是堆满了香料和黄金的地方。他坚称,自己什么都具备,什么都有了,梦想、计划、勇气、经验及指挥能力,只是缺少一点点东西。
女王问他具体缺什么。
哥伦布犹豫着说道:缺少船只,缺少人手,概括地讲,就是缺少一点点的资金。
女王没有马上答复这个说话喜欢夸大的意大利人。她内心很清楚,这个缺少一点点资金的家伙,最缺少的还是信用,缺少的是别人对他的信任。为什么之前,这个人先后跑到英国、法国及葡萄牙的相关决策者面前游说,却没有一个人答应给他所说的那一点点资金呢?我会不会因为做出这样的事情,最终遭人耻笑?我真能把自己的信任交给这样一个说话有点不着边际的人吗?女王沉思着。
今天无数天使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及私募股权投资家的办公室里,常常坐着一些年轻、充满着梦想与激情、皮包里装着漂亮的商业计划书,以及一个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团队名单的创业者们。在投资与融资之间,永远贯穿着两个情节要素,犹豫与决断。
到底给不给这种听来实在有点不着边际的计划投资呢?从商业上,这样做,肯定是愚蠢的,但从政治上考量呢?万一真的让东方的那个大汗知道,欧洲人的基督徒愿意和他们携手共同对付中间的那些可怕的伊斯兰魔鬼,也许是一件值得投资的事情。
最终,在与同管西班牙的国王老公商量之后,女王下了决心。好吧,就算是在一生中做一笔最没有把握的投资吧。但一定要让这个满嘴乱跑舌头的意大利人承诺,他必须将自己亲笔写的国书直接交到印度君主或中国皇帝的手中。为此,除了给他3条帆船之外,还要给他一个能够见得到东方大汗的头衔。想了许久之后,女王承诺如果哥伦布真的能够实现他所答应的这些任务,那么他获得的官衔将是——世界洋海军上将!(Admiral of the Ocean Sea)
理性的国王还是对这个意大利人很不放心,于是他找了两个航海方面的专家,找到了哥伦布质询,你要去的是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去那里,我们要把近百人的生命交到你的手里,你靠什么保证能让自己的船最终停靠在亚洲的海岸边,航行的动力会不会最终不够?
哥伦布信心十足地表态说:尊敬的国王陛下,你就放一万个心吧,只要船上安置风帆,我就能够指挥着手下去这个地球之上的任何地方,因为万能的上帝不但赐予了我们的生命,同时还赐予给我们了用之不竭的力量——风力。
……
风之力,受赐于万能之主——太阳。用科学的语言讲,风的产生,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当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今天,人类能源专家们根据地球之上所有的地形与地貌做出大致的计算,结论是,可被人类所利用的风能大约为1300亿千瓦,比地球之上所有水能资源要高出近10倍。美国能源部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仅仅是把South Dakota以及Texas两个州的风能给开发出来,就足以供应全美国的用电量。
早在公元之前,就有聪明的中国人尝试着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当然,最牛的利用还包括像诸葛亮这号聪明绝顶的人,巧用风向与风力,纵火杀敌。
比较成规模的风能商业开发,始于欧洲的荷兰,其国民利用风车在莱茵河三角洲湖地和低湿地之间进行汲水,然后用这些能源进行商业榨油和锯木。今天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荷兰时,当地各个景点周围都在出售与风车相关的纪念物。
真正能够利用风能操纵船只往来于用于江河湖海的,还是中国古人。向前推,公元前3世纪,处在战国时代各地的中国军阀们就已经命令手下利用风能为战争服务了。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纵帆技术(Fore and Aftsail)。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像火药及造纸技术一样,这种水中航行技术,也是经成吉思汗的军队一路西杀,于13世纪传入了欧洲。
中国人在宋朝晚期,在纵帆的技术之上,又发明了调戗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通过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由此实现了逆风行船。控制航行方向的是一种辅助技术——尾舵(Sternrudder)。后来发现,哥伦布之前的欧洲人,只会使用侧桨来控制船只行进的方向,又慢又笨,元朝之后,随着成吉思汗的军队打开了中亚的所有阻隔之后,在人类第一次全球化运动中,欧洲人,特别是机贼的意大利开始将中国的尾舵技术学了过去,随之像哥伦布之类的一堆投机家们,学会了中国文化技术的一个关键——见风使舵。
……
朱棣皇帝最信任的马和将军,人忠胆大,尽管后半生在大海之上漂了二十多年,但他在官场上一直没有学会的就是见风使舵技术。
这个童年时的穆斯林,随着11岁那年家破人亡的变故,他变成了一个小奴隶,在遭受到阉割变成中人之后,开始被主子们转来卖去。他的命运转折于朱元璋4公子朱棣的一次收购。在被转卖到北平的燕王府之后,这个年轻的穆斯林自此过上了人的生活。为此,他对主人——朱棣——只有8个字:感激涕零、肝脑涂地。主人的事情就是自己最大的事情,主人的不安就是自己最大的忧患。
主人攻下南京之后,内心深处仍被两个极大的不安所困扰,一明一暗。明的是,西北方向的蒙古人,对于汉人造反成功这事儿,那些成吉思汗的后代始终不服,一直梦想着重整失去的山河,收复元顺帝随意丢弃的中原。为此,来自北方的骚扰从来没有真正地消停过,迫使国力仍然不强的明王朝不得不为了国防,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求安全。特别是,当年称雄于草原的铁木真,不知基因是怎么暗中传递的,这些年里草原之上,又窜出来个叫铁木儿的军事天才来,像他当年的先人大汗一样,打遍天下无敌手,现如今,望着华夏的江山,又开始磨刀霍霍向东南了。
暗的不安是,大军杀入南京之后,审遍了相关的人,搜遍了城内每个角落,可那个前皇帝硬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如果他还活着,退一万步讲,自己也可以做曹操,做诸葛亮,手握实权,随意地玩弄汉献帝或刘阿斗。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可以瞒天过海地将事情架祸于那些当年在皇帝面前成天说自己不是的奸臣,然后隆重地搞一把国葬,再之后,顺利地登基,名正言顺地上位。可这小皇帝到好,硬是玩了一出人间消失。这可让我怎么往下演呢?
当然,这种心思,除了身边最最亲信的心腹,是任谁也不能倾诉的。
马和是自己心腹的心腹。于是,在长夜漫漫,钟声清清之际,老四朱棣向常在自己左右的马和讲到了自己的不安与隐忧。
听毕,马和跪于新帝前,发誓一定代主子找到这个小皇帝,如活着,定把他带到您的面前由您定夺,如死了,必将尸体放到你指定的棺材里,由你处置。找不到小皇帝,此生不做其他。
新帝大喜,抚马将军肩背,赞许不尽。随之,赐其新姓为郑,授内官监太监,封官正四品。由此历史当中的那个秀童小奴隶马和不见了,朝廷里出现了一个体形健硕、身位极重的中官——郑和,郑大人。有了新身份,对外亦好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调配资源。
郑大人暗中得到新帝全力支持,自此国库中的所有财力,部队中的所有人马,驻外使团的所有谍文,全为郑和服务。郑大人的事儿就是皇上的事儿,皇上的事也就是郑大人的事儿。
郑和打听到,老皇帝临死之前曾准备一套和尚所用的袈裟法器,密遗建文小帝,以备万一。由此推断,建文帝不是去了佛教大兴的暹罗就是藏在净土一宗大盛的倭国。
由此,郑和先后出使泰国和日本,于那厢周边多方打探之后,确信建文皇帝不太可能来此隐蔽。新帝上位3年,即明永乐三年际,郑大人会朝复命,没有把好消息带给皇上。但就在这一年里,朱棣得到了另外一个方向的好消息,那个似乎得到了祖先铁木真暗中护佑的铁木儿,横扫周边无对手,正在准备挥师东进直捣华夏之际,不知何因,突然间撒手人间,自此他们西边的那位成日里提心吊胆的奥斯曼苏丹,东边这个一想到他就饮食不安的明成祖,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欧洲方面,对此并无深切的反应,由此也进一步地证明了所谓的地缘政治学。几个世纪之后,当希特勒的大军横扫欧洲,全球媒体哗然一片之际,东方执政的蒋介石却并无所动。
铁木儿大患消失后,北边自是安然许多,朱棣由此舒一口长气。一向处于高度战备的财政,随之松缓了许多。帝随即召唤郑和入宫,听取了寻找建文方面的汇报之后,深感失望。
那人会不会乘舟去了其他岛国?帝问。
郑和附合:帝所见英明,和请求陛下拨款造舰,找不到建文,誓不生还。
帝许之。
随即中国南方一时间到处是造船厂。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3年7月11日),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由62艘船只,近2万8千人组成的庞大舰队由南京龙江港起航,在郑大人的统率之下,顺着长江,向东一路过太仓港驶向西太平洋。随之,一行右转经台湾岛,浩浩荡荡,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向南洋而进,郑大人所乘之4层宝舰,长151.18米,宽61.6米,排水量1100吨,船锚重数千斤,船员近千人,船上备有9桅12帆顶级配置,其规模与能力,在当时全球中绝对第一,其行之壮,其术之巧,全凭风篷之力,一叶敌其本,顺风绝匪张篷,行疾奔马。
郑和自小际遇悲惨,一朝得权,格外威风。率领史上最大的舰队一路寻觅,只要有寺庙的地方,必派亲信前往打探,或留金于主持,或散宝于方丈,只求提供绝密的政治信息。因怀疑建文像当年唐朝玄藏,前往西域,郑大人领军最终来到了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zhikode)一带查询。若非舰队之上的船员思家心切,人人急于返乡,郑大人这个没家没室的宦官真不知道还要把这只近28000的队伍带到哪里。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经2年3个月的漫长行旅,心揣不安的郑和领舰队回到了祖国。
皇上自然将其召入宫中询问前后,只见郑和一脸惭愧,路上除了耗费了无数金银之外,半路上还抓了个与大明作对的海盗首领陈祖义,别无他获。
皇帝不责,只是嘉勉封赏,郑和内心之深处有辱使命之感,愈加深重。于是,只是经短暂亲友小聚后,11天之后,换了一批随行人员后,郑大人再领舰队出发,前往南洋,继续寻找建文皇帝之旅。
如此这般,前后7次,郑大人后半生时间,几乎全在海上寻来找去,耗国家财政无数,以至他的保护伞明成祖朱棣故去之后,朝内众大臣纷纷指责郑中官数下南洋纯属讨好成祖,捞个人私利,实为劳民伤财不义之举。郑宦官无后,但周围的马氏一族却在南京一带,鼎盛福茂,扰市伤民,不可一世。
碍于先帝的遗愿,明成祖之后,由仁宗至宣宗,出海政策没有立刻收回,宣宗接位后,还是让郑大人再出了一次海,形同朝中诸多争执之后的一次安慰。此行,最终成了郑和的告别人世之旅。在新皇帝的朝廷里受够了气的郑和,终于带着一腔遗憾与愤懑死在了出海的路上。随着他的死讯传至朝中,宣宗随即下令,今后国家不再花钱找自己远房的叔叔——建文皇帝。毕竟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奔忙于现实之中的民众早把往事淡忘;毕竟屁股之下的龙椅已经坐得十分牢固了;毕竟与祖父成祖为避篡位之嫌不同,时至今日,已不需再借政治之势与自然之风了。
……
与满怀政治抱负的郑和不同,哥伦布的头脑里充填的全是私利。以他的原先想法,女王既然封自己为世界洋海军上将,一开始不一定马上就指挥千军万马,但做为上将再怎么着手下的部队不能少于千人吧。可谁知,女王以财政困难为由,只答应给他配3条船,90来人。女王重申道,你的这次行动的核心目的,还是作为我私人的信使出使东方。由于还在与穆斯林军队对峙,眼下国家财政极其困难,为你的事情,我动用了好几个其他皇家账户资金,坦率地讲,这次资助你出使的200万马拉维迪有很多是我个人的私房钱。
哥伦布不好再说什么了,现货交易这个阶段大概只有这么大的量了,但期货方面一定是事前先要约定清楚的。于是,哥伦布再次狮子开口,鉴于此次递交国书行动的高度重要性,为此我希望女王陛下能授权我,凡由我发现与开发的土地,皆由我担任西班牙领地的总督,我有权让尊敬的女王陛下从我提名的三人中指定一人任职。此外,我还可以永远从新土地的总收入中提成10%以及有权利可以购买在新土地的任何商业冒险事业的1/8的股份,同时享受他们的1/8的收益。
面对着这个贪婪的意大利人,女王内心很是烦感,但毕竟她现在更需要的是借这个意大利人熟练掌握风帆的技术,去完成联合东方君主合攻可恶穆斯林的使命,商业上的事情,全在其次。于是,她爽快地答应了哥伦布提出的所有要求。不过,内心深处,女王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怀疑,这个意大利骗子完成这次出使任务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随后,两个当事者在那份史上著名的Book of Privileges(权利书)上签了字。
一场最终深刻影响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地理大发现活动,就这样以一个滑稽的商业契约为序曲,随之演义了下去。
女王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不是哥伦布小耍花招,悄悄地偷改航海日志,欧洲人的第一次发现新大陆之旅险些失败。
感谢1460德国印刷商人谷登堡在金属活字印刷术方面的杰出贡献,如果哥伦布出生在中国明朝郑和出海的那段时间里,他的一生都可能是以另外一种方式默默度过。哥伦布出生在1451年,在他的童年到少年的时代里,得益于谷登堡的印刷技术,无数的欧洲人开始通过书籍知道了另外一个伟大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故事。尽管很多读者都认为马可·波罗所说的故事里至少有一半属于吹牛,但对于年轻的渴望着发大财的哥伦布来讲,有一半是真的就足够了。因为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实在太美妙,太神秘,关键是太富有了。大汗治下的王国里,到处是金子,到处是令欧洲人垂涎的宝石与香料,到了东方想不发财都难。于是东方之旅,自小起,始终就是哥伦布心中一片灿烂之梦。为此,他读了大量有关东方地理与海洋方面的书籍。不知是马可·波罗描述的缺欠还是哥伦布理解的错误,总之,在哥伦布前往美洲探险之前,他在海洋的距离计算当中,使用的是书上的亚洲长度单位,即每里长度为1830米,而换算成欧洲人的长度单位的话,实际为1480米,两者相差约20%。
哥伦布一直有一种坚信,欧洲到亚洲向东走,隔着万恶的穆斯林地区,很难通过,但直接往西行,穿过大海一定就是那片美丽而富饶的亚洲了。他总是郑重其事地对着周围的人讲,根据他的计算,从欧洲Iberian Peninsula(伊比利亚半岛)出发,到亚洲的东海岸之间只有短短的3700千米,远东并不远。今天我们看着地球仪可能会嘲笑哥伦布的想象力,因为隔着大西洋、美洲及太平洋,从西班牙到亚洲东岸的实际距离近20000千米,但15世纪晚期的欧洲人,没有人敢于轻视哥伦布的地理知识。
携带着这样一些知识,怀着这样一种信念,1492年8月3日夜里,离开西班牙西南海岸的港口,哥伦布上将领着那些和他怀着同样发财梦的兄弟们向着财富出发了。(兄弟猜测,后来那些跟着领导一次次杀往北京圆明园故宫的欧洲士兵,在发财动机方面可能与几个世纪之前的人没什么区别。)
有历史学家假设,如果,如果大明王朝郑大人的由62条船只组成的舰队于83年后出现在大海之中,刚巧遇到了由欧洲人哥伦布率领的欧洲人的3条小船,人类的历史进程会不会重写?
与83年之前中国郑大人亲乘的151.18米长,61.6米宽的旗舰相比,哥伦布指挥的船只真的好卑微,船长23米,宽度只有7.6米,不知是不是女王不愿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她根本没有为这个海军上将制做军舰,相反提供给这次冒险之行的只是3艘装满了货架的商业船只。
1492年8月3日夜里,哥伦布的舰队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Palos Frontera港出发了。
哥伦布的发现之旅分为两个阶段。
8月3日至9月3日,3条商船经1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到一个已被西班牙人发现并命名为Canary Islands的地方,这当中,哥伦布和他的手下心态坦然,上下谈笑风生。商船在Canary岛的港口经简单的维修及补充淡水食品之后,9月6日,船只开始向西踏上真正探索之旅。
那之后的5个星期里的大西洋之行,艰难中充满了戏剧性。哥伦布上将所率领那些水兵在看到美洲大陆之前的最后一刻里几乎哗变,因为所有3条船上的西班牙船员都在怀疑他们他们是不是被这个自信而又狡猾的意大利人给骗了。哥伦布数次承诺,再往前走两天,如果再看不到他事先所预言的大陆的话,船只调头向回走。
就在同行的所有船员已经绝望之际,1492年10月12日凌晨2点,经5周多的漫长航行,另一条商船的船员发现了前方的陆地,随之船长Martín Pinzón鸣炮通告还在睡梦中的哥伦布,一片新的大陆被他们发现了。
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向领导汇报时,竟然说在发现新大陆之前的那些昼夜之中,自己一直站在船头,正是自己,第一个发现了新大陆。
当女王有点怀疑地质询,你所发现的是真的亚洲大陆吗?你能保证我写的国书真能交给东方的君主手中吗?
意大利人拍着胸脯以上帝的名义发誓说,他率领的舰队登上的百分之百的就是亚洲大陆,现在回到西班牙来,一是为了汇报我们的工作成果,二是想多要一些钱,再多带一些人,去做出更多的发现,并最终将您写的国书交给亚洲帝王。
女王有点犹豫,因为不管哥伦布做着怎样的坚持,读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都在怀疑,他所带回来的种种证据都和马可波罗描述的富饶东方相距甚远。
尽管今天的读者都知道,哥伦布发现的根本不是亚洲大陆,甚至连美洲大陆都不是,而是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一小片巴哈马群岛而已,但我们所有的读者也都不得不承认,哥伦布及手下在那天夜里2点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小片海岛,而是人类文明一片新的希望。那天2点的鸣炮不仅仅是给了3条商船之上的船员以希望,更重要的是,炮声给了人类文明走向新阶段的一次庆贺,炮声唤醒了一直陷入沉睡当中的欧洲。
女王资助了哥伦布的第2次探索之行,陪他而去的船只仍是3条,随行的人员中除了水兵之外,心存疑惑的女王特意叫上了几个王室的成员随行去证实,哥伦布所坚称的“印度大陆”到底是真是假。今天所有南北美洲的原住居民都因为当年哥伦布固执的声称而带上了一股浓浓的印度味儿——印第安人。滑稽的是,整个人类,也因此一直将错就错的这么一路地叫了过来。夜深之时,兄弟也常在想,也就是印第安人对人类文明影响实在太弱,要是分布在两大洲无数部落的人群中真的出现了一、两个华盛顿、毛泽东或彼得大帝式的人物,看谁还敢坚持哥伦布的错误!
由于始终没有找到有关马可波罗笔下的那些亚洲证据,比女王理性许多的Ferdinand国王内心始终有一种被这个意大利人耍了的感觉,因此在哥伦布的第3次航行当中,他派自己的特使,以有人投诉到西班牙宗教法庭,声称哥伦布在欧洲各地到处招摇撞骗而将其于南美逮捕,并押回国内。
由于女王的劝解,哥伦布得以被释放,但此刻不仅仅是西班牙皇室了,整个欧洲知识界都认为,哥伦布就是个骗子,因为他发现的根本不是什么亚洲,而是一片新的大陆。这次,不是他请求前去探险,而是在王室的命令之下,不得不继续前往真正的亚洲完成递交国书到东方大汗的任务。不知这次被迫出行的哥伦布内心是怎么想的,这一去,走的路并不远,但出外的时间却超长。1502年5月11日出发,1504年11月7日返回,前后2年半的时间。此行的特点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避风。玩了一辈子风帆的哥伦布,太清楚政界与自然界里的风向性质与风力作用了。
如果说,第一次美洲探险借的是政治之力、自然之风的话,那么这次出行无疑是在借自然之风避政治之风了。
……
关于郑和的南行找人与哥伦布的西行找大陆,兄弟很想做如下相关归纳。
先聊一聊他们之间的不同所在:
一、距离
郑和一行,尽管有着相当陆地的依托,但从中国南京出发,最远到非洲的东部,基本上是绕着赤道走了小半个地球。
哥伦布一行,前后行程始终围绕着拉丁美洲左右转悠,并未深入到北美洲或南美洲,最远距离数千千米。
二、次数
郑和出海7次,前后时间达28年,而哥伦布美洲探险4次,因其行为为世人所疑,后无人资助,前后仅11年。
三、指挥
出海之前,郑和跟着主子朱棣南征北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跟随郑大人第一次出海远航的中国士兵达27800人,船只62艘,按现代军队的编制看,给他一个上将头衔并不为过。反之,再看看能吹爱牛的哥伦布,第一次大西洋探险,跟着他去寻找印度国王的人员不过90,小商船不过3艘。即使如此,由于指挥不力,随行船员险些哗变。以哥伦布的指挥与领导才能,不要说给他上将的头衔了,就是让他当个上尉,下边的人也多有不服。
四、诚信
尽管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郑和与哥伦布都没有和下边人交待得很清楚,但郑和待人基本以诚为主,而哥伦布待下边人以诈为主。郑和回国汇报基本上秉承事实,绝少夸大其词;哥伦布不然,以他的地理知识与常识,即使他内心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发现的并不是亚洲,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更因人品原由,至死都对周围坚称自己发现的就是亚洲大陆。
五、出身
郑和自小出现豪门,因祖上于明初为朱家所败,尽管被卖为奴,但其血液深处流动的依然是贵族基因,待人做事的规矩与意识,一派君子之风;相反,哥伦布出身于意大利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小浪迹街头,其格局与意识多围绕着生意与商业转动,物质情结严重。
六、动机
从表面上看,郑和出海的动机实在令人怀疑,到处撒钱,到处宣示大明的强盛,可出行的实际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不仅引起了当时朝中负责财政官员的怀疑,以至后来无数中国读者也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花了这么多钱,去南洋到处转悠,到底图个啥?
哥伦布的探险则不同,目的极其明确,受女王赞助,政治上要与东方大汗联手,遏制中间的穆斯林敌人,经济上发现亚洲的宝藏财富,然后分而享之。
七、目的地
郑和与哥伦布都认识到其旅途的凶险,但对目的地的定位,双方的认识上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郑和之旅的核心目的,不是地点,而是人物,在找到那个永远躲在主子心中深处的前皇帝之前,他将永远飘泊在一片茫然的目的地之中,无从安落;相反,哥伦布在离开西班牙之前与之中的所有时间里,他心中的目的地是极为明确的,那就是前往那个到处是香料和财富的东方国度。未来扬名立腕的所在,不可能在第二个地方,只有来到自己经计算后预估出来的东方亚洲大陆,自己才能真正地成为皇室指定的当地总督,才能富有天下。当然,与明天不知道要跟着郑大人去哪里的27000多中国船员不同,所有跟着哥伦布踏上甲板的西班牙船员,内心都怀着和哥伦布一样的致富梦想,他们奋斗与前进的目的地也只有一个——亚洲大陆。
八、资料
郑大人领着近3万人远程万里,行前物资准备,行中技术发挥,行后资料整理,有关地理、气象、航海、作战、民风、经济、宗教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记录极广,积累甚厚,留存很多。不幸的是,主子朱棣一旦撒手而去,新主子宣宗上来自然是一朝君主一朝臣,多数老臣的日子极是难过,怕在财政方面继续这种没有目的的挥霍,围在新主子周围的那些人开始处处贬低与阻挠郑大人行事。更槽糕的是,有个叫刘大夏的有关方面负责人,竟然命人将把郑和7下南洋的所有资料一烧而光,并美其名曰,不令后人再犯郑和这种欺世盗名之错,自此闭关锁国,致使未来中国海上发展完全陷入停顿,令后人唏嘘不已;相反,尽管名声太差,哥伦布本人的事业未竟,但欧洲人却在哥伦布探险美洲的所有资料,保存极好,分析极透。后来的欧洲人在哥伦布的经验之上,再度发展,再创辉煌,之后的达伽马,麦哲伦及千万个有志于航海事业的“哥伦布”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一路向前,最终在航海事业方面,远远地把曾经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甩得不见踪影。
九、影响力
尽管郑和时代,中国人在航海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但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观察,郑和之行,对未来的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微乎其微,或者说仅限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之中的那些影响,且很快的就为后朝掌权者认定,他的出海影响更多的是负面的,不足取的;相反,哥伦布本人尽管在出海方面,无论是从离还是从规模都不足以和郑大人相提并论,但哥伦布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影响力之广之深,少有人出其右。今天,人类文明的无数角落里留下了以他姓氏为特点的城市、大学与企业。几乎所有书写近代人类历史的史学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其论述中,为当年哥伦布领着手下在1492年10月12日夜里2点的那个伟大发现做出专门的评价。人品并不高尚的哥伦布似乎一直站立在历史的中央,而德才兼备的郑大人,除了一些中国人对其当年的壮举念念不忘之外,他的功绩,他的故事早已悄悄地被埋藏于历史的某个角落,鲜获问津。
中国文明早熟,以功利主义或者说以实用主义为价值体系核心的中国人,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早期都走在童年喜欢玩耍,少年热衷燥动的欧洲文明之前。
中国文明从来也没有输在起过跑线上。
我们的祖先,在工艺发明与技术创新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中国先人早早地发明了纸张、马镫、麻醉术、指南针、水排、火药、纸币、风箱与印刷术,但我们的文明传承当中,所有的文字资料积累、产品深度开发、核心技术传承,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一直存在着制度性的缺欠,令人在一片深深惋惜中带着几多遗憾。
受政治因素的限制,火药只是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的鞭炮等娱乐业之中,而非用于增强国力的军事方面;我们的指南针更多的被用于查看风水地形,而非用于交通与航海定位;明朝初期航海技术迅速发展只是为了皇家内部政治平衡之需,而未能投入到商业运输与海军发展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技术之所以没有像欧洲那样为民间所用,为商业而深度开发,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体制有关。
感慨之后,再来聊聊郑和与哥伦布之间的相同之处。
一、赞助
两个人的出行计划变成现实,推究其因,还是有人为他们的事情买单,且买单人均来自各自社会的最高层,他们从事的项目很大程度上都是一把手项目。
也许在郑和与哥伦布之前与之后,都有人想到神秘的大海之中的试身手,然而由于没有特定的买单人,徒有梦想,无人掏钱,空悲切。
朱棣在派他最信任的贴身亲信下海之前,内心充满了确信。一向自负的明成祖坚信,自己的侄子在南京走脱后,定是出没于空门,佛界慈悲,此等事例,遍布历史。同时他也坚信陪自己长大的小马定不负朕意,将一个令自己终生不安的消息带来,不辱使命;80多年之后,内心焦虑的西班牙女王同样坚信,只要自己的国书能够递到东方君主的手上,两面夹击穆斯林之势必成,欧洲之危,随即化解。但对于哥伦布这号意大利人,她是始终吃不准的。不过,从政治上考量,最终她还是扮演了一个赞助哥伦布探险买单人的角色。
二、勇气
两个当事的男人,内心都充满了勇气。郑大人算男人吗?这个自幼牺牲在手术刀下的太监,内心深处藏匿着常人难以承受的曲扭与变态,但他无疑是个勇敢的“男人”,一个能够承担与充满了历史责任感的“男人”。他一次次顽强地出海寻觅,一次次无功而返,尽管皇上全无责备,但每一次他依然怀着巨大的勇气再赴外海;哥伦布的勇气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人类来讲,尽管他一次次地前往可能资助他的人面前陈述财富魅力,表达分享喜悦,几乎每次他得到的都是冷眼和嘲弄,但他能一而再再二三勇敢地走到其他潜在投资者的面前,不懈地说服,此其勇一,勇敢二表现在,面对苍茫的大海,作为职业航海家,哥伦布比谁都清楚,他面对着什么样的风险,特别是尽管最后一个被他忽攸的投资者——西班牙女王答应给他赞助,可看着那几条装备简陋的商船时,哥伦布依然怀着巨大的勇气去迎接大海的挑战,勇气可嘉。
三、印度
有趣的是,不管是远东的郑和还是西方的哥伦布,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去处所在——印度。
郑和前后7次前往南洋寻人,全在于他和民间很多人一样做着相同的假想,落难之中的建文帝多半是袭一领袈裟,托一只饭钵,步着当年大唐玄藏的后尘,前往佛徒圣地,一路或陆或海,向西而避。尽管郑和的舰队远至东非,但核心搜索地带,还是围绕着泰国、缅甸,特别是印度大陆前后打探。但有一点兄弟肯定,尽管郑大人及随行航行之前做过种种准备,航行当中与之后做过种种总结与假想,但他们在海上漂了20多年后,依然不清楚他们船舱之下的地球是圆型的。
哥伦布假想的目的地也是印度,因为通过阿拉伯商人的转口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记述,印度国到处是丝绸瓷器,到处是宝石香料,那里是亚洲的财富中心。兄弟研究过至公元1000年之前,人类的财富中心确实是在印度,那里无天灾,少人祸,一直到宋朝之后,中国经济才超了过去。同时兄弟相信,与郑和到死都不清楚地球是圆的情形类似,4次前往美洲探险的哥伦布,始终也没有搞清楚,马可·波罗笔下的印度与中国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他一直坚定地相信,当年给过马可·波罗无数赏赐的东方大汗,其治理之下各式斯坦国合在一起统称为印度。
三、风力
今天看,郑和首航于1405年,83年后的1492年哥伦布扬帆远行,支持他们的除了财力之外,来自大自然的风力亦功不可没。人类靠技术进步创造新的蒸汽机动力时代,是3个世纪之后的事情。
兄弟一直以为,人类发展的文明分类方式很多,如果以交通工具区分的话,可能有这样几个时代,一是以车辆为主的陆地时代,二是以船只为主的航海时代,再一个就是二十世纪之后人类成功飞向天空之后的航空时代。在陆地时代之中,亚洲一路领先,所向披靡。但自从海洋时代开始之后,欧洲开始奋起直追,进而对亚洲实现了完美超越,其领先之势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当中,一个具有划时代的转折点,恰恰是在郑和与哥伦布活跃的15世纪。自此之后,人类对于风力的掌握与控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依靠风力,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加自由境界之中。